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复习模拟题(塘厦)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 期末考试 新

《中西文化比较》 期末考试 新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新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原文化取向的:1.0分∙A、大帮择主∙∙B、强化王权∙∙C、帮派主义∙∙D、契约分权∙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2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可能引导文化向()发展。

1.0分∙A、逻辑型∙∙B、抽象型∙∙C、理智型∙∙D、理论型∙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3赫胥黎认为,伦理上最好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是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宇宙自然过程()。

1.0分∙A、一致的∙∙B、对立的∙∙C、互相促进的∙毫不相干的∙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

1.0分∙A、思维∙∙B、原型∙∙C、理论∙∙D、精神∙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0.0分四通八达∙∙B、水陆两便∙∙C、隔绝机制∙∙D、开放机制∙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6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1.0分∙A、笛卡尔∙∙B、霍布斯∙∙C、洛克∙∙D、斯宾诺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7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

1.0分∙A、3000-5000∙∙B、5000-7000∙∙C、7000-9000∙∙D、9000-10000∙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8道家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的是()。

1.0分∙A、社会的反应∙∙B、流行的理论∙∙C、自己的身体∙∙D、外部的环境∙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9大体上看,秦朝以后的朝代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的态度是()。

1.0分∙A、支持∙∙B、反对∙∙C、先支持后反对∙∙D、先反对后支持∙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0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是()。

1.0分∙A、审美是可以改变的∙∙B、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C、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D、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1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文化演进原因系统论:1.0分∙A、主因次因∙∙B、纵向横向∙∙C、初始因后发因∙∙D、多因论单因论∙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2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0.0分∙A、环境∙∙B、语言文字∙∙C、社会∙∙D、人口∙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13中华文化中的“爱”的根源来源是()之中。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题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题

1、请结合好莱坞的实例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看法答:二战前:好莱坞电影中的“黄祸论”和“东方女性”,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东方”与“黄祸论”不可避免的联系到了一起。

19世纪90年代“黄祸论”在欧洲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论调。

“黄祸论”认为黄种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孱弱的、野蛮的,而且粗鄙、暴力、未开化、道德感缺失、异教和幼稚。

在这种意识延续下,好莱坞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

1945至1990年期间,好莱坞热衷用“冷战”思维思考问题,通过电影故事反映或折射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

“东方主义”的论调此时常常用来形容美国的东方“朋友”或“敌人”,而且带给观众无限遐想。

新时代的东方主义,《明日帝国》现象:东方人在好莱坞银幕上的新形象。

促使电影对东方形象作出修正的原因,第一,在欧美社会中面临着数量越来越大的非白人移民,他们的反对声音不容忽视。

其次就是票房表现。

电影中负面的东方形象令日渐清醒的东方观众反感,电影制作者在考虑利润的前提下,不得不推出貌似正面的他者形象,更标榜在他者形象上前所未有的真实塑造。

007电影一向以其敏感的时代触觉见称。

在《明日帝国》中,它带出了潮流元素:媒体的力量。

同时,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因为在电影中,在中国成立办事处是媒体大亨卡佛的目标。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两股力量的交织:一是要维护东西方的差距,二是对中国发展的担心。

进一步考量,由于中国的庞大票房,电影不得不对林慧这个角色有一番斟酌。

观众看到的林慧,正是一个折衷的东方人物形象。

“所有的对于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等的看法我都称之为显性东方主义。

任何关于东方的知识的改变都仅限于显性东方主义的改变,隐性东方主义是不变的,稳定的,永恒的”。

2、试述中西文化的源流与差异答:中国文化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但自中国秦汉文化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种主体文化——儒家文化发展下来的。

《中外文化比较》期末考试试卷

《中外文化比较》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0分)1、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A 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B 消除各地文化特色C 促进世界旅游业发展D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理解正确的()A 西方教育注重理科教育B 西方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C 中方教育是缺乏法治化D 西方教育是精英化教育3、西方家庭普遍注重培养孩子的()A 语言能力B 独立性C 应试能力D 艺术修养4、钟情外貌主义的国家是()A 法国B 韩国C 日本D 新加坡5、对西方个人主义理解错误的()A 个人目标优于集体目标B 各自为政C 注重隐私保护D 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6、下列属于低语境语言的是()A 英语B 汉语C 日语D 波斯语7、下列属于神本主义建筑的是()A 故宫B 巴黎圣母院C 中国民居D 长城8、电影起源于()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西班牙9、对美国家庭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A 经济作用B赡养作用 C 教育作用 D 生育作用10、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影响深远B.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C.法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D.拿破仑帝国征服了整个欧洲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1.请简要分析造成中西方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原因?请谈谈对《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的感想、想法或建议(不少于200字)2.阐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及特色三、分析题(共16分)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乐曲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作用?五、谈论题(20分)。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

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

”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

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试题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试题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种价值观更倾向于个人主义?()A 中国文化B 西方文化2、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而西方建筑强调()。

A 对称与和谐个性与创新B 高大与雄伟小巧与精致3、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强调(),中国的春节则更注重()。

A 宗教意义家庭团聚B 欢乐氛围祭祀祖先4、在教育方面,西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则侧重()。

A 创造力基础知识B 实践能力理论知识5、西方的艺术作品常常展现(),中国的艺术多体现()。

A 写实风格意境之美B 抽象表达具象描绘6、西方饮食文化以()为主,中国饮食文化讲究()。

A 肉类和乳制品荤素搭配B 快餐文化烹饪技巧7、西方的家庭观念中,子女成年后(),而在中国,子女通常()。

A 独立生活与父母同住B 经济独立依赖父母8、在对待时间的观念上,西方更强调(),中国则相对()。

A 精确性灵活性B 计划性随意性9、西方的哲学思考侧重于(),中国哲学更关注()。

A 逻辑推理人生智慧B 自然科学社会伦理10、西方的社交礼仪通常(),中国的社交礼仪则()。

A 直接热情含蓄内敛B 注重形式强调真心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请简要阐述中西文学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差异。

西方文学题材广泛,涵盖神话、史诗、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常运用心理描写、象征、隐喻等手法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注重对个体情感和命运的刻画。

例如,《哈姆雷特》通过复杂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主人公的挣扎与抉择。

中国文学则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主。

表现手法上更倾向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事物的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如古诗中常通过描绘山水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心境。

2、对比中西音乐的特点。

西方音乐体系完备,和声、复调等技法丰富,注重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多样性。

乐器种类繁多,如钢琴、小提琴等,演奏形式多样,包括交响乐、独奏等。

中国音乐则强调旋律的韵味和线条美,常用五声音阶,注重音乐与诗词、舞蹈的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题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题

1、对文化的理解答: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广义方面,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首先从文化的来源角度看,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

其次从文化的普遍性角度理解,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

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精神文化,即心理文化,指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具有隐性、深层次的特征。

第二,狭义方面,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总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2、文化的价值文化是有价值的,文化的功能是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分。

普遍性指在所有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以及被大多数别的民族认同的文化现象。

特殊性指只有个别文化中存在的文化现象以及未被绝大多数民族认同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普遍性决定其普遍价值;文化的特殊性决定其特殊价值。

普遍价值意味着该价值被应用、认同的范围通常大于特殊价值,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必然总是大于特殊价值。

在自然科学方面,普遍价值大于特殊价值的情形多于特殊价值大于普遍价值的情形。

而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情形恰好相反。

3、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自然状况;文化是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因素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像文化的发展方向或者发展模式。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是横向的多一些,即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影响很大。

《中西文化比较》题集

《中西文化比较》题集

《中西文化比较》题集题集注意事项:•请在90分钟内完成所有题目。

•答题前请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意。

•答题时请保持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第一大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重要倡导者是: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孟子2.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A. 古希腊B. 古埃及C. 古巴比伦D. 古印度3.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中国的“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4.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是:A. 《蒙娜丽莎》B. 《清明上河图》C. 《富春山居图》D. 《步辇图》5.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6.下列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康德B. 黑格尔C. 萨特D. 尼采7.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主要习俗不包括:A. 贴春联B. 吃月饼C. 放鞭炮D. 拜年8.西方国家的“感恩节”起源于: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加拿大9.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蒸汽机10.下列哪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A. 《哈姆雷特》B. 《悲惨世界》C. 《人间喜剧》D. 《唐璜》第二大题: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______和______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和______文化。

3.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______。

4.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指的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______。

5.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赏月和吃______。

6.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为了庆祝______的诞生。

7.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______。

8.古希腊哲学家______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著名命题。

9.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誉为“闭月羞花”的是______。

中西方文化对比 历史视角下的考试题库

中西方文化对比 历史视角下的考试题库

中西方文化对比历史视角下的考试题库中西方文化对比:历史视角下的考试题库一、背景引言历史是一座通往文化传承的桥梁,它将我们连接到过去,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是一个广阔而有趣的话题,在历史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深入探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历史视角下的考试题库,以简洁美观的方式,呈现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主要方面。

二、宗教思想比较1. 请阐述中西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2. 举例说明中西方文化对宗教的影响,并分析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

三、价值观比较1. 列举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2. 分析中西方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解释导致这些价值观差异的原因。

四、教育制度比较1. 比较中西方教育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塑造文化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 探讨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异对于个体人才培养的影响。

五、艺术表达比较1. 分析中西方艺术表达中的审美观差异,并探讨其历史渊源。

2. 对比中西方艺术形式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六、婚姻与家庭观念比较1. 比较中西方对婚姻和家庭的传统观念,并解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分析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念的差异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幸福的影响。

七、饮食文化比较1. 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

2. 探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促进健康和社交方面的异同。

八、传统节日比较1. 学习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2. 分析传统节日的差异对于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九、结语通过历史视角下的考试题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这些问题涵盖多个方面,从宗教思想到价值观念,从教育制度到艺术表达,从婚姻家庭观念到饮食文化,最后到传统节日。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比较中西方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为世界文化的融合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海洋大学2014级商务英语(专科)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个社会是不是奴隶社会,要看奴隶在整个社会成员中的——以及具体受奴役的——()
(A)数量比例,程序(B)政治地位,现象(C)力量,形式(D)选举权,程度
2. 印欧语的种种形式很容易诱导暗示出西方式的——形式。

()
(A)技术发明(B)理论科学(C)象形思维(D)直观思维
3. 自宋朝欧阳修(1007-1072)以来,“小学”多被理解为——()
(A)学问较小之谓(B)规模较小的学校(C)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4. 只有当中西两种文化都在比较的框架下被加以认知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的本质。

因为——()
(A)知道的多就知道的深 (B)中国文化来源于西方文化 (C)西方文化来源于中国文化 (D)有比较才有鉴别
5. 最美好的——代表着一种最美好的人性,最美好的人性是最美好的——塑造出来的。

()
(A)文化,文化 (B)行为,行为 (C)法律,法律 (D)国家,国家
6.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结果只有自己死。

”这段话的作者是—— ( ) (A)吴稚晖 (B)胡适 (C)钱玄同 (D)鲁迅
7. 中国文化是主——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主——的文化。

()
(A)动,静(B)静,动
8. 五四前后,尽管有那么多西方思想涌进中国,而中国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社会主义。

其中一个关键内因是——()
(A)中国人喜欢马克思(B)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体制中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体系中,早有了某种程度的表现(C)当时人们认为只有西方有真理 (D)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
9. 1786年,英国学者William Jones在孟加拉亚细亚协会宣读了一篇文章,指出希腊语、——和——具有共同的根源。

()
(A)拉丁语,汉语(B)梵语,拉丁语(C)日语,梵语
10. 从1万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低落期和北方游牧部落对中原农业文化的冲击期都往往和——相对应。

()
(A)气候温暖期(B)气候寒冷期
11. 在文化演进的原因系统中,可分为主根、副根、近根、远根原因等。

主根原因多属于——()
(A)横向原因 (B)纵向原因
12. “甲骨学四堂”中包含有——()
(A)李中堂 (B)王观堂 (C)刘玉堂
13.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是——()
(A)阳性重于阴性 (B)阴性重于阳性
14. 在文化演进的原因系统中,可分为主根、副根、近根、远根原因等。

副根原因多属于——()
(A)横向原因 (B)纵向原因
15. 许慎(约58-147)花多年时间写成《说文》,他的观点是赞成——的。

() (A)古文经学 (B)今文经学 (C)法家学说
二、简答题
16. 中国文化特点倾向于德化,试分析其文化成因。

17.西方文化有何整体特点?
18. 试举相关绘画名作为例,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三、问答题
19. 试分析草原游牧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

20. 试举例说明西方传统建筑主要有哪些形制。

四、论述题
21. 试比较中西方节庆文化。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个社会是不是奴隶社会,要看奴隶在整个社会成员中的——以及具体受奴役的——( A )
(A)数量比例,程序(B)政治地位,现象(C)力量,形式(D)选举权,程度
2. 印欧语的种种形式很容易诱导暗示出西方式的——形式。

( B )
(A)技术发明(B)理论科学(C)象形思维(D)直观思维
3. 自宋朝欧阳修(1007-1072)以来,“小学”多被理解为——( C )
(A)学问较小之谓(B)规模较小的学校(C)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4. 只有当中西两种文化都在比较的框架下被加以认知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的本质。

因为——( D )
(A)知道的多就知道的深 (B)中国文化来源于西方文化 (C)西方文化来源于中国文化 (D)有比较才有鉴别
5. 最美好的——代表着一种最美好的人性,最美好的人性是最美好的——塑造出来的。

( A )
(A)文化,文化 (B)行为,行为 (C)法律,法律 (D)国家,国家
6.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结果只有自己死。

”这段话的作者是—— ( D ) (A)吴稚晖 (B)胡适 (C)钱玄同 (D)鲁迅
7. 中国文化是主——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主——的文化。

( B )
(A)动,静(B)静,动
8. 五四前后,尽管有那么多西方思想涌进中国,而中国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社会主义。

其中一个关键内因是——( B )
(A)中国人喜欢马克思(B)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体制中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体系中,早有了某种程度的表现(C)当时人们认为只有西方有真理 (D)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
9. 1786年,英国学者William Jones在孟加拉亚细亚协会宣读了一篇文章,指出希腊语、——和——具有共同的根源。

( B )
(A)拉丁语,汉语(B)梵语,拉丁语(C)日语,梵语
10. 从1万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低落期和北方游牧部落对中原农业文化的冲击期都往往和——相对应。

(B )
(A)气候温暖期(B)气候寒冷期
11. 在文化演进的原因系统中,可分为主根、副根、近根、远根原因等。

主根原因多属于——( B )
(A)横向原因 (B)纵向原因
12. “甲骨学四堂”中包含有——( B )
(A)李中堂 (B)王观堂 (C)刘玉堂
13.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是——( B )
(A)阳性重于阴性 (B)阴性重于阳性
14. 在文化演进的原因系统中,可分为主根、副根、近根、远根原因等。

副根原因多属于——( A )
(A)横向原因 (B)纵向原因
15. 许慎(约58-147)花多年时间写成《说文》,他的观点是赞成——的。

( A ) (A)古文经学 (B)今文经学 (C)法家学说
二、简答题
16. 中国文化特点倾向于德化,试分析其文化成因。

中国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的道德中心倾向。

文化权威的儒学基础根本。

中国文化的封闭保守特点。

17. 西方文化有何整体特点?
崇尚民主平等,个人价值。

崇尚科学理性。

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二元并存。

注重开放创新精神培养。

18. 试举相关绘画名作为例,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以基督教绘画名作与中国古代神话绘画名作为例。

西方文化倾向于人性,中国文化倾向于神性(神秘性)。

西方文化比较有系统性,中国文化系统性不强。

西方文化倾向于理性,中国文化比较感性。

三、问答题
19. 试分析草原游牧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

游牧民族具有冒险、创新、进取精神。

牧民形成的自我中心意识。

游牧生活方式形成的以人为本,后来发展为自由、平等。

博爱。

(其中各要举例说明)
20. 试举例说明西方传统建筑主要有哪些形制。

古希腊式,哥特式
古罗马式,拜占庭式
巴洛克式,洛可可式
(其中各要举例说明)
四、论述题(22分)
21.试比较中西方节庆文化。

(一)中国
春节,大年初一,迎春接福。

一年之计在于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团圆节,大地回春。

清明节,春光明媚,开始踏春,开始春耕。

祭扫祖墓,怀念先人。

端午节,驱恶避邪,热爱祖国,龙舟竞渡。

中秋节,团圆节,热爱生活,中秋赏月。

重阳节,九月初九,登高赏菊,敬老爱老。

冬至,过小年,饺子馄饨,寓意大年即将到来。

(二)西方
情人节,献给心爱的情人。

复活节,灵魂净化、心灵忏悔的日子。

愚人节,欢乐的节日,快乐的节日。

母亲节,父亲节,献给父母的节日。

万圣节,假面鬼节,南瓜灯。

感恩节,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一切人。

圣诞节,基督教宗教节日,感谢上帝和耶稣,耶稣诞生的日子。

(其中文化含义论述,中西方各要顾及。


2014/10/11(星期六)塘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