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美学原理重点期末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
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
(柏拉图、鲍姆嘉通)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
(立普斯、布洛)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一、美的语义的区分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讲: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1、现代意义上的美学是何时?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西方美学的历史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本体论阶段:世界本体。
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特的、终极的、普遍的美。
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古斯丁。
认识论阶段:真理获得。
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代表人物:狄德罗、黑格尔、康德、培根语言学阶段:3、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审美是人一种生命实践(命题)。
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4、审美是特殊的人生境界(命题)。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第二讲:审美活动论1、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2、审美需要有何特征?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是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2、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都包含形式美。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出来的美。
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征。
5、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6、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定态度,他不是由主体个人切身利益所引发,而是带有某种审美的超现实性的心理活动。
同时他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发现、感受和领悟。
7、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他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8、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现象及其现实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语境。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淡化和取消了审美文化生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商品形象直接转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并大量制造和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符号,使审美文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生产,造成审美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个性,风格,独创性等特征的失落。
9、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10、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
1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12、123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感情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一)2024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一)引言概述: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是一门关于美学基本原理与概念的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考核。
本文将对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概述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解析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大点一: 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1. 美学的定义和涵义2. 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3. 美感与审美的区别4. 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范畴5.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大点二: 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2. 形式美学和实质美学3. 唯美主义和功利主义4. 表现主义和感觉主义5. 结构主义与后现代美学的对比大点三: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1. 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要素2. 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评价标准3. 观众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4. 艺术形式与美的表达方式5. 艺术创作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大点四: 美学的相关概念与思想家1. 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2. 美学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思想家3. 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对比4. 美学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5. 当代美学问题与争论大点五: 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美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2. 美学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中的应用3. 美学在广告和宣传中的运用4. 美学在教育和社会文化中的作用5. 美学在心理学和人类行为中的应用总结: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对于理解美学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应用美学知识于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本文所述的五个大点,学生能够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更全面的认知,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和生活中。
希望本文能够对学生们备考和理解该考试提供帮助。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简化本

一、美的本质:美,首先表现为人类生命主体对客体对象性、有益性的反映美的本质反映必须体现“三性”的统一,三性:人类生命主体性、客观对象性、两者在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人类生命主体性和客观对象性实际上是强调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问题,有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才有美的前提条件,才能谈得上审美和美感问题.但我们要分析的是美的本质问题,我们就不能停留在两体上,我们必须要研究两体中什么样的精神反映.这就是美的本质的关健问题.我们说,美的本质必须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这是对美进行本质分析的核心.美的本质、美的问题,必须是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反映.讲这个问题我们决不能脱离上面的分析,美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是人类生命主体精神的特殊形式.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往下推断了.既然美是相对于人类而言,那么美与不美的精神意识,就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又由于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与人类生命主休生存发展有关,从而就决定人类对美与不美的反映,带有了精神功利性.我们不能否定这样的现实.换句话说,人类对美的认识是从人类生命主体出发的,一切有益于人类生命主体的反映才是美的反映,一切无益于人类生命主体的反映,都不是美的反映,甚至是丑的.美带有人的精神功利特点.美的意识就是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精神.(1)从美的产生上看我们说对美的本质认识是人类文明达到相当程度之后的事,而美感的产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但我们分析美的本质时,我们又不能离开美感,美的意识.我们从美的产生上看,美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具有审美对象——审美客体.第二是有审美主体——审美者.第三是要有一种安全感,保证生命不受侵害以及悠闲的环境.前两个问题我们已讲过了,第三点要有安全保证生命不受侵害优越的环境,是特指人类生命而言的.美及美感的产生都要与人类生命有益性有关,任何无益于人类生命主体或有害于人类生命主体的事物或环境境都违背美的本质的,如我们在动物园里欣赏老虎时,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想到老虎的性格美、皮毛美,可当老虎跑出来,要伤害你的时候,这时在构成无益于人类主体生命的同时,美也就立即消失.此时的老虎成了凶残、丑恶的敌人.(2)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反映是美的唯一本质美的本质首先表现为人的思维本质,是人类精神的一个方面,美的本质,更表现为人类生命主体对客体对象性的关系.而这种对象性的关系,必须是一种对人类生命主体来说是精神上有益性的关系.任何对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启示和体现等,都是美的本质体现.美的本质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2、美还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整体和谐和统一美的本质反映带有一种精神有益性的特征,但不等于说美是个别的,是某人的主观意识.不是说我认为对我有利的就是美.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有益的精神,是一种人类生命主体有资本输出性精神,这就绝对排除了物质功利性,不带有物质功利的色彩.因此任何某个个别的人或团体从物的功利性出发,而不从整个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出发的行为和意识都不符合美的本质.美必须是一种引起人类生命精神有益性的反映.其次,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决不能忽略整个人类生命的整体,美要反映整个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精神.再次,只有在整个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上的整体的和谐与统一才是美的本质.第一,美的本质不同于习俗,美的永恒取决于整个人类生命有益性之永恒.第二,有益性精神是从人类生命整体来衡量的.第三,美的本质有时还表现在时空上的相对矛盾,但这决不影响美的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精神整体的和谐与统美的主要理论依据:客观事物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它形状的美丑完全是人类依据自身立场的一种看法。
美学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优美1、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2、优美可以唤起人的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存在得到完整和谐的状态,或者说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达到圆融和谐的状态。
3、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崇高1、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
2、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3、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感性学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
简言之,“感性学”是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的。
异化异化,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域内,是指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屈服于、隶属于人的生产及其产品。
根源是私有制与社会分工。
在异化中,人丧失自由与个性,不能全面发展。
它在资本主义社会达于顶峰,必将随着私有制与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消亡而被克服。
异化劳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一种扭曲和蜕变,成为人受奴役的一种表征。
这种异化是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下的必然产物,只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的阶段后才能完全消除人的异化处境。
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它要求的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
“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有我”是将“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
“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无我”是将“我”之情很巧妙地溶于物象中。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一、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1.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
2.美的本质及其特点
3.美学的分类与学派
二、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美的主观性的含义和特点
2.美的客观性的含义和特点
3.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三、美的标准与价值
1.美的标准的形成与评价
2.美的标准的多元性与相对性
3.美的标准与文化、历史的关系
四、美的表现形式与艺术
1.美的表现形式的分类与特点
2.艺术的定义及其与美的关系
3.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的变迁与发展
五、美学与审美经验
1.审美经验的特点与形成
2.审美经验的价值与意义
3.美学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六、美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1.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2.美学研究的途径与技巧
3.美学研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七、美学的社会意义与实践
1.美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2.美学在教育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3.美学的实践与应用领域
八、美学原理的发展与传承
1.中国古代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3.当代美学原理的新思考与前景展望
九、美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美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2.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运用
3.美学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和谐发展
这些提纲涵盖了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复习的框架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和总结。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美学理论、案例和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连接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知识,全面理解美学原理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题汇编

《美学原理》期末总复习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美学思想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2.美学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3.摹仿说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4.游戏说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美的研究一、柏拉图智者的问题——美是什么第一,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第二,柏拉图的“美”,不是指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
第三,因为美是一种抽象的形式或属性,所以,对美的研究,是哲学的研究。
二、美的哲学的历程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美学第一个历史阶段(填空)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数的和谐”(美的合规律性)2.苏格拉底: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
(美的合目的性)3.柏拉图:美是理念注意:这一时期,都是围绕“美是什么”进行研究的。
到亚里士多德,变成了“艺术的研究”,再到普罗提诺那里,就变成了“美和艺术的研究”。
三、客观走向主观美学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的事物属性分类:第一的性质:广延、形状、大小、运动、数量(纯客观的、可测量的)第二的性质:色彩、声音、气味、滋味等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认为美就是事物的第二的性质,只能靠“心眼”或“第六感觉”去把握18世纪的美学家博克不同意,认为美的根源应该到社会情感中去寻找,就是爱,即同情。
结论是美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
(比如小巧、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色彩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那些心灵最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四、客观美学走向神学目的论客观论的两个难题:美是什么;美的来历亚里士多德:事物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质料因和形式因。
形式比质料重要。
形式因有包括制动因和目的因。
最高绝对形式是“神”。
第三讲审美的研究一、美学之父1.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通出版出版了一本叫Asthetik的书,翻译过来就是美学。
(他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这门独立的学科)文艺复兴后、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和美学主要为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经验派: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博克、休谟,先确定个人的美感,然后再寻找它的普遍标准和美的概念。
大陆理性派:先确定美的普遍概念,然后再寻找认识和实现它的途径。
莱布尼茨:“前定和谐”,即宇宙在诞生之前就是和谐的。
美就是事物的秩序、多样的统一,就是宇宙的和谐与完善。
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这种和谐与完善。
沃尔夫,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鲍姆嘉通: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近代美学真正的父亲是康德。
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哥白尼式的革命”审美在康德那里叫做“鉴赏判断”。
康德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主张批判。
所谓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审美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同感。
二、美感的特征康德美的分析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性质入手的。
判断一个对象美不美,我们不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知识,而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愉快。
1.美是靠美感来判断的,美感是一种愉快感。
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共同点:由愉快而生判断审美则是由判断而生愉快。
所以,审美是无利害的,是超功利的。
2.美感具有普遍性。
真正具有普遍性的,只有逻辑和概念。
它们的普遍性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的、客观的、铁面无私的。
美和美感却不一样。
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有个性的、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是能够使人愉快也必须使人愉快的,跟逻辑和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逻辑判断因为超功利,所以不能给人以快感;感官判断因为非概念,所以没有普遍性。
审美判断既超功利又非概念,既生快感又有普遍性。
三、审美原则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判断无目的,却又无不合目的。
第一,它生愉快,因此是一种“主观合目的性”;第二,它非概念,因此是一个“涉及形式的规定”;第三,它无利害,因此是一种“单纯形式”;第四,它具有普遍性,因此不是某个客观目的,也不以某个具体的客观目的的形式出现。
康德叫它做“没有具体目的的一般目的”,也叫“形式的合目的性”。
(符合情感愉快的目的就行)2.共通感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
就是说,第一,它先于经验的,是在审美之前就已经设定的,不是审美的结果。
审美的结果是靠不住的。
第二,它是一种假设,假设大家都会赞同你的感受,而并不是因为多次见到别人和你意见相同。
第三,它是审美的前提。
即在审美之前,必须假设别人会赞同你的感受。
思考:这样的假设,有没有根据?有的话是什么呢?为什么叫共通感不叫共通性呢?康德:“比起健全知性来,鉴赏更有权利被称之为共通感;比起理性的判断力来,审美判断力更能具有共同的感觉之名称。
”共通感,或者说,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只意味着彼此一致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审美的前提。
四、美的秘密由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结论:第一,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人愉快的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有的快感,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第二,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又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非概念)第三,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只有一种主观合目的形式。
(无目的)第四,既非概念,又无目的,还能普遍地和必然地使人愉快,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只能是一种“先验假设前提”。
也就是说,这种普遍性只能是主观普遍性。
“主观普遍性”,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想不通的一个问题: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一方面看它好像是客观的;另一方面看,又好像是主观的。
康德说,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都同意,好像是客观的;但是,鉴赏判断又完全不能通过论证来规定的,又好像是主观的。
在“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中,康德把它称之为“鉴赏的二律背反”。
思考: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
”也就是说,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
”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五、康德给我们的启示1.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其他判断都是对客体的判断),只能是联系于主体的,那么看一个判读是不是审美判断,看一个对象是不是审美对象,也就只能看主体的态度是不是审美态度,和对象没有关系。
2.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
心中无美,则世间无美。
3.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
4.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如果它和对象有什么关系的话,也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
5.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第四讲审美心理学一、直觉从美的哲学,到审美心理学,有一个过渡。
处于这个过渡时期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意大利哲学家和美学家克罗齐。
克罗齐是西方传统美学真正的终结者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克罗齐的美学观点:审美即直觉直觉认识活动对于特殊事物的认识艺术与审美美丑逻辑认识活动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科学与哲学真假功利实践活动对于特殊目的的追求经济学利害道德实践活动对于一般目的的追求伦理学善恶克罗齐美学观点的第一句话:审美即直觉直觉的特点:1.独立。
因为在同一个系统中,直觉是不需要前提的,因此审美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活动。
2.静观。
因为审美不是实践活动,不需要行动。
3.直接。
因为审美不是逻辑活动,不需要分析和推理。
4.创造。
美学观点: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没有表现力和创造性的看,不是艺术家的看,也不是审美的看。
二、移情移情说在西方近现代美学史上,是影响最大的,也是人数最多的。
最先提出“移情”概念的是德国的罗伯特·费舍尔,而把移情说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美学理论的是利普斯。
利普斯和康德一样,也认为美感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但并非所有的情感都是美感。
他认为愉快的情感有三种。
一种是外物引起的,一种是精神引起的,还有一种是通过移情在外物那里感受到的。
只有第三种愉快的情感才是美感。
所以,移情是审美的关键。
移情:又叫移感、输感,也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
移情学派认为,审美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
移情往往被说成是一种情感的外射,强调的是主客默契,物我同一,自我就是对象,对象就是自我三、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说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提出来的。
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
这个观点就是心理距离说。
康德的超功利与布洛的心理距离康德强调在一切愉快当中只有审美愉快是超功利的;布洛强调的是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时,才可能产生审美愉快。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
但是把他们放到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它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
在我们进行审美活动之前,不管有意无意,都要设置距离。
比如看戏、看电影、话剧等。
——“距离的设置”“距离的变化”、“距离的极限”、“距离过度”、“距离不足”距离是审美的前提,而距离的丧失也意味着美感的消失。
距离会消失,也是会变化的。
距离不足或距离过度,都不会使人产生美感。
审美不但要有距离,还要掌握分寸,太大太小都不合适,这就叫“距离的尺度”。
布洛指出:审美距离的设置,绝不意味着“自我与对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到与个人无关的程度。
”恰恰相反,对象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是切身,越是情感浓烈,越是能引起我们的同情,就越是能产生美感。
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既有距离又切身的,是“有距离的切身”,或者“切身而又有距离”。
布洛把这一原理称之为“距离的矛盾”。
距离的设置、距离的变化、距离的极限、距离的尺度和距离的矛盾,一起构成了布洛的“心里距离说”的全部内容。
其中最有价值的,朱光潜先生认为是距离的矛盾。
四、格式塔(Gestalt)格式塔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形式”,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形式心理学”;另一个是“完形”——“完形心理学”格式塔认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完形,不能人为地拆分为元素。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当许多单个物结合在一起时,便会出现一个新的事物,一个新的格式塔。
格式塔的“同构说”格式塔心理学人为,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个完形(一个格式塔),任何完形都有一个内部张力结构,也叫“力的样式”。
当两个现象内部张力结构或者力的样式相同时,他们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关系,这个关系就叫“同构对应”,也叫“同形同构”、“异质同构”。
为什么同构呢?因为内部张力结构相同。
格式塔心理学人为,美感就是知觉力的平衡。
其唯一的依据就是知觉的性质、程度与对象结构形式之间的“同构性”。
正是这种同构,使外界物理场和内在心理场相互感应共鸣,从而产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