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地理必修一)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完整版课件

(二)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形成不同的气候
1.受单一的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0之间):赤道 低压带控制;
(2)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度之 间大陆内部或西岸):主要是受副高控制;
2、受单一的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3)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度至60度大陆 的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7、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形成的气候:高 原和高山气候。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
地面状况 人类活动 大气环流
离海远近 地形
植被覆盖率 洋流
气温 气 候 成 因
降 水
注意:各气候因子是相
蓝本P46 互关联的,共同影响气
候的形成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北部冬季
漫长,多冰雪。 纬度位置
(2)两极地区降水稀少。 气压带、风带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
较湿润。 海陆位置
(4)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地形
(5)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是终年不冻港。
北大西洋暖流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
气温:
下面是不同地区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观
四、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夏季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阐述理由。 低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低压
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件

18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4.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19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0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1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思考问题] 在我国寒冷干燥的冬季,我们却时常看到电视直播中,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球员在泥泞的草地上奔跑,为什么同 在北半球,我国冰天雪地,而意大利却阴雨连绵?当地受何 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此时的天气状况? 提示:因为意大利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北半 球西风带将大西洋水汽大量输送到意大利,形成连绵阴雨。
13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夏季,陆地升温快,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使气压降低,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则 形成高压。如下图:
14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分布 由于地表并非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 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2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01 课前自主学习
3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大小和雨期长 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西 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 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 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 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 主,其次使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 等。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完成教材P40活动
气候类型
4 2 1
3
气候类型的判断
以“温”定带
终年高温:热带 冷季最低温高于零度: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冷季最低温低于零度:温带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中
南 纬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副极地低压
低压 高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 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中地理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课件

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西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 北半球东北
0°~30° 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 风;南半球
(南半球向左)偏转
东南风
热力 性质 冷干
温湿
干热
跟踪训练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答复1~2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跟踪训练
2.以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 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偏成东北风
0°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被 迫 下 沉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会跟随太阳
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
40˚ 30˚
移动
赤道低气压带
夏半年偏北
冬半年偏南 30˚
40˚ 纬度30°到40°
冬季:盛行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 因是上下纬的热量差异。 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地 面热量状况发生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 之变化。
解析 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至日, 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高中地理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共49张PPT).

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 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1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C.低压控制
B.西风带影响 D.高压控制
13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去理解。
8
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 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9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右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 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正确判断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气温
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 而考虑其气温状况。 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 逐渐降低。
热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温带 45°
寒带
194 0°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去理解。
降水
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 (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
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影响着地面获取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影响气温,是影响气
候的基本因素;不同纬度,气候不同。
21
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主要影响降水。 22
90
极地高气压带
80
极地东风带 70
冰原气候 全年少雨 苔原气候 全年少雨
寒全 冷年
1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C.低压控制
B.西风带影响 D.高压控制
13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去理解。
8
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 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9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右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 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正确判断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气温
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 而考虑其气温状况。 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 逐渐降低。
热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温带 45°
寒带
194 0°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去理解。
降水
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 (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
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影响着地面获取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影响气温,是影响气
候的基本因素;不同纬度,气候不同。
21
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主要影响降水。 22
90
极地高气压带
80
极地东风带 70
冰原气候 全年少雨 苔原气候 全年少雨
寒全 冷年
高中地理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赤道低压带(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 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 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 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北纬90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 北风——极地东风带
北纬60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2.成因:
30°N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
0°
垂直方向: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30°S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60°S
水平方向:北半球:北风
90°S
南半球:南风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
1.形成条件(假设): a.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b.地球自传(产生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季风形成的影 响。 2.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区域认知:结合自己生活的地区,说明冬夏季风向、风力大小的差异。 4.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 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 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 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北纬90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 北风——极地东风带
北纬60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2.成因:
30°N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
0°
垂直方向: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30°S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60°S
水平方向:北半球:北风
90°S
南半球:南风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
1.形成条件(假设): a.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b.地球自传(产生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季风形成的影 响。 2.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区域认知:结合自己生活的地区,说明冬夏季风向、风力大小的差异。 4.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学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亚欧大陆上 太平洋上的 被切断的气压带
的气压中心 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利亚高压
夏季 陆地:热 陆地:低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海洋:冷 海洋:高压 印度低压
北半球气压带块状分布
南半球的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印度低压
南亚
东 亚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多→北涝南旱 • 副高弱→夏季风弱→雨带推移速度慢→南方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多→南涝北旱 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二、气压带和风带 形成——假设条件: • 地表面性质均一 •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 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固定
↓
1.0 理想模式——单圈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
形成——假设条件:
• 地表面性质均一
•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 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固定
风向绘制:在等压线图中画某点的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北半球高空风向
单位:hPa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弯曲等压线图上:
低A 风向
910920 90 0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 在等压线图中把距离最近的一条等压线平移过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
• 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 确定南、北半球后,判断是高空或近地面
°
°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0°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
盛行西风
高中地理必修一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件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原理:大气环流把_____和热_量____从水一汽个地区输送 到另一个地区。
2.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__热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__和西 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 律
典型地区
亚马孙河
南北纬 流域、刚
10°之 果河流域、
间
印度尼西
亚
气候类 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热带草 原气候
赤道低气压 带和信风带 交替控制
干、湿季 明显交替
南北纬10°~ 南北纬20°之
间
非洲中部、南 美巴西、澳大 利亚大陆北部 和南部
热带季 风气候
冬、夏季风 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 高,雨季 集中
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 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3)寒带和高山气候
气候 类型
气候成因
纬度高,太阳辐 苔原 射弱,受极地气 气候 团或冰洋气团控
制
冰原 气候
纬度最高,太阳 辐射弱,受冰洋 气团控制
气候特征 全年严寒 全年酷寒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的 北冰洋沿岸
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 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②夏季,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 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 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 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3)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上最 大的大洋,海陆对比显著;而北美洲和大西洋面积相 对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对比不如亚洲明显,因此季风 现象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