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传统礼仪
当代青年如何弘扬传统礼仪,让礼仪成为人生成长必修课

当代青年如何弘扬传统礼仪,让礼仪成为人生成长必修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礼”文化传统的国度,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然而,作为在“礼仪之邦”美誉熏陶下成长的当代青年,应把“礼”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并且肩负起传承“礼”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
古有《弟子规》,“规”字即是准则,准则即是“礼”的教化。
“冠必正、纽必结”,告诉我们衣冠必须整洁,纽扣必须系上。
这是从“礼貌”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
“冠必正、纽必结”不仅体现着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态度,更能彰显出一个人所受的“礼”的教化。
然而,不同的场合又要求穿着不同的衣服,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礼仪”。
“步从容、立端正”,告诉我们走路步伐应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
这是从体态行为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
良好的体态行为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全方面发展,更能体现对他人所给予的尊重感。
然而,对于长辈、晚辈以及同辈,我们又将表现不同的体态行为,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礼仪”。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在学府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老师授予我们的知识,却逐渐对中国“礼”文化传统越来淡化。
往往只懂其思想,而忽略其精髓。
作为当代青年,“礼”文化使我们受益匪浅。
不仅引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规范我们的行为礼仪;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升华我们的思想礼仪。
它还影响我们的礼仪修养和个人形象,促进我们个人的发展。
因此,良好的礼仪修养将会成为我们个人
发展中的必修课,发扬和学习中国优秀“礼”文化传统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光荣使命。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发扬光大,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一礼仪文化包括了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拜祭祖先等方面的内容,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首先,礼貌待人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人们非常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礼貌和尊重。
例如,当人们见面时,通常会行上一揖或者握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另外,在交谈中,中国人也尽量避免直接表达冲突和争议的意见,而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和解和合作。
这种礼貌待人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友好和谦虚,更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其次,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尊敬和尊重老年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道德。
年轻人常常会主动给老人让座、为老人开门等,以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和关怀。
同样,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对年幼人的爱护和保护。
对于孩子们,家长和长辈们常常会提供他们所需的爱和关怀,同时教育他们尊敬长辈、友善与他人相处,以及坚守道德底线。
第三,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师生关系,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行艺操业,读书做文威严也。
学生对待老师要尊敬,老师对待学生则要爱护,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同时,中国人也非常注重对待道德和规范的尊重。
传统文化中的数十种礼仪规范,如穿着得体、言谈举止得体等,都是为了培养人们的礼貌和谦虚。
最后,拜祭祖先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崇拜是一种基本的文化信仰和传统。
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会亲赴祖坟前,祭拜祖先并燃香献花,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此外,在家庭中,每年农历过年期间,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感恩祖先的恩德,并向他们祈福。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厚积淀,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拜祭祖先等传统礼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标准,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春节拜年礼仪尊重传统

春节拜年礼仪尊重传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族团聚和拜年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人们会向亲友拜年,互相祝福,传递温暖和祝福。
拜年礼仪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传统礼仪可以表达对长辈的敬仰,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传承文化的责任。
一、穿着整齐得体在春节期间,拜年时的穿着必须整齐得体,以显示对家庭和朋友的尊重。
男性通常应穿着正式的西装或传统的统一服饰,女性则可以选择华丽的旗袍或一套得体的服装。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穿着过于暴露或花哨的服装,以免给人留下不恰当的印象。
二、亲切的问候和祝福拜年时,要用亲切的语言问候长辈和朋友。
对于长辈的拜年,可以称呼他们的称谓,如“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并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而对于朋友和同龄人,可以用更亲切的方式表示祝福,如“祝你春节快乐,财源滚滚”,“新年到,祝你开心到底”。
三、适当的馈赠春节拜年时,馈赠也是一种传统礼仪。
亲友之间的馈赠往往代表着亲情和友情。
在选择礼品时,可以考虑长辈的兴趣爱好,如书籍、茶叶、字画等;对于朋友,可以选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如精美的饰品、手工艺品等。
无论是什么礼物,都应注意礼品的价值适度,不要过于昂贵或过于廉价。
四、恭敬的拜年姿势在拜年时,恭敬的站姿和拜年姿势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长辈,应该站直身体,稍微低下头,同时把双手合十,以示恭敬。
而对于同辈和晚辈,一般可以选择握手、拥抱或轻轻鞠躬的方式表示祝福,但要注意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
五、礼貌的言谈举止在拜年过程中,言谈举止非常重要。
要注意不要过于随便或过于拘谨,要展现出礼貌和尊重。
不要随意询问他人的私事或进行敏感的话题,也要避免夸张的语言或嘈杂的笑声。
与人交往时要真诚友善,尊重对方的感受,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及时回复拜年信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人们经常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拜年祝福。
接受到祝福信息后,应尽快回复以示尊重。
即使不方便回复长内容,简短几个字的回复也可以表达你对他人祝福的感激之情。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传承优秀礼仪

传承优秀礼仪传统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道德规范。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礼仪的关注似乎逐渐减少,一些传统的礼仪形式也逐渐被忽视。
因此,传承优秀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礼貌待人、传统节日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传承优秀礼仪。
一、以礼貌待人礼貌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它寓意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为了传承优秀礼仪,我们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做到以礼貌对待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主动问候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当我们有意见不合时,应通过礼貌的方式表达,并尽量避免争吵和冲突。
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我们才能真正传承并弘扬优秀礼仪。
二、传统节日的礼仪传统节日是礼仪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逐渐变味,仪式感减弱,使得传统礼仪受到冷落。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的礼仪,秉承传统的庆祝方式,如行亲拜访友、向长辈问候、合家团圆等。
同时,应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使传统节日真正成为传承礼仪的舞台。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人们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家庭教育承载着传统礼仪的重要使命。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提供良好的榜样。
他们应教导孩子尊重长辈、礼貌待人、遵守社会礼仪,倡导孝敬和关心他人的精神。
同时,家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总结起来,传承优秀礼仪是每个人的责任。
无论是尊重他人、庆祝传统节日还是家庭教育,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才能真正传承并发扬优秀礼仪。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践行礼仪,让优秀的礼仪传承下去,并代代相传。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与人生哲思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与人生哲思导语: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人们智慧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关怀,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并从中汲取人生哲思的启示。
一、礼仪之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尊重。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之美表现在多个方面。
1. 尊重他人礼仪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都应该保持一种恰当的礼貌和态度。
比如,在与长辈交谈时,我们应该注意言辞的恭敬和行为的谦和,以示对长辈的尊重。
这种尊重他人的礼仪,不仅体现了我们对长辈的敬意,也表现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2. 注重细节礼仪要求我们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比如,进餐时要注意用餐礼仪,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走路时要注意站直身体、挺直腰背,不低头玩手机。
这些小细节的注意,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修养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 关爱他人礼仪教导我们要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比如,在公交车上,我们应该主动让座给有需要的人;在遇到老人过马路时,我们应该主动搀扶老人过马路。
这种关爱他人的礼仪,彰显了我们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礼仪的人生哲思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人生哲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1. 尊重与包容礼仪教导我们尊重他人、包容他人。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和特点,不论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是文化背景,都应该给予尊重和包容。
这种尊重与包容的精神,不仅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2. 注重细节与追求卓越礼仪要求我们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这种注重细节的精神,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修养和素质,更能够培养我们追求卓越的品质。
只有在注重细节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

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中国拥有悠久而庞大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明礼仪。
这些文明礼仪代表了人们对于道德与礼仪的追求,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尊重祖先、重视家庭与社会关系和注重仪态端庄。
尊重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人们一直将祖先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对他们表示最高的敬意。
传统文化要求子孙后代要思念祖先、尊敬祖先,并且在特定的节日和纪念日上要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这种尊重祖先的礼仪不仅体现了家族观念的传承,也体现了对祖先智慧和辛勤劳动的尊重,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
除了尊重祖先,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家庭与社会关系。
在中国,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地方,也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人们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理解与关爱。
这种家庭关系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亲情上,也体现在师生关系、友情等各种社会关系中。
例如,人们会尊敬师长,对待朋友要真诚待人,彼此关怀帮助,以维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仪态端庄也是一种重要的文明礼仪。
仪态端庄不仅仅是指外在的举止表现,更是一种对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展示。
传统文化要求人们注重仪表,掌握正确的礼仪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这种仪态端庄的表现,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代表了人们的正确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尊重祖先、重视家庭与社会关系以及注重仪态端庄,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文明礼仪的高度重视。
这些传统价值观不仅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激励人们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过传统文化的文明礼仪,我们能够更好地维系社会和谐,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善的社会。
中国传统美德和礼仪

中国传统美德和礼仪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礼仪文化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礼仪的几个方面:一、孝敬父母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是孝敬父母。
中国人认为孩子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在礼仪方面十分注重孝道。
孝顺的表现包括照顾父母的健康、尊重长辈的意见、尽力满足老人的需求等。
二、尊敬长辈中国人默认要尊重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包括祖父母、父母、长辈、老师等。
对于长辈的教诲和建议,应该认真倾听,表示感谢和尊重。
在交流中,还应该注意避免使用轻率、失礼的言辞。
三、诚信和谦虚中国人追求诚信和谦虚的品质,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
诚信是指遵守诺言,不欺骗他人,以真诚待人,不说虚伪的话。
谦虚是指不自大、不炫耀,不把自己的成就看得太重,顺应事物的发展,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
四、宴请礼仪在中国,宴请客人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在宴请中,主人要尽量周到地安排场地、餐点和饮食文化。
客人则应以礼待人,不乱用筷子、不浪费粮食、不急于离座等,以体现礼仪文化的价值。
五、善待他人最后,中国人也非常强调善待他人。
这包括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真诚回应别人的需求和慈善事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实也是表达了善待自身、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礼仪、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信和谦虚、宴客礼仪以及善待他人等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通过这些习俗,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如何对待传统礼仪篇一: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认为: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发扬光大。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如何对待传统礼仪)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这些差异都是现代礼仪对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民办中学对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礼仪文化底蕴,弘扬传统礼仪文化,而且民办中学自身的综合素质都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礼仪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西周时形成完善礼仪制度孔子又集礼之大成。
很多传统礼仪的精神沿为今用如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等。
但传统礼仪尤其是封建社会礼仪更多用于统治阶段。
而现代礼仪走进寻常百姓家更亲切更随和。
尤其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和时代的风尚。
现代礼仪更与国际接轨更体现了共同的和谐、和平及平等原则。
现代礼仪源于传统礼仪但发扬光大更广更宽更亲切。
人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常行为的一切都是以某种现实的利益为转移的。
社会生活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满足或实现自己的欲求,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范围内去行动,而不能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否则,不仅作为有机整体而存在的社会集体的利益没有存在的可能,而且每个人的自我利益也会失去最后的保障。
所以,设置礼仪规范,并不仅仅是一种强加于个人的外在约束和限制,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保证每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要求。
一些家长认为过时的礼仪应该废除,有些家长则认为传统礼仪有其传承的意义,值得发扬。
有专家表示,传统与现代并不对立,传统的餐桌礼仪在现在的社会仍然适用,只是赋予传统礼仪新意义。
此外,传统礼仪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
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在“十年动乱”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
这种意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最终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极为丰富,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如“礼主和”的精神、包容之礼、待客之道等。
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那些具体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礼仪的目的所在,最核心的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精神元素,现代礼仪应该包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应该涵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勇敢、谦逊、理性、稳重、慷慨、真情、和平非暴力??礼应当是一切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接榫者。
随着我国向现代化社会的迈进,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不仅丰富多彩,更主要的是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方面,具有先进的思想内容,发挥积极作用的传统。
优良传统是总结和承袭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宝贵历史经验。
它不仅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而且是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被人们长期所接受和遵循。
如果传统礼仪能在现代礼仪教学中贯穿始终,不丢弃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精神风貌,那会对当今中学生学习礼仪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
从重建礼仪的思路上说,由于文明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就因此变迁。
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篇二: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学号:20XX040101034姓名:江丹丹摘要: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
礼仪为中国带来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曾经成为近代社会卫道士们戕害进步人士的帮凶,既为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又夹杂着大量落后的思想渣滓。
那么,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与礼仪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还有用武之地吗?中国古代社会丰富的礼仪思想,究竟给我们的是难以抹去的“国民劣根性”,还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价值礼仪教育正文: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
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
“文人之用于育人,官吏之用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
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
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礼仪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
当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
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十分注重以礼教推动礼制,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谈,堪称遵礼的典范。
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孔子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精神实质与行为规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所设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豍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其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学规》中开宗明义地对学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
凡此种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地实现了礼仪在全社会的推行,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保证了礼仪在历史上的连续传衍,“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正是由此产生。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
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
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
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
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二、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
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
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
“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