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与羊有关的代表性文物

合集下载

历代玉羊的演变与时代特征

历代玉羊的演变与时代特征

历代玉羊的演变与时代特征展开全文历代玉羊的演变与时代特征丁哲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寓意。

它为吉祥、美好、善良的象征,《说文》有记:“羊,祥也”,古器物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羊也是讲礼仪、遵道德的化身,《诗·小雅·无羊》曰:“羔羊,鹊巢之国也,召南之政,在位皆俭节正直,德如羔羊也”。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很多以羊为题材的玉雕。

本期拟对历代玉器中羊形象的演变和时代特征作一杂叙漫谈。

玉羊之作,今所见最早者为商代晚期器物。

此期玉器中羊的形象,皆为正视羊首,而未见整体形玉羊。

其多系半圆雕为之,单面工。

造型轮廓简练,眼、鼻、角等部位夸张处理。

表面细节皆以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线形由两条较匀细的平行阴刻线组成。

羊首之双角,并置于额头上方,作盘卷状,向外展伸,尖端亦朝外。

额头或有套菱纹装饰。

细长眉,“臣”字目。

图1玉雕羊首,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2玉雕羊首,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周玉器上羊的形象与商代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圆雕整体型玉羊,这表明时人对羊的形态把握更加娴熟。

可以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所出玉羊为代表:高2.5、长5厘米。

青白玉。

圆雕,作顾首俯卧之态。

脑后两侧大角盘卷。

大圆眼,系斜刀琢成。

四肢蜷曲,雕出蹄趾。

头部至颈部、背至尾部雕有隆起棱脊。

羊身细节多用“一面坡”斜线刻划,且弧线较多,线条圆曲顺畅,此为西周玉器线纹的重要特征。

运用写意手法对羊的整体轮廓和主要部位进行了概括表现,造型简约形象,神态生动。

图3玉羊,西周,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春秋战国时期,玉器题材尤以龙、凤、螭、人物居多,写实动物造型的作品较少。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组动物形玉唅,为我们认知此期玉器上羊的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灰白色玉质。

器形小,长、高不足2厘米。

圆雕,作静态直立状,有羊、牛、猪、狗、鸭等形。

商朝青铜方尊之最——四羊方尊

商朝青铜方尊之最——四羊方尊

商朝青铜⽅尊之最——四⽺⽅尊
四⽺⽅尊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商代⽅尊中规模最⼤的了,它在四条棱边上附着四只⽺的青铜造型,同时四条龙⼜在四⽺中间的部位,极其的⽓派威武,是商代礼器中的杰出代表。

整个青铜礼器虽通过两次先后程序铸造完成,但是最后的浇筑确实⼀次完⼯,体现了⾮常⾼的技艺。

四⽺⽅尊的设计⾮常奇特,⽤四只⽺⾸代替了搬运这件礼器的拉环,这样不但为其增添了不少的艺术⽓息,也更加显得威武庄严。

⽺⾸部位的刻画⾮常出⾊。

⾯部五官的处理⼗分细腻,⼤到眼睛,⼩到眉⽑、肌⾁的纹理都⼗分讲究。

上⾯的各种精美纹饰也很出众。

两个⽺头之间的夔龙头饰⾮常精美。

这种龙纹的运⽤为礼器增添了不少神秘和贵⽓。

云雷纹的普遍运⽤使得四⽺⽅尊外壁华美⽽精致。

这件青铜礼器的铸造思路⾮常清晰、新颖。

⽤站⽴着的⽺⾝和⽺腿来作为⽀撑⽅尊的重⼼基点。

两侧有着⾮常美丽的凤纹,⾜部的装饰也很精细。

⽺头在我国先秦时期有着⾮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们认为⽺是代表着善良、坚强的动物。

使⽤⽺来作为⽀撑礼器的动物,更加体现了礼器的庄重。

四⽺⽅尊是我国已经发现并依旧存世的商朝青铜礼器中最⼤的了,它⾼约五⼗⼋厘⽶,宽约四⼗厘⽶,重约三⼗五公⽄,器⽫规制⼗分壮观。

这件青铜礼器的表⾯光滑,在上⾯处处都装饰着各种花纹。

芭蕉叶纹饰、龙凤纹饰和云雷纹的运⽤堪称青铜器外壁装饰的典范,鱼鳞状的纹饰夹杂在各种装饰纹中间,
是整体外表图案完美衔接在⼀起。

四⽺⽅尊作为祭祀⽤的礼器,不但造型优雅庄严,⼜威武⼤⽓。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之四羊方尊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之四羊方尊

魅力四射的青铜器之四羊方尊学院姓名学号科目魅力四射的青铜器之四羊方尊中国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发达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的祖先为祖国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界寻找石料制造石制工具和农具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种自然铜石,叫做红铜,也称纯铜。

红铜具有一定的金属光泽和延展性,因而它容易被人们重视和利用。

但红铜质地软,开始人们用这些天然铜铸成小型工具或装饰品之类。

在锻打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和掌握了金属的特点与性能,为青铜器的创制发明提供了经验。

后来,人们又发现可以从孔雀石中冶炼出铜,经过长期实践,又掌握了在冶炼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锡以降低铜的熔点,增加铜的硬度,从而炼出了青铜。

夏商周时代,青铜文化进入了发展的光辉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的水平达到了巅峰。

虽然青铜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但那个时代的青铜器的精巧工艺与优美雄伟的造型至今仍具有巨大的魅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商代各种青铜器物,制作精美,引起人们的惊讶和赞美,同时也引起人们对它的铸造工艺的研究兴趣。

其中,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的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6厘米,重近34.5公斤。

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一种盛酒器。

器身方形,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四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

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

羊年大吉,欣赏和羊有关的古玩艺术品

羊年大吉,欣赏和羊有关的古玩艺术品

羊年大吉,欣赏和羊有关的古玩艺术品
古语中“吉祥”写作“吉羊”,也有“羊大为美”之说。

牛马等题材总要配合其他意象才生吉祥之意,但羊本身就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粉彩三阳开泰碗,清同治
首都博物馆
这个三阳开泰碗是清宫御制之作,碗外绘有山石、梅花和三羊图,更有“素萼枝枝封蜜蜡,明珠颗颗迸珊瑚”款。

三阳开泰的题材自古流行于各种器物和艺术作品之中,寓意阴消阳长、冬去春来。

青铜三羊罍,商
南京博物院
这件三羊罍的制作年代距今有3000年,它的发现说明当时中原商王朝的实力已经到达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是研究商代南京地区的重要史料。

珐琅羊形器,民国
南京博物院
这件珐琅羊形器造型精美,色彩丰富华丽,高1.3米,是本场展览中体型最大的一件。

“喜气洋洋——中国艺术与文化中的羊”展览现场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大英博物馆藏双羊尊,商
根津美术馆藏双羊尊,商
佚名,有羊的溪边风景,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长卷可能是清代摹宋人的画作,用笔工致、造型准确。

华盛顿的弗瑞尔美术馆也藏有一幅约绘于明代的相似图卷,整幅长卷中绘有多只羊。

这幅大都会的藏品应该是长卷中的一部分,画面中浑身雪白的羊崽正欢快地奔跑,远处几笔画成的芦苇暗示溪面平静如镜。

三峡博物馆三羊尊的简介

三峡博物馆三羊尊的简介

三峡博物馆三羊尊的简介
三羊尊是古代青铜酒器,传为夏代至商代青铜器,三峡博物馆的藏物。

此尊高34.8厘米,口径17.5厘米。

在三羊的两侧各
有一只小羊,小羊高鼻上卷,双目圆睁,羊角上翘,双耳下垂。

尊身上有两只小鸟,在羊背上嬉戏。

羊身刻划细腻生动。

此尊造型别致、工艺精湛、纹饰华丽。

此尊为酒器,亦是食器。

《礼记·大传》中记载:“古者少昊
金天氏之子曰大乙,为人清审有礼,天降贤才于其国……”在此尊上可窥见早期青铜器上的“天命说”。

我国古代的酒文化源远
流长,从“仪狄造酒”到“杜康造酒”再到“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等说法,其历史都非常久远。

在商代时还未出现真正的酒器。

商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些以器为器盖的青铜酒器。

这种酒器以敞口、圈足和双耳方彝最为流行。

尊和爵是当时最盛行的酒器。

鼎是商代后期出现的食器,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 1 —1 —。

四羊方尊的美学特征

四羊方尊的美学特征

四羊方尊的美学特征四羊方尊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件珍贵文物,被誉为中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它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四羊方尊的造型独特,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方尊的整体形状呈方形,四个角上各有一只羊,形象逼真。

这四只羊分别代表了四季,寓意着丰收和繁荣。

方尊的底部有四只蹄脚,使得它可以稳稳地放置在地面上。

整个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优雅的感觉。

其次,四羊方尊的纹饰精美,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方尊的四个面上都有精细的纹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羊图”。

四只羊在方尊上形成一个圆形,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毛发细腻,根根可辨。

除了四羊图,方尊上还有其他各种纹饰,如云纹、雷纹、凤纹等,每一处纹饰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极致关注。

再次,四羊方尊的工艺精湛,彰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方尊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设计、铸造、打磨、镀金等。

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如何保持方尊的平衡和稳定性,因为方尊的底部相对较小,而上部相对较大。

古代工匠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确的铸造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方尊能够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

最后,四羊方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方尊出土于中国湖南省的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杰作,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方尊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总之,四羊方尊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美学特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通过欣赏和研究四羊方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感受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

羊年话羊看那些文物和绘画中的“喜羊羊”

羊年话羊看那些文物和绘画中的“喜羊羊”

羊年话羊看那些文物和绘画中的“喜羊羊”四羊铜尊,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在古字中“羊”和“阳”是相通的。

因此,三只羊画在一起,仰望太阳的图案就表示“三阳开泰”。

在《辞源》中“羊”的注解③通“阳”。

三阳开泰含意: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新生之始。

“羊”在古代与“祥”相通,“祥”也可写作“吉羊”,表示吉祥之意,羊是“祥瑞”的象征。

古人年初在门上悬羊头,交往中送羊,以羊作聘礼,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喜迎乙未羊年,在此编发一批文物绘画中的“喜羊羊”,为大家呈上新春的祝福。

商代晚期青铜羊首提梁卣。

古玩中的三阳开泰羊是一种哺乳动物,也是早期人类驯养的重要家畜,古时称为六畜之一。

由于它与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东汉许慎《说文》云:“羊,祥也。

”古文中,“羊”字与“祥”字是相通的,寄托着人们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在商品交换初期,羊充当过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成为财富的象征;甲骨文中的“美”,是头顶大角的羊形象,“羊大”为“美”;羊与“阳”谐音,中国传统中“三阳开泰”,象征生机勃发,好运接踵而来,把行业中的领军者叫做“领头羊”,将柔润、细腻、白嫩比喻为“白如羊脂”,用“五羊衔谷”寓意人间的丰收与富庶。

羊灯人类将美好的希望熔铸在艺术品里的创作活动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步发展,这些充满了美感的艺术精品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羊在古代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被倾注在人们的创作之中,使羊成为古代青铜器、玉器、陶瓷等艺术品的重要题材。

时值羊年之际,不妨在古玩中把玩欣赏“羊”文化,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双羊尊。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双羊尊是商代晚期的容酒器(图一),它是古代青铜艺术最杰岀的珍品之一,这件双羊尊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此器高45厘米,筒形口,双样尊由两只背部相连的羊组成。

羊尊的两只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弯曲,羊背相连托起尊筒,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

四羊方尊文物介绍200字

四羊方尊文物介绍200字

Four-Sheep Square Respect Artifact
The Four-Sheep Square Respect Artifact is a renowned bronze artifact from the Shang Dynasty, dating back over 3,000 years. This artifact takes the form of a square vessel, adorned with intricate patterns and four sheep heads protruding from its corners. The sheep, symbol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are meticulously crafted, exhibiting the refined craftsmanship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 casting. The artifact, discovered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offers a glimpse in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Shang Dynasty.
四羊方尊文物
四羊方尊是一件著名的商代青铜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该文物呈方形器形,四角各饰有一只羊头,羊头形象生动,展现出古代中国青铜器铸造的精湛工艺。

羊在古代是和平与繁荣的象征,因此四羊方尊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承载着商代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件文物于中国湖南省被发现,是研究商代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与羊有关的代表性文物
随着乙未羊年的到来,羊的形象处处可见。

自古代,“羊”同“祥”,寓意着吉祥美好,因此,羊的形象在文物中也很常见。

我们特选取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与羊有关的文物,介绍其精湛的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形最大。

这是一件盛酒器,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4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底,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4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

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铜镀金山羊驮乐表
1766年,通高96厘米,面宽40厘米,厚2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钟分3层:下层为4只龟背负着铜镀金底座,底座四面浮雕西洋传统装饰题材——狩猎图,猎狗追逐着惊慌的麋鹿,猎人手持棍棒守候在旁。

中层为羊驮乐箱,一只健壮的山羊立于底座之上,羊身的褡裢上装饰着由绿、白、黄、蓝料石组成的花朵。

羊背正中半跪一托花盆的力士,又垒石为架,架上立四象,驮起乐箱,乐箱正中雕头长羊角的森林之神,箱四角为身生双翼的小爱神。

白瓷表盘上标明制造商“Jas cox,London”。

表由表盘上的弦孔上弦,上弦钥匙亦为铜镀金,并刻款识:“Jas cox,London 1766”。

Jas cox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钟表制造商,清代宫廷收藏的英国钟表以Jas cox的为最佳。

双羊头画像石
汉代,长190厘米,高4厘米,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中华文明的诞生与羊密切相关。

三皇中炎帝之母的受孕地在姜水河畔的常羊山,那里的羌人部落以羊为图腾。

后来因农业发展,牛取代了羊成为部落图腾,直到炎黄部落联盟后,具有神力的龙又取代了牛成为民族图腾。

但是,羊图腾并未从此消失,它在炎帝部落沿黄河东迁时被带到今天的山东、河南等地,因此,这些地方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多见羊头图案。

此件双羊头图案画像石出土于青岛北部的城阳地区,城阳在汉代是不其城的所在地,遗留多座汉墓。

汉代人崇拜羊、信仰羊,此画像石上的两只高浮雕盘角羊头在汉代“羊信仰”中扮演了体现生殖崇拜的男根神形象。

石质青色,构图平衡对称,造型大气简练,刀笔细腻,整体散发静谧、神秘之美。

珐琅羊形器
民国,通高130厘米,长108厘米,宽56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这件羊文物羊身为白底,上饰有变形云纹、鸟纹。

底座还装饰有花卉、如意等纹样。

宋元时,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其后结合中国传统工艺得以发展。

珐琅的工序起初有40多道,到民国时已经降到20多道了,而这件珐琅羊形器是同时代中的精品。

珐琅器于元、明之际达到高峰,清代早、中期继续发展,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到清末时已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清宫官造铜胎珐琅器已因削减开支而逐渐停造,大部分御用工匠被遣散,允许民间制作和使用珐琅器制品,这使民间的作坊得以发展、繁荣,但产品的质量和工艺都与清代中期官造相去甚远。

民国时,社会极其动荡,而这时日本用于调和珐琅器原料的稳定剂也传入中国,这一技术使成窑率获得了
大大提升,成本也相应下降了。

目前,我们可以见到一些珐琅器的底部有蓝色的有如油漆的釉面,正是民国初年才出现的技术。

青铜三羊罍
商代,高29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罍(lei)是古代大型的盛酒器和礼器。

青铜罍诞生于商周,消失于战国时期,流行的时间短,因此数量稀少,十分罕见。

青铜三羊罍,是一件南京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礼器在南京出土的数量很少,像这样花纹装饰精美的青铜器更是非常稀少的珍宝,非常珍贵。

青铜三羊罍,高29厘米,腹部宽大,圈足较高。

整件罍以云雷纹为底纹,装饰有兽面纹、夔纹。

最引人注目的是,肩部装饰有3个立体的大羊头,羊头高浮雕突出器表,气势雄健,羊角弯曲,慈眉善目,露出微笑。

肚子上有3个面装饰着饕餮纹,饕餮是龙的儿子,据说饕餮是一个很贪吃的神兽,所以现在把吃大餐叫做饕餮盛宴。

双羊钮寿山石章
近代,长2.4厘米,宽2.4厘米,高5.1厘米,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诗作《咏羊》中赞美羊是“跪乳能知报母情”的生灵;明代道家《增广贤文》中的那句“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至今广为流传。

这些名言佳句都是将羊羔以跪姿接受母乳喂养的这一习性赋
予了人格魅力,夸奖羊知礼、懂得感恩,以此来劝勉做子女的要孝敬父母。

这枚寿山石章上的钮雕以“羊羔跪乳”为题材,母羊与羊羔姿态间的亲密感被生动地雕刻了出来。

章体材质为寿山石,其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

整件石章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是近代石章之珍品。

粉彩三阳开泰碗
清同治(公元1862年至1874年),高7.5厘米,口径15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此碗内壁素白釉,外壁绘山石、梅花、三羊等图案,并有“素萼枝枝封蜜蜡,明珠颗颗迸珊瑚”。

底书红彩“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相对于道光款同等纹样的三羊碗,构图更加简化,松石绿等色彩的运用更加饱和浓艳。

御用瓷器的生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瓷器的画样也被称为官样,是由宫廷画师直接绘制并作为御用瓷器制作的蓝本沿用。

青铜羊首杖饰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通高13厘米,通宽9.4厘米,厚4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立羊,立耳,颔首,夸张的长角,向后弯曲,与颈部由铜件相连。

四足收拢,立于长方形銎端。

臀部微微上扬,尾巴上翘,体中空,銎册有钉孔。

杖首的装饰物有多种题材,其中动物的形象非常常见,并且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从装饰造型风格来看,有着浓郁的草原地域民族风格。

羊在游牧地区意味着财富,财富与权力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地区甚至将羊的形象装饰在权杖上,以此作为权力的象征
甲骨文上最早的羊字
商代,纵3厘米,横2.2厘米,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汉字里,最早产生的是象形字,其脱胎于图画。

例如,“羊”的象形字就是一整只羊的图形。

甲骨文由象形字发展而来,主要是指商后期王室占卜吉凶时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所得之果。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其摆脱了象形字的具体形体,也保留了它的大部分象征意义。

早期“羊”字甲骨文的上端如弯曲的两角,其下方有一个代表羊脸的“V”形,而晚期甲骨文显示弯角与脸孔之间多了一短横。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枚甲骨从右上至左下依次刻“三、月、东、羊、帝”等字,“羊”字位于骨板中央偏左的位置,属于早期“羊”字甲骨文。

江雨三刻“三阳开泰”纹盘
清(公元1616年至1911年),高3.1厘米,口径17.3
厘米,底径10.9厘米,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盘敞口,浅腹,平底,圈足。

白釉白胎,盘内主体为3只姿态各异的山羊,背景以山坡、树草相衬,草叶下刻红色“江氏”篆书款。

“江氏”即扬州清代著名刻瓷艺人江雨三,其作品刻画细腻,纹饰秀美,富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该盘所刻纹饰为
“三羊开泰”,与“三阳开泰”谐音,寓意祥瑞,为江氏刻瓷的代表之作。

“三阳开泰”,为汉族传统吉祥语和吉祥图案。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

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骑羊护法
清(公元1616年至1911年),高15厘米,臂长12厘米,厚4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骑羊护法”是西藏佛教特有的神祇。

其藏名为“唐坚噶瓦那波”,汉名为“守哲黑铁匠神”。

头戴笠帽,三目圆睁,内穿右衽交
领式长袍,脚上着靴,骑在一头曲角长鬃的红山羊身上。

右手高举着铁锥,左手拿一具虎皮风箱。

这是铁匠的工具也是其护法的武器,而那头大山羊是其生命的依附之处。

刊于《生肖集邮》2015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