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 教学反思1-精选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4】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六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六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六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1在接到任务要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我的发现”、“读读背背”、“读读记记”、以及趣味语文中的“猜谜语”的内容后,我心里就犯愁。
该如何去上一节这样的练习课,平时老师们都说练习课容易上,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像这样的语文园地练习课,一上不好课堂气氛就沉闷,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经过苦思冥想,我决定引用儿歌《三字经》吸引学生,以自己上课的激情以及带有激励性的过渡语言带动学生,力求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但是很遗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布置预习,很关键。
三(2)班的学生是我从一年级带起,对他们比较了解,大多数学生较聪明活泼。
布置预习后,他们都很认真去预习,并且一部分学生已经预习中就已能背《三字经》及成语了。
所以在教学中很容易优生带动差生,在教学“我的发现”abb重叠词时,学生也在一、二年级有了一些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中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交流,自己去探究,从而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比较顺利完成这一项内容。
在教学《三字经》,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预习方面做的`很好,这一块的内容部分学生很容易背出来甚至背出《三字经》其他的内容。
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上好一节课,特别是语文园地这样的练习课,必须要有积极并富有成效的学生活动伴随始终。
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参与创造条件,抛弃教师独霸讲台,包办代替的教学方式,创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本课第四块猜谜语的教学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学生兴趣很高,比如:龙蔓蔓同学说的一个谜语就很有趣“有臂没有手,有颈没有头”(上衣)。
同学们都争着猜,急于说出自己收集的谜语,这个时候我觉得同学们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节练习课我觉的存在不少问题,就简略的说两点:一、在“读读背背”以及“读读记记”中读的形式不够灵活多样,没有照顾到差生。
读《三字经》时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组读,降低难度来照顾差生。
语文园地三-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语文园地三-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2.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推测人物的性格与行为。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狐假虎威》。
三、教学重点1.掌握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2.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推测人物的性格与行为。
四、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细节推测人物的性格与行为。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中的细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讨论法:教师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并推测人物的性格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
3.写作法:让学生自主或集体撰写小作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对情节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世界,以烘托气氛。
2. 介绍文学作品构成要素针对性地讲解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3. 感受人物性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受人物性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推测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4. 分析情节针对性地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让学生从中感受人物性格及对情节的影响。
5. 识记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6. 总结与作业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布置文学作品分析小作文的作业。
七、教学评估通过小组合作、诗歌朗读、朗读评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八、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课件、学生课本等。
九、教学反思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有了更好的掌握,并且也更加善于通过细节推测人物的性格与行为。
今后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多采用情境引导法等方式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策略:1、总结阅读、写作方法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课文阅读方法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
思考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在“词句段运用”中,学会在写某个场景时,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让叙述更加的生动具体。
2、语言运用高段语文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
这也是《宇宙生命之谜》这篇科普性说明文的逻辑特点。
通过知识的学习指向语言表达与运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是高段语文的教学目标。
3、古诗学习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流程:一、交流平台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介绍如何根据相同的写作目的,挑选恰当的写作方法。
2.介绍怎样在句子中写下人物厌烦的样子。
3.体会顺序词在抒发上的妙处。
4.积累背诵《春日》一诗。
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相同的写作目的,挑选恰当的写作方法。
2.培育较好的写作习惯。
3.学会如何描写人在入迷时的样子。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你就是怎样认知写作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快速写作的方法?人在厌烦时的样子该怎样描绘等,都就是我们这文言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展开自学和交流。
二、交流意见反馈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了解到阅读方面的哪些知识?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我们应该采用哪些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明晰:自学至这个单元,我们晓得了为根据任务挑选最合适的材料,念文章时,与写作目的关联性较弱的内容,不须要逐字逐句地念,这样可以提升写作速度,并使四书与快速写作能够有效率融合。
2.课件出示具体的问题和阅读材料,思考:怎样选择阅读方法?哪部分详读?哪部分略读?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自由交流)明晰:读书时必须培养一个习惯,先想一想写作的目的和任务,重蹈覆辙针对性地挑选最合适的写作方法。
3.学生自由交流有关阅读的具体方法、步骤,教师总结。
小结:可以从写作目的、任务、写作材料的性质、写作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展开交流总结。
三、合作探究1.课件出具课文例句,思索:怎样才能将人厌烦的样子写下生动?明晰:可以把握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回去写下,也可以写下当时的场景、氛围等。
2.读课文中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思考: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明确:加点的部分采用序数词,分条罗列了几项内容,对生命的存在条件进行了说明,显得思路清晰,一目了然,逻辑性强。
四、日积月累1.出具古诗《春日》,教师指导朗诵。
2.恰当、存有感情地齐读古诗《春日》。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优质版教案

2.选择一个话题,用以上方法说一说。(出示课件14)
竞选班级劳动委员 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小组内成员选择一个话题,并分条阐述自己的观点。
汇报交流。示例:竞选班级劳动委员。(出示课件15)
二、“日积月累”的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春日》,读通、读顺。(出示课件16)(板书:春日(朱熹))
例句1、2:作者运用了“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伸长脖子、探过来”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出示课件8)
例句3: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了“上前、后退、叽里咕噜、踩、挥动、舒了口气”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运用了“眼睛闪着异样的光、激动、痴痴地微笑”这一系列神态描写。(出示课件9)
2.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景?动笔写一写吧!(出示课件10)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7)
3.理解句意。
学生自主理解句意,不理解的内容小组内交流。
①(出示课件18)胜日寻芳泗水滨,
句意:风和日丽的日子在泗水之滨游春。
②(出示课件19)无边光景一时新。
句意: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③(出示课件20)等闲识得东风面,
句意: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
④(出示课件21)万紫千红总是春。
2.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3)(板书:语文园地)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2.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3.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4.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2.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2.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梳理策略1.回顾: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个阅读策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心得?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第一步,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步,大致浏览文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相关的内容和无关的内容,相关的内容细读,无关的内容略读。
第三步,细读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找出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勾画关键句和关键词写感受,梳理情节、找出关键句进行想象、查找其他资料等。
第四步,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完成阅读任务。
3.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方法。
引导:(1)如果我们的阅读目的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讲一个故事,要选择什么方法?(2)如果我们的阅读目的是要说明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要选择什么方法?(3)如果我们的阅读目的是要体会人物的特点,要选择什么方法?4.小结:看来我们的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方法也不一样,读书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5.思考:阅读教材上几位学习小伙伴交流的内容,想想学习小伙伴的交流和我们刚才的交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交流平台”的内容)6.学生交流。
预设:(1)相同之处:第一个学习小伙伴告诉我们“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这就是“相关的内容要细读”;第二个学习小伙伴告诉我们“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就是“无关的内容略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全册)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语文园地教学是巩固一单元学习的综合教学,《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本语文园地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第一部分“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对于读过的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取其相似,找出不同,增加学习的乐趣;“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学会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体会排比修辞的好处,学会写作时什么时候会用分号;最后,“日记月累”版块留给我们的是一首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增加学生们诗词的积累。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内容:一、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在进行教学之前,为了使交流平台版块比较充实,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搜集自己读过的相似的文章,并告诉他们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相关资料带来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同学们因为之前有所准备,所以,我放开课堂,首先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自己看过的类似的书籍,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让组长做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
2、同样,为了使排比句学习的顺利展开,我让学生们准备一些自己学过的排比句,并观察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大屏幕上出示课本的排比句,让学生们总结排比句的特点,即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成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作排比。
同学们基本能发现其特点,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对于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让同学们练习写两个排比句,小组进行评判,更进一步地了解排比的特点,学会判断排比和造排比句。
3、对于古诗的学习,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纠正学生的字音,使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理解和积累诗句。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课前的准备工作充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本次《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安排的是让同学们根据任务,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读出示的两段话,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2.读出示的片段,注意加点的词语,学习有条理,有次序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交流不同的文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既能提高阅读速度又能达到阅读目的。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春日》这首古诗,把字音读准,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词语借助词典加以理解。
从而感受诗人珍惜美好春天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教学时,设计巧妙,用闯关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老师让每位学生都自制了一张闯关卡。
闯关卡的形式多样,别出心裁,可见每位学生的用心投入。
课堂上,老师设计读一读、背一背、译一译、试一试四关,通过同桌互学互查、小组合作等形式,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获得闯关成功的愉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在理解诗意时,浮于表面,与其说是理解诗意,不如说是在背诵诗意。
学生汇报时,对诗的理解都是一个模式,缺乏新意,缺乏自己的理解,老师此时应及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在教学古诗《春日》
时,首先揭题。
出示《春日》插图,提问:这是怎样的春天?让学生畅谈春天。
接着初读《春日》,感知“春”美。
然后精读《春日》,品悟“春”美:同桌或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诗意。
重点把握:“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
最后赏读《春日》,懂得惜“春”。
延伸课文,布置作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