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
浅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乡村文化

摘要:对于沈从文来说,具有原始野性的和纯真色彩的湘西世界是最具诱惑力的,他沉酣于拙朴的“边城世界”,醉心于那几条古巷和那几弯清河,倾爱于大胆的娼妓和勇敢的船夫,歌颂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的质朴率真的自然人性人情,他用散文诗化的语言把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感自然流畅的表现出来。
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丝毫华丽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呈现给世人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满溢着生命力的王国。
关键词:湘西元素沅陵女子人的本性都市文明文学魅力一、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湘西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心中的“湘西世界”,创作结集约有80多部,成书较多。
代表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月下小景》《边城》《长河》,散文有《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有《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元素谈到一个世界,无外乎两个面,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湘西世界”也不例外。
通过接触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他骨子里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总是不经意在他的笔下流淌,徘徊不散,似乎他许多文章的结束语都应该有这么一句:我是真切的眷念着家的人。
写到他的湘西,总不会忘记提到常德的船和沅陵的女子。
(一)常德的船常德的船有各种类型,诸多变化。
有三桅大方头船,专作装盐用,船体较大,也叫“大鳅鱼头船”;有专门运粮食越湖的乌江子,显得如白面书生般的秀气斯文;有如北方汉子般霸气外漏的洪江油船;有只行驶在酉水一带的白河船;有制作单薄脆弱并缺少个性的辰溪船,也叫“广舶子”;还有如水鸟般轻巧快捷的洞河船,在河面上掠来掠去;还有秀拔灵便的麻阳船;有专门载客人来往于桃源密境的桃源刘子,更有甚者,集众家之所长,做各种生意。
那里的船承载了沈从文太多的回忆与情思,《边城》里摆渡的翠翠,在船上营生的娼妓,靠拉船过活的青年和老人,在《湘行散记》中,沿路的风景便是在船上所见。
徜徉于沅水流域的畅想——略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

徜徉于沅水流域的畅想——略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随着沈从文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的作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
不同的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者,都按照各自所处的时代与个人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逼近这一“有机体”,有着自己的发现和阐释。
由此而构成了一个不断接近沈从文本体,又不断丰富沈从文本体的永远没有终点的流动过程。
正是这独特世态人情的和湘西人民不断的发现和阐释,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才得以辉宏和光大。
我认为,沈从文小说及其创作最突出的成就是他那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湘西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
其间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它不仅为“乡土文学”添加了风采,更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形成了沈从文小说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湘西、千里沅水流域广泛流行的民俗事象,经沈从文加工、提炼并大量运用到小说中。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袭的文化心理现象。
它既包括民众传统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许多内容。
它给人们的言行以巨大影响,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不包括民俗,没有什么人不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民俗氛围中。
民俗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正是反映和表现了这一特征。
一沈从文在一九三一年所写的<<甲辰闲话>>中,为自己的创作定下了一个总的目标,便是要为他的家乡—边陲极境的湘西,写出“故乡的民族性与风俗及特殊组织”(《沈从文选集·后记》四川人民出版社)。
最新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风俗画特色-精品

沈从文的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从题材、人物到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下面我们主要以《边城》为例来论述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风俗画特色。
1.古朴的社会画面。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描述的世界,是一个带有苗族地区古朴原始色彩,有别于内地的特异世界。
寂静平和的茶峒、淳朴蛮荒的苗乡,土匪占据的山寨、热闹狭小的河街,以至于码头、渡口、碾坊、吊脚楼、盐铺,还有赶尸传说、行巫、背石沉潭、游侠行径等,无一不备有湘西的原始色彩和神秘氛围。
《边城》中的茶峒小城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住家摆设、街市风情和都市中截然不同,各家人“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
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
用棕仪作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它硬壳果,也多悬挂在屋檐下”。
家禽在住家旁踱步,广场堆着像宝塔般的木材堆,城外河街坐落着饭店、杂货铺、油行、盐店、布庄、水手介绍所,买卖物品有川贵两地物产,如桐油、青盐、棉花和船上消耗品,鲜活有味地再现湘西西南一隅小城的面貌。
2.特有的民族节日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自己庆祝的独特方式。
湘西作为多民族混合杂居的地区,同样有它迷人的节日气氛,且极具边地特色。
当然这些节日中最热闹的日子要数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一年之中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就是这几天。
年幼的沈从文更是对端午节记忆犹新。
他在《过节和观灯》一文中写到:“近年来,我的记忆力日益衰退,可是七十年前在一条六百里长的沅水和五个支流边一些大城小镇度过的端午节,由于乡情风俗热烈活泼,将近半个世纪,种种景象在记忆中还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样。
”端午节这天,妇人与小孩皆穿上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
家家皆可以吃鱼吃肉。
午饭过后,全家重要的活动有两项:一是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就是我们熟知的赛龙舟。
划船的事个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
各组成员皆是挑选出来的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他们要早早练习,坐在两头高高翘起的朱红色船中,拼出浑身的力气,随着鼓声,随着带头人的呐喊声,用力向前划去。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DOC)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摘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特定的丰富的民俗风情,又有山水的描写和人的描写,使读者始终感受到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的心理与积淀,千百年的苗族精神。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如进入苗族民俗博览会。
沈从文湘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苗族文化,本文探讨了他对苗族文化情有独钟的缘由,并从他的小说创作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民间艺术体验的文化的精髓。
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描述,同时渲染民族地域风情,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现代文明,研究湘西苗族文化精神的独特内涵,让人感觉粗狂的少数民族美和他们独特的方式生活。
关键词:沈从文;苗族;湘西文化;风情AbstractIn Shen Congwen's work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istinctive regional features, both specific and rich customs, the description of scenery and people, to make the reader always feel the hidden in the mountains of Miao people deep psychological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many centuries of Miao nationality spiri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such as entering Miao customs expo. Shen Congwen Xiangxi novels filled with strong Miao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e has a soft spot for a reason for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from his novel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and folk art experience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the description of Xiangxi Ethnic Areas, rendering national region character and style at the same time, Shen Congwen "s literary works is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mutatis mutandis to show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culture of Miao Nationality in Xiangxi, make the person feel mad rough minority that beauty, beauty and their unique way of life and way of life from.Key words: Shen Congwen; Miao nationality; Xiangxi culture; style目录一、引言 (1)二、沈从文小说苗族风情概述 (1)(一)沈从文小说苗族题材背景 (1)(二)苗族文化情结特点 (1)三、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分析 (2)(一)《神巫之爱》的苗族祭祀风俗 (2)(二)《媚金、豹子和那羊》苗族高尚精神 (3)四、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文化特点 (3)(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环境 (3)(二)独特文化精神生活特征 (4)(三)体现苗族文化的价值 (5)五、结论 (6)参考文献 (8)致谢 (9)一、引言在众多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无论是歌唱爱情的男女也好,边城渡口老船夫和他的生活悲惨的自发的孙女,或炊烟缕缕中的耕牛,五花山果园主人的收获,文字作品和你有同样的生活丰富和美丽,给你美的享受。
浅谈湘西乡土文化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湘西乡土文化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由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他出生在湖南凤凰县,儿时也生长在此地,那里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真善质朴的人民。
湘西凤凰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世界,也是一个“人性美“和“人情美“散发于每个角落的天堂。
沈从文在湘西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清新淳朴民风的熏陶下,成就了他习文的创作道路,同时也创作了以湘西山水为题材的系列小说。
他对湘西文化推崇备至,对湘西古朴人民热爱眷恋。
永恒的湘西情节使他的小说创作以“牧歌式”的湘西山水题材为主,因此饮誉中外。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创作道路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乡土文化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出生在沅水流域的凤凰县,也叫镇皋。
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等少数名族聚集的地方。
几千年来,这里聚集了古楚文化、蜀文化与苗族文化,进而形成了特殊的湘西文化,也因此造就了湘西浓厚的文化底蕴。
湘西凤凰被中原文化鄙夷为“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但是自然环境优美、山水风光秀丽,人民古朴勤劳、美丽善良、勇敢机智、天真热情,具有野性美、自然美、心灵美,湘西人民似乎成为了真善美人生形式的象征。
沈从文从小生长在这样的氛围下,形成了他喜欢探索自然、思索自然的敏感性格,也因为湘西文化及人民的朴实、抒情、唯美以及温暖,让他儿时便在心里种下了湘西的种子,湘西的一草一木已经在儿时便随着他的游玩深深地烙在心里,或许他自卑但坚强不息的性格也因此所致。
他属“乡土小说”流派,但他的创作风格却异于鲁迅,许钦文,台静农等人。
他们主要是对乡土中的愚昧、麻木进行发掘和批判,但沈从文则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通过描绘湘西人的自然生活形态表现农村社会的弊端及其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的动摇和瓦解。
沈从文不会极端地看待问题,他总是会用平实无华的语言和描述把问题表现出来,问题与自然生活总能和谐地融入于文章中。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
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
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
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
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
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
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湘西一位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湘西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文化。
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湘西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的真实面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成为了常见的景观。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宁静。
他用文字描绘了湘西的山中村落,山间的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湘西的山水之美。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沈从文的作品还深入刻画了湘西人民的生活。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在《边城》中,女主人公荷叶的坚韧与柔情、沉静与深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而在《湘西杂记》中,沈从文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善良和乡愁。
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对湘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借助作品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传递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湘西杂记》中,他对湘西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挖掘,呈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的作品是湘西的一面镜子,透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湘西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让湘西的生活风貌得以永恒,让湘西的文化得以传承。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生活和文化。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湘西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湘西人。
他的作品将湘西的美丽与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湘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愿沈从文的作品继续闪耀湘西的文学之光,让湘西的风土人情永远留存于世。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笔触闻名于世。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和引人注目。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
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
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
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
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
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
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
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
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没有中哪一位作家象沈从文那样,执著地把“河”作为自己创作的摇篮。
他的几乎全部的湘西作品,都可以说是从“一条延长于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上所激发的抒情幻想。
一方面,这条“河”给他带来了湘西掩映在奇险秀丽的自然景观中的醇厚迥异的风俗民情,健康、优美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和梦幻,并促使他去学会思索,深入地认识宇宙;另一方面,这条“河”也因倒影着湘西这幅意境深远而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抒情画卷而蕴含着深邃的审美视景。
存在于湘西的几乎全部的民情风俗,都与这条“河”息息相关,它们是“河”生动的姿势在岁月中叩响的和音,如端午节划龙船比赛,捉水鸭子游戏,水手在岸上的挣
扎,违反族规要受沉“河”的惩罚等;而傍“河”而生的“水车、碾房、竹排、渡筏、吊脚楼等物象,其实是古老农业文明的具象表征,它们浓缩了化外之境的生息面相,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山地边区低下的生产方式和半开化的生存状态。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除了河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吊脚楼,而和它相关的最多的就是水手和吊脚楼里的妓女。
吊脚楼因江河的凶悍而繁华,水手粗犷的船工号子引来了一群群俊美的女子住进楼里,在吊脚楼中演了一幕幕真挚动人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
沈从文用笔描述了那些可爱的水手和吊脚楼里妇人恩怨的动人场景:在《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文中记叙遇到一个叫牛保的水手,这水手同吊脚楼一个女子厮混一夜,早上起身离开。
这时,“吊脚楼人家窗口,露出一个年青妇人鬓发散乱的头颅,向河下人锐声喊将起来:‘牛保,牛保,我同你说的话,你记着吗?’年青水手向吊脚楼一方把手挥动着,‘唉,唉,我记得到!......冷!你是怎么的啊?快上床去!’…‘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