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五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五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与评价第一节口头语言发展评价传统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是将语言拆解为相对独立的要素,分别考查儿童在语音、语法与语义方面的发展。
但是,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仅有要素考查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语言能力的全貌。
近年来,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并成为儿童语言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将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来介绍口头语言能力的观察评价。
一、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
儿童对语音特征的辦别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有识别和区分出口语中的音位、音节、声调,才能听懂语言,否则就是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声音,也只有神经系统控制发音器官形成语音才能说出口头语言。
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是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即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辦别、分析/分割(analysis,把词或音节分割成更小的言语成分的能力)和综合/合成(synthesis,把更小的言语成分结合成音节或词的能力)的能力。
研究者普遍认为语音意识涉及三个主要的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分别为音节意识、首音一韵脚意识和音位意识。
①音节意识是指把词分割成音节,首音一韵脚意识是把每个音节分割成音节内单位,如第一个音和第一个音之外的部分,音位意识是指把词分割成个别的音位。
语音意识是西方心理学界语言研究的热点领域,语音意识被证实是拼音文字背景下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研究者以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英国的学生为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间语音意识能力发展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学生的语音意识并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之中,视觉记忆能力却进入预测阅读能力的回归方程中。
相反,英国学生的语音意识进入了回归方程之中,而视觉记忆能力却没有。
因此,在中文学习中语音意识并不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而在英语学习中却有重要影响。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首先发展的是语音识别能力,然后才是语音的产生。
《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课程标准

《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课程标准课程名称: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课程代码:3221122003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早期教育课程学时:36课程学分:2授课系部: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课程负责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和作用0—3岁婴幼儿发展与评价是一门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工具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早期教育专业学生掌握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观察方法开展行为观察记录活动,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评价0—3岁婴幼儿发展状况,提出有效教育建议,从而全面夯实学生0—3岁婴幼发展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融合的意识,切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0—3岁婴幼儿发展与评价是早期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早期教育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理解婴幼儿心理学、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等课程中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课。
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早期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先前学习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该课程为后期0—3岁婴幼儿游戏、0—3岁婴幼儿活动设计等课程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早期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0—3岁婴幼儿观察与评价是早期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理解婴幼儿心理学、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等课程中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课。
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早期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先期幼儿卫生学、婴儿心理学、婴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奠定了0—3岁儿童观察与评估相关理论的基础,同时该课程为后期论文写作、早教机构教研等学习与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理念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评价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原则
1.正确的价值观。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诊断功 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2.客观公正的原则。确定评价方案,事先尽量考 虑周全,减少误差;评价过程必须规范。
3.参照性原则。制定的评价标准要有依据。要依 据国家有关法规性质的文件(根本依据);要依据 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在每个年龄 段应有的水平作出恰当的规定;要依据语言教育 活动的目标。
(2)渗透在日常活动(包括生活活动)的非正规 语言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方法
(一)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
1.观察评估法。观察是收集信息并解释信息的过 程,是获取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资料的 主要方法。主要有语音测查、词汇测验、语言理 解能力测查、语言表达能力测查等。
谢谢各位的聆听! 晚安!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1)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要评价语言教育活动 中幼儿和教师行为。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行为评 价主要涉及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和形式、 教学辅助材料的利用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等,具体包括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 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 析。
4.档案评估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它融过程与结 果为一体,兼容了多种具体评价方法。教师将一些观察记 录的资料,如讨论的对话、制作的成品等收集整理后,进 行评价。幼儿发展档案里主要是孩子活动的实际成品,呈 现了一阶段幼儿学习的历史。
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设计”评分
表
设计意图(20%)
清楚、明确;
说明活动开展的原由;
点明主题特点或选材依据;
提出活动总设想;
文字表达规范;
活动目标(20%)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第五章 评定的方法

• 2、图形量表
• 图形量表是以一条横线来 表示一个行为维度,在横 线上按照行为表现依次由 高至低排列。观察者根据 被观察者的实际情况,在 横线上确定与观察对象的 行为描述相应的点,并标 上记号。
图形量表还被发展成另外一种型式,叫作“语意区分 量表”。所谓语意区分,是以两个语意相反的形容词 为两端,中间有七点等级评定(或是五点等级的)。
圆形 正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是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否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三)依照逻辑组织目标行为
• 通常组织目标行为的逻辑: • a、按照幼儿活动的场地顺序排列; • b、按照活动开始的时间排列; • c、按照行为类别排列。
• 表5-1-1幼儿身心特征检核表的排列逻辑: • 行为能力→日常情绪→日常习惯
是否
开放性 选择性 推断性
行为检核法的特性
行为检核法不记录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原始资料,如背 景、原因、过程和结果等,只记录了行为是否发生, 因而是封闭的方法。
行为检核法需要在观察前对需观察检验的行为项目做 出界定,然后根据这些行为项目去检核被观察者是否 出现了这种行为,因而选择性极高。
1、实际做检核时有时需综合幼儿平时的表现作判断; 2、在编制检核表时需判断哪些行为属于你要观察的 类别。
多于十个物体 6. 能理解下列概念的指示
第一 中间 最后 7. 能理解下列的概念的指示 多于 少于
(四)根据观察目的设计记录表
• 左老师的观察目的: • 1、在幼儿进入中班时是否具有这些数学能力; • 2、观察记录该能力出现的时间。
(五)完善记录表
• 完善的行为检核表应包含两部分内容: • 1、静态描述项目 • 姓名、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家庭排行、家庭社会地位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评价是指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评价是指语言发展是儿童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学习和交流的基础。
通过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观察评价,可以帮助了解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为提供适当的干预和支持提供依据。
观察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词汇量、语法结构、语音发展、语义理解等。
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观察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发音和使用正确的语法结构,以及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意义等。
2.语言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观察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包括发言的流畅度、表达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
还需要观察儿童是否能够在交流中使用正确的交际方式和语言行为,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社交语言能力的发展:观察儿童在与他人交流时的合作性、共享性和互动性。
包括观察儿童在交流中是否能够适应不同的交流环境和角色,是否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
4.对语言问题的评估:观察儿童是否存在语言发展的延迟或障碍。
包括观察儿童在语言能力和表达上是否存在困难,是否存在语音障碍、语法问题、语义理解问题等。
同时,还需要观察儿童在语言使用中是否存在流利性和理解障碍。
观察评价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包括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语言测评等。
观察记录是最常见和直接的方法,可以通过记录儿童的交流和表达情况、观察与他人的互动行为等来了解他们的语言发展情况。
问卷调查是一种辅助方法,可以通过向家长或教师询问有关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情况来补充观察记录。
语言测评可以采用标准化的语言测试工具,来对儿童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观察评价的结果应作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参考,为提供个体化的教育和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也应注意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综合性。
简述学前儿童语言与发展评价的过程

学前儿童语言与发展评价是指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观察和评估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需要综合考虑学前儿童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同时也需要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交情绪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评价的对象:学前儿童语言与发展评价主要针对3岁至6岁之间的儿童进行。
这一芳龄段的儿童正处于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语法运用能力等都在逐渐增强和完善。
二、评价的内容:学前儿童语言与发展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说话流利度、逻辑表达能力、词汇量和语法运用能力等。
2. 听力理解能力:评价儿童的听力理解能力,包括对语言信息的听取和理解能力,故事理解能力等。
3. 书写能力:评价儿童的书写能力,包括字母认知、书写规范性和准确性等。
4. 语言认知能力:评价儿童对语言的认知水平,包括对单词、句子、段落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等。
5. 社交语言能力:评价儿童在社交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与他人交流、表达需求、解决冲突等。
6. 情绪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儿童表达情绪、表达需求和心理状态的语言能力。
7. 其他相关能力:如儿童对幽默、谜语、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等。
以上是学前儿童语言与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不仅要注重儿童的语言能力,还需要考虑到学前儿童的认知、社交、情绪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三、评价的方法:学前儿童语言与发展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观察记录法:通过老师或家长的观察记录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情况,从中得出评价结果。
2. 测查法:通过语言测试工具或标准化测查,测查儿童的语言词汇量、语法运用能力等,并进行评价。
3. 访谈法:老师或评价者与儿童进行一对一的简短谈话,了解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方式。
4. 游戏观察法:通过设置一些游戏环节,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了解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方法 (二)按照评价方式分类
3.间接信息评价法
间接信息评价法是指评价者通过对 视频、音频、照片、文本等形式的学前 儿童语言教育实况记录和教育手记等资 料进行分析,从而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作用
帮助教师判断教学内容与教学 目标是否一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 点等。 辅助教师了解学前儿童的语言 发展情况,把握其在语言学习兴趣、 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个体差 异,以便教师因材施教。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作用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能帮助教师 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语言教育实践, 以增进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学前儿童语 言教育评价不仅能强化教师在语言教学 中的成功经验,激励其不断发扬优点, 还能引导教师深入剖析教育实践,督促 其不断改善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弥补教 学中的不足之处,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的提升和语言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 意义。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原则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进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时, 评价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评 价的目的不仅包括检验学前儿童的语 言学习和发展状况,还包括真实、有 效地反映教学效果。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原则
(二)参照性原则
参照性原则是指评价标准的制订要 有一定的依据。在制订学前儿童语言教 育的评价标准时,教师应把国家颁布的 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根本依据。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方法 (一)按照评价主体分类
一是具有较强的客 观性和可信度,能够有 效地避免主观、片面的 评价,避免被评价者高 估或低估自己;
他人评价是指由被评价者以外的其他主
体(如幼儿园的园长、其他教师或园外的同行 等)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他人 评价一般是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者进行小组听 课或集体听课,并发表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见解 来实现的。
小班学生的语言发展评估与跟踪

小班学生的语言发展评估与跟踪引言:语言发展是幼儿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小班教室中,针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进行评估与跟踪,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小班学生语言发展的评估与跟踪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1. 评估小班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小班学生的语言发展进行评估和跟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具体而言,评估和跟踪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评估和跟踪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需求。
通过定期的评估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
通过了解学生现阶段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机会。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合作。
其次,评估和跟踪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语言发展问题。
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跟踪,教师可以及早发现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困难和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于评估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地发展语言能力。
最后,评估和跟踪是一种衡量和监测学生语言发展的手段。
通过定期评估和跟踪,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语言发展上的改变和进步。
这不仅激励了学生,还为教师提供了反馈信息,检验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评估与跟踪的方法和策略为了有效地评估和跟踪小班学生的语言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1)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来评估他们的语言发展。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交谈、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包括词汇量、语法结构、句子复杂度等。
(2)口头交流: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口头交流,了解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句回答,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口头语言发展评价传统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是将语言拆解为相对独立的要素,分别考查儿童在语音、语法与语义方面的发展。
但是,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仅有要素考查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语言能力的全貌。
近年来,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并成为儿童语言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将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来介绍口头语言能力的观察评价。
一、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
儿童对语音特征的辦别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有识别和区分出口语中的音位、音节、声调,才能听懂语言,否则就是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声音,也只有神经系统控制发音器官形成语音才能说出口头语言。
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是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即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辦别、分析/分割(analysis,把词或音节分割成更小的言语成分的能力)和综合/合成(synthesis,把更小的言语成分结合成音节或词的能力)的能力。
研究者普遍认为语音意识涉及三个主要的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分别为音节意识、首音一韵脚意识和音位意识。
①音节意识是指把词分割成音节,首音一韵脚意识是把每个音节分割成音节内单位,如第一个音和第一个音之外的部分,音位意识是指把词分割成个别的音位。
语音意识是西方心理学界语言研究的热点领域,语音意识被证实是拼音文字背景下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研究者以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英国的学生为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间语音意识能力发展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台湾地区学生的语音意识并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之中,视觉记忆能力却进入预测阅读能力的回归方程中。
相反,英国学生的语音意识进入了回归方程之中,而视觉记忆能力却没有。
因此,在中文学习中语音意识并不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而在英语学习中却有重要影响。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首先发展的是语音识别能力,然后才是语音的产生。
姜涛、彭聘龄的研究表明,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测验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汉语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与英语儿童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音节意识与首音一的脚意识先于音位意识而发展,周兢认为出生至1岁半是前语言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发经历了从辨音到辩调再到辨义的过程。
例如,8个月大的要儿听到“灯在哪里”后,全起头来看着天花板上的灯,或者听到“给叔叔再见”后,能摆手再见,这时的幼儿在经过多次反复强化后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还不能发出“灯”、“再见”的音,不会用言语来表达,并且对“deng"音的词汇没有区分,只要在他说的语句中含有“deng”的音,他就会做出抬头看灯的反应,如对他说“你把桌子蹬歪了”,他就会抬头找灯。
根据学前儿童语音意识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任务,学前儿重语音发展评价侧重在语音识别和语音产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语音识别评估儿童语音意识的方法有很多,徐芬把语音意识测量的类型划分为三大类:第类是语音综合,这类任务要求儿童把词的音节加以组合。
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为音节或音位混合,即向儿童呈现一组音节或音位,要求儿童说出由此组成的词;第二类是语音分割,这类任务要求几童分割声音,如语音删除、语音计数等;第三类是声音察觉,这类任务要求儿童判断与其他单词不同的音。
也就是说,向儿童呈现3~4个词,这些词中有一个在音节、押韵、首音或音位上不同于其他的词,要求儿童判别或说出那个不同的词,这也可以在比较任务中进行,即向几童呈现两个词,要求儿童说出第一个词中听到但是在第二个词中没有出现的声音。
其中声音察觉任务以听觉区分为主,易于幼儿理解和操作,因而适合学前儿童或察评价使用,这类任务的核心是语音比较,具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听音判断对错向幼儿呈现一张图片,并说出与图片描绘事物的发音在声母或的母上存在细微差别的语音,让幼儿判断正误,并说明哪里不对,例如,呈现“黄瓜”的图片,问幼儿“这是huang hua,对吗”,看看幼儿能否发现发音错误。
2.听词找图向幼儿呈现图片,图片中描绘的事物的发音在声母、的母、音调上存在细微是别,然后请幼儿找出其中一种事物,观察幼儿能否正确识别语音及其所指向的事物例如,向幼儿呈现“黄瓜”和“黄花”两张图片,瓜与花的声母不同,问幼儿“请你找出黄花”,观察幼儿能否正确找出相应图片。
再如,向幼儿星现书、树、老鼠等模型,书、树、鼠在音调上有所不同,先要求幼儿“给我书”,然后要求幼儿“给我树”,观察幼儿能否区分。
3.听词做动作向幼儿发出一个指令,其中的主要词汇在某个音节或声母、的母和音调上存在差异,观察幼儿能否区分并做出正确动作,例如,在幼儿面前放一把椅子,要求幼儿“坐在椅子上”,然后要求幼儿“哪一椅子”,观察幼儿能否正确区分并做出相应动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和游戏情境来观察幼儿对不同词语的反应,判断幼儿对语音的感知和判断,例如,在玩小商店游龙时,一位小朋友假装是顾客,向售货员说道“我要拉面”,售货员回应说“我们没有拉链”,这说明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没有听清楚“面”与”“链”的不同。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自发出现的对语音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反应判断其语音识别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聊天时,展辰说,“我老叔给我的生日礼物是一把冲锋枪”,豆豆哈哈大笑说,“老鼠,老鼠怎么会买礼物呢”。
这一段对话显示豆豆小朋友没有能区分“老鼠”和“老叔”的声调(二)语音产生3~6岁是语音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儿童的发音逐渐定型,发音的准确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总体上,在汉语语音中,的母一般较易于掌握,幼儿发声母比发的母困难,错误较多。
儿童较难掌握的声母有z、C、s、zh、ch、sh、r、n、1,较难掌握的韵母有en、eng、ing、weng、iong儿童在说话时,容易出现的发音错误有如下几种。
1.增音即在音节中增加不该有的音素。
例如,将“盘”(pan)发成"pang”2.遗漏说话时漏掉了某个或某些该有的音素。
例如,将“剪刀”发成“lon ao”,漏掉了d 这个音素;将“月亮”发成“yue lang”,漏掉了这个音素3.歪曲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没有的音位而出现走音现象,如把“日本”发成“rimen",把“牛奶”发成“liu nai”,把“师范”发成"chi fan",把“窝”发成"yan wo”,把“微波炉”发成微“guo”炉,“调皮”发成”qiao”皮等。
4.替换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的另一个音位,例如将“害怕”发成"hai pia”。
如果儿童念单独的音节,或包含这个音节的语流都是正确的,可以视为是发音错误,否则应注意判断是否是构音障碍。
另外,应注意各个地区方言、儿童父母或主要照料者的普通话水平,都会影响儿童的普通话发音。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发音时,可以专门设计情境来测查幼儿的发音,尤其是一些容易读错的音:(1)听音跟读。
成人读出一个音,请幼儿跟读。
例如,要求幼儿说“gua”,听一听幼儿能否正确地说出。
(2)指图说词,成人准备读音相近的事物的图片,向幼儿发出指令,观察幼儿能否正确找出相应事物。
例如,可以准备画有黄瓜黄花的图片,向幼儿分别呈现图片,让幼儿说出图片上画的是什么,来观察幼儿能否准确地发出“瓜(gua)”与“花(hua)”"的音。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尤其是在朗通儿歌、绕口令等专门的语言游戏中,观察幼儿能否正确地发音以及在哪些音节、声母、韵母或音调上容易出现读音错误。
例如,教师可以在过渡环节与幼儿一起玩绕口令“红凤凰、黄凤凰”,观察幼儿能否正确说出声母f 和h。
二、词汇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是幼儿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基础,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
语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词汇的理解与掌握上。
“语义是语言中的意义系统,与词汇、词组、句子的意义有关。
在最基本层面上,语言的应用就是依赖词汇传达沟通的意义和内容。
语言的学习与发展必须从词汇开始。
”①词汇是表达概念的名词,其内涵是对事物的抽象表达。
因此,语义发展既受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也会影响认知发展。
只有认知发展到一定水平,幼儿才能获得对语义的理解和应用。
儿童的词汇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词汇数量的增加。
3~4岁是词汇量年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整个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幼儿在1岁左右开始说出词汇,以后能够说出的词汇数量不断增加,到学前末期,已掌握本民族的常用词汇。
研究表明,6岁幼儿已经掌握近4000个词汇。
(2)词义的丰富和深化。
儿童所掌握的词汇涉及内容越来越广泛,抽象性和概括性也逐渐增强。
学前儿童在语义获得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扩展和延伸不足的现象。
过度扩展是对一个词语的使用涵盖了有近似特征的事物,如用“篮子”指代所有装物品的容器。
延伸不足是指对一个词语的使用仅仅限于特定的事物或此种事物所属的类别,如“洗衣机”只是指代自己家中那台特定的、具体的洗衣机。
王永德指出,与知觉发展相对应,儿童对词的概括能力发展经历了由最初所指对象是某个特定的个别事物、组类似的事物、具有比较稳定的本质特征的相同范時事物三个阶段。
(3)词类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在1岁半至7岁间各年龄段上,实词的发展始终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从儿童使用的实词和虚词的比例看,2~6岁儿童的话语中主要是实词,虚词只占10%-20%,在实词中,以名词的比例为最高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的比例至少占词汇的50%左右。
在虚词中,连词、介词、副词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此外时间词汇、空间方位词、量词都在发展之中.①儿童的指物名词相对贫乏,“这”、“那”具有极大的指代功能,任何事物几乎都可以用它们来指称。
因此,对儿童词汇发展的评价主要考查儿童对词汇内涵的理解、所拿握的词汇的数量、词汇类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词汇内涵錡宝香指出语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儿童:(1)对词汇意义的了解:(2)词汇定义的能力:(3)对同义词的应用、理解能力;(4)对反义词的应用、理解能力;(5)说出词汇所表征概念之间的相似或相异关系:(6)词汇误用的侦测与更正能力;(7)理解与应用象征性语言的能力。
这些目的的核心都是指向儿童对词汇含义的理解,而理解词汇含义的关键是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因此,在评价儿童对词汇含义的理解时,主要是观察儿童能否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这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1.听词指图这种方法是向儿童说出一个词语,让儿童在呈现的图片中找到该词汇所描绘的图片,即让幼儿区分两三个或三四个有细微差别的配对词汇,或由三或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相同或相异的词汇。
例如,告诉儿童“小妹妹提着脚踏车”,再请其从“小妹妹骑脚踏车”、“小妹妹用手提着一部玩具脚踏车”、“小妹妹正在洗脚踏车”三张图片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由于受平面、静态图片的限制,这种方法所能考查的词汇主要是名词、动词和描述性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