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地球和地球运动

合集下载

地球与地球运动--高考精品班文科综合强化提高班辅导《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讲义

地球与地球运动--高考精品班文科综合强化提高班辅导《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中小学教育网
高考精品班文科综合强化提高班辅导《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讲义
地球与地球运动
了解高三学习的目标
□ 学会读书
□ 学会听课
□ 学会用图
□ 学会记忆
□ 学会计算
□ 学会描述
□ 学会分析
□ 学会比较
□ 学会归纳
□ 学会表达
打好基础→提高能力
了解高三地理复习框架
涉及必修1、必修2、必修3、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选修、初中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第一轮复习----掌握基本考点、提高基本能力
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复习之 地球运动(讲义)

高考地理复习之 地球运动(讲义)

地球运动一、考向讲解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特征与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为中频考点,近5年课标卷中出现2次,其中时间计算与地球运动特征的考查难度较大。

这两个考点知识具有规律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考题区分度大的特点。

2.涉及本专题的高考题,首先让学生在各种地球运动图、光照图或文字材料中,找出关键的地理信息,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然后通过分析、解决具体的情境事件,考查地理实践力。

二、知识体系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晨昏线判定时差地方时与区时计算日界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间上:四季空间上:五带太阳视运动的特点:圆周运动、复合运动、方向、速度三、考点精讲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方向本质都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侧视北极俯视南极俯视(2)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15°/h。

线速度:自转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最大,约1670km/h;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0。

1)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4)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

(5)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个恒星年,需时365日6时9分10秒或365.2564日。

(6)公转的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小结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极地俯视北逆南顺周期:恒星日速度:角速度极点为零,其余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恒星年速度:近日快,远日慢【典例】(2020·衡阳一中模拟)下图为南京某中学天文爱好小组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附近星空的图片。

(原创、经典)2014届高三第一轮地理复习课件 地球的运动

(原创、经典)2014届高三第一轮地理复习课件  地球的运动


图9

• 1.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 乙楼 • A.二层西部 B.四楼东部 • C.五层西部 D.七层东部 • 2.此后一个月内 • 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 • B.广东省进入雨季 • 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 D.云南省昼短夜长
应用2: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 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 光与受热板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 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
1.B 2.D
五、太阳高度
B
A C D E
1.太阳高度(角)
某时刻昼半球全图
等太阳高度图
2.正午太阳高度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起向南北两 侧依次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二、时间计算——区时
1、时区的划分及计算:
时区(X): 经度/15°=Y……K(余数) 若余数K>7.5°,时区X=Y+1 若余数K<7.5°,时区X=Y
2、中央经线及其计算
180° 15° 0° 15° 180° 中央经线的计算方法: 中央经线的度数 = 时区数 × 15°
解题思路及步骤
• 第一步 找出已知点所处的时区和区时以 及未知点所在的时区 • 第二步 算出时区差(如果两地同为东时 区或者西时区,两时区之差为时区差;如 果一个在东时区,另一个在西时区,两时 区之和为时区差) • 第三步 时间差(相邻时区相差1个小时) • 第四步 判断早晚(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探究: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幅度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首先,地球的自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这个自转运动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看,太阳似乎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但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导致了这种错觉。

地球自转还造成了赤道地区的地球表面明显膨胀,并在地球的两极形成了压缩。

其次,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以顺时针方向运行,周期为一年。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导致了地球不同的季节。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在一年中有时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近,有时候较远。

这个现象被称为近日点和远日点。

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还有倾斜自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现在大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因为地球轴向太阳的倾斜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长度不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

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和生物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差异,地球公转则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这些运动作用下,地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群落。

总的来说,了解地球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地球运动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球运动,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球的自转运动课件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球的自转运动课件

3、地球自转的速度
【活动】读右图,分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和线速度各有何规律。 角速度是指球面上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在
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因此地球自转
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为15°/时。 线速度则是球面上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
3、地球自转的 〖规律〗 速度
地球上某纬度的线速度计算公式: V=2cosФπR /T 或:V=1670×cosФ 式中: cosФ---某地纬度数的余弦值 π---圆周率 R---地球赤道半径长
3)昼夜交替的原因:
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产生昼夜现象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运动
----促使全球昼夜不断更替
全球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这就使得地面白昼的增温不 4)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即一个太阳 至于过分炎热,而黑夜的冷却又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不仅保证了 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使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 日) 大多数动物按照约为24小时的“生物钟”周期进行活动。
②随纬度的增高,偏移现象愈加明显。
【练习4】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 的地转偏向现象:甲 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
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
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练习3】下列四幅图是北京、新加坡、圣堡罗、开罗四地天文馆
一、地球自转运动三要素
1、地球的自转方向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 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活动】 绘制地球地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S 方向示意图 90°W
0° N
180° 120°W
90°E
2、地球自转的周期 【练习 1】读右图,回答问题: 恒星 1)A是

1-3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1-3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地形 地形开阔地区较理想,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测。
)
专题一
地球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图
三、光照图的综合判读及应用
1.常见的光照图 (1)极点俯视图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一
地球和地图
(2)侧视图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 )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该船逆水航行
C.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
B.②处风平浪静
D.④地森林密布
专题一
地球和地图
【解析】
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及区域地理特
征 , 解 题 的 关 键 是 季 节 判 断 。 第 (1) 题 , 图 中 ① 处 位 于 30°S、45°E,其日出地方时为4+3=7时(6时以后日出), 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再结合①处于日出时刻
② ③ ④ ⑤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时间为 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 时间为18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当地地方时 12点 当地的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线平分白 昼 根据两地的经度差可求出两地的时间 差
( )
专题一
地球和地图
(2)确定节气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一
地球和地图
(3)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 定昼长和夜长,弧长15°为1小时。 (4)确定太阳出没时刻 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

高三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

高三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

高三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近年来,地理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地球的运动规律的研究。

而地球自转则是地球运动规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

下面将对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讨。

首先,地球自转是地球一天的基本单位。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的时间。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即从地球西边转向地球东边。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固定的,约为1670千米/小时。

其次,地球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的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我们才能看到阳光的照射,才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背离太阳时,就会暗下来,这就是夜晚;而当地球某一地区正对着太阳时,就会亮起来,这就是白天。

当地球自转的轴心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垂直时,昼夜的时间基本相等;而当轴心与轨道面倾斜时,昼夜的时间则有所不同。

地球自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风。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表面上的热带和极地两个不同的气候区域。

地球自转造成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从而形成了气压差,引发了高低压的变化,形成了风。

比如在热带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赤道上的空气受到了较大的加热,造成了气压的上升,形成了低压区;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极地地区受到较小的加热,造成了气压的下降,形成了高压区。

这样,气压差就形成了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的气流,即风。

除了影响风的形成,地球自转还使得地球产生了科氏力。

科氏力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科氏定律结合而形成的。

科氏力对地球上的物体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地球自转的赤道上,由于离心力的影响,向西的物体会稍微向东偏转,向东的物体也会稍微向西偏转。

这就是科氏力的作用。

总结一下,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规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决定了一天的时间长度,引发了昼夜交替,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风的形成,产生了科氏力等现象。

地球自转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运转规律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都很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视图 俯视图圆柱投影图图1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地球和地球运动一、高考展望1、通过地球光照图及其变式,考查学生计算时间、判断昼夜长短等能力。

2、由单纯考查地球知识转向考查这些知识的应用,由单一视角切入向多视角综合考查转变。

二、知识总结(一)地球知识1. 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 ”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

南北半球划分。

(2)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 ”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 ”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用20°W 和160°E 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二)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的方法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中学生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①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

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

②确定经线与经度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

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

(三)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纬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 ,因此只要知道了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

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

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αkm 。

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四)时区与日界线问题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度。

各时区内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称区时,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与180º经线并不完全重合。

①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地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如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采用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 )的地方时。

知道了这个关系就可以进行地方时与区时之间的换算。

②日期变更线 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类(图2): 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五)日照图上地方时的确定基本规律是: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6 时 ,昏线与赤道上的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8 时;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2 时,和正午相对的另一条经线地方时是24时或 0 时;③从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每增加1º,地方时增加4分钟;④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六)昼夜长短的计算在日照图上,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孤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

弧长15º为 1 小 时。

求昼长一般从晨线与经线的交点起到昏线与经线的交点止之间的弧度就是昼长 , 即昼弧÷15º = 昼长时数 ,24 小时 -昼长时数 = 夜长。

(七)太阳高度角的确定①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为90º,由直射点向南、北逐渐降低。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

②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º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差。

三、重难点知识解析1.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是贵在它是惟一一颗适于生物生存的行星。

究其原因,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素和地球自身条件去分析。

从恒星际空间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生命的出现。

从行星际空间看,大小行星的共面性、同向性公转特征,使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在地球自身的条件中,除从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体积、质量、内部物质运动等方面分析外,还要考虑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和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影响,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表增温、冷却不至于过分剧烈,从而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存在与发展。

地球外围大气的热力作用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形成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环境。

1800 日日界线人为界线 经 线 自然界线 图 22.太阳活动太阳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太阳活动变化周期的平均值大致是11年。

太阳色球爆发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和剧烈的电磁波辐射像狂风暴雨一般向着周围的行星际空间倾泻,使地球所处的空间环境甚至地球本身的物理状态都发生一些相应的扰动和变化,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⑴扰乱电离层,干扰短波通讯;⑵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⑶激发高层大气,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⑷扰动臭氧层,破坏大气的热平衡;⑸影响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⑹直接威胁宇航飞行;⑺破坏高压输电网设备和石油输送管道;⑻诱发干旱、洪涝、台风、雷暴、酷热、寒潮、地震等自然灾害,并可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出现瘟疫等。

3.如何判别时间要素和南北半球⑴判别南北半球:A.看纬度数值的分布。

B.自转方向。

C.等温线数值的分布和气温年变化规律。

D.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

E.洋流流向。

F.自然带的更替次序。

G.特殊动物种类的分布。

H.正午日影。

I.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J.北极星。

K.日出日落方位。

L.极点附近所见天体周日视运动方向。

⑵判别时间的要素:A.太阳直射纬度。

B.太阳光照图。

C.地球公转图。

D.昼夜长短情况。

E.海陆气压配置。

F.季风风向。

G.海陆气温差异。

H.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I.气候特征。

J.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K.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4.有关地理计算。

⑴时间的计算①地方时:不同经度的时间。

掌握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每相差15度,时间上相差1小时,4分钟相差1度。

根据已知时间求经度时,注意用时间的早晚来确定经度的东西方位。

②区时:各地没有特殊说明情况下使用的时间。

先掌握时区的计算,区时的计算方法与地方时的原则相同,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个小时。

注意地方时与区时的相互转换。

③标准时: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绝大部分国家只有一个标准时,多采用这个国家东部时区的区时,也有采用半区时的国家,如印度等;少数大国有两个标准时,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注意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所使用的时间都为标准时,除非有特别说明是所在时区的区时或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时例外。

④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注意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题目中多采用的是地方时。

⑤世界时:即格林威治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

⑵日期的计算。

①日期的变换有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

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

人为变换是指日界线,过日界线日期变换的原则是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东、西十二区这两个半时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而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即全球最东和最西的地方。

②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

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

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0.5个时区。

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

⑶昼夜长短的记算①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②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

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③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⑷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其中β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②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β同①)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⑤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0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026’和460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0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0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0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⑸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①利用已知昼长计算: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