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1第十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是一篇叙事写人的好教材,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作风、道德品质、计谋策略。
特别是蔺相如语言(包括间接转述的语言)的描述,一个对外机智勇敢,对内忍辱退让,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却处处顾及国家大局的典型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例如,在“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中,直接引述蔺相如的话有紧密相关联的两处:一为问句,二为解释。
其中解释先反问后自答。
两个问句间的逻辑关系可列表理解:秦王比廉颇厉害。
我不怕秦王。
我更不怕廉颇。
这里先说一个果因句,正面肯定廉颇在保卫赵国的作用上与自己同样重要;接着说的是个假设句,从反面议论将相不和的后果;最后,说的是一个目的句,申明为国家利益而回避廉颇。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表因果,假设、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理解说话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蔺相如为赵国的利益忍辱退让高尚品德的理解。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懂人物的语言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心理活动才更好地认识人物、理解课文、训练语文能力。
《将相和》教学反思2作为新教师,有幸参加泉河头小学和西实验小学的第一届校际联谊。
在校长、主任和各位师傅、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周的听课、教研、改稿磨课,过程很艰难,但收益颇多,在课程标准的运用与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参的使用、课本的钻研、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语言的表述、课堂的把控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收获。
但尽管如此,对于这一课的课堂展现仍然有很多问题,下面就《将相和》这一课,做以下反思:一、教学目标《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将相和》十月朔,朔风萧瑟。
将军大人帅府,冷冽的北风吹拂着战袍,又吹拂着他们那颤抖的心。
一众将领齐聚军营,面对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
望着周围忐忑不安的士兵,将军心中颇感压力。
军队的胜败全凭他们的指挥能力,这个责任如同一座高山压在心头。
少年时,他曾立下宏愿,要攻破敌军,辅佐皇帝,然而如今,他的理想渐行渐远。
不止一次,他在失败和艰难中寻找答案,每每都得到同样的答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与他们共同奋斗。
士兵们的眼中,包含着一种敬畏和向往。
将军深知他们的期许,他必须承受这份重托,成为他们的楷模和领路人。
命令下达,战鼓擂动,整齐划一的战列纷纷出发。
将军挥动手中的旗帜,指引着部队前进。
他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和勇气,将士们士气大振。
行军的路上,将军不断与士兵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扰。
勇敢的士兵们为了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他们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难过与痛苦。
将军深感责任重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这些士兵走出困境。
近日,部队进入了一片茫茫大漠,大风呼啸,细沙激扬。
无水无粮,这是一次硬碰硬的考验。
面对这样的困境,士兵们心生退意,有人甚至已经疲惫不堪。
将军面对着这个困境,他在士兵们的面前发表了一番让人振奋的讲话。
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士兵们,军人的意志与力量是无穷的。
他们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要坚守岗位,迎风迎雪,与困难一起抗争。
将军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士兵们纷纷振作起来。
大家在将军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迈过了整个荒漠,最终来到目的地。
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将军骄傲地望着这一幕,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他感谢士兵们的付出和拼搏,因为没有他们的默契与团队合作,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将军深知,只有与士兵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身肩重担,义不容辞。
他将继续努力,成为士兵们的榜样,引领他们奋勇向前。
《将相和》以将军为主人公,通过他与士兵们的亲密互动,表达了与士兵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理念。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8课《将相和》

指导朗读:
……
完璧归赵: 群臣束手无策时,蔺相如想出两全之策——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 指出和氏璧有一瑕疵——————————智(无中生有) 要与和氏璧同归于尽——————————勇(视死如归) 举行隆重的典礼————————————智(缓兵之计) 派人将璧从小路先送走—————————智 渑池会见: 逼秦王击缶——————————————智(为赵王、赵国 赢得尊严) 负荆请罪: 避开廉颇———————————————以大局、国家利益 为重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 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司马迁《史记》
和
评价训练: 结合你课文中简要的批注,联 系上下文组织自己的语言,给你喜 欢的历史人物写一写评价,要言之 有理,要言之有据,然后同桌交流。
作业布置:
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以及通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说∶“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拿15座城来换,我就 把宝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 15座城,我一定把宝玉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 理由了。”
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15 座城来换宝玉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 块宝玉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 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宝玉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宝玉,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 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 付15座城,所以把宝玉拿了回来。您要强逼 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 上!”说着,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
我们知道,后来秦 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 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 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 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 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 有关的书籍《中华上下 五千年》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18《将相和》PPT课件

解疑合探: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 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 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 13 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 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 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 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 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 用的!”
返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运用拓展: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
14
_秦_王__依__仗_强__势_,__要_骗__取__和_氏__璧_。__
胸有成竹 足智多谋
返回
解疑合探: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 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
11
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返回
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理直直气气壮壮地 说:“我看您 并不想交付十 五个城,所以 把和氏璧拿了 回来。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 脑袋和璧就一 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
返回
廉颇忽然醒悟了, 来到相府门前……
22
于是,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
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
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返回
运用拓展: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
23
因
是 _廉_颇__看_到__蔺__相_如__职_位__比__自_己__高,
_很__不_服__气_,结果是_负_荆__请_罪___。
返回
设 (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疑
7
自 探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它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 你能给出小标题吗?
完璧归赵
第1-10自然段
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学评价与反思

五年级下册第1 8课《将相和》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顺利进行自主学习,一定要求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一定要明确学习任务, 要解决什么,怎样解决,怎样进行表达,要完成到什么程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一交流,让孩子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学习的快乐。
另一方面我觉得任务教学一定要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外显,这样教师能很好的控制课堂的生成。
课后,通过评课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说说自己的教学反思: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还是不够。
在把握课文的内容,读透内容上还不够深入,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这节课我觉得在关注学生的方面做得不够,课堂上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了解情况中调节自己的课堂。
这节课缺少布置学生的外显操作,所以学生完成怎样,其它我一点也不知道。
另外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多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例如:过导的环节与语言的设计, 环节的内容与学习方法的小结。
应该加强各个方面的学习。
我觉得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让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动了,不断推动自己学习更多的教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
希望自己不断的进步。
18课ppt

从下面的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理直气壮 他理直气壮地说: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 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 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您要是强逼我,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答案: 勇敢机智
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 渑池之会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国便宜 秦王吃亏 _______, 后果是________。
从“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 渑池之会 如 勇敢、 勇请罪”这个故事的前 负荆请罪 因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荆请罪 很不服气 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18.将相和 18.将相和
蜜蜂第二组
廉颇 “将”指_______, 将 蔺相如 。 “相”指_______。 相 _______ “和”的意思是 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 ______________。 从“和”字可以 推 想出什么? 想出什么?
完璧归赵
“完壁归赵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 完壁归赵 是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到赵国 ______。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 如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识大体, 识大体,胸怀宽广
_____________的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读后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读后感篇1今天,我们学了司马迁写的《将相和》这篇令人受益匪浅的课文,我感受颇深,不禁掩卷沉思……《将相和》记叙了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与勇敢机智的宰相蔺相如之间完整而又曲折的故事,这篇课文分为“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我比较欣赏蔺相如,他的种种美德都令我深深折服。
特别是那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我更是敬佩。
他知道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说明他避让廉颇并不是害怕廉颇,而是为了国之利益。
比起他,我可差远了,我虽说不上自私自利,但也差不多。
我脾气比较暴躁,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动干戈,和同学们闹翻脸,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
廉将军也不错,他知错就改,实乃“英雄本色”,这一点,我做得……我做得差不多,俗话说得好,“一人做事一人当”一点不错!总而言之,多亏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这才是将相和的根本原因哪!我要和同学们同心协力,共同把54班这个大家庭搞好,成为人人称赞的好集体!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读后感篇2语文书中有一篇名叫《将相和》的课文,我读完后,被廉颇和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所感动。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廉颇和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留名,除了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精神外,就是他们机智勇敢、英勇善战!让我给你说说这几千年前感人至深的故事吧!那时,秦国最强。
当赵王听说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换自己的宝贝和氏璧却并无诚意的时候,命蔺相如去对付秦王。
结果蔺相如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这块璧有点小毛病”和“要举行盛大的典礼”为借口,不仅没有让自己受到伤害,又保护了和氏璧的安全,使秦王无理进攻赵国。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以“如果不答应,我就和您拼了”相威胁,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接着,大将廉颇看蔺相如职位比他高,很不服气,蔺相如以“国家的利益要靠自己和廉颇一起维护”为理由,告诉廉颇如果两人闹不和,赵国会灭亡,使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18《将相和 7》PPT课件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渑池之会 理直气壮 绝口不提 无价之宝 同心协力
召集 大臣 胆怯 进宫 抄小路 死罪
允诺 拒绝
商议 典礼
“将”指 廉颇 “相”指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 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 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 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 派兵来进攻。
蔺相如是仅 仅靠一张嘴吗?
蔺相如说:“ 秦王不敢进攻 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 有蔺相如呀!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 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 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负荆请罪
廉颇听后突然醒悟,于是……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 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 热情地出来迎接。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 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 就跟您同归于尽! ”
渑池之会
瑟
缶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 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 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 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 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 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 我,我
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 上!”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 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 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 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 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 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 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 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 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的性格特点。
宰相肚里能撑船 将军背上能插荆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 因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 或者“因为……所以…… ” 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学了《将相和》这 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 哪个人物?为什么?
• 蔺相如: 对事件能深思熟虑, 随机应变,对秦王不 顾生死,敢于斗争, 对廉颇能顾全大局, 忍辱退让,一切以国 家利益为重。因为他 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 立下功劳,先后被封 为上大夫,上卿。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 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 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 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 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 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 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 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 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 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 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 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 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 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 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 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 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 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 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是 很不服气 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荆请罪 _______,结ຫໍສະໝຸດ 是________。想象说话
• 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 些什么? • 这件事情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 可能说什么? • 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 感想? • 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 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
• 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 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 御秦兵的准备,使秦 王不敢轻举妄动,虽 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 相如闹不团结,但知 错就改,并负荆上蔺 相如府上请罪,性格 坦率。此后能和蔺相 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 赵国。
赞蔺相如
xiāo
赞廉颇
秦庭搏命发冲冠, 回车示弱总心安,
谁识负荆低首难。 便使枭雄气血寒。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 要往柱子上撞。
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 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 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 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完璧归赵
重点品读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 您看。
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 么样的人?
蔺相如:机智,聪明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 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 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 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 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 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 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 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 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 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 秦王怎能不上当。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 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 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 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 形成大治局面。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国便宜 秦王吃亏 _______, 后果是________ 。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 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 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 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 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 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 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 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赵璧召诺
怯瑟拒诸荆
召集、商议、隆重、无价之宝
约定、胆怯、拒绝、 理直气壮 能耐、诸位、渑池、完璧归赵
和氏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鼓瑟、击缶、允诺、负荆请罪、 上卿、 同心协力
(一)词语解释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 钱也买不到。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人物简介
廉颇: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 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 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 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 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 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 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 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 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 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 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 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 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 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 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 的故事传为美谈。
蔺相如:
“将”指_廉颇
“相”指_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________ 从“和”字可以 推想出什么?
(和氏璧) 诺(nuò) 璧 (bì ) (许诺)
怯 (qiè) (胆怯) 瑟 (sè) (鼓瑟) 缶 (fǒu) (击缶) 拒 (jù) (拒绝)
(qīng) 卿 (上卿)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 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 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 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 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 努力。
思考题:
找找看,从哪段可以看出他们两 个人不和?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结果是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 回到赵国 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蔺相如与秦王进行针锋相 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 其人之身,反映了他为维护国 家的尊严,毅然地把自己的生 死置之度外,表现出蔺相如非 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也堪称一 员猛将,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 战场,但战斗同样惊心动魄。
将 相 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多么豪迈的情怀,在我们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 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 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 的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故事。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 56岁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 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 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 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 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 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 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 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 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 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 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 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 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 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 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 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 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说说你的体会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 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 真杀了他,也能保证和氏璧完好归 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 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在赵国 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 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 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足智多 谋、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为问书生真本色,
千秋莫作等闲看。
真是将军胸胆在,
始留佳话后人看。
返 回
本课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 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 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 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 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人和则国家兴旺”是这 个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我们在学习生活 中,也要注意团结同学,以集体利益为重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 平 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 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 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 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 还原主。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 馈赠等)。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 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 不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