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导学案

合集下载

《雨的四季-刘湛秋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雨的四季-刘湛秋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雨的四季-刘湛秋》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雨的四季/刘湛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雨水的声音和味道,雨水落在窗户上的样子,雨后清新的空气。

雨水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感觉?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第二步:整体阅读请同砚们阅读《雨的四季/刘湛秋》,大致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是怎样的?3.诗歌中有哪些意象?第三步:细读分析请同砚们再次阅读《雨的四季/刘湛秋》,重点分析以下内容:1.诗歌中作者对雨水的描写有哪些?2.诗歌中作者对四季的描写有哪些?3.诗歌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诗歌中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第四步:情感体会请同砚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在诗歌中有没有找到与自己的经历或感受相关的内容?2.雨水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3.你觉得雨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第五步:创作表达请同砚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一段短文或诗歌,表达对雨水的感情和思考。

可以参考《雨的四季/刘湛秋》中的意象和情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六步:展示分享请同砚们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砚们,互相交流和欣赏。

可以讨论彼此的感受和体会,一起探讨雨水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同砚们对《雨的四季/刘湛秋》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砚们在以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感受身边的自然和生活,用心去体会和表达。

愿大家在雨水的滋润中茁壮成长,享受生活的美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三、作者介绍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雨的四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品味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难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品味其语言之美和表现手法。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刘湛秋,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 22 种。

(二)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花苞()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静谧()屋檐()凄冷()化妆()莅临()吝啬()干涩()草垛()咄咄逼人()2.解释下列词语。

静谧:________________高邈:________________莅临:________________咄咄逼人:________________(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文章主要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笔下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答案:春雨的特点是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的特点是热烈、粗犷、奔放;秋雨的特点是端庄、沉思、深情;冬雨的特点是自然、平静、纯洁。

(四)精读课文,品味赏析1.作者是如何描写四季的雨的?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答案:作者通过对雨的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展现了四季雨的特点。

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3.巩固前两课学习朗读的成果,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3.巩固前两课学习朗读的成果,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花苞.()萌.发()绿茵.茵()娇媚.()诱惑.()粗犷.()睫.毛()铃铛..()静谧.()高邈.()莅.临()吝啬..()淅.淅沥沥()冷冽.()干涩.()咄.咄逼人()草垛()池畦()()一场雨()脉络()操场()含情脉脉娇()娇媚淅()淅沥骄()骄傲晰()明晰矫()矫正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文中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②种子或孢子发芽。

()③形容草地等一片碧绿。

()④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⑤粗豪;豪放。

()⑥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⑦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⑧寒冷。

冽,冷。

()场脉⑨(感觉)又干又涩,不润泽。

()⑩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11需要到难以等待的程度;十分急切。

()○12端正庄重。

()○13安静。

谧,安宁、平静。

()○14高而远。

邈,遥远。

()○15拜访。

(多用于书面)。

()○16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任务二:知作者刘湛(zhàn)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翻译家。

曾被誉为“”。

著有《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遥远的吉他》等,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选》等。

二、探究案★任务一:初读文、理思路1.读课文,按图示结构完成内容梳理,并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

★任务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导学案

聆听四季雨声感悟生命真谛——《雨的四季》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根据情感需要,用指定符号在文中标画出重音与停连,设计朗读脚本。

3.依据脚本朗读,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4.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

【重点难点】1.感知各种“雨”的形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品味比喻句、拟人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任务二:赏雨·设计性情标签任务三:听雨·朗诵特色金句任务四:品雨·发现修辞奥秘任务五:悟雨·品读作者情思【学习过程】我校读书协会计划举办“四时美景”好文推荐活动,刘湛秋《雨的四季》一文以高票入选。

请你以会员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为由于名额有限,本次活动采取“字词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

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蝉.()花苞.()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屋檐.()凄.冷()化妆.()莅.临()造.访()吝啬..()干涩.()草垛.()绿茵.茵()咄.咄逼人()池畦.()高邈.()冷冽.()淅.淅沥.沥()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文中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2)种子或孢子发芽。

()(3)形容草地等一片碧绿。

()(4)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5)粗豪;豪放。

()(6)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7)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8)寒冷。

冽,冷。

()(9)(感觉)又干又涩,不润泽。

()(10)需要到难以等待的程度;十分急切。

()(11)端正庄重。

()(12)安静。

《雨的四季》导学案

《雨的四季》导学案

3.《雨的四季》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容。

【学习重难点】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自主学习】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高邈.()粗犷.()淅沥..()()吝啬..()逼人..()()睫.()毛莅.()临咄咄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高邈:莅临:咄咄逼人:【设问导读】1.导入: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2.有感情的放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全文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结构,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2—5自然段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浏览课文,分别概括四季的雨各有的特点。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什么?【拓展延伸】1.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会不同,雨使你想到了什么?【当堂检测】1.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忍.俊不禁(忍住)B.花红已谢.(凋零)C.察颜.观色(颜色,色彩)D.盘虬卧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⑵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成,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⑶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⑷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课后反思】3.《雨的四季》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雨的四季》导学案

3《雨的四季》导学案

3《雨的四季》导学案第一篇:3《雨的四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编写人:尚平3《雨的四季》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1.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学习难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培养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2.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自主学习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静谧(mì)高邈(miǎo)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一脉情思(mò)莅临(lì)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高邈:高远,也形容人超凡逸俗。

____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走进文本和作者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二、合作探究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一条是以四季景物的描写为线索,一条是对雨的情感为线索,即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编写人:尚平2.课文结构。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2、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二、字词预习检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

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①读准字音。

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②掌握下列词语静谧:安静。

谧,安宁、平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雨的四季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懂得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

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

1.研读文章,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感受画面之美。

2.品味诗化的语言,感受想象和联想的魅力。

3.体会文章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新课导入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潇洒俊逸、风情万种的雨的世界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花苞.() 彩棱.镜() 静谧.()高邈.() 莅.临() 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 池畦.()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静谧:高邈:莅临:吝啬:粗犷: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迫不及待:3.作者简介刘湛秋,1935生于安徽芜湖,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其作品清新空灵,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

代表作有《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中国的土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

3.这四幅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层探究作者抓住雨在四季中不同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四季的雨人格化了。

请你说说作者把四季的雨比作了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语言品析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技法赏析作者能把《雨的四季》写得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五)课堂小结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

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

所以,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时,只要用心观察自然,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四、板书设计春雨:轻柔娇媚四季的雨(美) 夏雨:热烈粗犷对雨的爱恋秋雨:端庄沉静对人生的追求冬雨:自然平静五、拓展延伸请你抓住某个景物的特征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4 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 jié()石 sǒng zhì()水何dàn dàn() xiāo sè()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竦峙:星汉:萧瑟:至:何:若:临: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观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沧树木:丛生海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虚景 (奇特想象) 博大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胸襟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新课导入(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诗歌大意这首诗中对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

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二)整体感知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三)熟读成诵理解背诵全诗。

四、板书设计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哀切、凄惨情景情:寄情明月随君相伴——同情、关切交融五、拓展延伸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交流】①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②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十三)》)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客路:风正:悬:残夜: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颔联:恢弘阔大之景借景抒情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尾联:思乡之情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