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整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1)定义:研究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的简化条件:①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物体做平动时,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时。

2.参考系(1)定义:观察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变化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特点:①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以观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②参考系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一旦选定后,便假设为不动的。

(化身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坐标系几个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字、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2时间和位移1.时间(1)时刻t:是指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

例如:第3秒末、第1秒初。

(2)时间间隔△t:是指两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

例如:前3s、3s内、第3s内、最后1s。

➢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线段。

2.位移(1)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2)三要素:方向、直线、长度。

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速度,力。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位置x: 初位置x1 ,末位置x2位移(位置的变化量):末位置-初位置x: x =x1- x2x绝对值:位移的大小;x正负:位移的方向。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xv∆∆=单位:m/s km/h cm/s 1m/s=3.6km/h(3)速度是矢量。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什么是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 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非空真子集。

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 记号 意义性质 示意图交集A B{|,x x A ∈且}x B ∈(1)A A A = (2)A ∅=∅ (3)A B A ⊆ A B B ⊆ BA并集A B{|,x x A ∈或}x B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BA补集UA {|,}x x U x A ∈∉且1()U A A =∅2()U A A U =【补充】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解集||(0)x a a <> {|}x a x a -<< ||(0)x a a >>|x x a <-或}x a >||,||(0)ax b c ax b c c +<+>>把ax b +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 <,||(0)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判别式24b ac ∆=-0∆> 0∆= 0∆<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象O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21,242b b ac x a-±-=(其中12)x x <122b x x a==-无实根20(0)ax bx c a ++>>的解集1{|x x x <或2}x x >{|x }2b x a≠-R20(0)ax bx c a ++<>12{|}x x x x <<∅ ∅()()()UU U A B A B =()()()UU U A B A B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函数、区间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函数: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区间及表示法: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⑤tan y x =中,()2x k k Z 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 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2()()()0a y x b y x c y ++=,则在()0a y ≠时,由于,x y 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 y a y c y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 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 映射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映射,记作:f A B →.②给定一个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且,a A b B ∈∈.如果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 叫做元素a 的象,元素a 叫做元素b 的原象.〖1.3〗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函数的 性 质定义 图象 判定方法函数的 单调性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 .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x 1x 2y=f(X)xy f(x )1f(x )2o(1)利用定义(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 象上升为增) (4)利用复合函数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 .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y=f(X)yx ox x 2f(x )f(x )211(1)利用定义 (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 象下降为减)(4)利用复合函数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减.● 打“√”函数()(0)af x x a x=+>的图象与性质 ()f x 分别在(,]a -∞-、[,)a +∞上为增函数,分别在[,0)a -、(0,]a 上为减函数. ● 最大(小)值定义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f x 的最大值,记作max ()f x M =.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记作max ()f x m =.yxo【1。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课)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课)

政治提纲(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原始社会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的童年时期。

2.发展阶段(1)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2)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生产力特点(1)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是石器。

(2)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3)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4.生产关系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5.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6.如何解体的(解体的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

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二、奴隶社会1、阶级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剥削者)和奴隶阶级(被剥削者)。

2、生产关系特点(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3)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4)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国家的产生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

国家实质上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生产力特点(为什么说奴隶社会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1、溶解性①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

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

苯酚微溶。

③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

⑤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⑥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⑦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

2、密度①同族元素单质一般密度从上到下增大。

②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③含C、H、O的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的有机物密度大于水。

④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

3、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

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

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

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

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4、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5、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高一必修一各科必背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各科必背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各科必背知识点高一是学生步入高中阶段的重要一年,各科的学习内容也相对繁重。

为了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学生需要在高一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高一必修一各科的必背知识点。

一、语文1. 文言文词语的识记与理解高中语文中,文言文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学生需要掌握古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时能够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记忆并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如“庶几”、“惟凭”、“尔时”等。

2. 古诗文的背诵高中语文课程中,有许多古代的诗文需要背诵。

学生需要熟记并理解这些古诗文的内容,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常见的古诗文有《黄鹤楼》、《登鹳雀楼》、《古人类》等。

3.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修辞手法是语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学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并能够应用到作文中。

二、数学1.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包括顶点的位置、开口方向、对称轴和最值的求解等。

同时,学生需要能够根据给定的函数方程,绘制出对应的函数图像。

2. 数列与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学生需要掌握数列的定义、常见数列的性质和特点。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3. 空间几何与向量空间几何与向量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掌握空间几何中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线面垂直与平行的判定方法。

并且,学生需要掌握向量的定义与性质,包括向量的加减法、数量积和向量积等操作。

三、英语1. 单词的记忆与拼写英语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必修一中所有单词的拼写和词义。

记忆单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如拼读、联想和语境记忆等。

2. 语法知识的掌握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一环,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基本的语法知识,如时态、句型、被动语态等。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语法运用的能力。

3. 阅读理解与写作阅读理解和写作是英语学习的核心内容。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备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备知识点

政治必背1、经济危机①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十月革命★★★★★★(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a.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b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2)意义: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2)《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为无产阶级开展有组织的斗争、夺取政权提供了科学指导。

(3)《共产党宣言》阐释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蕴含着强大的动力,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考点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考点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考点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和定语从句法- 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2. 集合的运算- 交集、并集和差集的含义与计算-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关系- 集合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3. 常用逻辑符号与命题- 命题的概念与性质- 非、与、或、异或等逻辑运算符号的意义与运算规则 - 命题的合取范式与析取范式第二章: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定义域、值域和象集的概念- 函数的分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2. 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图像特征-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等性质- 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函数方程、隐函数、显函数等3. 方程与不等式- 方程与等式的概念及其解的求解方法和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第三章:平面几何1. 平面内的基本图形与性质- 点、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直线的分类:平行线、垂直线、相交线等- 三角形的分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2. 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 三角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与三角形相关的重要定理:海伦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3. 圆的性质与圆的应用- 圆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弧的概念与弧长、弦长的计算方法- 圆的切线与切点的概念及其性质第四章: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概念- 简单体与复合体的概念与区别- 空间直线、平面、立体角等的定义和性质- 空间几何体的分类与性质:球体、柱体、锥体等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和斜率关系的概念-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垂直等- 平面与直线的交点的分类:内交点、外交点等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立体几何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立体几何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相似立体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较第五章:数据统计与概率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概念与数据的收集方法-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频数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等- 分类数据与数值数据的概念和处理方法2. 数据的图表表示与分析- 数据的图表表示方法及其选择技巧- 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常用图表的绘制和分析- 统计指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四分位数等)的计算和比较3. 概率与统计-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的概念- 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和统计概型的应用以上是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的考点概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 第一章 走进细胞1、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是 ,但其没有生物活性。

国科学家合成的 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 的蛋白质。

2、以人体为例说明生命系统的8个结构层次:细胞→ → → →个体→ → →生物圈。

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 、 和 。

3⎧⎧⎪⎪⎨⎪⎪⎪⎩⎪⎪⎧⎧⎪⎪⎪⎪⎪⎪⎨⎪⎪⎪⎪⎪⎨⎪⎪⎧⎨⎪⎪⎪⎪⎪⎪⎨⎪⎪⎪⎪⎪⎪⎩⎩⎪⎪⎪⎪⎩⎩噬菌体非细胞生物——病毒( )( )支原体蓝藻——举例( )、生物的分类放线菌原核细胞细胞生物球菌细菌( )( )真核细胞 4、细胞学说(1)建立者—— 科学家(2)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 (3)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 )都由细胞发育而来②细胞是一个( )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 )中产生5、除( )等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 )和( )的基本单位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1、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常见种类:主要的有( )多种大量元素:( )等按含量分微量元素:( )等种类最基本元素——按作用分基本元素———主要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作用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统一性:体现在两者组成元素种类的共性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体现在两者组成元素含量的差异上⎧⎪⎪⎪⎪⎪⎪⎪⎪⎨⎪⎪⎪⎪⎪⎧⎪⎪⎨⎪⎪⎪⎪⎩⎩(另外,两者在组成元素的种类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2、细胞中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含量:占细胞干重的( )以上,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元素:主要由( )构成成人( )种必 需氨基酸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约 种)婴儿( )种非必需氨基酸(1)蛋白质 方式( ) 多肽(链) 加工(盘曲、折叠等)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者) (⎧⎪⎪⎪⎪⎪⎪⎪⎪⎪⎪⎪⎨⎪⎪⎪⎪⎪⎪⎪⎧⎪⎪⎪⎨⎪⎪⎪⎩⎩决定)功能多样性①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氨基表示为 ,-COOH 叫做 基,两个氨基酸发生 反应形成二肽,其肽键可表示为 。

②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氨基酸的( )不同( )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数 目肽 链的不同( ) ③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结构蛋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催 化作用——举例:运 输作用——举例:功能蛋白信息传递作用——举例:免 疫功能——举例: ()():RNA DNA ⎧⎧⎫⎪⎨⎬⎨⎩⎭⎪⎩↓⎧⎧⎪⎨⎪⎩⎨⎧⎪⎨⎪⎩⎩组成元素( )等一分子磷酸核 糖核苷酸核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核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分布:主要存在于细胞质( )中(2)核酸核糖核酸结构: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核酸分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染色质)中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结构特点:结构的多样性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功能⎧⎪⎪⎪⎪⎪⎪⎪⎪⎪⎨⎪⎪⎪⎪⎪⎪⎪⎧⎪⎨⎪⎩⎩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用几何图形表示核酸的基本单位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组成元素:只有( )五碳糖:核 糖——组成RNA 脱氧核糖——组成DNA 单糖六碳糖:葡萄糖——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果 糖 半乳糖(3)糖类植物细胞:( )种类二糖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淀 粉——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是最常见的多糖多糖 纤维素⎧⎪⎧⎪⎪⎪⎪⎪⎪⎪⎪⎪⎪⎪⎪⎪⎪⎪⎪⎪⎨⎪⎨⎪⎪⎪⎪⎪⎧⎪⎪⎪⎪⎪⎪⎪⎪⎪⎨⎪⎪⎪⎪⎪⎧⎪⎪⎪⎨⎪⎪⎪⎩⎩⎩⎩----植物( )的成分功能——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动物细胞:糖元种类——( ) 麦芽糖、蔗糖和乳糖水解后共有的单糖是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水解后的单糖都是 。

D ⎧⎨⎩⎧⎧⎨⎪⎩⎨--组成元素:( )细胞内主要的( )物质脂肪另外动物体内的脂肪还是( )以及具有( )的作用磷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4)脂质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种类及生理功能胆固醇——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 )的运输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 )的吸收⎧⎪⎧⎪⎪⎪⎪⎪⎪⎪⎪⎪⎪⎪⎨⎪⎨⎪⎪⎪⎪⎪⎪⎪⎪⎪⎪⎪⎪⎪⎪⎪⎪⎪⎪⎪⎩⎪⎩⎩常晒太阳有助于人体的胆固醇转化为 ,因此儿童须多晒太阳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小结:①单体经 反应而成为多聚体,多聚体经 反应而成为单体。

蛋白质的单体为 ,多糖的单体为 ,核酸的单体为 。

功能:蛋白质——( )的主要承担者核 酸——( )的携带者 糖 类——( )物质脂 肪——细胞内良好的( )85%~90%⎧⎪⎪⎪⎧⎪⎨⎪⎩⎪⎧⎨⎪⎪⎧⎪⎪⎪⎪⎪⎨⎪⎪⎨⎪⎪⎪⎪⎪⎪⎪⎩⎪⎩⎩含量:最多(占细胞鲜重的)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少数)存在形式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绝大多数)(5)水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体内的良好溶剂生理功能参与生物化学反应自由水为细胞提供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血钙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6)无机盐叶绿素中的镁元素少数以化合物状态存在: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例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3、实验(1)显微镜的操作: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先低倍镜再高倍镜)→画图→整理(2(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材:人的细胞药品:染色剂:甲基绿——使呈绿色吡罗红——使呈红色盐酸——改变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1、制备细胞膜一般可选的材料是,因为这种细胞没有。

2、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和,此外,还有少量的。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1)将分隔开;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2)控制;(3)进行交流。

4、植物细胞膜外还有一层,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和,对植物细胞有作用。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1、细胞中的“动力车间”是,它是细胞进行的主要场所。

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是,它是绿色植物进行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

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消化车间”是。

2、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有、(植物特有的细胞结构还有),动物特有的细胞器有,此细胞器主要与有关。

3、原核细胞有的细胞器是,真核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和。

4.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其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5、分泌蛋白是指在合成后,分泌到起作用的蛋白质。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可表达为,其中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6、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7、生物膜系统极为重要。

(1)使细胞具有一个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和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广阔的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地进行。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1、除了高等植物和哺乳动物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和,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细胞核的结构:(1)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的是;(2)染色体由和组成,其中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的结构是;(4)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结构是。

4、和是同样的物质在的两种存在状态。

5、模型包括、和,DNA双螺旋模型属于。

6、细胞既是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材料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当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质浓度低时,细胞;当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质浓度高时,细胞;当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质浓度相同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

2、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膜和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称为。

3、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的过程。

4、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膜,这种膜可以让自由通过,和也可以通过,而则不能通过。

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是一种由、和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的,脂肪酸“尾”部是的。

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⑴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同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

⑵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倍,由此得出结论:。

⑶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的三层结构,他把生物膜描述为。

⑷1970年,科学家以实验,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证明细胞膜。

⑸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构成生物膜的磷脂是成层排列,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3、糖被是细胞膜的外表,是一层由细胞膜上的和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其作用是、。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物质进出细胞,既有的扩散,统称被动运输(包括和);也有的运输,称为主动运输。

2、当细胞需要摄取或外排的大分子时,可以通过这个结构来实现,相应的的现象称为和。

4、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与和细胞中,保证了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排出。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相关概念: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___________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化能:分子从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需要的_________。

酶:是________ (来源)所产生的具有________作用的一类____________。

(酶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二、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少数是_________。

(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__,水解酶的酶是________)三、酶的特性:①________: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