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
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人才培养

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人才培养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产业。
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人才培养是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人才培养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推广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缓解农业生产中的制约因素,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管理模式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担。
农业科技推广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因此,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为了达到农业科技推广的目标,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人才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
技术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够快速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
技术人才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技术人才还应了解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实际情况,能够与农民有效沟通,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那么,如何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呢?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建立健全的农业科技评价和推广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应加强农业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和发展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此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宣传力度,向广大农民普及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
同时,加强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人才培训计划方案

农业科技人才培训计划方案一、概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本计划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本计划将通过理论教育、实践训练、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培训目标本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 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科技领域的相关技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使其能够在农业科技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使其能够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训内容本培训计划将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教育:包括农业科学、植物科学、动物科学、林学、园艺、土壤学、植物保护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素质。
2. 实践训练:包括农业生产实践、实验教学、科研实践等相关实践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3. 创新思维:包括创新教育、创新实践、创新项目等相关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综合素质培养:包括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辩论赛、科技竞赛等相关培训,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
四、培训方法本计划将采取多种培训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科研实践、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多个环节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专业知识。
2. 实验实训:通过实验教学、实际操作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3. 科研实践:通过科研实践课题、论文写作、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 : 介 绍 我 国农 业科 技 推 广 人 才 现 状 的 基 础 上 , 析 了农 业 科 技 推 广 人 才培 养 路 径 及 存 在 的 困境 , 在 分 提 出 了破 解 困境 的 对 策 。 政 府 应 该 鼓励 高校 以 县 域 为 单位 培 养在 职研 究 生 , 即 强化 农 林 高校 培 养 农 业 推 广人 才的 主 体 责 任 . 化 政 府 在 农 业 科技 推 广 人 才 培 养 中的 政 策 与 投 入 保 障 作 用 , 保 农 业科 技 推 广人 强 确 才培 养 的 公 益 性 , 富农 业 科 技 推 广人 才培 养 的 学位 类 型 。 丰 关键 词 : 业 科技 推 广 ; 才 培 养 ; 究生 教 育 ; 农 人 研 困境 ; 策 对
o d r o n u e h pu lc r e t e s r t e b i wef r o ae t tanig f g c lur l ce tfc nd e h l gca e tnso la e f t ln s r i n o a r u t a s in i a t c noo i l xe i n, e rc t de r e i i n h he i ge
A bsr c t a t: Th pah a d ite s f ae s r i ng f g c t a s in i c nd e h l gc l xe i wee e t s n d srs o tlnt tani o a r ul i ur l ce tf a t c noo ia e tnson i r an lz d, a d ay e n
农村人才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规划

农村人才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规划标题:农村人才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规划一、引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村人才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
面对现代农业对高素质农民和先进科技的双重需求,我们必须制定并实施一项全面的规划,以提升农村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人才培养策略1. **教育体系改革**:优化农村教育布局,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础的农业科技教育。
同时,推广职业教育,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 **定向培养**:与高校合作,设立农业特色专业,定向输送农业人才,确保专业人才的供给。
3. **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
三、农业技术推广机制1. **科技服务站建设**: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提供面对面的技术咨询和指导。
2. **信息化推广**: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开展远程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3. **政策激励**: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采用新技术。
四、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1. **产学研结合**: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农户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2. **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 **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保障与评估1. **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推广的政策法规,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2. **监测与评估**: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反馈调整优化。
3. **社会参与**:鼓励农民、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推广。
六、结语农村人才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规划,我们有信心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人才队伍,推动我国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农业强国梦。
(注:以上内容为1500字左右的农村人才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内容涵盖了政策、机制、实践和保障等多个方面,以论文形式呈现,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摘要:在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路径及存在的困境,提出了破解困境的对策,即政府应该鼓励高校以县域为单位培养在职研究生,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中的政策与投入保障作用,确保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丰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学位类型。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困境;对策Distress and Strategy Analysis about Talents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tensionAbstract: The paths and distress of talents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tens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viewpoint that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in on-the-job postgraduate students with the county as unit, strengthen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raining talents at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tension, at the same tim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the policy and funding guarante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ublic welfare of talents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tension, enrich the degree types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tension was pointed out.Key words: talents at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tension; talents train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istress; strategy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而中西部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空心化”的农村如何“养活中国”[1]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用最高素质的人才研发出足够的优质农产品可能是解决“养活中国”问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包括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实用人才[2]。本文仅探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他们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群体,是沟通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桥梁。1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现状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存在总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老化等现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而我国为1∶1 200,平均每万亩土地不足1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3]。日本100%专门技术员和65.6%改良服务员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学历层次更高,有将近一半的县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也占有一定比例[4]。“十五”以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包括农业科技人才的高层次人才,但是他们中大部分进入了省、市级科研部门、教学单位,真正进入基层的很少。自2003年以来,我国60%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很少或几乎没有农口院校毕业生进入[4]。根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不含西藏)、直辖市的统计,2009年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县级及乡镇站)编制内人员85.69万人,其中,种植业36.70万人、畜牧兽医23.95万人、水产3.69万人、农机化8.94万人、经营管理10.49万人、其他1.91万人。种植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55.3%;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8.46%,大专学历人员31.64%;农机推广人员中33.3%有大专及以上学历[5]。2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路径分析目前,我国由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推广站以及高职院校、农业大学等组成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整,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培养也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研究所、技术服务中心和技术推广站等单一形式的培养范围小、培养对象分散且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不能保证高质量的培养效果;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培养形式也面临着资源协调、资金投入、管理耦合等困境。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专业素质、推广技能还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技能、学历要求正在逐步高层次化,其理想的学p 目前,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学位授权平台主要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兽医博士、林业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兽医博士都是于1999年批准设置、2000年试点招收研究生。林业硕士于2010年新增,2011年开始招生。林业硕士、兽医硕士专业性强,这两种类型的学位没有进一步细分成若干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综合程度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最初的种植、养殖、林业、渔业4个领域衍变成15个领域,分别是作物、园艺、农业资源利用、植保、养殖、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食品加工与安全、草业、种业、设施农业,至少涉及15个一级学科。2.2 以在职人员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截至2008年,我国专业学位已累计招生86.50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0万人、占28.4%,在职攻读招生61.90万人、占71.6%;截至2008-2009年度,我国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约48.97万人、博士专业学位0.70万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攻读专业学位为主,以2010年为例,当年授予的硕士专业学位80 640个、博士专业学位239个,两者之和占当年授予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总数(102 658)的78.8%,招收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占当年招生总规模的93.0%,在校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占90.4%,其中,硕士生群体占99%以上。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是对在职人员的一种学历、学位补偿以及知识结构的更新。我国在2000~2011年共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69 967名、招收兽医硕士研究生5 812人(表1),兽医硕士规模相当于农业推广硕士的8.3%。兽医博士招生单位只有7家,截至2010年,共招收兽医博士生561人,年均56人,规模很小。林业硕士为2010年新增类别,只能以全日制方式培养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培养的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份额很小,约占总规模的9.0%。2.3 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类别增加1倍左右,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稳步发展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国家新增5万个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生指标,但是当年完成情况并不好,以能统计的9所农林高校为例,当年国家增补专业学位指标1 220个,实际录取363个,完成率29.8%。到了2010年、2011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不仅将绝大部分增量用于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生,还按比例缩减了各个招生单位的学术型硕士规模,很快提升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规模。表2显示,2010年、2011年全日制专业硕士生规模分别占当年硕士生总规模的23.3%、30.0%,2010年全日制专业硕士生规模已与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规模相当。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与兽医硕士研究生,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林业硕士研究生,开始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全日制培养,培养单位包括农林类高校、中央农林科研单位、综合性大学,高校中有“985”高校、“211工程”高校、行业高校、地方高校等,高校是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主体。3 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培养困境3.1 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农林类高校、科研单位应该是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林业硕士的主体单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全国农林院校中,涉农专业的学生只占在校生总数的15%~20%[6]。以两所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较大的农业大学为例,2009~2011年间,两所高校录取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林业硕士3种类别的研究生规模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总规模的25.4%、30.7%(表3、表4),3年录取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分别是119人、139人。但这两所高校近几年招收的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生规模都比较大,其在2009~2011年间招收的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占总规模的48%~80%。近几年来,农林高校专业学位类别也在不断增加,新增类别只能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选择专业学位类别的自由度小,只能在领域间进行选择,因而,出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规模大、比例高,但是领域间极度不平衡的情形。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考生,选择类别的自由度大,如选择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替代农业推广硕士,涉农的专业学位报考人员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录取人数骤降。多种原因造成农业大学没能成为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体。3.2 农业推广艰苦行业或领域人才培养困境农业推广硕士有15个招生领域,但是领域间人才培养规模差异非常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各个领域招生指标是分配的,领域的招生自由度非常小,差异不是很明显;而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的领域选择自由度就非常大,符合录取条件的原则就录取为所报考领域,不存在领域间的调剂问题,总体表现为传统农业领域、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领域报考人员少、录取少,“软科学”领域报考人员多、录取多,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自设立以来对考生吸引力就非常大,2005年、2006年录取人数分别占当年农业推广硕士录取规模的34.4%、38.4%[7,8],而2007~2011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占农业推广硕士总规模的46.2%,而传统领域或专业性强的领域如林业领域也只占总规模的9.3%,不仅如此,招生单位平均录取规模也属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最多(表5)。3.3 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近年来生源职业背景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报考生源毕业于非农(林)高校、非农(林)学科的人多,从事非农业推广、非农业技术开发、非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多,行政干部比例较高,在农业推广工作一线的报考人员少[7]。目前已就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中,科技人员大概占1/3,教师与行政干部大概占1/2,其他人员大概占1/6。科技人员一般来自市区级以上的农科院及农科所,教师主要来自职业技术学院,真正来自基层、来自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人很少[9]。4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对策分析2012年中央1号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改善基层推广条件及职工待遇非常必要,但同时必须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推广能力培养,如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与知识更新;同时要通过全日制培养方式大量培养综合素质高、推广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解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4.1 彰显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特点目前,各培养单位对培养在职人员或多或少都存在利益驱动,办学过程中对培养对象特别是职业背景等把关不严,因为初试科目不涉及专业,复试时虽然涉及专业知识考核,但由培养单位自主完成,一般情况下只要初试科目过了最低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报考条件就能被录取,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性、学以致用等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出现大量在职人员报考农村区域与发展等领域的现象。《意见》强调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特性。农业教育尤其具有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等公益性特性,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应联合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必须破除高校单纯为追求利益而培养人才,而应将为基层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进行考核。当然,前提是国家有足额的专项经费保障培养单位的正常培养成本支出,保证培养质量;同时,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考生积极报考农林牧渔等传统农学专业,并鼓励优秀学生攻读这些专业的研究生。4.2 以县域为单位集中培养在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职人员攻读学位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但实践表明,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而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工作任务更重、工作量更大,更没有时间集中到高校学习,这可能也是他们除了经济原因之外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相关部门应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规划,包括相关鼓励政策,并打破现行的不允许培养单位到本单位之外的地方“办班”的藩篱。人才培养单位应主动到基层“办班”,实施以学科领域或职业领域为单元的规模化培养。根据在职人员特点与区域特点制定灵活的培养方案,加强理论课程与前沿课程教学,加强实践技能培养,以实际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在培养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同时,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瓶颈问题,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而对于学历层次较低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培养与培训,例如,让他们先取得本科层次的学历,再开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开展职业能力与知识更新培训等,构筑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立交桥”。4.3 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业大学同样面临社会世俗偏见。2002年1月12日,全国56所农林高校举行院校长联席会呼吁摘掉“农林高校”的招牌;2004年8月5日,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农林高校改名的呼声再起。近几年来,不断有农林高校通过合并等途径进入综合性大学;没有改名或合并的农林高校则努力向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转型,虽然保留着农林高校的头衔,但其学科专业越来越综合,非农专业数量增加,并占据农林高校学科专业的主体地位;农林高校中农林类专业学生从1988年的84.86%下滑为2006年的35.56%,并有进一步下滑趋势[10]。一方面存在农林高校的招生难、就业难、人才引进难等现象;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兼有农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农林高校有良好的发展时机。因此,农林高校首先要定好位,将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各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作为学校的主体责任,加强学科建设,创新学科内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及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层面应在政策与投入方面保障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地位、调动农林高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保障农林高校农学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4.4 逐步丰富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类型目前,与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仅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林业硕士等,专业博士学位仅有兽医博士。事实上,在行业分化呈现加快发展势头的大背景下,如果以行业关联度高、需求迫切为标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类型和层次上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增设畜牧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推广博士专业学位等,既可以丰富和完善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培养体系,也有利于建立符合国情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参考文献:[1] 吴秋余.空心化农村如何“养活中国”[N].人民日报,2012-3-20(9).[2] 武忠远.农业科技人才分类开发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3] 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6):287-288.[4] 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5] 秦方,王凤忠.加强农技推广人员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科研发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2):43-45.[6] 李华,陈飞平.江西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应用机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115-117.[7] 秦发兰,汪华,柴倩,等.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7):73-76.[8] 唐仁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7-120.[9] 王凤忠,欧百钢,晁伟.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49-53.[10] 陈然.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023年农业科研创新人才培育工作方案

2023年农业科研创新人才培育工作方案背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培育农业科研创新人才成为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为了推动农业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了以下工作方案。
目标本工作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农业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具体目标如下:1.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2. 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研人员;3.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科研资源的共享与共同开展创新项目;4.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策略和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工作方案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1. 加大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奖学金和培训机会,激励人才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2. 建立农业科研创新基地,提供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技术支持,为科研团队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便利条件;3.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提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4. 建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并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转让;5.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共享科研资源,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预计效果通过执行本工作方案,预计将达到以下效果:1. 培养一批具备较高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研人员;2. 成立若干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3. 提升农业科研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
实施计划根据以上策略和措施,制定以下实施计划:1. XXXX年X月至XX年X月,开展农业科研创新人才培训计划;2. XXXX年X月开始,建立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并配备必要的研究设备;3. 年度安排若干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研讨会;4. 定期评估和调整工作方案,确保计划的有效执行。
以上为2023年农业科研创新人才培育工作方案的内容,旨在推动农业科研创新,提升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农业人才培养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农业人才培养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保证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水平,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农业人才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
在培养农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实践能力过硬的农业人才,才能适应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从而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
同时,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也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实践能力。
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行业,需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农业企业,还可以鼓励学生去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金融等相关岗位。
只有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农业工作。
五、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通过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素质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只有建设好了农业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六、加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给农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只有改善了农村教育资源,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七、加强农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选择从事农业行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地位。
农业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农业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而农业科技人才则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农业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举措。
一、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意义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培养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农业科技人才也是农业创新的关键环节,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二、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部提出了以下具体举措:1. 完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农业部将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设立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
同时,加强与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
2. 创建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农业部将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创新平台,激励农业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同时,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科研与产业的对接,促进农业科技的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
3.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农业部将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和研讨会,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农业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拓宽视野,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 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农业部将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激发其创造力和积极性。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评价与认定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1. 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结合当前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分析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培养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对策,以期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完成“养活中国”的大问题。
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农业科技的推广人才、研究人才及实用人才等。
在此结合工作,主要论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农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重任,不断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来创造出新成果,能够起到农业实践和科技理论之间的连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
1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培养困境
1.1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农林类高效、科研单位是培养农业推广科技人才的主体。
但是,现实的数据却不是这样。
经过统计,全国的农林院校中,农业学生仅为全部人数的15%左右。
对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农林高校来说,专业类别在不断增加。
但是,往往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的选择范围却很小,仅能在领域内选择。
所以,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数目比较多,但实际的领域之间的发展存在极不平衡的问题。
1.2农业推广艰苦行业中人才培养困境
在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过程中,体现出各个领域间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大的规模差距。
同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指标基本是分配的,这样就几乎没有自由度的控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
而对于在职研究生的选择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不用考虑太多的问题,一般技术性、专业性、传统农业领域的报考人数较少;而“软科学”范畴,则比较受到青睐,录取人数也比较多。
1.3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源职业背景已经逐渐淡化,经过分析,在基层农技推广中相关的非农业推广、非农业技术开发、非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情况比较多。
同时,他们担任干部也具有较高的比例,其中涉及到农业推广工作一线的情况比较少。
经过统计分析,当前科技人才的硕士研究生中,大约科技人员占到1/3,教师一般大都具有职业教育学院的背景,而真正来自于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情况却不多。
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对策
2.1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
对于在职人员的培训,大部分都是受利益的驱动。
对于相关的办学单位来说,往往存在着很松的入门要求,并没有涉及到专业科目的具体考试,一般要求培养单位完成内容考核即可。
这样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非常低,不利于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存在着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混学历、混文凭的情况,也出现了大量报考农村区域与发展等情况,而没有涉及到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
所以,应该要求国家予以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能够实现正常培养的支出,还应从政策方面鼓励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学习农林牧渔等传统农学专业,保证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2.2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在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在职人员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进校不离岗”,这种情况下最大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往往基层农业人员很难找到必要的充足时间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集中时间来学习。
所以,为了进一步保证人才培
养落到实处,能够有效开展培养活动,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并结合实际来制定中长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规划。
可以根据条件,鼓励人才培养单位下基层开展办班培训工作,采用学科领域或职业领域的方式,实现有效的规模化培养。
2.3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
随着大学的扩展,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大量的农林高校合并进入综合大学。
同时,没有改名的农林高校往往转向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早就远远超出了农业专业的范畴,造成农林高校中农林类专业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纵观这几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农林高校招生难且就业难,在恶性循环下,人才引进也有一定的难度;②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应保证农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紧密结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应充分利用好农林高校的发展机会。
2.4逐步丰富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类型
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表明,社会正在出现快速的行业分化现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前行业关联度越来越高的现状,能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进一步拓展空间,比如增设相关的畜牧硕士、专业化农业推广博士等学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高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需求,还能依托大学建立更好的农业推广发展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紧密联系生产,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证产学研的快速推动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实现当代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岩,张正河.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差异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9-21.
[2]郑家喜,宋彪.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与对策——对湖北省的调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