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推荐文章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热度: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热度:韩国人过七夕节吗热度:行政人员礼仪主要职热度:银行职业道德建设礼仪热度: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传统礼仪习俗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丰富多样,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的方面。

一、婚姻与嫁娶婚姻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事情,讲究着一系列的礼仪。

在婚礼前,双方家庭会进行详细的婚姻介绍和相亲,以确保双方的家庭背景和人品都是相符的。

在婚礼当天,新郎会穿上红色的喜袍,新娘则会穿上嫁衣,戴上红色的头纱,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婚礼上,还有一些传统的仪式,如敬茶、拜堂、喜糖等,这些都是为了祝福新人的幸福和美满婚姻。

二、丧葬与祭祀中国古代对于丧葬和祭祀也非常重视。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者需要得到合适的葬礼和祭祀才能安息。

在丧葬仪式中,家人会穿上孝服,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送别逝去的亲人。

而祭祀则是为了纪念祖先和神灵,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献上食物和酒水,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

三、宴会与饮食中国古代的宴会和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古代,宴会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人们会邀请亲友和客人一起共进美食,交流思想和感情。

宴会通常有一定的规模和等级,如官员的宴会和私人的宴会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品尝各种美味佳肴,如烤鸭、鱼翅、龙虾等,同时也会欣赏音乐和舞蹈表演。

四、节日与庆典中国古代的节日和庆典也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赏月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庆典活动,如皇帝的登基仪式和举行盛大的庆典,以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五、服饰与容貌中国古代的服饰和容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在古代,人们注重穿着的品味和色彩的搭配。

男子通常穿着长袍和马褂,女子则穿着旗袍和长裙。

此外,人们还注重头发的梳理和发饰的选择,如发簪、发髻等。

同时,人们还注重容貌的修饰和保养,如化妆、梳妆等,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的礼仪习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庆祝活动、宗教仪式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的魅力。

一、日常生活习俗1. 拜年在中国,每年过春节时,人们都会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意味着表达尊敬之情和祝福之意。

在拜年时,晚辈会向长辈行拜年礼,同时互相道喜,祝福健康和幸福。

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2. 尊重长辈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尊重和孝顺长辈。

在中国,尊敬父母、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当年轻人遇到长辈时,通常会行鞠躬礼,以示尊敬之情。

此外,长辈的意见和建议也经常被称为信仰之源。

3. 宴客礼仪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客礼仪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传统习俗,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为客人服务,保证客人的满足感。

而客人则应礼貌地接受主人的款待,并表达谢意。

二、结婚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新郎新娘在婚礼当天会先进行传统的迎亲仪式,随后进行敬茶仪式和交杯酒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特定的顺序和规定,代表着新人对彼此的承诺和祝福。

2. 禁忌和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中有一些禁忌和习俗。

比如新娘在结婚前一晚不能剪指甲,因为在中文中,剪指甲的发音与“分离”的发音相近;同时,新人离开婚礼现场的时候不可回头看,以示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三、节日习俗1.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用于祭扫和纪念祖先。

在此期间,人们前往坟墓,整理墓地,并祭拜自己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人民对收获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赵子龙、写对联、战嬴英等等。

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传统的家庭团聚有着重要的关联。

四、宗教仪式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也包含了一些宗教仪式,例如庙会和神像崇拜。

在中国,庙会是传统的集市,充满了文化、祭祀、娱乐等各种元素。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迎亲)接 新娘过门时用。
-
22
“六礼”
▪ 纳采: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
▪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 ▪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请算命人根据男女双方的
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配合,如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克, 就可以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并商量订 亲条件。
取聪(葱)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以
红包贺礼,主人留亲友吃“洗三面”。
-
4
3、满月礼
▪ 满月酒:亲朋好友带 礼物来道贺,主人设 丰盛宴席款待,称为 满月酒。
▪ 剃胎发:满月时,为 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 称为剃胎发。
-
5
4、百日礼
▪ 穿“百家衣”:父母 期望孩子健康成长, 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 福,从各家取一块布 片,将布片拼合起来 做成服装就成了百家 衣。
饮交杯酒
▪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要 举行合卺(jin)礼, 就是吃合婚酒。到了 宋代,合卺礼发展为 饮交杯酒。
-
31
结发之礼
▪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 新婚夫妻同坐于床, 男左女右,取新婚 男女之发而结之, 向征着夫妻永不分 离的美好含义。
-
32
闹洞房
▪ 闹洞房是为了趋逐邪 灵的阴气,增强人势 的阳气,所以民间俗 语说“人不闹鬼闹”、 “不闹不发,越闹越 发”。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人生仪礼民俗贯穿于人们生活过程的始 终,主要包括出生礼、成年礼、婚礼、 葬礼。
-
1
一、出生礼
▪ 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 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 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
-
2
1、诞生礼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
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