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急危重症护理学--绪论 ppt课件

初步形成。
特色:a.全球性 b.院前急救由专业医师负责 c.部队
化的组织形式和快捷反应能力
17
其他欧洲国家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德国急救车的标准,在当代名列前茅。车内装有心电
监测、心肺复舒、外伤处理、静脉输液等装备以及多种药
品及敷料等,还有灵敏度很高的通讯装置
1960年,德国首次派遣军用直升机参与高速公路交通
15
国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括
美国医疗服务体系
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
规范的现场救治。1966年制定两项急救法规:一项是
国家公路安全法。另一项是美国心脏协会开始提倡在
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舒初级救生术。
1973年,国会通过了加强急救医疗法案,开始
采用“911”作为全国通用的急救电话号码。
7
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院前急救
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 护。
任务:现场急救和途中监护 。 意义: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在
损伤,减轻 患者的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对提 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8
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医院急诊科救护
12
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研究如何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急救医疗服务体
系,大力建设和完善城市及乡村紧急呼救网络设施, 不断研究如何充实和完善已建立的紧急呼救网络设施。
13
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急救护理的人才队伍培训和科研工作 急救护理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工作是发展我国急
救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事故伤员的救助
1980年起运用直升机运送患者,也称“空中救护车”。
急危重症护理学大本绪论 共78页PPT资料

院前急救的发展受到重视
(二)急诊科抢救
(三)危重病(症)救护
• 危重病人的监护与治疗 • ICU人员、设备的配备与管理 • ICU技术
重 症 医 学 科
----2009.1.19,卫生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
(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救 治 变 得 更 顺 畅 更 快 捷
(五)急危重症护理的人才培训和科学 研究工作
的人。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亲属、同事、 EMS救援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 场合服务人员等)。
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原则
• 现场安全 • 分清轻重缓急 • 争取时间上的主动
• 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 • 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 不能什么都不做
3、生存链
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
(三)建立急救医疗服务通讯网络
(四)改善城市救护站的条件,改变救 护车只做运送工具的状况
(五)加强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提高急 诊科的应急能力
• 急救意识、素质 • 急诊科制度 • 急诊工作标准化
专题
• 1.时间就是生命 • 2.第一目击者 • 3.生存链 • 4.拨打120急救电话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5.心肺复苏术 • 6.气道异物梗塞与海姆立克急救法
(1)2019《 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2)心肺复苏术-2019标准
6、气道异物梗塞与海姆立克急救法
(1)气道异物梗塞
(2)发病原因
• 饮食不慎 • 酗酒 • 个别老年人因咳嗽,咽功能差,或不慎将
假牙或牙托误送入消化道 • 昏迷病人因舌根后坠,胃内容物和血液等
返流入咽部,也可阻塞呼吸道入口处 • 婴幼儿和儿童吸弄和口含异物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件(1)

05
预防并发症:包括感染、出 血、血栓等
06
提供心理支持:包括与患者 及家属沟通、提供心理疏导
等
案例分析
案例一:患者突发心梗,护士如 何快速识别并采取紧急措施
案例二: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护 士如何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案例三:患者出现休克,护士如 何快速识别并采取紧急措施
案例四:患者出现严重创伤,护 士如何快速识别并采取紧急措施
03
02
情景模拟法:模 拟真实场景,让 学生身临其境, 提高实践能力
04
实践教学法: 通过实际操作, 提高学生动手 能力
教学评价
01
评价标准:理论知 识、实践技能、沟 通能力、团队协作
02
评价方法:笔试、 操作考试、案例分 析、小组讨论
03
评价结果:优秀、 良好、合格、不 合格
04
反馈与改进:根据 评价结果,调整教 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 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培养出越来越多的 专业人才
肆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 实践应用越来越广 泛,为患者提供更 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2
急危重症护理学 理论
基本概念
1
急危重症护理学:针对急危 重症患者实施的护理学理论
和实践
2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 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紧急
救治的患者
3
护理学理论:护理学的基本 原理、方法和技术
旨在提高急危重 症患者的救治成 功率和生存质量
研究范围
01
急危重症护 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02
急危重症护 理学的研究 方法和技术
03
急危重症护 理学的研究 内容和领域
04
急危重症护 理学的研究 目标和意义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6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
(1)学科特点: 专业特征:跨学科、综合性;独立性、合作性; 患者特点:起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病因复杂; 工作要求:最短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初步判断和紧
急救护。
PPT学习交流
7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
(2)素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 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熟悉常用急救技术 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4
(2)发展
1963年,美国耶鲁大学 的New Haven Hospital 急诊科首次运用分诊技术
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PPT学习交流
15
(2)发展
教 育 : 1972 年 : 英 国 皇 家 护 理 学 院 成 立 A & E (Accident &Emergency Nursing Group) ,为护士 提供不断更新临床急救知识与技术,形成当今急救护理 课程的雏形。
PPT学习交流
8
一、急危重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Q:国际上,急危重护理学起源于什么?我 国起源于什么?为什么都起源于战争?
Q: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吗?
PPT学习交流
10
第一节 概 述
一、急危重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国际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PPT学习交流
11
1.国际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前线实行救护,
PPT学习交流
24
二、急危重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
包括急危重症护士的技术业务培训、急救护理工作的 管理、科学研究和情报交流。
急危重症护理学总复习PPT课件

◆ 三期:基础生命支持(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长时间生命支持(PLS)
24
第五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九步: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人工循环 D药 物 E 心电监护 F除颤 G 全面评估病人 H低 温 I 加强治疗
25
第五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五、心肺脑复苏不同阶段的抢救重点 BLS主要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 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ALS主要为在BLS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 建立及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 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并保持心肺功能及 治疗原发病。 PLS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疾病的治疗。
三、院外急救的任务 对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 灾害或事故时对伤员的院外急救 急救网络中的通讯联络 重大任务救护值班 急救知识的普及
4
第二章 院外急救
四、院外急救的原则
先排险后施救 先重伤后轻伤 先施救后运送
急救与呼救并重 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5
第二章 院外急救
五、院外急救护理程序
29
第六章 休 克
一、休克的概念 二、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 休克中期 休克晚期
三、休克病人临床观察的主要内容
1.精神状态 2.皮肤黏膜 3.生命体征 4.尿量
四、休克的救治原则
30
第六章 休 克
五、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为0.5左右。如 指数≈1,提示血容量丧失约20~30%;如 指数>1~2,提示血容量丧失约30~50%
GCS记分法即昏迷指数,最高分为15分, 最低分为3分,分数越高,意识状态越好。
18
第四章 重症监护
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长时间生命支持(PLS)
24
第五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九步: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人工循环 D药 物 E 心电监护 F除颤 G 全面评估病人 H低 温 I 加强治疗
25
第五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五、心肺脑复苏不同阶段的抢救重点 BLS主要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 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ALS主要为在BLS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 建立及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 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并保持心肺功能及 治疗原发病。 PLS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疾病的治疗。
三、院外急救的任务 对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 灾害或事故时对伤员的院外急救 急救网络中的通讯联络 重大任务救护值班 急救知识的普及
4
第二章 院外急救
四、院外急救的原则
先排险后施救 先重伤后轻伤 先施救后运送
急救与呼救并重 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5
第二章 院外急救
五、院外急救护理程序
29
第六章 休 克
一、休克的概念 二、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 休克中期 休克晚期
三、休克病人临床观察的主要内容
1.精神状态 2.皮肤黏膜 3.生命体征 4.尿量
四、休克的救治原则
30
第六章 休 克
五、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为0.5左右。如 指数≈1,提示血容量丧失约20~30%;如 指数>1~2,提示血容量丧失约30~50%
GCS记分法即昏迷指数,最高分为15分, 最低分为3分,分数越高,意识状态越好。
18
第四章 重症监护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

20
三、转运及途中监护
❖ 注意:对危重病人,应 先做初步处理病情稍趋 稳定再转运。
21
途中监护
❖ 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伤情摆好伤病员体 位。
❖ 担架行进途中,病员头在后,下肢在前。 ❖ 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 救护车在拐弯、上下坡、停车调头中要防
颠簸。 ❖ 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 用先进的监测、治疗手段 加强生命维护。 ❖ 做好抢救、面容、监护等记录和伤病员的 22
14
反应时间
定义: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到 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要求:市区15分钟内、郊区30分钟内
15
院外急救服务系统的管理
● 具备良好的系统通讯网。 ● 装备齐全和完好的运输工具 ● 配备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
16
第 二节 院外急救护理
一、现场评估及呼救: 二、现场救护 三、转运及途中监护
12
院外急救服务系统的设置原则
1、院外急救中心设置原则 2、分中心设置原则 3、区域人口及急救车辆比例 4、随急救车医护人员、驾驶员配置原则 5、急救半径及反应时间要求
13
急救半径
定义: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 半径,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 辐射距离。
城区急救半径的要求:< 5 km
交接工作。
小结
❖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 院外急救的概念及原则 ❖ 院外急救护理的内容 ❖ 现场评估包括评估哪几方面
23
24
谢谢!
17
一、现场评估及呼救
❖ 现场评估:原因、环境、危重病情(意 识、气道、呼吸、循环)
❖ 紧急呼救:呼救人及病人的姓名、电话 ,地点,病情,灾害事故的严重程度、 受伤人数等。
三、转运及途中监护
❖ 注意:对危重病人,应 先做初步处理病情稍趋 稳定再转运。
21
途中监护
❖ 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伤情摆好伤病员体 位。
❖ 担架行进途中,病员头在后,下肢在前。 ❖ 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 救护车在拐弯、上下坡、停车调头中要防
颠簸。 ❖ 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 用先进的监测、治疗手段 加强生命维护。 ❖ 做好抢救、面容、监护等记录和伤病员的 22
14
反应时间
定义: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到 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要求:市区15分钟内、郊区30分钟内
15
院外急救服务系统的管理
● 具备良好的系统通讯网。 ● 装备齐全和完好的运输工具 ● 配备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
16
第 二节 院外急救护理
一、现场评估及呼救: 二、现场救护 三、转运及途中监护
12
院外急救服务系统的设置原则
1、院外急救中心设置原则 2、分中心设置原则 3、区域人口及急救车辆比例 4、随急救车医护人员、驾驶员配置原则 5、急救半径及反应时间要求
13
急救半径
定义: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 半径,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 辐射距离。
城区急救半径的要求:< 5 km
交接工作。
小结
❖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 院外急救的概念及原则 ❖ 院外急救护理的内容 ❖ 现场评估包括评估哪几方面
23
24
谢谢!
17
一、现场评估及呼救
❖ 现场评估:原因、环境、危重病情(意 识、气道、呼吸、循环)
❖ 紧急呼救:呼救人及病人的姓名、电话 ,地点,病情,灾害事故的严重程度、 受伤人数等。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件

急危重症护理学发展的促成因素
意外伤害事故增多 人口及家庭结构的改变 疾病谱的改变 社会转型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命之星 是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
统(EMS)的国际标志 生命之星为什么是一根权杖与一条蛇来代
表?
符号象征
蓝色:寓意宁静、祥和 橄榄枝:代表生命、顽强、永恒 交叉的六条臂:象征[EMS]的六大功能:发现、报
转运与途中监护
先畅通气道 行心肺复苏 控制大出血 骨折制动 医疗监护转运
不同转运工具特点
担架(木板)转运 汽车转运 飞机转运 轮船转运
转运中的监护
摆好合适的体位 担架转运应头在后,注意途中安全 脊柱损伤病人应用硬板担架 救护车行进中的安全 空中转运气压低 生命体征监测 做好记录、交接工作
急危重症护理学
突发公共事件↑↑
自然灾害(地震、台风、山体滑坡) 事故灾害(生产、生活中的意外、交通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ASRS、甲流) 社会安全事件(投毒、爆炸)
每年:死亡>20万人 伤残>200万人
经济损失>6000亿人民币
SARS事件
SARS让我们措手不及 SARS让我们觉醒
A 气道、B 呼吸、C 循环、 B 出血、S 感知觉
进一步评估 (检伤)
询问病史和损伤机制 头面部:有无出血、脑脊液漏 脊柱:有无压痛、畸形、肿胀 胸部:呼吸运动是否对称,有无压痛、畸形、肿胀 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出血、穿孔 骨盆:有无压痛,骨盆骨折可伴有多量的失血 四肢:有无畸形肿胀、骨擦感
必要时加配呼吸机。
院外急救护理
现场评估 环境评估 病人评估 快速评估:意识、气道、呼吸、循环 紧急呼救 救护启动 早期呼救、启动救援系统 电话呼救“120”
01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 绪论

再 会
第二节: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及管理
完整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
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 现场急救 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 高水平急诊服务和强化治疗(ICU)
第二节: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及管理
1.建立灵敏的通讯网络: 紧急呼救时通讯畅通无阻,提高反应时效。 2.改善院前急教的运输工具:既是运送病员的载体又是现场及途中实施教、监护的场所。 3.加强急教专业人员培训: 具有医学资格,并接受管理培训 4.普及社会急救:场人员自救互教。 5.完善卫生法律法规: 6.组建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
第一节:概述
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转运; 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站; 70 年代开始建设心脏监护病房; 80年代各医院相继成立急教中心。 1980年 10月,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要求增强急救工作。 1983年,卫生部颁布《城市医院急诊室(科)建设方案》,急危重症护理步入正轨。 198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颁布实施。设立全国统一呼叫号码为“120”。 1999年由我国54个民航联合发起成立“中心民航机构管理委员会现代医学航空救援专业组”,使 航空急救做到“应急、救近、方便”
绪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急救医疗体系的组成及管理
第一节:概述
第一节:概述
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 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 人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西西方方的的一一位位急急救救专专家家VVooggtt曾曾说说过过::““对对一一般般公公民民来来说说,,最最大大的的威威胁胁不不是是家家里里失失火火,,也也不不 是是马马路路上上的的罪罪犯犯,,而而是是不不能能在在生生死死攸攸关关的的几几分分钟钟内内得得到到急急救救医医疗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先重伤后轻伤 : 是指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 轻者。但当大批伤员出现时,在有限的时间、人力、 物力情况下,应在遵循“先重后轻”原则的同时, 重点抢救有可能存活的伤病员。
❖ 3 先施救后运送 : 是指对垂危重伤病员,先进行现 场初步的紧急处理后,才可以在医疗严密监护下转 运至医院。
院外急救的原则
❖ 现场评估:原因、环境、危重病情(意识、气 道、呼吸、循环)
❖ 紧急呼救:呼救人及病人的姓名、电话,地 点,病情,灾害事故的严重程度、受伤人数 等。
二、现场救护
(一)摆好体位 1、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者,应将其置于复苏体位即仰卧位。 2、神志不清有呼吸和循环者,应将其置于恢复体位即侧卧位。 3、意识、呼吸与心跳存在者,根据受伤、病变部位不同应摆好 正确体位 (总的原则是不要随意移动病人,以免造成再次损伤)
交接工作。
小结
❖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 院外急救的概念及原则 ❖ 院外急救护理的内容 ❖ 现场评估包括评估哪几方面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 1. 院前急救 ❖ 2.急救科抢救 ❖ 3.危重病(症)救护 ❖ 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 5.急危重症护理的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1、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
❖ 2、现场救护 ❖ 3、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 ❖ 4、高水平的医院急救服务和强化治疗
院外急救的特点
❖ 1.突发性 ❖ 2.紧迫性 ❖ 3.艰难性 ❖ 4.复杂性 ❖ 5.灵活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
❖ 1 先排险后施救 : 是指在实施现场救护前应先进行 环境评估,必要时,排险后再实施救护。如因触电 导致的意外事故现场,应先切断电源排险后再进行 救护;如为有害气体造成的中毒现场,应先将病人 脱离险区再进行救护,以保证救护者与伤病员的安 全。
我国的急危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 完善形成新学科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 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各医院也先后建立了急 诊科和ICU,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开 始了急危重症护理学发展的新阶段。此后,国家教育 部将《急危重症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 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每年举办急救护理学习 班,为开展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及急危重症护理教育培 训人才,特别是急危重症理论着眼于人的整体生理、 心理、病理、社会、精神要求,将现代急危重症护理 观、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由医院内延伸到现场、扩展到 社会,更是一大进步。
院外急救服务系统的设置原则
1、院外急救中心设置原则 2、分中心设置原则 3、区域人口与急救车辆比例 4、随急救车医护人员、驾驶员配置原则 5、急救半径与反应时间要求
急救半径
定义: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 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城区急救半径的要求:< 5 km
反应时间
三、转运与途中监护
❖ 注意:对危重病人,应 先做初步处理病情稍趋 稳定再转运。
途中监护
❖ 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伤情摆好伤病员体 位。
❖ 担架行进途中,病员头在后,下肢在前。 ❖ 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 救护车在拐弯、上下坡、停车调头中要防
颠簸。 ❖ 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 用先进的监测、治疗手段 加强生命维护。 ❖ 做好抢救、面容、监护等记录和伤病员的
(二)检伤与分类
1、检伤 2、分类 3、现场救护要点 4、分流
现场救护要点
❖ 维持呼吸功能 ❖ 维持循环功能 ❖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 对症救护措施 ❖ 灾害、意外事故的现场救护 ❖ 各种创作的现场救护 ❖ 对于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病人,要掌握松解或去
除病人衣、裤、鞋、头盔的护理技巧。 ❖ 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动。
4 急救与呼救并重 :是指有多人在现场的情况下,救 护与呼救同时进行,以尽快得到外援。只有一人的情 况下应先施救,后在短时间内进行电话呼救。 5 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是指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 察监护伤病员的病情,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如除颤、气管插管、面罩-球囊加压通气、心肺复苏术 等,以使伤病员安全到达目的地。 6 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是指防止前后重复、遗漏和 其他差错,确保现场急救措施完善,并正规填写规定 的医疗文本,使前后医疗急救有文字依据,并妥善保 管,做好交接工作。
第二章 院外急救
第一节 院外急救概念
院外急救的概念
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 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 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
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 现代急救的新概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急 救医疗模式,即实施急救的场所要走出医院 的“围墙”,如在家庭、社区或其他院外公 共场所的第一现场进行救护,使伤病者在发 生危机情况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虽然院外急救是短暂的、应急的,但及时有 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地转送病人,可 以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为 在院内作进一步救治打下基础。
急危重症护理学
区继教中心 肖凤珊
第一章 绪论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 人康复 、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 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 综合性应用学科。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南丁格尔的年代。 1854-1856年俄、英、法、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交 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42%以 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 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急危重症护理 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定义:急救中心区30分钟内
院外急救服务系统的管理
● 具备良好的系统通讯网。 ● 装备齐全和完好的运输工具 ● 配备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
第 二节 院外急救护理
一、现场评估与呼救: 二、现场救护 三、转运与途中监护
一、现场评估与呼救
❖ 3 先施救后运送 : 是指对垂危重伤病员,先进行现 场初步的紧急处理后,才可以在医疗严密监护下转 运至医院。
院外急救的原则
❖ 现场评估:原因、环境、危重病情(意识、气 道、呼吸、循环)
❖ 紧急呼救:呼救人及病人的姓名、电话,地 点,病情,灾害事故的严重程度、受伤人数 等。
二、现场救护
(一)摆好体位 1、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者,应将其置于复苏体位即仰卧位。 2、神志不清有呼吸和循环者,应将其置于恢复体位即侧卧位。 3、意识、呼吸与心跳存在者,根据受伤、病变部位不同应摆好 正确体位 (总的原则是不要随意移动病人,以免造成再次损伤)
交接工作。
小结
❖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 院外急救的概念及原则 ❖ 院外急救护理的内容 ❖ 现场评估包括评估哪几方面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 1. 院前急救 ❖ 2.急救科抢救 ❖ 3.危重病(症)救护 ❖ 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 5.急危重症护理的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 1、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
❖ 2、现场救护 ❖ 3、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 ❖ 4、高水平的医院急救服务和强化治疗
院外急救的特点
❖ 1.突发性 ❖ 2.紧迫性 ❖ 3.艰难性 ❖ 4.复杂性 ❖ 5.灵活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
❖ 1 先排险后施救 : 是指在实施现场救护前应先进行 环境评估,必要时,排险后再实施救护。如因触电 导致的意外事故现场,应先切断电源排险后再进行 救护;如为有害气体造成的中毒现场,应先将病人 脱离险区再进行救护,以保证救护者与伤病员的安 全。
我国的急危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 完善形成新学科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 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各医院也先后建立了急 诊科和ICU,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开 始了急危重症护理学发展的新阶段。此后,国家教育 部将《急危重症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 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每年举办急救护理学习 班,为开展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及急危重症护理教育培 训人才,特别是急危重症理论着眼于人的整体生理、 心理、病理、社会、精神要求,将现代急危重症护理 观、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由医院内延伸到现场、扩展到 社会,更是一大进步。
院外急救服务系统的设置原则
1、院外急救中心设置原则 2、分中心设置原则 3、区域人口与急救车辆比例 4、随急救车医护人员、驾驶员配置原则 5、急救半径与反应时间要求
急救半径
定义: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 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城区急救半径的要求:< 5 km
反应时间
三、转运与途中监护
❖ 注意:对危重病人,应 先做初步处理病情稍趋 稳定再转运。
途中监护
❖ 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伤情摆好伤病员体 位。
❖ 担架行进途中,病员头在后,下肢在前。 ❖ 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 救护车在拐弯、上下坡、停车调头中要防
颠簸。 ❖ 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 用先进的监测、治疗手段 加强生命维护。 ❖ 做好抢救、面容、监护等记录和伤病员的
(二)检伤与分类
1、检伤 2、分类 3、现场救护要点 4、分流
现场救护要点
❖ 维持呼吸功能 ❖ 维持循环功能 ❖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 对症救护措施 ❖ 灾害、意外事故的现场救护 ❖ 各种创作的现场救护 ❖ 对于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病人,要掌握松解或去
除病人衣、裤、鞋、头盔的护理技巧。 ❖ 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动。
4 急救与呼救并重 :是指有多人在现场的情况下,救 护与呼救同时进行,以尽快得到外援。只有一人的情 况下应先施救,后在短时间内进行电话呼救。 5 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是指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 察监护伤病员的病情,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如除颤、气管插管、面罩-球囊加压通气、心肺复苏术 等,以使伤病员安全到达目的地。 6 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是指防止前后重复、遗漏和 其他差错,确保现场急救措施完善,并正规填写规定 的医疗文本,使前后医疗急救有文字依据,并妥善保 管,做好交接工作。
第二章 院外急救
第一节 院外急救概念
院外急救的概念
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 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 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
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 现代急救的新概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急 救医疗模式,即实施急救的场所要走出医院 的“围墙”,如在家庭、社区或其他院外公 共场所的第一现场进行救护,使伤病者在发 生危机情况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虽然院外急救是短暂的、应急的,但及时有 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地转送病人,可 以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为 在院内作进一步救治打下基础。
急危重症护理学
区继教中心 肖凤珊
第一章 绪论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 人康复 、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 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 综合性应用学科。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南丁格尔的年代。 1854-1856年俄、英、法、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交 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42%以 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 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急危重症护理 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定义:急救中心区30分钟内
院外急救服务系统的管理
● 具备良好的系统通讯网。 ● 装备齐全和完好的运输工具 ● 配备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
第 二节 院外急救护理
一、现场评估与呼救: 二、现场救护 三、转运与途中监护
一、现场评估与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