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链张力计算

合集下载

刮板输送机设计计算及选型讲解

刮板输送机设计计算及选型讲解

4.1刮板输送机输送能力的计算4.1.1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输送生产能力计算刮板输送机输送能力Q 按下式计算:Q =3600Av ρ (4-1)式中 Q ——刮板输送机输送量(t/h ); A ——溜槽上物料装载断面(m 2); v ——刮板链条速度(m/s ); ρ——物料堆积密度(t/m 3)。

4.1.2溜槽上物料断面积A 计算图4-1 溜槽中货载最大断面积溜槽上物料断面积A :4)(21211200321D h b b b C h b A A A A e π-⨯-++=-+= (4-2)式中 A 1、A 2——单侧挡板溜槽上物料断面各部分的面积(m 2);A 3——导向管断面面积(m 2); b ——溜槽宽度(m ); h 0——溜槽槽口高度(m ); b 0——溜槽槽口宽度(m );h 1——刮板输送机工作时档煤净高(m ); α——物料的动堆积角,取α=20˚;m 3.020tan )085.02.073.0(tan )(121=︒⨯-+=⨯-+=αb b b hb 1——溜槽上框架宽度(m ); b 2——溜槽距挡板的距离(m ); D ——导向管直径(m );C e ——装载系数。

)(m 159.0 407.014.33.0)085.02.073.0(9.021087.056.022=⨯-⨯-+⨯⨯+⨯=AQ =3600×0.159×1.04×0.9=535(t/h)4.1.3刮板输送机上的物料断面面积的计算当给定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生产能力,验算溜槽最大物料断面面积A':159.0119.09.004.136004003600=<=⨯⨯=='A v Q A e ρ(m 2)所设计的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尺寸满足生产能力要求。

4.2刮板输送机水平弯曲段几何参数的计算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随着采煤机的移动,需要整体逐段向煤壁推移,使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呈蛇形弯曲状态。

绞车牵引最大载荷计算 (1)

绞车牵引最大载荷计算 (1)

副斜井绞车提升最大牵引重量安全效验计算第一节提升拉力效验计算1、副斜井钢丝绳提物时最大静张力验算最大静张力F max验算提升机设计许用最大静张力F max为90KN=9吨钢丝绳实际最大静张力F jmF jm=n(Q+Q z)g(sinα+f1cosα)+P k L max g(sinα+f2cosα)式中:n为提升车数,取1Q+Q z为单车提升重量2350kgg为重力加速度,9.8m/s2α为提升倾角,15°f1为矿车沿轨道运行的阻力系数0.015P k为每米钢丝绳自重,4.33kg/mL钢丝绳最大悬垂长度1200mF2为钢丝绳运行的阻力系数0.17n(Q+Q z)g≤WqWq为最大牵引重量F jm=Wq(sin15+0.015*cos15)+4.33*1200(sin15+0.17cos15)=<9000KgWq*0.27+5196*0.423≤9000KgWq≤25192.6Kg即最大牵引重量25吨第二节钢丝绳安全效验计算求提升钢丝绳安全系数mm=Q z/F jm式中Q z—钢丝绳全部破断拉力总和,KN;Q z=733.91KNF jm—钢丝绳最大静张力,按最大牵引重量计算F jm=Wq(sin15+0.015*cos15)+4.33*1200(sin15+0.17cos15)=25000*9.8(sin15+0.015*cos15)+4.33*1200*9.8(sin15+0.17cos15)=25000*9.8*0.27+5196*9.8*0.423=66150+21539=87689N;F jm=87.7KN。

将各参数代入上式得:m=Q z/F jm=733.91÷87.7=8.3﹥6.5通过计算安全系数大于《煤矿安全规程》第408条的规定值,故安全可靠。

带式输送机张紧力的简便算法

带式输送机张紧力的简便算法

第33卷 2005年第6期67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67连续输送带式输送机张紧力是胶带可靠运行的基本保证之一,具有保证胶带必需的张力、防止打滑和胶带垂度过大的作用。

带式输送机张紧力不足会出现打滑现象,严重时会磨断胶带,造成重大损失。

一般张紧力计算首先要确定胶带总阻力,通过阻力确定圆周驱动力及特性点张力,但确定实际运转带式输送机的张紧力时,由于承载分支阻力的分析、计算复杂,参数确定困难,本文介绍一种简便算法,具体如下。

1带式输送机受力分析带式输送机的基本布置形式见图1,由于其设计准则存在着模糊性,实际计算张紧力时,根据的是侧型简单带式输送机的基本资料,因此,下面有关力的分析、计算以侧型简单带式输送机为依据。

由于带式输送机属于粘弹性体,在运行中,发生刚性位移和弹性位移,胶带正应力与线应变呈曲线关系,因此各点的张力是不同的,侧型简单带式输送机的张力是由相遇点到分离点,即 D →A 点逐渐变小,根据逐点计算法,胶带张力由A 至 B、C、D 点是逐点增加,且 A 点为回程分支张力最小点,C 点为承载分支张力最小点,D 点为带式输送机最大张力点,D、A 两点张力差就是输送机牵引力。

带式输送机基本上受 3 种力的作用:圆周驱动力 Fu、拉紧力 F0 和阻力。

Fu 和 F0 可见图 1,但阻力比较复杂,阻力之和∑F 阻 在数值上等于圆周驱动力,方向与之相反,具体包括主要阻力FH、附加阻力FN、主要特种阻力FS1、附加特种阻力 FS2 和倾斜阻力Fst。

在 5 种阻力中,FH、FN 是所有带式输送机都有的,FS1、FS2 和 Fst的计算需要根据输送带的实际侧型及附属装备情况具⑵ SK 型径向双作用水环式真空泵,具有结构先进、工作可靠、性能稳定、寿命长、高效节能等优点,且有在中等和较高真空度条件下抽气量大且节能的特点,其性能非常适合选矿厂真空过滤机的工作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拉带的张力计算

拉带的张力计算

拉带的张力计算
在皮带输送机的设计使用中,张紧力的研究和张紧装置的选用是极其重要的。

输送带张力是一个沿输送区段变化的参数。

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皮带输送机长度和局部区段的倾角正负、传动滚筒的数量和布置、驱动装置和制动装置的性能、输送带拉紧装置的类型及布置、载荷及运动状态等。

1、张紧力的计算
在带式输送机设计过程中,通常用逐点法计算张紧力。

计算公司式为:
S1=KS₂+W(1)
S1=S2eμa(2)
式中s-输送带最大张力。

K--改向滚筒阻力系数之积。

S--输送带与传动滚筒分离点的张力:
W--输送机运行总阻力。

a--围包角:
μ--传动滚筒摩擦系数。

由式(1)式(2)可求解出S和S。

从式(2)中看出围包角a与s,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传动滚筒围包角的选取对输送带最大张力影响是较大的。

在设计过程中应选取最优的围包角,使输送带最大张力最小。

2、最小张紧力的限制条件
虽然对干输送带张力来说应尽可能地小,但它的最小张力也是具
有限制条件的。

首先最小张力就要受到启动张力的限制,因为对于皮带输送机而言,一般启动张力的确定非常重要,启动张力选小了,皮带在满载启动时就要打滑,造成启车困难。

PF线

PF线

附件1 概述1、系统工艺技术要求1.1生产规模:年产热轧成品卷60万吨。

小时最大产量140t/h1.2系统生产频率生产频率:单卷最短生产时间57秒。

1.2 产品钢种与规格:钢种:高等级帘线钢、紧固件用钢、弹簧钢、预应力钢等产品规格:Ф5~Ф25mm的光面和螺纹圆钢盘条1.3 盘卷重量:2400 kg和3000kg两种规格1.4 盘卷尺寸(打捆后):外径:Φ1250mm内径:Φ850mm高度:2000mm和2500mm两种规格1.5 松卷水平长度:最大4000mm1.6 “C”型钩工作面标高:+1500mm“C”型钩总长:4800mm1.7 PF线接受的线卷温度:最高温度400℃1.8 冷却时间:20min1.9工位设备:上卷工位—1个,检查工位—1个,打捆工位—2个,称量工位—2个,卸卷工位—4个,2 现场条件和环境资料2.1 室外自然条件2.1.1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冬季采暖:-18 C冬季通风:-10︒C夏季通风:28︒C冬季空调:-21︒C夏季空调:31.2︒C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小时的湿球温度:25.4︒C2.1.2 室外计算相对湿度最冷月平均:61%最热月平均:76%2.1.3室外风速冬季:3.5m/s夏季:3.1m/s全年主导方向及频率:C:16% S:13%冬季主导方向及频率:C:19% S:12%夏季主导方向及频率:C: 18%S:16%2.1.4大气压力冬季:1012.5hPa;夏季:997.1hPa。

2.2 能源介质条件2.2.1电源高压:10kV、50Hz低压:AC380 V、50Hz、三相(中性点接地)控制电源:AC 220V,50Hz、单相电压波动范围:10kV /380 V /220 V(+15%、-10%)频率波动范围:50Hz ±2%2.2.2压缩空气压力:0.4~0.6Mpa含尘量:≤ 1 mg/Nm3含尘出口粒径:≤ 1 µm含油量:< 1 ppm含水量(压力露点):≤-40℃2.2.3 循环水悬浮物:10mg/l总硬度:≤20dHCl—:≤100mg/lPH值:7~9电导率:<1000μs/cm新水水温:33 C压力:0.3~0.4Mpa3 卖方设计参数3.1线体工艺长度:~430m,运输链总长580m,设2处驱动。

链式输送机链条选型与校核

链式输送机链条选型与校核

链式输送机链条选型与校核§2.1 链式输送机的初步设计链式输送机是利用链条牵引、承载,或由链条上安装的板条、金属网、辊道等承载物料的输送机。

根据链条上安装的承载面的不同,可分:链条式/链板式/链网式/板条式/链斗式/托盘式/台车式,此外,也常与其他输送机、升降装置等组成各种功能的生产线。

链式输送机以及相关的装置, 可实现物料的输送和计量。

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可以三维改变输送方向。

高充装度降低了输送链速,使得磨损很低, 行起来声音很小。

在输送物料时可充装气体。

运输中能保证没有粉尘泄漏到环境中。

输送机可以送热的,沸腾的,冷的或其他工况的介质。

输送机轴可以正反转, 设备可以随时改变输送方向, 这时候物料除了受重力下降不受其他作用力,低的输送速度使得总的功率消耗小。

被输送的物料从进口到出口法兰之间是处于密闭状态的。

出口不必设置除尘器。

§2.1.1 原始数据名称:链式移行机物品的自重和最大横向尺寸:450kg,4000mm温度:室温输送速度:0.315m/s工作制:24h/天,300天/年使用寿命:20年工作环境:厂房内§2.1.2 设计计算1.根据货物的尺寸确定移行机的横向尺寸:(2-1)式中—移行机宽度(mm)—物件的最大横向尺寸(mm)2.张紧行程链式移行机一般采用螺旋张紧装置。

张紧行程根据牵引链条的节距选定。

对一般的螺旋张紧装置,其行程可按表2-1选取。

(已知链条节距为160mm。

)表2-1 螺旋张紧装置行程表3.物品输送量(2-2)式中—成件物品的单重(N);——链速;—成件物品间的间距(m);见图2-1。

图2-1 成件物品间的间距成件物品按每小时件数进行计算时,其输送能力为:(2-3)件式中Z—以件数计算的输送能力(件/h)——链速m/min4.牵引力的计算输送机单位长度载荷的计算:对于正在分支:(2-4)对于空载分支:(2-5)式中—承载分支上单位长度的载荷(N/m)—空载分支上单位长度的载荷(N/m)—行走部分单位长度的重量(N/m),可按下关系式近似计算地板上单位长度物料的重量(N/m)。

公铁两用车牵引计算

公铁两用车牵引计算

公铁两用车牵引计算一、牵引力计算1.静止摩擦力F=μ*N其中,F为静止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车辆受力。

2.牵引力当车辆开始行驶时,需要克服不仅是静止摩擦力,还需要克服动摩擦力、重力、空气阻力等力的作用。

牵引力的计算公式为:F=μ*N+G+R其中,F为牵引力,μ为摩擦系数,N为车辆受力,G为重力,R为其他阻力。

3.牵引力的影响因素牵引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车辆重量、轮胎类型、摩擦系数、道路状况等。

在进行牵引力计算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确保车辆可以安全、高效地行驶。

二、牵引效率计算牵引效率是指车辆在牵引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效率。

通常使用功率作为衡量牵引效率的指标,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F*V其中,P为功率,F为牵引力,V为车辆速度。

牵引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车辆发动机功率、传动系统效率、轮胎滚动阻力等。

在进行牵引效率计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保车辆具有高效的牵引性能。

三、牵引距离计算牵引距离是指车辆在进行牵引操作时行驶的距离。

牵引距离的计算公式为:D=V*t其中,D为牵引距离,V为车辆速度,t为牵引时间。

在进行牵引距离计算时,需要考虑牵引力、牵引效率、车辆速度等因素。

通过合理计算牵引距离,可以有效规划行驶路线,确保车辆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

四、实例分析以一辆重型货车在铁路上牵引大型机器设备为例,进行牵引计算。

假设货车总重量为50吨,机器设备重量为30吨,摩擦系数为0.5,车辆速度为30km/h,牵引时间为1小时。

1.牵引力计算:F=μ*N+G+R=0.5*(50+30)*9.8+50*9.8=7350N2.牵引效率计算:3.牵引距离计算:D = V * t = 30 * 1 = 30km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该重型货车在铁路上牵引大型机器设备的牵引力、牵引效率和牵引距离。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牵引计算,并做好安全措施,确保车辆牵引过程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公铁两用车的牵引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

知识点牵引张力计算讲解

知识点牵引张力计算讲解
为张力增大系数(转弯后光缆张力与转弯前的张力 式中:e· 比),其中e为自然对数的底,为摩擦系数;为AC与BC两 0.5 0.3 0.2
不同摩擦系数条件下的张力增大系数( =90°)

F2=F1e·
(kg)


2.20
1.65
1.40
1.30
图6-12
转弯路由
(3)曲线路由的张力计算

光缆通过如图6-13所示的平面曲线路由时,设光缆在曲线路由 前的张力为F1,经过曲线路由后的张力为F3,曲线路由长度为 L,交叉角为1,则
F3=(F1+L)e1 (kg) 式中其他参数含义同上。

图6-13
曲线路由
(4)实际管道线路和状况举例


图6-14是光缆实际敷设路由的一个例子。图6-14中光缆由起点 A经AB(直线路由)-BC(曲线路由)-CD(直线)-D点(拐 弯)-DE(直线路由)-E(人孔高差,类似二个拐弯)-EF (直线)至F终点。 分别计算出F1~F10各个张力。
(5)实用计算法
①直线路由的张力计算公式为6-1。
②其他路由可按下边的经验数据推算。 (a)上坡坡度(5°时),增加所需张力的 25% (b)下坡坡度(5°时),减少所需张力的 25% (c)一个拐弯(2m半径时),增加所需张力 的75% (d)如a、c同时存在,增加所需张力的120% (e)如b、c同时存在,增加所需张力的30% ③牵引时采用润滑剂润滑时,摩擦系数将减 少40%左右。
牵引张力计算
1.牵引张力的计算方法
•根据工程用光缆的标称张力,通过对敷设
路由牵引张力的估算确定一次牵引的最大敷 设长度,以及确定敷设形式。
•敷设张力的大小随路由和光缆结构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11(N) S12(N) S13(N) S14(N) S15(N) S16(N) S17(N)
S18(N) S19(N) S20(N)
S21(N) S22(N) S23(N) S24(N) S25(N)
特征
直段 垂直下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直段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S40(N) S41(N) S42(N) S43(N)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初张力S0(N)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27.35
S9(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10(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S11(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S12(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13(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1.012 -30 1.012 30
S41(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42(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S43(N)
直段
27.35 0.011 0.012
初张力S0(N)
2000
驱动装置前链条张力S51(N)
扭力矩计算Mn=S*d3/2/1000(Nm) 18897.15
运行速度V(m/min)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S42(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S43(N)
直段
27.35 0.011 0.012
初张力S0(N)
65000
驱动装置前链条张力S51(N)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计算段的运行小车数
计算段的运行小车质量kg
0.011
重力加速度m2/s
27.35 光轮回转阻力系数λ(90°)
光轮回转阻力系数λ(180°)
0.012 水平滚子阻力系数λ(60°)
C1
C2
ξ
λ
Ni
Qi 1500 g 9.8 ξ1 1.02 ξ2 1.028 λ1 1.028
正常生产时
ψ
β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直段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上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直段 垂直下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直段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垂直下坡300 垂直上坡300 直段
S36(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S37(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S38(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39(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S40(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奇瑞前处理B链张力计
计算段的终点张力(N) 计算段的起点张力(N) 牵引链直线段阻力系数 牵引构件每米重量kg/m
计算段的展开长度(m) 承载小车直线段阻力系数
张 力 初张力S0 (N) S1(N) S2(N) S3(N) S4(N)
S5(N) S6(N) S7(N)
S8(N) S9(N) S10(N)
0.011 0.012
0.011 0.012
0.011 0.012
0.011 0.012
驱动装置前链条张力S51(N)
扭力矩计算Mn=S*d3/2/1000(Nm) 3825.098
运行速度V(m/min)
张 力
特征
q
C1
C2
ξ
λ
初张力S0
(N)
S1(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2(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0.011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26628
驱动装置驱
7.62
电机功率P=S*V/6 上坡满车下坡没
ψ
β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1.012 30
74264 7.62
ψ
驱动装置驱 电机功率P=S*V/6
上坡没车下坡满
β
1.012 -30
S4(N) S5(N) S6(N) S7(N) S8(N) S9(N) S10(N) S11(N) S12(N) S13(N) S14(N) S15(N) S16(N) S17(N) S18(N) S19(N) S20(N) S21(N) S22(N) S23(N) S24(N) S25(N) S26(N) S27(N) S28(N) S29(N) S30(N) S31(N) S32(N) S33(N) S34(N) S35(N) S36(N) S37(N) S38(N) S39(N) S40(N) S41(N)
S3(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4(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S5(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S6(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7(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S8(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直段
27.35 0.011 0.012
S31(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S32(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33(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S34(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S35(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25(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26(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S27(N) 垂直上坡300 27.35 0.011 0.012
S28(N)
直段
27.35 0.011 0.012
S29(N) 垂直下坡300 27.35 0.011 0.012
S30(N)
12000
0.011 0.012
0.011 0.012
0.011 0.011
0.012 0.012
0.011 0.011
0.012 0.012
0.011 0.012
0.011 0.012
0.011 0.011
0.012 0.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