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实现方式研究
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与质量管理研究

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与质量管理研究王 畅1,张拥珊2,魏筱潇2(1.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2.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食品安全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社会安定。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以及质量管理工作。
本文阐述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策略与质量管理策略,旨在为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和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风险控制;食品安全;质量管理Study on Risk Control and Food Safety Quality ManagementWANG Chang1, ZHANG Yongshan2, WEI Xiaoxiao2(1.Jinan Center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Jinan 250014, China;2.Sinolight Inspection & Certi fi cation Co., Ltd., Jinan 250000, China)Abstract: Food safety is a topic of general concern in the current society, which is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od safety risk control and quality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 safety risk control and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food safety risk control and quality management, aiming at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food safety risk control and supervision.Keywords: risk control; food safety; quality management食品安全以及食品质量关系着人们的健康。
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研究与实施效果评估

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研究与实施效果评估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各国纷纷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并提出了多项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与实施效果评估,以期为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一、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可以确定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效果。
1.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收集和分析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评估潜在的风险,确定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和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如概率论、统计学和风险分析等。
2. 风险标准制定风险标准的制定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人体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和现实情况,制定出符合国家和地区特点的食品安全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涵盖食品原材料、添加剂、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多个方面,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估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管理措施实施后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1. 现场监测和抽检现场监测和抽检是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效果的常用手段。
通过对生产企业、加工厂和市场等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样检测,可以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还可以评估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 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和统计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效果评估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食品安全监测和抽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食品安全状况的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工作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信息化技术被引入食品安全监管领域。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一、信息化建设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意义信息化建设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追溯,确保原材料从生产到加工的全程可追溯,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其次,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
通过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监管部门可以实现对监管人员的任务分配和工作进度的实时监控,提高执法工作的效率和协同性。
此外,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提供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扩散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和防控。
二、信息化管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监管部门可以实现对全国范围内食品生产企业、销售商和餐饮单位进行全面监管。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收集、汇总和分析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检验数据,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其次,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实现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监管部门可以预测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程度,有针对性地制定食品安全监管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加强监管部门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通过手机APP或网络平台发布相关食品安全信息,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参与度。
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尚未完善。
监管部门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标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其次,部分企业尚未完全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和投入。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食品供应链的日益复杂化,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关键的任务,涉及到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以及消费环节的全面控制和监管。
为了保护公众的食品安全,各国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食品安全风险。
本文将对国内外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进行对比研究。
国内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我国一直面临着复杂的食品安全挑战,如塑化剂、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物等问题屡次曝光。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例如《食品安全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等相关法规被颁布实施,以严格管理食品产业链。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体系,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备案登记和证照审批。
此外,食品安全标准也被制定和实施,例如限制农药残留、禁止使用有害添加物等。
最后,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鼓励消费者购买合法、安全的食品。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相比之下,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也存在一些特点和亮点。
以美国为例,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是负责监管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机构,其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性措施,如建立了食品安全计划、进行风险评估、实施现场检查和监测等。
此外,美国还实施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如《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以确保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可靠。
与此同时,欧盟也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规,如《食品卫生法》,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以维护食品安全。
国内外对比研究国内外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在一些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
首先,法律法规制度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各国都加强了立法和监管力度。
其次,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建立和运行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然而,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和体系可能有所不同。
另外,食品安全标准在国内外也不尽相同,可能由于地理、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食品质量管理研究

食安管理基于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食品质量管理研究赵 燕1,郭殿刚1,李安然2(1.泰安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山东泰安271000;2.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山东泰安 271000)摘 要: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增加,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这就要求食品行业不断适应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以保障公众健康。
本文阐述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同时探讨了优化风险分析流程、融合信息化技术、构建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加强数据分析等策略,旨在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参考,进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食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Research on Food Qua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Food SafetyRisk AnalysisZHAO Yan1, GUO Diangang1, LI Anran2(1.Taian Test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Taian 271000, China;2.Party School of Tai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Taian 271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the global food supply chain,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food safet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 which requires the food industry to continuously adapt to new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to ensure public health.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main content of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and explores strategi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risk analysis process,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ng a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data analysis.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od safety management, thereby ensuring consumer health and food safety.Keywords: food safety; food quality management;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食品科学领域的一个关键工作,它通过综合评估食品生产、加工、分销和消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为食品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食品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在现代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为了有效监管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食品监管部门不断探索和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从而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食品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介绍其应用领域、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
一、食品监管信息化的应用领域食品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环节和领域。
首先,生产环节中的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等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管。
其次,流通环节中的食品运输、存储和销售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追溯和监控。
最后,消费环节中的食品标签、产品溯源和消费者投诉等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
二、食品监管信息化的技术手段1. 数据采集与管理食品监管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收集并整理大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包括企业注册信息、产品信息、生产环境检测结果等。
通过数据的录入和更新,监管部门能够掌握企业和产品的动态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向的全面监管。
2. 追溯体系与标识技术为了追踪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监管部门引入了追溯体系和标识技术。
追溯体系主要通过对食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标识和记录,实现对产品来源、生产过程和物流信息的追踪与溯源。
标识技术包括条码、RFID等,能够有效记录和管理食品的基本信息和运输信息。
3. 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监管部门建立了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通过监测数据、舆情信息和消费者投诉,及时预警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
三、食品监管信息化的管理方法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食品监管信息化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监管部门应与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确保相关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共享,以实现全面监管和风险控制。
2. 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食品监管信息化涉及大量的企业和个人数据,因此必须重视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食品安全信息化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结合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
2.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化。
3.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化保障能力。
三、工作重点1.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网络,实现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
(2)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数据中心建设,提高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
2. 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应用(1)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智能识别和预警。
(2)加强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3)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系统,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3. 强化食品安全信息化保障(1)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2)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化资金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4. 推广食品安全信息化宣传教育(1)开展食品安全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2)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媒体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2023年):开展食品安全信息化调研,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 第二阶段(2023-2024年):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应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溯源管理。
3. 第三阶段(2024-2025年):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保障,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广食品安全信息化宣传教育。
4. 第四阶段(2025年以后):持续优化食品安全信息化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食品安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信息化建设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与信息化建设

食品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与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议题。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食品生产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评估措施,并结合信息化建设,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食品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全面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和防控。
首先,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对原材料的来源进行风险评估。
不同的原材料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风险,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筛查和评估,选择质量可控、安全可靠的原材料供应商。
其次,企业需要对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风险评估。
生产设备是否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工艺流程是否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通过对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风险评估,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风险隐患。
此外,企业还应对员工的操作和管理进行风险评估。
员工的不当操作或管理不到位可能会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所以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过程的全程控制和追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首先,企业可以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该平台可以记录并管理原材料进出库、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产品销售等信息,实现食品全程可追溯。
当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快速定位和排查问题源头,减少事故的扩大范围和影响程度。
其次,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物流运输、存储环境、产品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可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实现方式研究何波摘 要:将风险管理和信息化导入食品安全管理领域,在介绍国外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阐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实施现状和问题,充分挖掘信息化作为技术手段在食品监管中的有效作用,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追溯系统、预警系统、交流系统、知识库系统建设思路,以信息化促进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管理 信息化食品是人类最直接、最重要的消费品,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志。
苏丹红、多宝鱼、三鹿奶粉等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折射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来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1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1.1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风险就是由食品中危害物产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强度,其客观存在,可能产生于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制备和膳食摄入全过程。
食品监管主要是规避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对食品研发、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等生命周期中各类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监控,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处置各种风险,将食品安全性风险降至最低的一个管理过程。
其流程可分为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处理、监控等过程。
1.2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有组织地综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快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可共享的信息库,从而形成集信息追溯、收集、交流、上报、整理、分析、决策、处理于一体的现代化监管方式。
其可以做到信息共享、节约成本,极大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有效方法,有着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效能、降低食品安全管理成本、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减少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等四大作用。
2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经验借鉴2.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食品安全控制最严格的国家。
预警体系是美国食品安全的基石,其有着强大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管理和发布机构的支撑,能将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快速及时地通报消费者和各相关机构。
各食品安全监测和研究机构拥有强大的监测网络和先进的实验室。
如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 FSIS)建立了一套预警系统, 通过分析统计检测数据建立了各种预警模型。
其建立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RIMS),可以追踪国际性食品污染事件以及大规模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来源1。
此外在食源性疾病预警监测方面还建有三大系统对疾病发生及变化趋势进行监测。
2.2 欧盟欧盟主要运用EAN·UCC系统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地标识,保存相关的信息,从而有效地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
欧盟实施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 为各成员食品安全主管机构提供有效的途径,交换有关信息,并采取措施确保食品安全2。
RASFF的预警覆盖了整个食品链,包括了食品、动物饲料。
其信息交流是双向互动的,采取通报制是RASFF最有效的方法。
2.3 其他国际食品安全网络(INFOSAN)由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合作建立,对国际上各国食品安全主管部门间进行日常食品安全信息交换起重要作用,同时为食品安全紧急事件发生时迅速获取相关信息提供载体3。
INFOSAN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食品安全紧急事件网络(INFOSAN EMERGENCY);二是发布全球食品安全方面重要数据信息的网络体系。
此外,日本对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管理。
澳大利亚推行的国家牲畜标识系统(NLIS)是一个永久性的身份系统,能够全程追踪家畜的出生到屠宰。
加拿大通过建立高效的数据收集系统建立了食品追溯体系。
通过对欧美等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局部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是防范食品风险的重要手段。
第二、多方合作和充足资源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体系的良好保障。
第三、信息交流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体系良好运行的切实保证。
3 我国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现状和问题3.1 现状(1)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追溯探索稳步推进。
主要是全面启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追溯制度和标准建设,扎实推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追溯实践,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追溯科学1许建军,周若兰.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 . 32戚亚梅.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及启示[J].食品安全, 2005. (18)3晏绍庆,康俊生,秦玉青,等.国内外食品安全信息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现状[J] .现代食品科技,2007. (12)研究(2)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预警体系逐步完善。
如卫生部开展了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网络体系,国家质检总局开发了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食品安全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3)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专家数据库系统初步建成。
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的有效运行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起到了强有力技术保障作用4。
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组建有关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各地方也成立了相应专家机构助力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与此同时,各类食品安全数据库相继建成。
如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MAS)食品安全数据库、全球食品污染监测食品安全数据库、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数据库等, (4)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交流渠道逐步畅通。
我国已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和政府部门间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报送网络。
如农业部定期通过媒体公布食品安全市场监测结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3.2 问题(1)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追溯系统建设基础薄弱。
一是食品安全追溯的技术基础还不够坚实。
二是生产经营组织基础较差。
三是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相应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四是食品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
(2)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预警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入。
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在生产加工、流通、初级农产品、餐饮业、食堂等环节建设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运行也缺乏系统性,缺少规范性。
(3)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数据库建设存在很多障碍。
我国数据库系统建设暴露出相对封闭、条块分割、技术落后、重复建设等问题。
(4)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交流体系缺乏共享和互动。
管理职能割裂造成政府部门间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共享不畅,降低信息的指导性作用。
我国消费者和生产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参与度不高,还未成为风险交流的主体。
4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4.1 实现食品安全档案化管理,加速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追溯系统基于网络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对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食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快速定位问题食品危及的范围,及时发布风险信息,迅速召回不安全食品,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
(1)追溯系统的构成。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通过登记的识别码,能够对食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是保持食品供应链各阶段信息流连续的一种保障体系。
食品可追溯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区域控制系统、企业端管理系统和客户查询系统四部分构成。
中央控制系统拥有大型数据库,主要是为食品追溯各个参与方系统接入提供技术支持。
区域控制系统记录存储相关信息的产品数据库是区域控制系统的核心,起到对食品安全信息数据交换与4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chinanews/2007-07/10/content_10533877.htm共享提供中转技术支持的作用。
在企业端管理系统里,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经济主体把产品信息记录存储到产品数据库。
客户查询系统根据不同登录的用户、消费者、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的查询权限,通过企业和产品两个条件来查询食品安全信息,具体方式包括超市终端机器查询、手机短信查询和互联网网站查询等。
(2)追溯系统的实施技术。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施以计算机为基础工具,利用和管理信息,涉及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编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数据共享技术、GPS 和GIS 技术、同位素追溯技术等。
其中射频识别(RFID)系统由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保密性强,是实施食品安全追溯跟踪非常有效的一种技术。
4.2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建设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是指政府食品监管部门为了尽早地发现食品安全风险,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的一套能感应判断食品安全风险信号的系统。
其通过对食品安全风险源的监测,能在食品安全风险呈现时及时发出警报信号,促使有关部门采取行动,将食品安全风险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可分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源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反应系统(如图1)。
图4-1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分系统框架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源系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前端和基础,是预警分析的信息来源和输入资源。
其包括食品生产环节风险信息源、流通环节风险信息源、消费环节风险信息源。
预警分析系统是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加工、评估的过程,其评估结论作为预警反应的依据和支撑。
其包括两部分,即指标模块和分析模型模块。
指标模块要全面系统地量化反映食品安全风险的程度与特征。
分析模型模块有风险分析模型子系统和专家评估子系统两个子模块。
预警分析体系是一套人机最优结合来运用监测信息、统计数据、抽样调查资料对食品安全风险做出判断性评估的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反应系统根据预警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预警应对处理。
按照预警分析结果的严重与否,反应措施分别为预测、预报、警示和调控。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反应系统包括报告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
报告系统是指运用现代化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数据分析,将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和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
信息发布系统主要包括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执行者、发布渠道以及发布具体办法制定等。
4.3 以信息透明为原则,着力建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系统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主要是指政府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社会相关团体和社会公众之间就食品安全风险交换信息与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对象的关系结构可通过风险交流模型表示(如图2)。
图4-2 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模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系统是一个双向的系统,更着重于面向公众,增加风险信息的可获得性,加强信息获得的途径,扩大信息获得的内容,强调信息在交流对象间的互动,避免以往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单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