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心理与教育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 就全坏了。” (卢梭语)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九页PPTT,共五十二页。
因此,人性本善论者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 教育学生。孟子就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是可以 教 育的。同时,还应当营造良好的人类发展的环境,特别是营 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人类“仁、义、礼、智、信”这些 善 端能够顺乎自然地发展起来,成为明人伦、知仁义、有浩然 之气的人。
人性中的社会属性,是指由人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 人的类特性。
人性的社会属性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人的群体性; 人的合作性;人的归属性;人的社会化。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八页PPTT,共五十二页。
(三)人性的精神属性 人性的精神属性是指人在精神需要、精神能力,特别
是精神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类特性。 人性中最难理解的,便是各种精神现象。精神领域是
由于认为人的本性是罪恶的,所以就十分强调教育 的重要性。性恶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 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 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 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他们看重的是教育的规范作用。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三页PPTT,共五十二页。
在教育史上,也有一些教育家较为客观地看待人性问 题,对人性的善与恶问题持中间态度。如不被我们注意的 春秋战国时间的告子就主张人性中性:“人性之无分于善 与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因此,由于人性的善 与恶不在人性本身,而在于教育、引导,所以必须以正面 教育而起导向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性具有自然属性,根本原因在于: 人来源于自然;人依赖于自然;人包含于自然。
人性具有自然属性,在于人的生命的真实。人性具有自 然属性,在于人的生命的成长。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青春的轨迹上,学生时代是心智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此时,心理健康如同一抹绚丽的色彩,渲染着青少年的生活画卷。
学校教育,作为这段旅途中的领航者,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牵动着社会的未来走向。
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处理人际关系,以及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而学校教育,则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首当其冲的是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个鼓励探索、不惧失败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而过于严苛或比较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焦虑和自卑。
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学生的自我认知,一句及时的鼓励,一次真诚的对话,有时便足以成为支撑学生自信与勇气的源泉。
同伴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良好的同学关系能够促进彼此的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与共享,培养社交技能。
但如果出现排斥或欺凌现象,将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学校还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
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周,甚至将情绪管理、压力调适等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之中,这些做法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积极应对各类心理问题,从而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评价体系也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过度强调成绩和排名的竞争性评价标准往往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引起考试焦虑。
相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综合素质评价,更能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减少对单一成绩的过分追求。
学校环境与资源的支持同样关键。
宁静舒适的校园环境、完备的心理咨询服务、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它们能够提供释放压力的渠道,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和激情,进而促进心理的平衡与成熟。
学校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抚慰和人性的光辉。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深植于校园文化的每一个角落,让它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情感丰富的未来公民,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心理学的人性观与教育PPT课件

11
1.学生观 第一,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编辑版ppt
12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编辑版ppt
13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
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编辑版ppt
5
三、模拟计算机的人与教育
认知心理学主要是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
的认知过程,探讨人是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和
储存只是、如何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把学习过
程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学习理论后来发展为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形成了抛锚式、认知学
心理学的人性观与教育 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
心理学是基于对学科基础之一,也是其理论基
础之一。两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并最终回归
人
自身的学科。
人性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对终点,心理
学为理解教育中的教与学提供了基础,导致了对教
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师与学生及其关系的不同认
编辑版ppt
1
识。
一、橡皮泥似的孩子与教育
(计算机辅助教学),同时强调在教学、学习过程
中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编辑版ppt
2
二、魔鬼驱使下的努力与教育
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的一切
行为受潜意识、本能冲动和欲望所驱使。快感的满
足总是诱惑着人们的所作所为,人们总是挣扎在欲
望与道德的冲突中。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引言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形式,旨在匡助个体了解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原则,并详细阐述每一个原则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个体差异原则:1.1 尊重个体差异:每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各不相同,应尊重和理解个体的差异。
1.2 个性化教育: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3 强调自主性:鼓励个体主动参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二、全面性原则:2.1 多维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涵盖个体的身心、社会、情感等多个方面,全面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2 综合干预: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包括教育、咨询、支持等,综合干预个体的心理问题。
2.3 持续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定期的教育活动和资源提供,不断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科学性原则:3.1 依据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应基于科学研究和证据,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2 资源整合:整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支持。
3.3 评估和改进:通过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四、预防为主原则:4.1 早期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通过早期介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4.2 强调心理保护:教育个体建立积极的心理保护机制,提高应对压力和难点的能力。
4.3 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可持续性原则:5.1 教育资源的可及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所有人都可及,包括经济条件较差的个体。
5.2 社会关注和支持:社会各界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支持和资源。
5.3 教育的持续发展: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加强教育师资培训和教育机构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背景介绍:小同,男,12岁,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
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
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
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
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
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
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
课后,多给他补习。
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
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从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 。 行为主义学派只注 意研究人的外显行 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 、 而忽视对人 本身的研究。 虽然华生和斯金纳承认人与动物有一定的区
别, 但却没有划清人与动物的界 限。其一系列原理主要是 从对低等动物 的研究 中得 出。华生提 出的三种天生情绪 :
惧、 怒、 爱其 实 也根 植 于动 物性 。因而 , 行 为 主 义虽 具有 一
响到教育活动 的进展和成效 。 自从桑代克将教育心理学定 义为“ 研究人性的科学” 以来 , 各个主要教育心理学流派因 其人性观的不 同, 而在教育心理学 的短暂发展史上 留下了 不同的理论主张。本文拟通过澄清人之本性问题 , 分析各 主要教育心理学理论流派 的不同人性观 , 从而明晰 当代教
、
人之 本 性
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马斯洛和罗杰
自从人有 了自我意识之后 , 就开始把 自己作为认识 的 对象 。 三千年前 ,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就昭示 出“ 认识你 自 己” 的铭文。 探讨教育心理学的“ 人性 ” 问题 , 首先必须清楚 “ 人I 生 ” 是什么 。 国内许 多学者认为“ 人性” 与“ 人的本质” 都 是探求人的存在的最根本 问题 , 因此将二者等同。由于 目 前探讨人性 问题多以马克思 的著作为依 据 , 若对 马、 恩著 作仔细钻研 , 则可看 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人性” 与“ 人 的
关键 词 : 图分 类 号 : G 4 4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0 8 — 0 0 0 1 — 0 2
人类社会 的发展进步 、人类文 明的形成发展无 不以 “ 人” 为 核 心 。 因此 , 从 某 种 意 义上 说 , 人 是 人 类 文 明的 起 点, 人也将是人类文 明的终点 。 正 因为如此 , 人性问题便成 为人文科学进行研究应考虑 的首要 问题。 不同的人 文科学 会以不 同的人性观作为其研究的前提。 心理学作为一 门研 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规律的人文学科也同样须以
人性与心理素质教育

该 是 “ 应 自 然 ” “自 由教 育 ” 并 谋 求 学 生 的 主 动 、 谐 、 面 发 展 。 理 素 质 教 育 应 是 以 适 应 为 基 本 要 适 的 . 和 全 心
求 . 发 展 为 终 极 目标 . 向 全 体 学 生 . 学 生 得 到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 者 对 学 校 如 何 实施 心 理 素 质 教 育 以 面 使 笔
“
一
会 人 的 精 神 性 的 内 容 . 正 是 心 理 素 质 教 育 所 要 着 重 探 这
讨 的东西 。
二 、 于 人 性 的 教 育 观 基 首 先 . 入 的 教 育 应 该 是 面 向 全 体 . 面 发 展 的 教 对 全 育 。 树立 起 全体 与全 面 发展 的 教育 观 。 要
亚 里 士 多 德 说 : 人 是 政 治 的 动 物 ” 这 一 论 断 充 分 说 “ .
明 了 人 性 表 现 为 一 定 的 政 治 性 . 人 总 是 归 属 于 一 定 的 即 政 党 、 定 的 政 治 体 制 与 社 会 体 制 之 中 。 同 时 , 还 具 有 一 人 经 济性 、 化 性 、 代性 . 一 定 历 史 时 代社 会 政 治 、 文 时 是 经 济 、 化 的 产 物 。 外 .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哲 学 认 为 , 的 本 文 另 马 人
质 “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 这 一 论 述 也 充 分 说 明 了 人 是 ”
、
人 之 本 性
人 性 , 是 人 类 特 有 的 客 观 存 在 的 本 质 属 性 . 表 人 就 代
性 不 是 抽 象 的 . 具 有 社 会 性 的 , 而 在 人 类 的 心 理 活 动 是 因 中 必 然 表 现 出 精 神 性 的 一 面 。 此 , 人 的 教 育 又 必 然 受 因 对 着一 定社 会 历史 文 化 的影响 和 制约 。 一 定社 会 的政 治 、 为 经 济 、 化 服 务 。 对 人 的 教 育 除 了 要 遵 循 客 观 规 律 . 究 文 研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纲

第一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学校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人的素质按其发展水平或发展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类。
这样的划分与辩证唯物主义把人看作“生理—心理—社会”统一体的观点是一致的。
心理素质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人性观人性观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理念问题,涉及人性假设、人的发展等诸多哲学层面的思考。
(二)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困扰关于学生的心理困扰的看法,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工作时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奉行“无病假设”,在对学生的心理工作中,涉及的问题是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原因,产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其范围也包括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其程度为学生在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只是教师、家长等成人无法理解,或某种心理失衡、情绪困扰、认知和行为偏差。
不能用心理病理学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但需要对产生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心理帮助。
总的来说,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需要专门心理帮助的成长困扰或课题。
而且“我们应该珍惜问题的出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发展与成长的机会”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工作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层次,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合金”。
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各育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性的教育活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和智育、德育、美育之间不应看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具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同时有相互交叉重叠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心理与教育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古南永撰概括地看,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与潜能,二是后天环境的教化、感染、学习与修养。
有人侧重外在环境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人偏重主体内在的禀赋,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中国传统人性论与教育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循道之谓教”。
明代学者薛瑄(公元1398~1464):“论性是学问大本原,知此则天下之理可明矣”(薛瑄《读书续录》卷六),“圣人之所以教,贤者之所以学,性而已”。
(薛瑄《读书录》卷三)“教本于道,道本于性,性本于命,命者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也。
”(薛瑄《读书录》卷一)1、孔子的多面论述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2、孟子的性善论与存心养性说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上》)《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3、荀子的性恶论与化性起伪说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性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4、告子等的性无善恶论与环境决定论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孟子•告子上》)苏轼“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
(《苏轼文集》卷四《杨雄论》)5、董仲舒、朱熹等的性二元论与扬善抑恶论汉代杨雄(BC53~AD18):“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杨雄《法言•修身》)董仲舒认为人性具有贪仁两性:“人之诚,有贪有仁。
贪仁之气,两在于身。
身之名,取诸天。
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朱熹用“理”取代了董仲舒的“天”,以之为万物本源。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读大纪》)。
理是一种法则,是万物本源,而具体构成万物的质料是“气”,这就是所谓“理气二元论”。
关于人性,一方面它源于理,“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朱文公文集•答陈卫道》),“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近思录集论》卷一),因此“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三)。
这是从人性的渊源而言,它源于理。
而就人性的具体构成而言,因其所禀之气不同,而有了一本万殊的差异。
因为“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朱熹《孟子集注》卷八),天地间其理只有一个,气却是具体多样的,“天地之性,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气质之性,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也,”(《近思录集注》卷二)亦即“人物性本同,只气禀异。
……同者,其理也;异者,其气也”(《朱子语类》卷四)。
人性正是由体现“理”的“天命之性”和体现“气”的“气质之性”两者构成,两者缺一则不成其为人:“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朱子语类》卷四)。
在这两者中,“天命之性”体现天理性命,是无不善的;“气质之性”则因所禀之气有清浊明昏,有人欲之私,故有善恶之分。
“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朱子语类》卷四),“人心者,气质之心也,可为善,可为不善”(《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因为人性同具体现天理的善与体现人的欲的恶,教化与学习修养的目的是去恶存善,改变人性中善恶二元的状况,即是“存天理,灭人欲”:“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二)从性善论到存心养性,从性恶论到化性起伪,从性二元论到扬善抑恶,从性无善恶论到环境教化定善恶,在对教化修养重视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二、近现代教育学观点关于教育能多大程度地塑造人、影响人的观念,教育应怎样进行,有两大主流思潮:一以洛克为代表,认为人天生近乎一张白纸,近乎纯真,因此一切都由教育决定,教育从理论上说是万能的;另一思潮以卢梭、斐斯泰洛齐为代表,主张尊重人的天性与潜能,教育不是也不应是万能的,而要顺应人的天性,激发潜能。
洛克认为,精神上,人天生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何特征的一页白纸”,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是他们所受教育决定的”。
因此,教育的环境、内容、方式等,对人的观念、素质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洛克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而“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他们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与学问”,而德行是首要的。
卢梭(1712—1778)被认为曾“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
”他把受教育者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人天生是善的,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这种先天善的本性,发展儿童的潜能。
教师必须仔细研究儿童的本性、优缺点和发展的可能性,认真考虑如何创造环境以便使他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和潜能。
对此,有两种实现的途径:创造一个能维护人类先天善性的优良环境,或者努力保护和教育儿童使其不至被恶劣环境所扭曲。
卢梭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家里,儿童将接受公共教育,生活于其中的儿童将会自然地从善,因为他发现周围的环境时刻在鼓励自己向上。
父母和其他人都应在家中或儿童的直接环境中提供这种鼓励因素。
私人教师与公共学校则应继续保持良好的督促影响。
这样,儿童从出生直到成年始终处于良好环境中,他的先天善性有着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动力,就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瑞士人裴斯泰洛齐(1746—1827)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尊、自信、自助的天性。
只要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他就能发展自己固有的天性,成为一个优良的公民。
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发现这种发展规律,并形成一种能有效体现这一规律的教育结构。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是由智力、精神和身体三部分组成的,相应地,教育必须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三个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规律和方式途径。
他总结出如下几个规律:1.人的本性是个统一体,是完整不可分割的。
德、智、体三者必须相互联系,共同发展以防个体片面发展。
2.教育旨在充分发展人的内部本性和基本能力,因此普通教育优先于专门职业技术教育。
3.教育应激发和保护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上自我发现和自由行动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由别人发现的知识和形成的观念。
教师应“增长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增长学生的知识”,免得学生懂得知识而不会实际行动。
德国人赫尔巴特(1776—1841)因其将教育理论建立在较为系统的哲学、心理学基础上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法,而被欧美学者称为“科学的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坚定的哲学基础上,教学法、课程设置及纪律问题都必须从哲学中产生答案。
另一方面,为了了解、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自身,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他认为,“我们教育学理论中的众多分歧大部分是由于心理学知识不多而产生的。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是一块白板,也不是一批经训练就可能发展的潜能。
心理是表象的构造物,是组成了统觉群的表象,没有表象就没有心理。
而表象是自我这一精神实体对其它实体存在的遭遇和反应。
这就是说,人和什么对象发生联系,产生什么样的体验和表象,是观念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人有了一定的心理内容后,除了环境对象这一外因,主观兴趣也会影响新观念的形成,人会对与原有心理内容(统觉群)和谐相容的事物感兴趣。
概括地看,主张“白板说”的洛克侧重教育对人的塑造和感染,主张性善论的卢梭、裴斯泰洛齐则强调对这种善性的保护、激发与弘扬。
无论对人性的认识有何差异,他们对教育、环境在影响人格及品德方面的作用都是同样重视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它们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探讨个体道德社会化这一问题时,教育和社会生活这样的外在环境因素,尤其社会环境,受到更多的重视。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的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念和价值澄清学派的见解。
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
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不应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教育和生活不能脱离社会。
这一原则被概括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根据这一原则,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应与社会道德相一致,“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
杜威不赞成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而进行传授道德知识的教育,认为那就象教授游泳知识而不到水中训练一样没什么效果:“即使讲得最好的,……在影响上也是微弱的”。
兴起于美国的价值澄清学派拉思斯等人认为,与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相比,信息化、观念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有着更为强大而有害的影响。
太多的信息和观念,让个体面临着比在传统社会多得多的选择。
对于尚未很有主见和分辨能力的儿童与青少年来说,过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反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导致“要发展出清晰的价值观已变为相当难的事”,因为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他们无法决定该相信什么。
在这样一种困境下,拉思斯等人声称,价值澄清理论将提供一种有效的学校德育方法,有助于发展和形成一种清晰的价值观。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价值来自个人的经验。
不同的经验产生出不同的价值,经验的变化也会导致价值的变化。
既然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那么,价值观是不能、也不应该被传授和灌输给某个人的。
人们可以相信的是,有理智的人应该而且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方法”去选择“最合适的个人价值”。
这一过程是由下列步骤构成的:第一,自由地选择,选择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并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
第二,从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出选择。
第三,对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作审慎的、全面的思考,并考虑每一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会有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