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之恋解读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深入的心理描绘,让我陷入了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这部作品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

全书以叙述者“我”的视角出发,通过回忆与感悟的方式,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叙述者的世界中,亲身体验了他的思考与感受。

普鲁斯特对人物心理的描绘细腻入微,让我深受触动。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

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震撼,也对自我内心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外,这部作品的时间主题也非常引人深思。

通过回忆的方式,作者带我们穿越时空,重温过去的点滴瞬间。

这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而回忆则是我们与时间对话的唯一桥梁。

总的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极具深度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细腻的心理描绘和深沉的时间主题,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感悟。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更让我在心灵的深处找到了一种共鸣与慰藉。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欣赏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欣赏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欣赏《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由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著作的长篇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书中共有七卷,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角度开启了对小说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内心的经历的认识。

我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共有七卷,小说以叙述者马塞尔的口吻,回顾他一生的时光,包括在贡布雷、巴黎、威尼斯、巴尔贝克的生活,包括他与吉尔贝特和阿尔贝蒂娜的爱情。

小说塑造了上百位人物,写到许多历史事件,但最主要的还是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是他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想象、期待、欲望和嫉妒,以及他最后通过写作实现的救赎。

《追忆似水年华》属于一种瓦格纳式的整体艺术,不仅是小说的主题无所不包,这些主题也交织在一起,从而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和谐美感。

面对岁月流逝,生命变老,可以说,文学史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起居,作者的遣词造句也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辛弃疾的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中国文学史中关于“叹息”的倒影。

我们习惯伤春悲秋,这里固然有民族性格的因素,不过,民族性格又是由什么组成?恐怕还是文学的影响。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命题:面对岁月的流逝,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

也许镜中的面庞镌上了时间的痕迹,但是在我们心中,还藏着另一重时间,而它能让我们重新变得年轻。

这便是无意识回忆。

也许因为我们品尝到一道美味,曾经的岁月就会完整地浮现在眼前。

因为回忆,我们得以在时光的隧道中任意穿梭。

如果爱情的选择注定是一种偶然,又该如何看待爱情?小说中的马塞尔,无数次地提到过爱情的偶然性。

相遇是一次偶然,相恋也是一种偶然,似乎唯独分离是必然的。

他还认为,我们爱的对象是想象的产物,与真实的人没有关系。

最后,他还指出,由于嫉妒心的作祟,我们想要完全占有爱人的愿望,遭到了挫败。

乍看起来,作者的爱情观似乎是很消极的。

但事实上又是怎样?普鲁斯特提供的是一种看待往昔的目光。

《追忆似水年华》心得体会

《追忆似水年华》心得体会

《追忆似水年华》心得体会当我完成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丰富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心灵世界。

首先,我被普鲁斯特独特的叙述方式所吸引。

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为一体。

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叙述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经历那些琐碎而又真实的瞬间。

普鲁斯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诗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这部作品对人物情感的描绘让我深受触动。

普鲁斯特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关注人物的细微情感变化,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实与脆弱。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人物的情感所打动,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影子。

此外,《追忆似水年华》还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普鲁斯特通过描绘叙述者的回忆,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挽回。

他让我意识到,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因素,它既是我们存在的证明,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握时间,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最后,我认为《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普鲁斯特通过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他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良、宽容和爱,也有自私、贪婪和冷漠。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深刻地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

综上所述,《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丰富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心灵世界。

这部作品让我对人性、时间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思考如何更好地度过自己的生命。

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篇1全书读下来,最让我有感情的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斯万之恋,描写斯万追求奥黛特而不得的痛苦心境,第二部分,阿尔贝蒂娜之死,死后马赛尔内心对感情的重新认识和忏悔,第三部分,书的末尾,马赛尔在一切物是人非以后对往事重现时空不再的幡然醒悟。

有书评说前两个部分都是病态的扭曲之爱,但是我不这么认为,行为可能是扭曲的,但是在连篇累牍的心理描写中可以说是极其细腻,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面对外物,倏息之间脑海百转千回,最终化归沉默。

原来的思想已逝,都被现在的我所替代。

作者厉害之处在于用长篇的句幅将这些心理变化都描述了出来,关于爱,或者说爱嫉妒,性嫉妒的描写细致入微,我个人认为,非常贴切,非常真实,以至于有段时间我没办法直视其中的文字,那段时间刚好我非常痛苦,每次打开读到一种描述,总是和自己的.痛苦联系起来,使得这些描写显得更加真实,也恰好呼应了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的,读者看他的这本书,并不是看他,而是看读者自己的记忆和体会的映射。

第二部分作者一面说自己不爱阿尔贝蒂娜,一边囚禁她,在我看来纯属弱智的行为。

她死后又开始在描述里面说我原来深深爱她,我真是鼻孔朝天喷气,你要说是反映真切的心理变化,那我也没话说。

这篇的精髓在于她死后,作者对于感情的重新认识,也是事无巨细的描述了爱情的变化过程,从拒绝,到承认,到痛苦,到麻木,直到最终遗忘这一切,从悲苦中脱离自我,随似水年华逝去,同样是因为个人体会,我认为这两章对于爱情和爱情心理(虽然是单一的从男方的角度)的描述是极其细致,极其真实的,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体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描述和概括的,总而言之,是我读到过的对爱情最细致的描写。

第三部分属于点题,在前面数百万字的铺垫以后,作者终于开始对追忆似水年华这个题目进行阐述,对这种感觉,理解,或者说概念进行揭示,和爱情无关,超脱一切,时间累积生命,记忆唤回体验。

其他章节,比如说对男同,女同,sm,上流社会,家谱,沙龙,派对谈话等等等等的描写,很多章节我都觉得相当无聊,如果说作为时间经历积淀的铺垫,作为时代风貌的记录,那也就这样吧。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精选9篇)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精选9篇)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精选9篇)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1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马塞尔·普鲁斯特,第一次看到这位20世纪法国最伟大小说家的照片时便被那突兀的眼神震慑了,更让人吃惊的是那双发现生活发现文学的大眼睛背后脑中拥有的丰富想象力与文学禀赋。

我虽有幸地拜读了他投入毕生精力而创作的这部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却并不敢说读懂了这本书所传达的真谛,只能说是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慢慢地得到了不少地感悟。

其实最开始自己都没有读它的勇气。

面对这部对20世纪中后期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的鸿篇巨制,我胆怯了,这种强大的文学气息与繁多的文字让我变得不知所措,所以从网上找来电子版一点一点读,却很快便没有了耐心。

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它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这部书以“我”为叙述主体,并不是描写或者讲述一个或几个感人或富有真理的故事而是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为一体,将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真实的进行了描写,除了叙事以外还写出了许多自身的感想和议论。

虽然整部作品看起来到并不像一般小说一样有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人物,清晰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并不特定却是作者的一份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说实话光是看译本就已经很困难了,若不是在特定的氛围中很难有耐心去读下去,抱着只是简单看“热闹”的心态,去读那些为文字也被那丰富的思想所感染。

普鲁斯特开篇便用很大篇幅来描述小的时候自己对临睡前母亲那一吻的依赖与渴望,由此延伸出的许多细节虽干扰了我的思维却深刻的理解那个孩子敏感、渴望的心情。

随后展开的一幕又一幕故乡贡布雷,贡布雷的街道、姨祖母的怪癖、贡布雷的钟楼;还有他和希尔贝特的爱情、期万对奥黛特的痛苦纠缠无可奈何的爱,还有在巴尔贝克的海滩上见到少女怦然心动的思慕……这一个又一个随着作者眼之所见而展开的小故事中的动作、谈话、人物的装扮、一句话引起的思绪万千、一个景物引出的论述一层深似一层的哲理性的思考无一不打动我的心并在思想与心灵的深处引起共鸣与深深的认同感。

普鲁斯特爱情观

普鲁斯特爱情观

普鲁斯特爱情观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人类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而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更是经常被探讨和描绘。

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他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中对爱情的描写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普鲁斯特对爱情的观点是什么呢?普鲁斯特的爱情观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不仅涉及到个人的感受,还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通过对主人公加尔文的感情经历的描写,展示了爱情在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以及爱情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刻影响。

普鲁斯特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爱情是一种主观感受普鲁斯特认为,爱情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是个人内心深处发生的一种感受,不能被外界强加或模拟。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加尔文对于自己的爱情体验非常自觉,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爱上了阿尔贝蒂娜,也知道自己的爱情为什么会痛苦。

普鲁斯特通过对加尔文的描写,强调了爱情的主观性,这也与现代人对于爱情的认识相符。

二、爱情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普鲁斯特认为,爱情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情感,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不同社会文化对于爱情的影响。

例如,在上层社会中,爱情被视为一种装饰性的东西,而在下层社会中,爱情则更多地与生存和利益相关。

普鲁斯特通过对这些不同的爱情观的描绘,强调了爱情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

三、爱情是一种历史现象普鲁斯特认为,爱情的观念和体验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爱情观的描写,展示了爱情观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情况。

例如,在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中,爱情被视为一种浪漫的理想,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中,爱情则被视为一种不稳定和不可靠的东西。

普鲁斯特通过对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观的描写,强调了爱情与历史的密切联系。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时光、记忆与自我追求读完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之旅。

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主题,让我对时间、记忆和自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部作品的时间观念令人印象深刻。

普鲁斯特并没有选择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随机的方式,让叙述者“我”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

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方式,既像是对人生经验的一种模拟——我们的记忆总是跳跃、回溯、重叠,也与我们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受相吻合。

时间不再是冷冰冰的钟表刻度,而是充满了情感色彩和个人体验的心理时间。

其次,《追忆似水年华》对记忆的描绘堪称细腻入微。

普鲁斯特似乎想告诉我们,记忆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在大脑中的重现,而是一种包含了情感、联想、印象和感知的综合体验。

每当我们回忆起某一段时光,与之相关的情感、气味、声音、画面都会随之涌上心头,共同构成一种独特的“记忆场”。

这种全方位的记忆复原,让我深感作者对人性与心理的洞察之深。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还是一份关于自我追求与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叙述者“我”在追忆过去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自我、认识自我。

这种自我追求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

在这个过程中,普鲁斯特展现了他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哲学论著。

当然,这样一部深邃的作品,读来并不轻松。

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甚至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但正是这种平淡、琐碎、近乎散文的叙事风格,让我有更多机会深入思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谛。

与此同时,这种风格也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和感悟。

总的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深入思考的作品。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记忆和自我这些看似平常却充满深意的主题,也让我在文学的殿堂中领略到了普鲁斯特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思考。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6篇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6篇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6篇《追忆似水年华(上下册)》读后感(1):插入我的小说的关于追忆的旧笔记书中的阿尔贝蒂娜在一个看似可以用来享受的清晨向弗朗索瓦斯要了箱子,偷偷地、永远地离开了马塞尔。

可怜的马塞尔,前一个瞬间还在为自己终于能够平静地离开她,能够去梦想已久的威尼斯而感到欣悦呢,得知消息的这一刻又陷入了地狱。

不过今天的阅读解开了我的疑团,之前一直对马塞尔总想着和阿尔贝蒂娜分手,而他又对自己的想法缺乏解释感到困惑不解,而今天马塞尔总算就自己的心理状态做了较完整的分析。

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因为自己过去的经历,因为人们常常渴望用分手来解除痛苦或者带给对方痛苦,殊不知,在爱情尚未痊愈的情况下提出分手,虽然一瞬间仿佛能感到渴望已久的平静,可接踵而来的将是更为暗无天日的焦虑和悔恨。

而普鲁斯特把这一奇怪的心理机制分析得还要透彻的多。

有趣的是,普鲁斯特的嫉妒主题,是人人都有经历但却少有人能够写下来的。

身处嫉妒当中时的人不会写,因在嫉妒里最重要的便是掩饰和伪装,点滴的流露便是自己受伤的罪证,是耻辱;也因为嫉妒的人的全部心力都花在了揭露真相,或者千方百计获得来自恋人的安慰上。

嫉妒结束之后也不会写,因为嫉妒真正的结束也往往是爱情结束的时候,回头面对这恋爱史,很少有人能再次体会当时钻心蚀骨的痛苦,也就再也没有可供下笔的资源了。

而普鲁斯特以惊人的记忆力、感受力和洞察力代所有人完成了这一任务,单单为此我们就应该感谢赞美他。

2005《追忆似水年华(上下册)》读后感(2):终于把第一卷第一部《贡布雷》看完了这本书我读过很多次,可每次读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敢去读。

一个原因是太厚了,有一种畏惧感;另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太浮躁,需到等到静下心来才敢去读,不然对不起这本小说。

小说的第一段我太喜欢了,觉得作者写的就是我,那种朦朦胧胧似醒非醒的感觉我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作者替我说出来了,而且如此的细致,就象是与我心有灵犀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爱情是人生命的一种升华,是人向往追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对爱情进行描述赞叹。

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以创新著称的长篇小说,自其发表以来,人们对其毁誉不一。

书中对于时间的构建,对于爱情的观点,对于社会和道德的描述等都引起了大批的中外学者的探讨。

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被让-伊夫·塔迪埃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书中描述人物角色多样,且小说的人物描写不同于传统小说,他的人物多带着多钟面具,再逐渐的脱下来,慢慢现出原形,使得人物间的爱恨纠葛更显复杂多样,在这些爱恨纠葛中,却暴露了各个人物角色的病态心理,使人陷入对爱情、时间、人生的思考,因此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观点能帮助人们理解爱情的真谛。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探寻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

为了完成本文,笔者仔细分析了《追忆似水年华》,阅读了《普鲁斯特传》《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等记录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生平,作品的书籍,查阅了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的相关论文、期刊和杂志,如:《追忆似水年华》的病态心理分析、时间记忆中的爱情幻想、试论《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用弗洛伊德的眼睛看普鲁斯特作品等。

从中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寻找大量支撑本文论点的相关依据,进
行分析探讨。

《追忆似水年华》共有七卷,人物角色众多,阿尔贝蒂娜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

文中从马赛尔最开始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阿尔贝蒂娜到最后追忆阿尔贝蒂娜的描写贯穿来了第二卷到第七卷。

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病态的的爱情,像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放浪,充满欺骗性,且是同性恋的女主角阿尔贝蒂娜,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挣不脱嫉妒、情欲和痛苦枷锁的男主角马赛尔。

对于马赛尔·普鲁斯特笔下《追忆似水年华》里的爱情,已有学者就著作中所描述的斯万与奥黛特的爱情探讨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见解,其中,对于爱情的痛苦也探讨了阿尔贝蒂娜与“我”的爱情。

在学者陈静在2010年的恋爱中的斯万痛苦-浅析普鲁斯特的《斯万之恋》中表示爱情并不是让通往幸福的途径,幸福只能在自身,在文学创作中去寻找。

在《追忆似水年华》之中,没有一段爱情是最终修成正果的,爱情只能给文中的主人公马赛尔带来痛苦。

在这篇论文的中,作者探讨了马赛尔爱情的痛苦的来源,痛苦一方面来源于爱情的对象的性格的弱点,另一方面也是最深的最主要的来源却是自身,来源于自身对于幻想和现实的混淆和对比,来源于自身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来源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本文可参考此文章中研究奥黛特与斯万爱情的方法来分析同一著作中马赛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

《普鲁斯特传》,作者莱昂·皮埃尔-甘,他从马赛尔的生平、作品和马赛尔的作品三个方面祥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一生。

在作者
的描述里,马赛尔·普鲁斯特有着富足的生活,但是自他年仅9岁开始,便因为哮喘发作,经常卧病在床而不能够继续享受阳光下的欢乐了。

他的一生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开始是纵情作乐的青年时期,然后是苦行禁欲、身不离书稿的隐居时期。

一开始的欢乐时光里,他跻身上流,出入于各个贵妇人的沙龙,满足他的各种欲望和心灵激情,但是却让他感到这种快乐没有多少价值,病魔缠身后的隐居生活是痛苦的,但是也让他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那就是文学创作。

对于马赛尔·普鲁斯特与与其家庭的描述里,体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的恋母情节。

其中列举了在安德烈·贝尔热先生发现并出版的他的忏悔集里记述的马赛尔·普鲁斯特回答“您认为什么是不幸?”他的回答是“离开了妈妈”。

展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母亲的深情的眷念。

作者也分析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人的欲望的看法。

他认为对于马赛尔·普鲁斯特,作为人不能仅限于活命,而只有欲望才能让人激励人走出自我,超越自己,且只有当欲望不再是一个模糊和无目的愿望,并具体落实在一个随便什么事物上时,它才真正开始存在。

对于爱情和欲望,认为爱情是经过时间的发酵,在思上想形成的一个欲望。

在此对于爱情和欲望的分析更倾向于其出现的先后顺序。

并没有深入的探讨爱情和欲望的关系。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这本书包含了八位学者阅读普鲁斯特小说的心得体会。

本文主要参考其中学者们对于《追忆似水年华》中爱情、欲望、嫉妒、幻觉和阿尔贝蒂娜的分析。

其中尼古拉·格里马尔蒂认为在马赛尔·普鲁斯特看来,一个人在我们对他的爱情里几乎毫
无价值,我们所爱的仅仅是我们的想象和幻觉,我们的爱与我们所爱的人毫无关系,且想象与现实的对立会带来两种痛苦:一是我们没有占有我们想要的人,二是我们不想要我们占有的人。

因此,并不存在幸福的爱情。

欲望使人想要尝试一切可能,它让人追求新意,也激发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

痛苦也是发现爱的途径之一,嫉妒心带来的痛苦只有爱情的对象才能给出良药。

此著作中的观点中人的欲望,爱情,嫉妒都是出自于人自己的内心,出于自己,与爱情的对象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爱情与爱情的对象没有关系,完全脱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文以阿尔贝蒂娜与“我”的爱情进行更深的探讨。

《追忆似水年华》的病态心理分析是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钟雕对于书中所展现的病态心理的研究。

作者结合了米歇尔·福柯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追忆似水年华》中马赛尔和德·夏吕斯男爵所表现出的病态心理。

在该作者的分析里,马赛尔的特点是:体弱多病、神经过敏、孤独痛苦、患忧郁症和歇斯底里症、情感强烈以至于有些疯疯颠颠。

他将自己困在自己造就的“牢笼”里,在遇到阿尔贝蒂娜之后,又为她编造了一个“牢笼”,在阿尔贝蒂娜与马赛尔的爱情里,展现了性嫉妒,同性恋、占有欲并实行规训与惩罚等病态心理。

通过阅读分析这些书籍和杂志,我感受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看法对广大学者的影响,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分析的重点,同时也在找到了可以参考借鉴的分析马赛尔·普鲁斯特爱情观的方法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Laura El Makki, ect. Un été avec Proust [M]. 译林出版社. 2014.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2012.
陈静.恋爱中的斯万之痛-浅析普鲁斯特的斯万之恋[J].中国知网.2010.
[法]莱昂•皮埃尔-甘.《普鲁斯特传》 [M]. (蒋一民, 翻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钟雕.《追忆似水年华》的病态心理分析 [MA].湖南师.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