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球表面形态和类型划分

合集下载

高考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高考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 结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 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 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 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 系判断。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 一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 二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 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 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 断层,而仅为断裂。
判断方 法
从形态上
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背斜
褶皱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关系上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断层
岩体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 的位移
图示
未侵蚀地貌
构造地 貌
侵蚀后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 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非大裂谷。②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
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褶皱山脉 、高原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岸山脉 、海沟、岛弧 3.板块张裂——裂谷、海岭(大洋中脊)
01
1 海沟不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 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 裂谷则是大陆板块张裂形成的。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
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安徽省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16种常见地貌

安徽省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16种常见地貌

16种常见地貌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突破 关键能力提升
三、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2、新老法。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 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
中心新两翼老
背斜
向斜
新 老新 老
向新斜

突破 关键能力提升
例如:
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突破 关键能力提升
一.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 构造
背斜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构 造 地 貌 侵蚀后
地貌
褶皱
向斜
断层
常形成谷地或谷底
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如东非大裂谷。②断层一侧上 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 地,如华山、庐山、泰山。③ 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 河谷地。④沿断层线常发育成 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
背斜常形成 谷地 ,形成谷地。
成因:主要受外力作用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⑤后期地貌: 向斜常形成 山地 ;向而斜形槽成部山受岭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
成因:主要受外力作用
山岭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背斜

③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中心岩层 老 ,两翼岩层 新 ; 向斜中心岩层 新 ,两翼岩层 老 。


向斜
老新
④早期地貌: 背斜常形成 山地 , 向斜常形成 谷地 ;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2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基本概念]外力作用、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流水堆积作用、V形谷、峡谷、瀑布、河漫滩、河流阶地、横向环流、凹岸、凸岸、牛轭湖、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作用(吹蚀和磨蚀)、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风积作用、风积地貌(沙丘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喀斯特沉积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崖等)、海积地貌(海滩等)、冰川作用、冰蚀地貌(U 形谷,峡湾等)、冰碛地貌。

[基本原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的形成原因。

[体系架构]课时28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分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3.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

1.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类型分类影响物理风化a.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

b.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c.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d.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a.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残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b.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c.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风化a.溶解作用。

b.水化作用。

c.水解作用。

d.碳酸盐化作用。

e.氧化作用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a.植物根劈。

b.动物钻洞、挖土。

生物化学风化:a.遗体腐烂分解,形成有机酸和气体,腐蚀岩石;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形成腐殖质,促进岩石分解。

b.植物生长(选择吸收元素、分泌酸溶液腐蚀岩石)。

c.微生物分泌酸类2.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气候:气温、降水①寒冷或干旱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高一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高一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高一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丰富多样的表面形态组成。

地球表面形态的了解对于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球表面形态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地球表面形态可以根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和地质构造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类。

1. 海拔高度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可以分为高山地带、平原地带和海洋地带三个主要区域。

1.1 高山地带高山地带主要集中在地球的大陆之间,由众多山脉和高原组成。

这些高山地带在地球上形成了壮丽的自然风景,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等。

高山区域气候严寒,植被稀疏,但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1.2 平原地带平原地带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大陆上,以其平坦广阔的特点而闻名。

平原地带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为具备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典型的平原地带有亚马逊河流域、恒河流域等。

1.3 海洋地带海洋地带是指地球表面被海洋覆盖的区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地带包含了五大洋和无数的海湾、海峡和海岛。

海洋地带的气候影响全球,并且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2. 地貌类型地貌类型是根据地表的形状和特征进行划分的。

2.1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

山地通常由山峰、山脉、峡谷和山坡等地形组成。

山地对于水资源、林木资源以及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2.2 高原高原是相对平坦的地貌类型,通常位于山地之间。

高原以其海拔高度较高、气候凉爽、土壤肥沃等特点而受到重视。

例如,西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

2.3 平原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

平原通常由河流或冰川沉积物形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农业发展。

2.4 河流和湖泊河流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貌特征,它们通过长期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

湖泊也是地球表面形态的一部分,是由蓄水而形成的。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下岩石和地表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地质构造会产生不同的地貌特征,例如断层、火山和地震等。

地理学教案:高中集合的地球表面形态与气候分区

地理学教案:高中集合的地球表面形态与气候分区

地理学教案:高中集合的地球表面形态与气候分区高中集合的地球表面形态与气候分区地球是我们所在的蓝色星球,它独具特色的地形和气候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的地形不仅是地球自然形成的结果,也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因此,对于地球的地表形态和气候特征的了解,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发展人类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球表面形态1.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服从于级别不同的各种变化和均衡形态。

从气压的计算上来说,地球被分成了三个圆环,这三个圆环分别是赤道圆环、北极圆环和南极圆环。

2.地球的地形⑴大陆地形大陆的成因主要有地质震动造成地壳弯曲以及地壳板块漂移而形成。

大陆的高低有着明显的层次,海拔高度也很不同。

⑵海洋地形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占比约为70%,其地形特征也相对复杂。

海洋主要由大洋和海湾两种类型组成。

大洋中有些区域有着恶劣的环境。

例如:深海底的压强大,温度低,氧气不足,光线不足等。

⑶山地地形山地是地表上所形成的最显眼的地形,分布于各种地球的地理带上,从南极到北极皆有分布。

其高低差异较大,地形十分陡峭。

山地的成因主要有内地隆起和地壳板块运动等多种。

⑷平原地形平原主要是大河流域与大片的低地所形成的。

平原的高度相对低,地形比较平缓,是人口密集区的主要所在。

例如:长江、黄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

⑸台地地形台地又称为阶地,指的是一定地区内地面的高度较高,相对于周围的地形有着高度层次的地区。

其成因主要是潜山、陷坑以及山地反折、褶皱或断层的隆起等。

以上就是地球表面的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其地形形态的差异以及相互影响在整个地球的有机协调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气候分区地球的气候分区是地球研究的一大领域。

人类生活在某一地区,不仅仅因为此地的地貌地形,更取决于此地的气候形态。

世界气候分为热带、亚热带、中央温带、清早温带和寒带五个带区。

其中热带、亚热带在欧美国家发达地区人口非常稠密,在中央温带和寒带远离城市环境的偏远地区,一般都人烟罕至。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一.基本点(一)岩石圈1. 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厚度约60-250千米,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 大地构造地貌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共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的相对运动构成了全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活跃(能量集中,多火山、地震及地热资源)。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地震带,火山、地热亦很集中,也是海啸多发之地。

4. 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

高一学的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一学的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一学的地表形态知识点地表形态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地表的各种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规律。

地表形态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表面的构造和变化,以及预测和防止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表形态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上地貌特征的总体分布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台地、河谷等地貌类型。

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外部风化侵蚀以及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表面的构造和变化,了解自然环境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根据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地学家将地表形态分为不同的类型。

山地是指相对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地形,主要由构造抬升和风化侵蚀造成。

丘陵是指相对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地形,主要由风化侵蚀和侵蚀作用造成。

平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形,主要由沉积作用和溶蚀作用造成。

台地是指相对平坦但海拔较高的地形,主要由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造成。

河谷是指河流侵蚀和沉积形成的低洼地区。

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然后,地表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表形态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会导致地表的抬升、下降和横向位移,从而形成山地、台地等地貌特征。

其次,风化侵蚀也是地表形态形成的重要过程。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会将岩石破碎、溶解并搬运,形成丘陵、河谷等地貌特征。

此外,气候和水文条件也对地表形态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气候和水资源条件会导致河流、湖泊和冰川等特定的地表形态。

最后,地表形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由于地球内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不断作用,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地壳抬升的作用下,山地会被侵蚀、削平;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退缩,形成新的水系;人类的开垦和开发活动也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对地表形态的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防止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711米 B. 712米 C. 713米 D. 714米
例题
读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 等高线地形图:
(1) 图中P等值 线的数值为( )
A. 711米 B. 712米 C. 713米 D. 714米
例题
读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 等高线地形图:
(2) 图示局部 地貌可能是( ) A. 风力侵蚀地貌 B. 风力堆积地貌 C. 流水侵蚀地貌 D. 流水堆积地貌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 河漫滩
河口三角洲(河口平原)
河口三角洲(河口平原)
河流地貌发育过程 阶段一:侵蚀
沟谷流水常形成下 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 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 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 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 水补给,沟谷发育成河 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集水 面积较小,横剖面呈 “v”形。
塔克拉玛干沙漠
黄土高原
冰碛丘陵
日内瓦湖
沙滩
【高考真题】(08年湖南卷)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 显三角洲的原因, 并加以分析。(16分)
【高考真题】(08年湖南卷)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
显三角洲的原因,
并加以分析。(16分)
①入海口附近, 泥沙不易沉积,因为 地势高差大,河流落 差大,流速大;
②入海泥沙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 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 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 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例题
读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 等高线地形图:
(2) 图示局部 地貌可能是( ) A. 风力侵蚀地貌 B. 风力堆积地貌 C. 流水侵蚀地貌 D. 流水堆积地貌
冰川谷
挪威峡湾海岸
北美五大湖
海蚀崖
海蚀柱
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河漫滩平原
冲积扇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河漫滩平原
下图是我国两种典型陆地地貌等高线示意图。
1) 甲、乙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是: A. 沙丘链、三角洲 B. 三角洲、冲积平原 C. 沙丘链、冲积扇 D. 三角洲、冲积扇
下图是我国两种典型陆地地貌等高线示意图。
1) 甲、乙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是: A. 沙丘链、三角洲 B. 三角洲、冲积平原 C. 沙丘链、冲积扇 D. 三角洲、冲积扇
下图是我国两种典型陆地地貌等高线示意图。
2) 关于图中地貌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流水堆积 B. 乙——风力搬运 C. 甲——风力侵蚀 D. 乙——流水堆积
下图是我国两种典型陆地地貌等高线示意图。
2) 关于图中地貌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流水堆积 B. 乙——风力搬运 C. 甲——风力侵蚀 D. 乙——流水堆积
(2)a图地貌景 观形成的主要 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 作用 B、湖泊沉积 作用 C、冰川侵蚀 作用 D、流水侵蚀 作用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例题
(2007·山东)读某地地质地貌剖 面示意图:
A. ①处的地表形态 主要是风蚀作用的 结果 B. ②处的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崩塌作用 造成的 C. ③指示的岩层分 解面曾遭受过风化 作用 D. ④指示的岩层弯 曲现象是内外力共 同作用的结果
例题
(2007·山东)读某地地质地貌剖 面示意图:
A. ①处的地表形态
主要是风蚀作用的
结果
B. ②处的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崩塌作用
造成的
C. ③指示的岩层分
解面曾遭受过风化
作用
D. ④指示的岩层弯
曲现象是内外力共
同作用的结果
例题
读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 等高线地形图:
(1) 图中P等值 线的数值为( )
河流地貌发育过程 阶段一:侵蚀
阶段二:侵蚀
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 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凸岸堆积
凹岸侵蚀
河流地貌发育过程
阶段一:侵蚀 阶段二:侵蚀
阶段三:沉积
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 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 期,河谷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地球表面形态和 类型划分
读图:分析形成图示地区地形、地貌的地质作用。
1000
1100
机械风化意图
冻 融 风 化
生 物 风 化
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河谷
沟谷
长江三峡
黄果树瀑布
壶口瀑布
溶洞
钟乳石
石笋
石柱
桂林阳朔峰丛
云南路南石林
例题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花岗 岩地貌景观 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例题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花岗 岩地貌景观 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例题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2)a图地貌景 观形成的主要 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 作用 B、湖泊沉积 作用 C、冰川侵蚀 作用 D、流水侵蚀 作用
例题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