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量化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风府穴针刺手法研究进展

风府穴针刺手法研究进展

风府穴针刺手法研究进展
周双双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0(031)008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应用风府穴治疗不同疾病的操作手法.方法:以风府穴为篇,涉及32条,对风府穴的临床操作手法进行概述.结果:临床上风府穴多单穴应用或配伍风府、哑门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病症.所有文献都专门注明风府的刺法,直刺或斜刺,一般针刺深度为0.5~1寸,针刺方向向口腔或下颌方向,针刺时注意守神,手法宜轻巧.不捻转,不提插,不留针或留针时间不超过15 min.结论:风府穴是临床危险穴位之一,针刺操作手法对于安全性和针刺效果都至关重要.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周双双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
【相关文献】
1.毫针针刺手法对不同疾病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2.针刺风府穴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3.龙虎交战针刺手法研究进展概述
4.近10年针刺手法量学研究进展
5.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针刺手法刺激量量化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学敏院士:开创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让中医所及之处,皆有针灸

石学敏院士:开创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让中医所及之处,皆有针灸

石学敏院士:开创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让中医所及之处,皆有针灸2009年,一部美国记录片《9000 needles》(中译名:九千根针)上映,拉近了人们与中医针灸的距离。

记录片中,主角是一位正值壮年的美国健美运动员Devin Dearth,因大面积脑干出血瘫痪在床,在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经过中医针灸治疗恢复了健康。

因Devin Dearth在中医全疗程中被针刺治疗了9000余次,遂以此命名。

这一纪录片一经上映,顿时在美掀起了“针灸热”风潮,也进一步具化了中医针灸的诊疗疗效和国际化形象。

为Devin Dearth治疗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石学敏院士,其疗法便是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的针灸疗法,专门针对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

这一疗法阻止脑细胞死亡速度基本上比药物吸收过程快,做到了救急康复同步进行,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

此后的半个世纪,石学敏院士不断探索针灸的新的应用方式和范围,并不断突破了自身的科研高峰。

6月12日,在首届北大医学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论坛上,石学敏院士再次与中医各界分享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相关研究成果。

主办方强强联合,共话中西医结合新篇章此次举办的北大医学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石学敏中医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旨在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西医互补优势,积极创新,显著提高中西药结合科研能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为医疗卫生业的发展尽职尽力。

论坛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题,聚焦对保障人民健康起到重要作用的中西医结合领域,意欲推动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向更广的格局,更高的水平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规格极高,这从会议主办方便可见一斑。

主办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是我国创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校,承担着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引领医学原创性研究的国家重任,石学敏中医发展基金会也在推动我国中医药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传承发扬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针刺手法以及刺激量的选择对临床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少,缺乏经过严格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不同针刺手法的临床疗效,这也主要是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实际操作很难做到真正的定量化及客观化,操作很难做到重复性以及规范性。

本文从针刺手法的量化和客观化、针刺手法的作用机理、针刺手法刺激量和针刺效应的关系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针刺手法客观化、量化研究方面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概况,认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研究手段对于针刺手法的量化以及针刺量效关系作用机理的阐明有着积极的意义,提出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对针刺手法参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使得该领域研究进一步深入。

Abstract: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intensities are crucial to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Currently,few studies focally probed into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leading to the lack of research into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with designed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Thi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of quantific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in the practice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intensities,which stem from the insufficiently feasible repeatability and normalization in operations. Hence,in this research,from perspectives of quantific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s intensities and effects,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objec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was introduc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unctio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we obtain waveform signa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by The ATP-II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 tester,we use the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analysis techniques to extract mor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features,and in this study,we proposed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of the intensities of stimulation.Key words:Acupuncture manipulation;Parameter quantization;Intensities;Intensity-effect relationship1 研究背景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指导。虽然学生对于进针手法掌握尚可,但对于针刺之精妙
之处不得领会。改革之后,在理论教学中把许多言辞含糊的
形容词量化,如:在针刺补泻手法中用“左转”、“右转”来形容
或补或泻。采用量化标准后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
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用面向患者的体
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把“小幅度,
参考文献(3条)
1.赵智敏 全面深化校内改革大力促进学校发展[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2(06) 2.陈治忠;赖新生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6(02) 3.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及核心[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3(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孔立红.KONG Li-hong 《针灸学》中篇提前讲授的影响因素探讨[期刊论文]-医学教育探索2009,8(3) 2. 高虹 《针灸学》在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8) 3. 陈爽白.潘兴芳.孟向文 刺法灸法学基本技能培养和考核标准初探[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 4. 张忠志.马野.马峰峻 浅谈针灸教学改革[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5) 5. 苏佩清 临床医学系<针灸学>理论教学体会[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1,21(11) 6. 张红夏.贺义恒 浅谈中医大专生《针灸学》教学方法[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1,20(2) 7. 张东淑.黄泳.王彩云 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 8. 孟培燕.MENG Pei-yan 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5,25(7) 9. 杨丽美.杨桦 针灸学教学改革初探[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5,24(6) 10. 周丹.高颖.王富春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会议论文]-2008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自古以来一直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医学领域仍然保持着活跃的研究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针灸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

一、现状分析1. 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地位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经络学说。

在中医学中,针灸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慢性病方面的疗效显著。

2. 针灸研究的现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针灸研究逐渐形成了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研究者们通过临床实验、生理学探索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进展1. 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等手段,揭示了针灸对大脑活动的调控作用。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可以调节疼痛信号通路,从而缓解慢性疼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2.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逐渐与其他医学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综合疗法。

例如,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针灸与康复医学相结合可以促进康复过程。

这些新的治疗模式为针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前沿动态1. 针灸的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应用,针灸研究正逐渐朝向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

通过分析个体的遗传信息和生理特征,研究者们可以精确评估患者对针灸治疗的反应,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针灸的临床应用拓展除了常见的疾病治疗,针灸在一些新兴领域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方面的应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探索。

这些新的临床应用领域将为针灸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挑战。

总结:针灸中医学术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探索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关注针灸的前沿动态,可以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的优势,并推动针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针刺得气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于针刺得气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中图分 类号 :2 5 R 4
1 引 言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6 07 (02 0— 14 0 10— 99 2 1)8 00 —2 可客 观评价 得气 和针 刺效 应 间 的相关 性【砌。 1 9 I 2 .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评测 : .2 2 随着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发展 , 可无 创地 、 动态 地 在活 体 和 整体 水 平 上来 研 究脑 部 , 针刺 得 观察 气效 应 , 客观地 界 定“ 气 ”1 学者 得 [ 3 。有 运用功 能性 核磁 共振 技术 研究 针刺 对正 常 人大脑 内激活 区域 的影 响 时发现 : 当受试 者感 觉 酸麻胀时,大脑相关区域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处于抑制状态, 而 自身感觉舒适 ; 当受试者出现刺痛时, 相反。 u K t H i K2  ̄ [ 等观察了手 针 足三里 穴对 大 脑一 小脑 一 边缘 系统 的影 响 , 果 得气使 端脑 、 结 中 脑、 脑干、 小脑 的边缘系统区域信号衰减 ; 得气感伴疼痛时 , 边缘 系 统信 号增 强 , 觉刺 激 也可 使 信号 增 强 。森和 等圄发现得 气 对 触 脑机能影响 : 得气作为特别 的感觉被认知 ; 得气使脑波等电位分 布 图 的能 量 , 著分 布 于 头顶 叶 到前 头 叶 ; 气一 过性 地 激活 了 显 得 旧皮 质以及 新皮 质 。 2 .其他 : 涛等 圜 .3 2 黄 采用 经皮 二 氧化 碳释 放量 ( C ) T E 为观测 指标 , 发现得 气穴点 针 刺前后 T E值 升高 , 气可 能 明显提 高相关 经线 C 得 上的体 表能量代 谢 。 志朋嘴 选 取局 部肌 电变化和 同侧 指尖容积 刘 脉搏波信 号作 为评价 得气 的客 观参数 ,发现 得气穴 位有肌 电信号 发放 , 强度 、 数与得 气程度 呈正 相关 。 且 次 丁光宏 等口 用实时定 量 噪 检测手段 和频谱 分析 方法 , 研究 6 常用针 刺手 法的运针 主频率 , 种 发现 主频率平 均值为 1 0 z是 一个有 规律 的得 气指标 和参 数 。 .H, 2

近5年针刺手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_赵晔

近5年针刺手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_赵晔
针灸临床杂志 2011 年第 27 卷第 8 期
· 69·
次较高的穴位: 太白、 大钟、 照海、 太溪、 章门等, 分属于 脾经、 肾经, 章门虽属肝经, 但为脾之募穴, 亦可调理脾 脏功能; 重用灸法取温通之意, 培补先、 后天之本, 以推 动气化传导。所以, 古代治疗便秘在针灸处方形成当 体现了以脾为主的辨 中充分考虑了便秘的病机特点, 、 、 证特色和健脾 增液 行滞的治疗宗旨。 另外, 由于制 古代针具普遍比现在使用的常规毫针 作工艺的限制, 直径粗大, 若多行深刺之法, 恐患者难以耐受, 肢体远 故针刺以浅刺为常用之法, 端穴位本身多数肌肤菲薄, 亦体现了古方对于刺灸方法选用的灵活与实用特点 。 随着临床医疗环境的改变, 现代针灸治疗便秘结 合了现代解剖学知识及传统针灸理论, 更看重症状的 即考虑“症 ” 更多。 普遍使用穴组, 以局部取穴 解除, [3 ] 为主 , 配以远端经穴或随证加减。 除用毫针针刺以 外, 多用电针、 芒针、 灸法、 耳穴压豆、 穴位注射、 穴位埋 [4 ~ 8 ] , 拔罐等方法, 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线、 [9 ~ 11 ] 。 虽然古代与现代在针灸治 更有深刺单穴之法 疗便秘上有诸多区别, 但仍能看出其历史沿革性, 如现 代仍重用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及任脉上的交会穴来治疗 现代临床在辨证配穴上仍遵循着古方的思路 , 古 便秘, 代文献对指导现代临床与科研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
[2 ]

用量化的捻转手法对罗格列酮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进行治疗发现, 轻刺激量捻转手法与中刺激量捻转手 法均有显著抑制血压上升的作用 ( P < 0. 01 ) , 而重刺 激量捻转手法抑制血压效果不明显 ( P > 0. 05 ) 。 研究 表明不同量化参数的捻转手法的针刺效应具有差异

针刺基本手法量效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针刺基本手法量效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针灸 临床杂志 2 0 1 3年第 2 9卷第 8期

71 -


针 刺 基 本 手 法 量 效 作 用 关 系研 究进 展 术
陈静 子 , 刘 阳阳 △, 郭 义
(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 实验 针灸 学研究 中心 , 天津 3 0 0 1 9 3 )
摘 要: 本 文对近 三十 年研 究针 刺基 本手 法量 效作 用关 系的 文献进 行 了总结 分析 。不 同针 刺手 法 、 不同
c e r t a i n d i s e a s e i s b e n e i f c i l a f o r a n a l y s i s a n d c o mp a r i s o n a mo n g d i f e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d a t e s , i n o r d e r t o g e t a c l e r a
c o n c l us i o n a n d g u i d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o f a c u p u nc t u r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s .
Ke y wo r d s: Ac u p u n c t u r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 T wi s t i n g—r o t a t i n g ; L i f i t n g—t h r u s t i n g; D o s e—e f f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手 法参 数 组 合 , 在 效 应 指 标 上 确 实存 在 差 异 , 有 的 表 现 为 效应 程 度 的 差异 , 有 的 则表 现 为相 反 的 效 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针刺手法量化研究进展
作者:蒋永亮, 尹磊淼, 刘艳艳, 王宇, 杨永清, JIANG Yong-liang, YIN Lei-miao,LIU Yan-yan, WANG Yu, YANG Yong-qing
作者单位:蒋永亮,JIANG Yong-liang(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 尹磊淼,刘艳艳,王宇,YIN Lei-miao,LIU Yan-yan,WANG Yu(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中药效应研究联合实验室
,上海200030), 杨永清,YANG Yong-qing(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上海市针灸经络
研究所,针灸中药效应研究联合实验室,上海200030)
刊名:
针灸临床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年,卷(期):2011,27(6)
1.范刚启.钱广洪.张南征针刺手法研究现状分析 1996(04)
2.黄鼎坚论毫针针刺手法 1997(03)
3.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针剌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3(05)
4.杨华元.刘堂义针刺手法的定量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医研究 1999(12)
5.韩燕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 1996(03)
6.王樟连不同针刺手法及留针时间对心气虚搏血量的影响 1983(04)
7.李万瑶.朱莉莉针刺强度对痹证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 1986(09)
8.宋保欣.马双喜.宋园园针刺手法与深度对腰韧带扭伤治疗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医正骨 2000(09)
9.张栋.高惠合.魏正釉针刺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升温关系的热象图观察 1991(01)
10.周国祥.林亚平.王晓顺不同手法针刺大鼠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注损伤和β-内啡肽的影响[期刊论文]-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4)
11.杨华元.钟小红.刘义堂针刺仿真手法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心肌管紧张素Ⅱ的影响[期刊论文]-针刺研究
2008(03)
12.谢凯.李海舟强刺激针法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02)
13.许军峰.杨兆钢不同针刺深度对前列腺增生症大鼠重量指数的影响及态学观察[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03(03)
14.丁光宏.沈雪勇.陶岳辉针刺手法与针体受力参数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4(04)
15.李庆华.李付国.艾炳蔚中医针刺手法用传感针的研制[期刊论文]-传感技术学报 2006(02)
16.刘堂义.蒯乐.杨华元针刺手法操作规范化初探[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8(05)
17.杨华元.徐刚.胡追成针刺手法实时信号处理及AR参数模型的模式别研究[期刊论文]-医学信息 2009(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jlczz20110603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