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和方法

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和方法

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和方法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和方法自然灾害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然而,通过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减轻其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应对自然灾害需要综合考虑预防、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方面,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和方法。

一、预防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强大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是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地震监测仪器等手段实时监测大气、地质和水文等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加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确保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受灾区域,提前做好准备。

2.加强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在设计和建设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时,要考虑到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

采用抗震、防洪等措施来增强其抗灾能力,从而降低损失。

3.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会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

应优先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滥发展导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应急响应措施1.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定明确的职责和应对措施。

要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紧急处置能力。

2.加强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自救能力和应对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应对能力。

3.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提高应急响应效能。

三、恢复重建措施1.灾后恢复规划灾后恢复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恢复规划。

要根据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

2.加强灾后援助和支持政府应及时提供灾后援助和支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应关注受灾群众的生活和就业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资金支持。

3.注重灾后心理疏导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损失,还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在灾后恢复工作中,要注重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我们需要制定解决方案和策略,以降低损失并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一、加强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地震预警是地震灾害应对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系统,可以提前发现地震预兆,实现地震提前预警。

这样的系统应该包括地震监测设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以及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传递机制。

通过扩大地震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和精度,可以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加强地震灾害防范教育地震灾害防范教育是提高公众地震灾害应对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地震常识宣传和灾害防范知识培训,可以提高民众地震灾害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政府可以组织开展地震演练活动,让公众熟悉安全疏散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加强地震防范教育,让学生和居民了解地震的危害性和防护措施。

三、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地震发生后,及时的救援行动对于减少受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能力。

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救援体系,包括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志愿者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等。

同时,政府还应与社会力量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和协作,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能力。

四、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地震时,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抗震标准和建筑法规,确保新建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对于老旧建筑物,应加强维修和改造,提升其抗震性能。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

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地震灾害的发生和演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震的机理和规律,为地震预测和应急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上海常见气象灾害及电力系统安全应对策略

上海常见气象灾害及电力系统安全应对策略
现 了季风性 、 洋 性 和局 地 性 的气 候 特 征 。 由于 海
在这 一地 区 。在全 球 性 气候 变 暖 的 大背 景 下 , 预 计 台风对华 东 以及上 海地 区的影 响将 呈增强 的趋
势。
上海城 区面 积大 、 口密 集 , 使上海 城市 气候 具 人 也
5 4 2 事 后 应 急 ..
力供 应 。
防灾 抗灾 能力建设 都 是一个 警示 。必须 充分认 识 当前 电力 高速 发展 同时 所带 来 的新 情况 、 问题 新
和 新挑 战 。把 “ 安全 发展” 的理念 纳入 到全省 的 电
力 发展规 划 中 , 落实 到具体 的 电力管理 工作 中 , 这
样 才能实 现 电力 的协 调及可 持续 发展 。
潮 并袭 时常 造成 巨大损 失 。 上海 电力行业 作 为关 系上海经 济发展 和人 民 生活 的关键 性行 业 , 直 接遭 受 上 述 南方 低 温雨 雪 冰冻 灾 害 造 20 成直接 经济损 失达 15 6亿元 ,5・1 ” I 地 1 “ 2 四川 大
这 次 电 网受 灾 , 浙 江 省 的 电 力 安 全 和 电 力 对
() 1 做好 预 案 。按 照统 一 指 挥 、 工 负 责 、 分 保 证重 点 的原 则 , 建立 政 府 领导 , 业 为 主 , 民参 企 全 与 的电力抗 灾体 系 , 优先 保 障居 民 、 重点 用户 的电
影 响 也越 来越 显 著 。气 象 灾 害 是 上 海 地 区 主 要 的 自然 灾 害 , 由气 象 灾 害 引 发 的 电 力 事 故 也 时 有 发 生 , 何 抵 如 御 和 减 轻 自然 灾 害对 电 网造 成 的损 失 , 当 前 关 注 的 重 点 。文 章 介 绍 了上 海 的 气 候 特 征 以及 主要 的气 象 灾 是 害 , 对 电力 、 并 气象 等部 门提 出 了相 应 的应 对 策 略 和 建 议 。 关 键 词 : 海 电 网 ; 象 灾 害 ; 略 上 气 策

上海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

上海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

上海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一、总则上海市地处长江口、东海之滨,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交通和科技中心,也是全球城市之一、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上海市每年都面临着来自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防汛和台风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上海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

二、应急组织1.上海市政府成立防汛防台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各级相关部门的工作,严密监测气象信息和水文水情。

2.区县级政府成立相应的防汛防台指挥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地区的应急工作。

3.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各自的防汛防台工作。

三、监测预警1.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获取台风、暴雨等天气信息,并对可能受影响的地区进行预警。

2.建设水文水情监测系统,提前掌握河流、湖泊水位和城市降雨排水情况。

3.组织气象、水文等专家对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预警和防护建议。

四、应急救援1.在可能受灾的地区设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救援工作。

2.各级政府组织救援力量,成立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水上救援、医疗救护、食品药品供应等。

3.组织撤离受灾地区的人员,确保人员安全。

五、应急物资1.建立健全的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体系,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市的物资互助和合作,共同应对灾害。

六、防护工程1.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确保排水畅通。

2.加强河道、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保养,提高抗洪能力。

3.建立完善的防护工程,包括围堰、挡潮墙等,保护城市和人民财产安全。

七、宣传教育1.开展防汛和台风灾害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2.建立防汛和台风灾害预警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及时传达。

3.制作宣传资料,包括宣传海报、手册等,普及应急知识。

八、评估总结1.针对每次灾害事件,及时召开应急工作总结会议,评估救援工作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2.不断完善防汛和台风灾害管理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上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上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上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 前言为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保障上海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本应急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上海市内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旨在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依据和保障。

2. 事件分类上海市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大气污染事件2.水污染事件3.噪声污染事件4.土壤污染事件5.危险废物污染事件6.生态破坏事件3. 应急响应级别上海市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以下四级:1.一级响应:事件危害程度特别重大,对周边地区影响显著。

涉及疏散、救护等重大措施。

2.二级响应:事件危害程度较大,对周边地区影响显著。

涉及疏散、救护等重要措施。

3.三级响应:事件危害程度一般,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小。

涉及疏散、救护等常规措施。

4.四级响应:事件危害程度较小,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小。

涉及疏散、救护等基本措施。

4. 应急处置流程4.1 报告与评估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相关部门应立即进行现场勘查和评估,确认事件性质和程度。

同时应及时向上一级领导和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4.2 应急响应级别确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4.3 组织应急处置根据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细化每个部门和责任人的具体职责。

4.4 信息公开与社会应对加强事件信息的发布和公开,向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引导公众合理应对。

同时,根据事件的特点和对公众的影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5. 应急处置措施5.1 大气污染事件1.切断污染源2.喷洒固化剂、雾炮降尘等措施3.关闭相关企业4.污染源治理5.2 水污染事件1.切断污染源2.加强监测与预警3.喷洒固化剂、除臭等措施4.召开水污染应急处置会议,组织协调治理5.3 噪声污染事件1.加强监测和评估2.减少噪声源的噪声产生3.封闭噪声源4.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5.4 土壤污染事件1.切断污染源2.落实土壤污染整治方案,加强污染物控制3.收集恢复污染土地4.强化治理和监测5.5 危险废物污染事件1.切断污染源2.清理、转移危险废物3.召开应急处置会议,加强治理和协调工作4.对环境进行修复5.6 生态破坏事件1.切断破坏源2.组织环境恢复和修复3.落实环境保护整治措施4.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6. 应急处置人员和力量根据应急响应级别,明确各应急响应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上海气象灾害

上海气象灾害

上海气象灾害—台风
我的家乡上海位于我国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是我国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上海东临东海,是沿海地区,经常会有台风登陆,为上海造成许多损失。

台风,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它是由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最大风力可达12级或12级以上,同时还会有暴雨。

2007年,“麦莎”台风席卷上海,13级台风夹杂着雷雨冲击着长江堤坝,涛声,咆哮的怒吼震破耳膜,浑浊的雨水,残酷的风暴将树木连根拔起,低矮的平房被夷为平地,大部分地区因为不间断的暴雨而变成一片汪洋。

台风过后,在新闻里,我看见了许多旧式的房屋,雨水堵塞了弄堂,污浊不堪,不少的居民用脸盆,水桶不断地把家中的水舀入排水沟中。

可排水沟已经满了,溢出的污水散发着臭气。

远处,排水工人不断用超大的水管抽水;扫地的阿姨使劲挥舞着扫帚“扫水”;卡车疾驰而来,一串串水花溅起。

台风过后,消防部门加紧速度,开足马力,帮助工人们一起排水;交警们忙着指挥疏通路道;公路园丁们一刻不停地修剪,种植绿化……
我认为低矮平房应翻建成地基坚固的楼房,就不会轻易被台风
席卷;旧式楼房应该加宽弄堂的宽度,多设置几个排水沟;还可利用台风来时的雨水,经过处理,加工成自来水;长江口的堤坝可再筑建提高高度,雨水就不会泛滥。

台风,在我们面前似乎一点也不可怕了,只要我们勇敢地、顽强地抵抗,台风终有一天会惧怕我们的。

上海台风一级响应措施

上海台风一级响应措施

上海台风一级响应措施简介台风是一种强烈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台风应对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上海台风一级响应措施。

一级响应等级上海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预警等级,将台风响应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和四级响应。

一级响应是最高级别的响应,表示台风的威力非常强大,可能对上海市区造成严重影响。

一级响应措施防汛准备上海市政府在台风预警发布后,将启动一级响应,主要采取以下防汛准备措施:1.防台风指挥部成立:由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台风防御指挥部,负责统一部署和指挥应对措施。

2.关停经营性水上运输:根据台风的路径和威力,及时停止渡轮、游船等经营性水上运输服务。

3.清理排水系统: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清理河道、排涝泵站等排水设施,确保排涝系统正常运行。

人员疏散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上海市采取了以下人员疏散措施:1.学校停课:一级响应期间,市政府会通知各级学校停课,确保学生不受台风影响。

2.安排避险人员撤离:市政府根据台风路径和威力,组织安排沿海地区、低洼地区以及危险区域的居民撤离到安全地带。

交通管制为了确保交通安全,上海市政府在一级响应期间采取以下措施:1.暂停地铁运营:一级响应时,市政府会暂停地铁运营,以确保市民的出行安全。

2.限制道路交通:市政府会根据台风路径和威力,适时采取限制道路交通的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3.停运长途客运:市政府会暂时停运长途客运服务,确保市民不受到长途交通的影响。

物资储备为了满足市民在台风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上海市在一级响应时会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储备食品和饮用水:市政府会组织食品和饮用水的储备,并按照需求进行供应。

2.备足应急救援物资:市政府会储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如折叠床、帐篷、应急灯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结语上海台风一级响应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障市民在台风来袭时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自然灾害是地球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去预防和防范,总有一些灾害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这使得我们必须学会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并给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认识自然灾害在应对自然灾害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灾害及其特点。

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地震、洪水、飓风、台风、火灾、干旱等。

每种灾害都有其特定的情况和影响,因此对每种灾害都要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

二、提前预防和规划预防胜于治疗,在面临自然灾害之前,我们应提前做好预防和规划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是否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以及有哪些具体的灾害风险。

当我们了解了灾害情况后,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比如修建坚固的建筑物、加固房屋结构、制定灾害逃生计划等。

此外,政府和社区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预警系统和灾害管理计划,以及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加强应急准备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应急准备。

首先,建立一个家庭应急箱,里面应包含食物、水、急救用品、药物和其他必要的生活用品。

其次,大家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比如心肺复苏术和止血方法。

此外,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个应急计划,包括逃生路线、集合地点和与亲友联络的方法。

四、保持冷静和应对策略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保持冷静和冷静的头脑是应对挑战的关键。

我们不能恐慌,而是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行动。

如果我们在户外,应尽量寻找高地或坚固的建筑避难,远离危险区域。

如果我们在室内,应尽量躲避在结实的桌子或墙角下,避免站在玻璃窗附近。

此外,灾害发生后,我们还需要听从当地政府的指示,并积极参与救援和恢复工作。

五、加强社区合作和意识应对自然灾害需要整个社区的合作和意识。

在面对灾害时,我们应与邻居和社区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应对挑战。

政府、社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灾害管理计划。

此外,我们还应提高灾害意识和教育,通过举办培训和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陈振楼,王军,刘敏,俞立中,许世远(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摘要: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关键词:沿海地区;自然灾害;上海;对策0引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强度、频度以及社会经济脆弱性不断加剧.沿海地区既是世界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也是自然灾害易发和频发区域.全球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近岸100 km的沿海地区【1I.到2030年,将有近50%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f2】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自然灾害威胁的区域面积约57.2万km2,承载着全国人口的27%,创造着55%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全球沿海每年约有4500万人受到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31.即便不考虑未来沿海地区人口和台风频率的变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当海平面上升0.5m时,将有约9000万人口受到影响;当海平面上升1m时,受影响人口将达到1.2亿.全球变暖还可能诱发极端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如果西南极冰盖在2030年左右发生崩塌,则在此后数个世纪内,海平面将快速上升5—6mi4,51.在最初20年(2030—2050).海平面将可能发生1 m突然上升,尔后将以1—5 m/百年的速度持续上升.而随着全球进一步变暖,在西北太平洋将会出现更多强台风【”】.增强的台风叠加上快速上升的海平面,将导致风暴潮、洪涝等灾害在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上进一步加剧.欧美国家对此极为关注,已设立专项研究【8一.近年来,随着全球自然灾害风险与日俱增,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日益严重.如,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22万人被夺走了生命,200万人失去了家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1.28亿元;2005年8月,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卡特里娜”,导致106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7月14日在福建登陆的台风“碧利斯”,受灾2540.5万人,死亡612人,失踪20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0.9亿元.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特大冰雪灾害,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累计损失1111亿;2008年5月2日,缅甸遭受热带风暴“纳尔吉斯”袭击,死亡77738人,失踪55917人,受伤19359人;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截止6月10日12时,已造成69146人遇难,374072人受伤,失踪17516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针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国际社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组织召开了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制定开展了大量国际研究计划和项目.2003年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召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为主题;2005年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召开,以国家与社区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为主题:2005年第六届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开放会议则以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化与国际安全为主题;2007年6月28—7月4日举行的UNDP全球风险识别国际会议,以风险知识建设为主题,并把编制发展中国家风险图集作为近期工作重点.1999年起,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就开始倡议重视人类社会系统对降低灾害的脆弱性研究;1999年美国系统开展了“加勒比海地区自然灾害减灾战略项目(CDMP)”;2005年世界银行开展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等.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一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合作开展了灾害风险指数计划(DRI);哥伦比亚大学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了全球自然灾害热点计划(Hotspots);哥伦比亚大学与美州开发银行合作开展了美洲计划(America);亚洲灾害防备中心(ADPC)与9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合作实施了亚洲城市灾害减缓计划(AUDM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世界银行领导的ProVention联盟支持实施了非洲城市灾害风险网络计划(AURAN);而近两年,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全力支持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全球风险识别计划(GRIP).近20年来国际上各项防灾减灾战略的实施表明,预报、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但即使发达国家,对灾害成功预报的概率仍很低.以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例,发达国家预报准确率为20%左右,而我国仅能达到12%一15%.因此,在重视灾害预报、预警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应急救灾工作的开展.上海人口高度稠密,财富集聚,经济发达,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整体抗灾能力相对薄弱,险情灾情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影响上海的自然灾害特点的系统分析和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的初步判断,提出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对策措施,以求对上海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城市安全体系、加强灾害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1上海市自然灾害特点对上海可能造成影响和威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内涝、风暴潮、赤潮、雷击、高温、地面沉降和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发生频繁,灾情严重,成因复杂等特点[10].近三年,上海市发生的自然灾害均造成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均过亿元.其中,2005年,上海自然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1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7.58亿元;2006年,共造成7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2007年,共造成3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92亿元.总体而言,影响上海市的重要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 海平面上升.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mm,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196mm,上海次之为115mmt.2007年上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6mm(图1).表1上海地区各监测站点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及各分量值【11(2) 地面沉降.由于过量开发地下水和大量工程建设影响,上海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至今沉降面积已达1000 km2,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6m.1921-u1956年上海市区地面沉降平均为0.96m,1956—1962年平均为0.57m,1966—1999年平均为0.21m{.2006年上海中心城区地面沉降8.3mm,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7.5mm(图2);2007年,除局部地区沉降量仍较大外,平均地面沉降量为6.8mm,造成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约9.79亿元,中心城区经济损失较大.据估计,1921—200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经济损失高达2943.07亿元,平均年损失36.8亿元(表2).以2000年12月31日为估算时点,2001-2020年市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总额预计约为245.7亿元【13].图2上海市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对比(3) 台风风暴潮.上海每年都遭受台风袭击.1949—2007年间,以上海为中心的550km范围内经过并影响到本市的台风约200个,且带来大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上海的风暴潮灾多为台风风暴潮灾,多发生在出现年天文大潮的8,--,10月.2005年,对上海影响较严重的风暴潮有两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28亿元.其中,“麦莎”台风最大风力达10—11级,市区降雨量达306.5mm,为解放以来对上海影响最大的台风之一;“卡努”台风造成市区出现100 mm以上的大暴雨.2006年影响上海的台风有3个,即5月中旬的“珍珠”、7月中旬的“碧利斯”和8月中旬的“桑美”,由其形成的风暴潮对上海的影响相对较小.2007年度上海发生了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和一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韦帕”期间,沿海出现了一次增水幅度为60—110cm的风暴潮过程;“罗莎”期间,长江口及杭州湾出现了一次较大的风暴潮过程,由于接近天文大潮汛期,部分区域高潮位达4.60 m,超警戒5 am.(4) 暴雨内涝.上海市年均降雨量1123mm,70%集中在4^一9月.由于地势低洼,再加上长期地面沉降,造成江河泛滥,田地被淹.据1980-1999年不同日暴雨强度时相应经济损失和发生频率数据,2001—2020年上海市区涝灾风险损失为195.29亿元.2005年,上海汛期徐家汇气象站降雨量达750mm,比常年增加5成.24h累计雨量超过50mm的有8次,2次达大暴雨程度.连续1h降雨量超过36mm的有7次,造成市区道路积水路段达314条(段)次,个别路段积水长达20h.2006年,上海汛情比较平稳,汛期雨量458mm,然而7月8日强对流天气造成的中午和傍晚两次暴雨,使浦东、崇明、杨浦和虹口等地降雨量达70—150mm/h,大大超过市区的排水能力,导致60多条马路积水,1500多户民居进水.2007年,上海汛期雨量为762.5mm,与常年值642.2IIlm相比偏多近2成,比2006年多304.5mm.在长达122天的汛期中,汛期平均超警戒水位22次,10月份“罗莎”期间,超警戒水位12次.(5) 赤潮.长江口外海域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大规模的赤潮灾害,大多在5—6月份,赤潮影响范围和频率不断加大.2006年5月14日,长江口外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000km2,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2007年长江口外海域赤潮爆发时间相对较为分散,累计面积最大的1次过程发生在9月.另外,2007年5月3_6日,长江口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为300km2,赤潮生物优势种类为中肋骨条藻,对上海贝类水产品造成一定污染.(6) 高温.上海市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0)天数一般为每年9天.近年来,高温天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05年,市区高温日共31天,比常年多22天;汛期平均气温达28.50,比常年偏高2.0。

,尤其是7月2—4日的平均气温更高达34—350,创上海有近代气象观测以来(133年)的高温历史记录.2006年,市区高温日达27天,比常年多18天.37。

以上炎热日有9天,较常年偏多7天.2007年,市区390以上酷热日数有5天,为上海135年以来次多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9.60,是近135年来历史第二高值,持续高温导致全市最高日用电负荷和日用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7) 雷击.上海属于雷击多发地区,全市年均雷暴日为53.9天.由于近几年市区雷击次数逐年上升,计算机、通信设备中大量采用能耗低、功能强大的微电子器件,雷击造成的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7年共发生雷击事件28宗,3A死亡,1人受伤,家用电子电器设备受损55件,造成供电故障90余起,经济损失约10.3万元.(8)地震.本市存在着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历史上曾经记载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南、黄海及邻近省市地震对上海可能产生的波及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上海一直是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虽然近些年来全市未发生大的地震灾害,但绝不可麻痹大意.2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分析目前上海市降险减灾形势相当严峻,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汛期的台风、风暴潮和暴雨内涝是上海市主要的自然灾害和重点防范的灾害种类,而地面沉降和次生环境灾害等则是主要的潜在灾害.由于自然灾害的高频率发生背景,往往增加了人为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频度.(2) 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市政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防汛墙、排水泵等抗灾设施达不到要求.另外,世博会前后,由于地铁、隧道、地下通道及其它重要地下工程等设施建设,人为活动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将增加,还可能产生防汛隐患.(3) 有关灾害应对的社会宣传、教育不足,市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图3).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防灾科研等工作有待加强,防灾、减灾法制建设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图3上海市民综合防灾意识调查(4) 城市人口与经济规模仍持续上升,脆弱的城市系统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观,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隐患依然存在,新的致灾隐患还可能不断出现.高度密集的人口与高度集群的经济使得灾害事故造成的绝对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将进一步扩大.3上海市自然灾害应对策略应对自然灾害,关键是加强灾害风险管控,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因此,建议切实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1) 抓住自然灾害规律,防范重点自然灾害.气象灾害要注意台风、大雾、雨雪、雷击、暴冷暴热等对供水、供电、交通运输、通信及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适时对城市工程承重结构和非承重结构进行维护和加固,将预测和防范工作做到位.要特别注意对沿海区域重大工程设施的防护,重点防止人为因素造成防汛系统破坏.海洋灾害重点要提高台风、风暴潮等灾害的预测、预报精度,编制更为有效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加强对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技术研究,加强对重点工程(地铁、高层建筑等)的监测工作.(2) 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对可能影响上海的各类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同时对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尤其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重点市政工程、户外构筑物、广告牌、玻璃幕墙等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对于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加固、预防等措施.5.12汶川大地震中道路、通讯、学校损失最惨重,上海应吸取教训,对关系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建设时要严格执行防灾技术标准,建好后严格检查,并定期排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要积极投入防灾技术设备的研制和开发,推动防灾技术成果的产业化.(3) 建立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灾害信息通报协调机制、情报管理分析机制、灾害快速评估和预评估机制、应急保障机制以及应急避难机制,为应急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物资保障和物理通道(图4).就单灾种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测、报、防、抗、救、援”,实行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并强调“以防为主”的原则;在不同灾种间“防、抗、救、援”的共性问题上.实施综合规划,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管理体制上遵循“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统一指挥、平灾结合”的原则;战略上坚持“经济建设与城市减灾工作一起抓”的方针,并贯穿于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中.图4自然灾害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综合组成结构(4) 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在对上海市开展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历史数据库构建基础上,利用三维与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单灾害/复合灾害风险进行情景模拟,精确、直观地体现灾情在时空范围内的衍变状态及影响区域,为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一个可视化的分析平台:根据灾种的影响及发展变化特征,分类建立典型受灾情景,估算受灾面积和可能损失,根据灾情及受灾对象的空间特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等理论知识,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预防、抢险和减灾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各应急预案应该通过实际演练,全面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5) 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应急避难所是政府应对突发重大灾害以及战争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时临时安置(疏散)人员的场所.作为国家、地区综合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各级政府均对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高度重视.然而迄今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