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挑山工教案
《挑山工》教案模板5篇

•••••••••••••••••《挑山工》教案《挑山工》教案模板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挑山工》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挑山工》教案篇1一、目标: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五、过程:(一)复习: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四年级语文下册《挑山工》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挑山工》的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挑山工》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挑山工》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挑山工》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本论坛欢迎广大教科版小学语文教师加入交流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
板书:挑山工。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挑山工》教案设计(通用10篇)

《挑山工》教案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挑山工》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挑山工》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
(板书课题)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三、交流预习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
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读懂了什么?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溜()货()奏()衡()诵()留()贸()泰()横()颂()杖()肌()耽()误()哲()仗()机()枕()娱()折()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本段。
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挑山工》教案三篇

《挑山工》教案三篇《挑山工》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写了我登泰山的时候看到挑山工努力登山的情景,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为什么他们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作者从他们身上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认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向上攀登,征服一个个困难,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
二、设计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及学习语文的激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白“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悟生活真谛。
四、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2、从外貌入手,以泰山为背景,游人为衬托,揣摩挑山工的语言,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受挑山工的形象,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初步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这篇课文,同学们都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其实这也是作者心中觉得奇怪的地方,那么这个问题挑山工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挑山工说的那番话。
2、出示挑山工说的话:“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
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
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并读一读。
3、从挑山工的这番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预设一:游人是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预设二:我感悟到了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往前走的的精神。
(课文哪个词语写出了挑山工坚持不懈往前走呢?)4、板书:一个劲儿5、“一个劲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不是漫无目的,脚踏实地)你有没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或者一个劲儿做事情的时候?6、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说。
7、对!这就是一个劲儿,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二)从外貌入手,进一步理解“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1、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2-6自然段。
《挑山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8篇】

《挑山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挑山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挑山工》教案篇一5、挑山工教学目标: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
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
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课题,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
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板书(生谜)② 作者是怎样解谜的?(解谜)③ 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明理)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
(同桌讨论)3、交流: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
挑山工教案优秀6篇

挑山工教案优秀6篇挑山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准确认读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7个生字。
2、理解“腾云驾雾”、“朴素”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挑山工的工作,懂得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后来居上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句“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膝头是受不住的。
”练习照这句话写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件。
2、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挑山工、泰山的资料。
3、将对比表事先画在书上。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所查资料,谁来用最简洁的一句话介绍挑山工。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读第一组词语:★平衡:读准后鼻韵。
★斜行:注意“捺”变为“点”。
★诵读:给“诵“字找形近字。
★泰山:注意“泰”字下面是水的变形。
泰山就是本文中挑山工工作的地方。
请一个孩子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泰山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价值。
★腾云驾雾:神话中描写神仙、妖魔、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也形容有超自然的能力或技巧。
出示句子: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作者在课文中用这个词语写出挑山工登山的速度(引说:很快)。
【在这个词的旁边旁批:速度快】2、挑山工本是泰山附近的山民,他们长期来往于山中,走得比游人快很正常,为什么他们的快会让游人大吃一惊呢?请你自由朗读一、二自然段,找找看原因是什么。
★、他们要挑着沉甸甸的物品。
(游人则是轻装上山)★、他们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指导学生填写在表中。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①抽人朗读这一句话,在头脑中想象挑山工登山的路线。
②请同学上讲台,师讲述,学生用手指出行进的路线。
得出结论:比游人多走近一倍的路程。
3、在这种情况下,挑山工登山速度居然还快些,让作者感到很奇怪。
(引读第二自然段。
《挑山工》教案一等奖3篇

《挑山工》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
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
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教学目标: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
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
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设计思路:由单元主题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汇报)[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干什么的。
挑山工教案

挑山工教案挑山工教案范文7篇挑山工教案篇1一、教材说明《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
全文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一、二自然段)提出疑问:写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层(第三—六自然段)亲眼所见、解决疑问:用作者自己登泰山时亲眼所见的事实,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然不慢,并在跟挑山工的谈话中,通过挑山工的话来解开作者心中之“谜”,使原来的疑问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层意思(第七自然段)得到启示:作者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并作画挂在书桌边,用以时时激励自己。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2.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3.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和理解重点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理解挑山工的话和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是本组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
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让学生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其次,要注重利用插图,强化学生对挑山工的感性认识,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2.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3.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山工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