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与礼仪

合集下载

西方国家主要习俗文化礼仪有哪些

西方国家主要习俗文化礼仪有哪些

西方国家主要习俗文化礼仪有哪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形成的特定的文化习俗及礼仪,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西方国家主要习俗文化礼仪,希望这些能帮助大家了解西方国家文化习俗!西方国家主要习俗文化礼仪:英国英国英格兰人占80%以上。

其余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等。

居民绝大部分信奉,只有少部分人信奉天主教。

英国是绅士之国,讲究文明礼貌,注重修养。

同时也要求别人对自己有礼貌。

注意衣着打扮,什么场合穿什么服饰都有一定惯例。

见面时对尊长、上级和不熟悉的人用尊称,并在对方姓名前面加上职称、衔称或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称呼。

亲友和熟人之间常用呢称。

初次相识的人相互握手,微笑并说:“您好!”在大庭广众之下,人们一般不行拥抱礼,男女之间除热恋情侣外一般不手拉手走路。

英国人不轻易动感情或表态。

他们认为夸夸其谈是缺乏教养的,认为自吹自擂是低级趣味的。

人们交往时常用“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即使家庭成员间也一样。

英国的“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被称为是国菜。

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鸡蛋加牛奶和面,与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肴。

上桌时,还要另配些单煮的青菜,即为“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

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

他们是以午餐为正餐。

阔绰人家则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点和晚餐)。

不愿意吃带粘汁的菜肴;忌用味精调味;也不吃狗肉。

口味不喜欢太咸,爱甜、酸、微辣味,对烧、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喜欢中国的京菜、川菜、粤菜。

他们普遍喜爱喝茶,尤为妇女嗜茶成癖。

“下午茶”几乎成为英国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即使遇上开会,有的也要暂时休会而饮“下午茶”。

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鲜柠檬,加点糖、再倒茶制成奶茶或柠檬茶。

如果先倒茶后倒牛奶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他们还喜欢喝威士忌、苏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槟酒,有时还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间不劝酒。

对英国人称呼“英国人”是不愿意接受的。

因为“英国人”原意是“英格兰人”,而你接待的宾客,可能是英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而“不列颠”这个称呼则能让所有的英国人都能感到满意。

西方文化与礼仪

西方文化与礼仪

1、西方文化中的西方,从地域上讲,主要是指欧洲,自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从内容上讲,其源头主要是由希腊的理性和艺术、希伯来的宗教和罗马的法律组成;其流则是由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现代哲学思潮、现代主义、后现代……共同汇合而成的。

而这一切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源和流。

2、长期以来,在一般的观念中,古希腊和古罗马被视为是西方文明之源。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是19世纪以来流行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所造成的一种偏见。

西方文明与其说是源于希腊的克里特岛,不如说是源于古代近东地区,特别是两河流域。

3、肥沃的新月地区在上古时期就孕育出了一连串的灿烂文明,其中尤以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最为著名。

作为人类文明的曙光,他们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特别是西方文化进程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4、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史书通常根据希腊人的称呼冠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区域。

其历史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两河流域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域,北到巴格达,南至以巴比伦城命名的巴比伦尼亚。

广义的两河流域则包括今天的叙利亚、伊朗的部分地区和整个伊拉克。

5、两河流域文明从萌芽发展到辉煌,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苏美尔人作为最早创造出城市文明的人,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的开创者。

6、苏美尔最有创见的国王是在乌尔第一王朝当政的吉尔伽美什,他因其不凡的生平和业绩成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主人公和不朽的英雄。

7、阿卡德人国王乌尔纳木颁布了《乌尔纳木法典》,是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8、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个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而永垂青史。

9、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期间进入全盛时期,公元前586年灭亡了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大王国,将犹大王和数万名上层犹太人掳至巴比伦,制造出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历史事件。

西方文化与礼仪笔记

西方文化与礼仪笔记

西方文化与礼仪笔记篇一:西方文化与礼仪笔记西方文化是指欧洲和美洲的文化传统,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西方文化与礼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以下是一些关于西方文化与礼仪的重要观点和特点。

1. 礼貌与尊重: 在西方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人们以友善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并重视个人空间和隐私。

在公共场合,人们通常会说'请'、'谢谢'以及'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2. 社交礼仪: 西方社交礼仪强调公平和平等。

在社交场合,人们通常会握手、互相问候,并且用礼貌的方式与他人交谈。

在正式场合,礼仪要求人们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如在用餐时用刀叉、不大声喧哗等。

3. 个人空间: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空间和隐私。

与某人接触时,保持一定的距离是重要的。

西方人往往会觉得在公共场合被人贴得太近是不舒服的,因此他们更喜欢有一定的个人空间。

4. 礼服: 在西方文化中,礼服在一些正式场合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婚礼、晚宴、商务会议等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会穿着正式的服装,以示尊重和庄重。

5. 社交娱乐: 西方文化注重社交娱乐活动。

例如,聚餐、派对、舞会等都是社交交际的重要形式。

人们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建立人际关系和增进友谊。

尽管西方文化与礼仪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但这些观点和特点仍然具有普遍性。

了解西方文化与礼仪的基本原则,对于在西方社会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篇二:西方文化与礼仪笔记西方文化与礼仪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在国际交往中,了解和尊重西方文化与礼仪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下面是一些关于西方文化与礼仪的笔记。

1. 礼貌和尊重:西方文化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

在社交场合中,要注意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

同时,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礼仪仪式:西方文化中存在许多特定的礼仪仪式。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貌用语:在东方文化中,对长辈、客人或上司使用敬称是
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较少使用敬称,更多地强调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礼仪规范:在交际场合,东方文化中讲究矜持和谨慎,尤其
是女性在公共场所往往会比较保守。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公开和大胆表现自我。

3. 礼仪习俗:在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东方文化中通常会进行一
些特定的礼仪活动,如拜年、叩头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节日氛围和欢乐气氛。

4. 饮食礼节:在餐桌上,东方文化中食品分配有严格的规定,
如长辈优先、男女有别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5. 礼物文化:在送礼物时,东方文化中更注重礼物的价值和象
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吉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人喜好。

总之,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但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西方文化餐桌礼仪

西方文化餐桌礼仪

西方文化餐桌礼仪
1、座位安排:女士优先。

在排定西餐座次时,主位请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位居第二位。

以右为尊。

在排定座次时,以右为尊。

面门为上。

面对正门者为上座,背对正门者为下座。

2、入坐原则:一般是客人先入坐,长者较年轻者先入坐,已婚较未婚先入坐,陌生人较熟识客人或家人先入坐。

3、刀叉使用方法:拿刀叉的手是固定的,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4、喝汤礼仪:西式料理用餐时,不能发出声音为一大原则。

如果在喝汤时发出声音就是违反礼仪。

食用装在有双耳的汤杯中时,为了测试汤的冷热程度,可以使用附带的小汤匙先试一口。

使用后的小汤匙可以放在靠近身体这一边的底盘上;不可置于汤杯中。

试过汤的温度后,可以用双手拿着汤杯耳,把汤杯端到口边直接饮用。

至于汤中的食物则可以用汤匙来舀食。

5、食用面包的礼仪:放置面包的位置一定是置于主菜的左侧。

如果一开始就有面包,要知道在餐具左侧的面包是属于你的。

涂抹奶油时,要使用个人的奶油刀,如果没有附上奶油刀,则可使用料理用刀。

西方文化的礼仪

西方文化的礼仪

西方文化的礼仪随着中国走向国际化,西方之间的交流、交际会越来越普遍,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了解那些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并掌握和得体的应用它们,是非常重用的。

以下是关于西方文化的礼仪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中国的礼节与西方的礼节有时相差很大。

例如,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问,可是,如果用"I‘mafraidyoumusthaveatiringjourney,"这一语法上正确的英语,来迎接英语国家的客人,他们听起来回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下他们使用的寒暄语往往是"Didyouhaveagoodtrip?或"Didyouenjoyyourtrip?"等这样令人愉快的语句。

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是不被采用的。

在西方工业国家,人们大部分住在城市,彼此不相识,甚至在乡村之间很陌生,再加上英美等国家强调个人价值(Individualism)至高无上,所以寒暄时不喜欢被问及年龄及婚姻状况,更不喜欢被问及收入情况。

问候方式常常是中性、抽象的打招呼(Goodmorning/afternoon/day),或者是谈论有关天气或一些热门赛事之类。

如果比了解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以上语言选择上的失误,就会出现把中文礼貌礼貌用语套用到英文中的现象,出现中文式的英语。

因此,和西方人交谈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礼仪方式。

一、西方文化礼仪之"称谓礼仪"西方人姓名排列正好跟我们相反,前面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对女士则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已婚的则应称"Mrs"。

对那些在社会上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Judge)、教授(Professor)、医生(Doctor)、政府高级官员如参议员(Senator)、军官如将军(General)、上尉(Capital)和宗教人士如主教(Bishop)等,可将其姓名连同职业一起称呼,如"DoctorJack","ProfessorWhite",也可只称呼其职业名称,如"Mr.Judge","wyer"。

西方礼仪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运用研究

西方礼仪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运用研究

西方礼仪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运用研究在西方文化中,礼仪一直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

自古以来,礼仪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体现人们的尊重、关爱和礼貌,还具有修身正心、弘扬美德等多重意义。

从古希腊的文化礼仪到现代的社交礼仪,西方礼仪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运用一直都备受关注。

西方礼仪文化的历史传承西方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社会中,礼仪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

人们通过礼仪来表达尊重和敬意,也通过礼仪来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并与礼仪相符合的人建立联系。

古希腊的礼仪文化主要以“雅典礼仪”为代表,包括宗教仪式、各种颁奖典礼、足球赛等不同类型的聚会和社交活动。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的礼仪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教皇统治着欧洲大陆,给当时的社交生活带来了新的礼仪规范。

许多搞笑流传了下来,例如“餐桌礼仪”、“双手礼仪”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旨在让人们更好地表达尊重和关爱之心、习得更佳商务沟通、提高社交交际的效果。

在近代时期,西方礼仪文化继续发展,并且在社交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贝洛-卡尼迪议定书”成为了西方礼仪文化的一个指南,它规范了各种社交场合下恰当的礼仪行为,包括与在不同场合下的穿着、言谈举止、交际方式等等。

这个我给大家提供的框架可以让我们在不同场合下知晓如何克制和礼貌的行为,避免尴尬和惹人不快。

现实生活中的礼仪运用在现实社交场合中,不恰当的礼仪行为往往会让人们感到尴尬和不悦。

因此,在接触社交行为时,人们需要了解和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

比如在商务沟通中,人们需要关注的礼仪规范包括不打断谈话、客气地赞美、坐姿端庄、礼貌地问候等等。

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身体语言的运用。

身体语言可以传达一些与言语不同的信息,人们必须了解它的含义并且学会运用。

例如,微笑、眼神接触、身体的放松等等都能传达尊重、友谊、亲切和成功的信息。

除此以外,出席各种场合时的穿着和礼仪也是很重要的。

西方的礼仪文化

西方的礼仪文化

西方的礼仪文化西方自古就和我们有很多的不同,那么你们知道西方的礼仪文化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的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西方的礼仪文化(一)、西方文化礼仪之“称谓礼仪”:西方人的姓名排列跟我们刚好相反,前面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对女士则应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已婚的则应称“Mrs.”。

相比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

通常只招呼一声“Hello”,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

(二)、西方文化礼仪之“交谈礼仪”: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西方,人们的一切行为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

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

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

(三)、西方文化礼仪之“拜访礼仪”:应邀去他人家中做客,务必要准时。

不守时是失礼的。

一般性拜访,可送小礼物,若赴家宴,可再丰厚些。

礼物应交给女主人,并说“我希望你能喜欢(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话,不要说“小意思,不成敬意”,“东西不好,请笑纳”等中国人送礼时常爱讲的话。

(四)、西方文化礼仪之“女士优先礼仪”: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

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要谦让女子。

① 步行时,男士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

② 入座时,应先请女士坐下。

③ 上下电梯,应让女士走在前面。

④ 进门时,男士应把门打开,请女士先进。

⑤ 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士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士。

⑥ 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士应走在前边,为女士找好座位。

⑦ 进餐时,要请女士先点菜。

(五)、西方文化礼仪之“小费礼仪”:美国付小费的风气很盛行。

一般说,当你得到别人的服务时就应付给小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化与礼仪一、文化的涵义与层次;西方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精神。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凡是超过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四层次:a、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c、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

d、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西方文化:相对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欧洲,美国的这些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

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层面。

基本精神:1.科学精神2.个体本位精神3.崇力尚争精神4.开放精神二、礼仪的现代意义;西方礼仪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礼仪意义: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可增进自身修养,规范人的态度和言行;作为社交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提高社交能力,调节人际关系;在生活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凝聚力作用。

主要内容:称谓礼仪,西方人姓名排列正好跟我们相反,前面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对女士则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已婚的则应称“Mrs”。

;介绍礼仪,在国际交往场合,如想结识朋友,一般应有第三者介绍。

如当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你又确实想结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作自我介绍,但介绍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问对方达的名字。

对方若不作自我介绍,你可道声谢离开,这在西方并不算失礼。

用句型“This is╳╳╳ and this is ╳╳╳”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老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交谈礼仪,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西方,人们的确一切行为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

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

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拜访礼仪,应邀去家中作客,务必要准时。

不守时是失礼的。

一般性拜访可送小礼物,若赴家宴,可再丰厚些。

礼物应交给女主人,并说“我希望你能喜欢(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话,不要说“小意思,不成敬意。

”,“东西不好,请笑纳。

”等中国人送礼时常爱讲的话。

这类话会让外国人觉得你看不起他们。

;女士优先礼仪,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

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要谦让女士。

步行时,入座时,上下电梯应让女士走在前边。

进门时,女士先进。

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士应走在前边,为女士找好座位。

进餐时,要先请女士先点菜。

同女士打招呼时,男士应起立。

餐桌礼仪,外国人一般没有让酒让菜的习惯,所以你喜欢吃什么,不妨多取点。

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拿起她的刀子和叉子示意后才可以用餐。

餐巾应铺在膝上。

可用餐巾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揩拭餐具。

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要两臂横放在桌上。

使用刀叉时,应左手用叉,用手用刀。

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

中途放下刀叉,应呈“八”字型分放在盘子上。

如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要喝水时,应先将食物咽下。

用玻璃杯喝水时,要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如打噴嚏或咳嗽,或想去洗手间,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

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但咀爵食物时不要讲话,咽下去再答。

当侍者依此给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

用餐完毕,女主人站起,才可离席。

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样折好。

;小费礼仪,美国付小费的风气很盛行。

一般说,当你得到别人的服务时就应该给小费。

但是,并非在任何场合、对任何服务人员都要付小费。

小费究竟应该给那些人,还颇有讲究;禁忌,于外国人初次交谈,不要谈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

不要问女士的年龄,男士的收入,对方衣饰的价格。

正规场合,不要穿休闲装、运动装。

吃饭或娱乐,不抢买单,他们喜欢AA制。

不要过于“自谦”。

谈吐技巧,先“恭维”后“不过”,以冷静、幽默的方式解窘,多用积极正面的语气,使用委婉语。

基本原则:a真诚尊重的原则b平等适度的原则c自信自律原则d信用宽容的原则三、古希腊文明的特征;1.寻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2.激发好学精神与创造精神;3.喜好思想自由和自由思想;4.追求人生享受和现世娱乐的生活情趣;5.笃信人本主义,重视人和人的自身价值,城邦的民主制;6.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三个哲学派别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和犬儒学派;7.自然科学和艺术的高度发达;古代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奥运会始于公元前776年。

当时,古希腊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

公元前776年,3个城邦的国王达成协议,决定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恢复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宗教庆典———体育大会,每4年一次,并同意在庆典期间停止战争行动,以便运动员和观众参加奥运会并安全返回。

这就是著名的“奥林匹克神圣休战”。

古代奥运会共举办了293届,直到公元394年才因外族入侵等原因结束,历时1170年。

;民族特征对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影响1、由商业民族特性所决定的城邦民主政治方向,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a民主政治保证了城邦有一个比较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环境;b民主政治为具有民主意识的政治家提供了自由活动的广阔舞台,而这些政治家所实行的一些有效措施,又促进了公民文化活动的发展;c民主政治实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法制体系的基本完善。

2、商业民族的特性决定了自由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由此也就决定了希腊文化的两个鲜明的特征,即城邦文化的广泛群众性和人本主义的体现3、商业民族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具有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的特性,是古希腊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4、商业民族的特性决定了城邦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这有利于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成果,并促进外来文化与希腊民族文化的融会。

四、古罗马文化的主要特色1、尚武精神和荣誉感,古罗马尚武好战民族性格在长期的战争中发展成忠诚于理想和荣誉的英雄主义精神;2、实用理性或实利主义,讲求实用的功利主义天性使罗马人善于模仿和吸收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希腊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富于实用主义和秩序主义的文化传统,他别表现在建筑和法律上;3、享乐精神和理性精神;4、法律意识,古罗马第一步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欧洲法学的渊源。

古罗马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罗马法是公元前6世纪罗马奴隶制国家建立至东罗马帝国灭亡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

但后世学者所称的罗马法主要是指优士丁尼《民法大全》而言。

影响:a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以及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系一直成为大陆法系各国民事立法的依据;b罗马法里的“对物的诉讼”和“对人的诉讼”,实际上指的是“对物权”和“对人权”,它是物权和债权划分的理论依据;c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d其他像关于所有权的取得包括先占、添附、加工、埋藏物、孳息、时效、交付、遗赠、分割裁判、公卖等原始取得和传来取得方式,关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极为详细的具体制度,关于物的分类和物权保护等学说,也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后世各国私法之中;e在当代的商法、海商法以及其他民、商法具体制度里,到处都可找到罗马法的痕迹;从地区来看,公元6世纪意大利东哥特王国的法律一直处于罗马法的控制之下;f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股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通过这次复兴,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扩大了,各国结合自己的实际接受罗马法,罗马法成为西欧的“普通法”。

五、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

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十六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统称"新教",又称"抗罗宗"或"抗议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

所以,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巨大的1、在文化方面,基督教也影响了现代文明的进程。

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源于基督教。

科学的背后是基督教的预设,基督徒也是科学的第一先锋。

例如哥白尼、伽利略、2、基督文化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历史上,基督曾将古希腊古罗马妇女的低下地位提升,取消一夫多妻制,促成废除中国女人的裹小脚等等。

六、文艺复兴的定义和意义定义:欧洲特定历史时期,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意义:首先,是人的发现.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第六,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 人文主义者的主要思想:1、用人权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热情洋溢地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歌颂人的精神和肉体美,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欲,可以创造一切。

“人”“神”之争,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对于爱情予以热情歌颂,认为“爱情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莎士比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