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 揭秘:科学渗透题
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科学渗透题

科学渗透题例1 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均良好 )( )解析 A 中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 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试管内的压强变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内上升,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C 实验过程中,由于滴加 NaOH 溶液后瓶内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小气球会膨胀,可以看到明显现象; D 实验过程中,滴加 NaOH 溶液后瓶内压强变小,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入锥形瓶内,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答案 A例 2 如下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1:通入 CO2 一段时间后,活性炭包下沉,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 2: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观察到铜丝变为黑色(CuO) ,细铜丝团 _____ (填“上升”或“下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3:一段时间后,铁粉包下沉,是因为铁粉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
解析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瓶内的二氧化碳,所以活性炭包增重。
(2)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所以细铜丝团下沉。
(3) 铁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时发生了生锈,铁锈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所以一段时间后,铁粉包下沉。
(装置气密性答案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二氧化碳,质量增加(2)下沉 (3) 水和氧气同时接触例 3 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 O2 和吸收 CO2 的一种水生植物。
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m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
中考化学复习热点题型:学科渗透题

中考化学复习热点题型:学科渗透题学科渗透题例 1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 溶液B.向一定量的MnO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D.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图像所表示的意义,体现了化学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向盐酸与CaCl2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入Na2CO3 溶液,Na2CO3 溶液首先与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待盐酸完全反应后,Na2CO3继续与CaCl2反应生成CaCO3沉淀,所以图像的起点不在原点,A 错误;向MnO2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MnO2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一直保持不变,图像应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B错误;向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初始溶液是盐酸,其pH小于7,故图像起点正确,随着NaOH 的加入,NaOH与盐酸反应使溶液酸性逐渐减(2)进一步思考、迁移:有_____________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
分析本题主要联系物理学中的压强来考查常见的化学反应。
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等量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过一会儿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气压会小于盛有氧气的瓶中气压,因此用U 形管连接,也可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采用该装置时不会导致两瓶出现气压差,因此不能采用该装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同,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所以两瓶中会出现气压差。
综合分析可知该装置能够验证有气压变化的对比实验。
答案A、C 气压(或气体体积)例3 小王要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做了下述实验。
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水③稀硫酸④浓硫酸⑤盐酸溶液⑥烧碱溶液⑦蒸馏水。
2020中考化学热点

2020中考化学热点话题命题全透视热点新冠肺炎“消毒”背景:从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爆发到2020年6月,新型冠状病毒就已经扩散到全球各个地方,数以百万计的人被感染,由此可见及传染性极强,因此在平时的预防感染中消毒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医用消毒剂种型繁多,在不同环境应该用不同的消毒剂,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来一起了解吧。
一、选择题:1.预防“新冠肺炎”要经常杀菌消毒。
过氧乙酸(化学学式为CH3COOOH)是一种广谱、高效杀菌消毒剂,对预防新冠肺炎有很好作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6:1:12D.过氧乙酸是由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和3个氧元素组成的【解析】A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X2+16X3+1X4=76;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6:1:12;D过氧乙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元素不能论个数,只能论种类)。
【答案选D】2.现今“新冠肺炎”施虐全球,在医疗预防中所用的消毒剂种类繁多,其中高锰酸钾(KMnO4)在医疗上常用作消毒剂。
高锰酸钾属于()A.混合物B.化合物C.氧化物D.盐【解析】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高锰酸钾是由金属离子【钾离子(K+)】和酸根离子【高锰酸根离子(MnO4-)】构成的化合物,又属于盐类。
【答案选B D】3.戊二醛(化学式C5H8O2)被誉为化学消毒灭菌剂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宾馆毛巾浴巾等消毒,也在预防“新冠肺炎”杀菌消毒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下列有关戊二醛的说法错误的是()A.戊二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戊二醛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C.戊二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D.消毒后的毛巾必须冲洗干净方可使用【解析】A、戊二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B、1个戊二醛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戊二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1×8+16×2=100,说法正确;D、戊二醛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宾馆毛巾浴巾等消毒,消毒后的毛巾必须冲洗干净方可使用,以防残留药品对皮肤造成伤害,说法正确。
初三化学学科间渗透题归类解析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初三化学学科间渗透题归类解析学科渗透题是指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化学试题。
这类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不容易找到各学科知识的联结点。
这就需要通过习题训练,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把化学与各学科的渗透题型归纳分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一、数学化学渗透型此类题是把数学里的方程、方程组以及函数图象等知识寓于化学试题中。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方程、方程组的解法,理解函数图象中关键的点、线等表示的意义。
例1. 有一混合溶液是由盐酸、碳酸钠、硫酸、氯化铜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混合而成。
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入2)OH (Ba 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2)OH (Ba 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1)该混合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不含另外两种物质的理由:一种是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
分析:这是把图线知识渗透到化学知识中的数学化学渗透题,解题可用图线分析法。
在HCl 、Na 2CO 3、H 2SO 4、CuCl 2四种物质的溶液中,Na 2CO 3与另三种物质均能反应,即它不能与另三种物质中的任一种物质共存,应排除。
由图线可知,向该混合液中开始滴Ba(OH)2时无沉淀,直到滴到30mL 时才有沉淀生成,表明原混合液中不可能有H 2SO 4。
因为若有H 2SO 4,一开始滴加Ba(OH)2就应有沉淀,图线要经过原点。
答案:(1)盐酸,氯化铜;(2)因为Na 2CO 3与另三种物质均能反应,即它不能与另三种物质中的任一种物质共存,所以不存在。
若有H 2SO 4一开始滴加Ba(OH)2就应有沉淀,图线要经过原点,而此题中图线没有经过原点,故也不存在。
二、物理化学渗透型此类题是将物理学中的压强、浮力、密度、电学等知识渗透到化学知识中,解题时,不仅要从化学视角去分析题意,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抓住学科间(物理与化学)的联结点,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题意,还要学会运用数学这一工具解决多科(如物理与化学等)综合的有关问题。
2020中考化学押题之题型突破9 科学探究题word教师解析4.3

2020中考押题之题型突破(九)科学探究题题型解读实验探究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型,此类试题通过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试题的探究力度及对方法的考查逐年加重。
一般解题思路:(1)通读试题,整体把握试题考查点,防止思路偏离;(2)边读题边分析,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3)分割试题,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联系,抓住试题关键词,完成简单填空,步步为营;(4)若遇到陌生知识,学会进行知识迁移;(5)充分利用对比、推理、模仿等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题型探究类型1 物质成分或组成的探究1、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 Ⅰ.全部是氧化钙;Ⅱ.________________;Ⅲ.全部是碳酸钙。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
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
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有碳酸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据此得出猜想Ⅲ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乙同学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Ⅰ成立。
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同学设计实验证明了猜想Ⅱ成立。
最新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实验探究题

实验探究题例1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三个小组均可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10mL氧气的时间。
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2.5%、5%、10%三种浓度的H2O2溶液、MnO2、CuO、红砖粉末。
A组: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取5mL10%H2O2溶液,三次实验分别加入0.5gMnO2、红砖粉末、CuO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试剂MnO2红砖粉末CuOt/s106020由此可出结论:MnO2、CuO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疑问。
补充对比实验,操作为________。
结果:长时间(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量气体。
更正结论:红砖粉末________(选填“有”、“无”)催化作用,三者中________催化效率最高。
B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甲同学:取10mL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1。
乙同学:取10mL2.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实验结果________。
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丙同学:对实验设计提出疑问,并补充实验________。
记录时间t3,且t1<t3<t2。
更正结论为:当________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组:探究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取10mL5%H2O2溶液和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两次实验分别将试管置于冰水浴和50℃热水浴记录时间t4、t5,且t4>t5。
结论:当反应物度和催化剂相同时,________。
综上所述:①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________。
②探究发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
解析A组:证明红砖粉末有无催化作用,必须与没加催化剂时进行比较,所以需要补做实验:取5mL10%H2O2溶液,记录数据,通过实验可知红砖粉有催化作用;催化效率最高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由表中数据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
2020-2021中考化学探究题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小明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①取一烧杯,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再分别取少量白磷、红磷放在烧杯上的铜片上.②…一会儿白磷发生燃烧,红磷不燃烧③先在容积为350mL的集气瓶中装进50mL滴有红墨水的水,在燃烧匙中放足量白磷,量筒中盛入足量水.④按图连好仪器,用激光手电照射白磷,白磷.集气瓶和量筒中的水均为红色,量筒内的液体体积减少约60mL(1)实验过程②是___________,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2的结果,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和结果)。
(4)在整个实验2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是______________。
集气瓶中预先装入50mL水,水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 CaO + H2O=Ca(OH)2 4P + 5O2点燃2P2O5 60/(350-50)=1/5 先变大后变小到与大气压相等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因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而泄出瓶外【解析】【详解】(1)实验过程②是: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来提供热量,从而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Ca(OH)2(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点燃2P2O5(3)集气瓶的总容积为350mL,但由于事先加了50mL红墨水,即反应前只有300mL的空气,故根据实验2的结果,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350-50)=1/5(4)在整个实验2的过程中,由于刚开始白磷燃烧放热,使集气瓶内的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待冷却,氧气被消耗,瓶内气体量减少,压强又降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这是压强由于大气压相等,故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到与大气压相等;集气瓶中预先装入50mL水,水起的作用是: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因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而泄出瓶外2.电子工业中常用覆铜板(以绝缘体为基材,表面覆以铜箔)为基础材料制作印刷电路板(如图所示)。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2020年时事热点透视素材 沪教版

2020年中考化学时事热点透视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不难看出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试题利用时事热点新闻为素材考查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
这些试题具有“起点高,落点低”,“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
本文就2020年8月至2020年4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热点新闻为背景,编创一些化学试题,以期对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做一展望。
热点一: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奖①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20年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2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方法。
②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
编创试题: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理论有助化学家合成开发出更多复杂的有机物。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醋酸(CH3COOH) B.食盐(NaCl) C.酒精(C2H5OH) D.甲烷 (CH4)2.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治理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尾气中CO和NO在表面发生反应,生成空气中最多的气体和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
⑴.铂钯合金在汽车尾气转换过程中加快其化学反应速率,而铂钯合金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变化,则铂钯合金是一种()A.氧化剂B.吸附剂C.催化剂D.乳化剂⑵.写出上述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制出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等三种有机合成方法,可用于有机小分子在钯催化作用下精确.高效合成大分子,实行废物零排放,则完全符合______________的研究特点。
3.2020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金刚石石墨C60石墨烯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4.石墨烯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制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渗透题例1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解析A中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试管内的压强变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内上升,能观察到明显现象;C实验过程中,由于滴加NaOH溶液后瓶内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小气球会膨胀,可以看到明显现象;D实验过程中,滴加NaOH溶液后瓶内压强变小,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入锥形瓶内,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答案 A例2如下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
(1)实验1: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活性炭包下沉,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2: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观察到铜丝变为黑色(CuO),细铜丝团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
(3)实验3:一段时间后,铁粉包下沉,是因为铁粉与________发生反应。
解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瓶内的二氧化碳,所以活性炭包增重。
(2)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所以细铜丝团下沉。
(3)铁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时发生了生锈,铁锈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所以一段时间后,铁粉包下沉。
答案(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二氧化碳,质量增加(2)下沉(3)水和氧气同时接触例3 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
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m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
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1)红萍利用________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m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怎样设置?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m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________。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
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________循环利用。
解析(1)植物的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因此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是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红萍,其它条件都应相同,因此“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m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没有培养红萍。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O2和CO2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红萍产生O2的量约等于红萍和人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因此密闭舱内18.9m2红萍产生的O2能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
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物质(或“碳—氧”)循环利用。
答案(1)光合作用(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碳—氧”)例4 下列图象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A.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B.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中不断加水C.向等质量的锌片、镁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NaOH溶液解析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分解速率,但不会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有无催化剂,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氧气的质量相等,A错误;向盐酸中加水,溶液的pH增大,随着水的质量不断增加,pH会逐渐接近于7,但永远不会等于或大于7,B错误;向等质量的锌片、镁片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设这两种金属的质量是m,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这两种金属产生氢气的质量分别是2m/65、2m/24,则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锌生成氢气的质量,C错误;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首先与盐酸发生反应,此过程中不会产生沉淀,当盐酸完全反应后,再继续滴加的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反应完了之后,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D 正确。
答案 D例5 华夏民族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
①东晋《抱扑子》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砺房成灰”(“砺房”即牡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点铜成银”(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l)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填编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①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________。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________。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________。
解析 (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①②,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高温CaO+CO 2↑。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 4=FeSO 4+Cu ,化学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该反应中Fe 与Cu 2+相互接触时Fe 失去电子变成Fe 2+,Cu 2+得到电子变成Cu ,故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Fe 和Cu 2+。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热,所以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属于合金。
答案 (1)①② CaCO 3===高温CaO+CO 2↑ (2)Fe+CuSO 4=FeSO 4+Cu Fe 、Cu 2+ (3)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是(或属于)跟踪练习: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A.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B.镁条燃烧C.煅烧石灰石D.把一定质量的铜片加入硝酸银溶液2.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少多B.弱强C.小大D.小大3.如图为海水吸收CO2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合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此碳循环中将CO2转化为无机物和有机物C.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相等D.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2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4.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
对下列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A.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镁条和稀盐酸进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且试管外壁有热感B.反应过程中气球彭胀,冷却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C.将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可能会听到爆鸣声D.将药品换成生石灰和水,观察到气球膨胀,观察到气球膨胀6.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7.如图,用胶头滴管向装有固体的广口瓶中滴加液体,能使气球变大,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请写出三种组合)(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6.下图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关系。
若它表示氮元素的部分关系图,则:(1)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_____;B点表示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NO3,它代表的点是_______(填字母);写出由D点表示的物质与水发生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8.地球上的碳库包括大气、土壤、植物和海洋等,碳库可分为产生CO2的碳源以及清除CO2的碳汇两种类型。
(1)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贮存于大气中,或以________(填物质类型)等无机化合物的形式贮存于岩石圈中。
(2)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从该角度看,森林属于________(填“碳源”或“碳汇”)。
(3)海洋是重要的碳汇,但海水过量吸收CO2会造成海洋酸化,使海水的pH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4)研究表明,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造成了“碳黑洞”,我国学者认为是荒漠盐碱土吸收了CO2。
他们分别用纯石英砂和盐碱土溶液进行对比实验,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由上述实验可知,纯石英砂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9.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
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忽略A、B体积变化):(1)若B为饱和氯化钠溶液,A与B不反应,向B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弹簧测力计示数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2)若A 为铁块,B 为硫酸铜溶液,将A 放入 B 中,过一会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
答案 1.C 2.C 3.C 4.C 5.B 6.B 7.(1)石灰石和稀盐酸 (2)铁和稀硫酸 (3)生石灰和水 6.(1)单质 NO (2)F N 2O 5+H 2O=2HNO 3 8.(1)碳酸盐 (2)6CO 2+6H 2O =====叶绿体光 C 6H 12O 6+6O 2 碳汇 (3)变小 (4)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9.(1)变小 (2)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