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说
B、地球的岩石圈的12个大板块为:
• 以大陆为主的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板块;
•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比板块以及东太平洋的 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C、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边界位于洋脊(离散型边界)、海沟或大陆 板块碰撞带(汇聚型边界)及转换断层(平错型边界)
• 海洋板块在洋脊处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 块之下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全球板块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由12个大板块和位于其间的若干小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发生在喜马拉雅山的大陆碰撞
本章内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 们直到目前仍无法完 满解释Wegener 在70 多年前所遇到的同样 问题—板块运动的 “驱动力”问题.
三个主要的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大洋洋极及大陆裂谷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
D、板块构造对地质作用的控制 板块构造与地震 全球地震的绝大多数发生在板块边界(提供了地震释放
总பைடு நூலகம்量的95% )
浅源(<70km)、中源(70-350km)和深源 (350- 670km)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类型之间存在关系。浅源地 震最普遍,占地震释放总能量 的85%;中源-12%;深源-5%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一、知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边界与地貌(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例题分析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实验模拟的现象与下列海洋和边界组合正确的是A. 地中海生长边界B. 红海生长边界C. 印度洋消亡边界D. 大西洋消亡边界2. 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产生这种板块运动交界处的是A. 渭河谷地B. 海沟C. 青藏高原D. 海岭【答案】1. B 2. D【解析】1.读材料分析可知,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受热会上升,顺着流动的水体,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为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印度洋、大西洋都位于生长边界,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渭河谷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后经流水沉积作用而成,A错误;海沟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海岭位于海洋的生长边界,D正确。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想必您对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感兴趣,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和分析。

一、坚定的大陆漂移论者在板块构造学说中,坚定的大陆漂移论者主张大陆漂移是地球上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该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并在近期得到了更多科学证据的支持。

这一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像一块巨大的拼图,由一系列移动的板块组成。

大陆漂移是这些板块相对移动所引起的。

大陆漂移论者提出了一些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大陆间沿海线形状的相似性。

南美洲的东岸和非洲的西岸有明显的形状对应,可以看出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化石和古生物的分布。

同一种化石在不同大陆间的地层中被发现,表明它们曾经是连通的。

岩石和地球的磁场也提供了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

二、坚定的海洋地质学论者与大陆漂移论者相对立的是坚定的海洋地质学论者。

他们认为,板块构造的主要驱动力是海洋地质学过程,特别是海底扩张。

该理论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哈利·哈马奇于1960年代提出,并在此后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海洋地质学论者认为,海底地壳在中位脊处不断形成并向两侧扩张,导致板块运动。

他们提出的主要证据是海底磁异常带和地震分布。

海底磁异常带是指海底地壳上呈现出的正负交替的磁化特征。

这些磁异常区域的分布与中位脊的形态和海底地壳的扩张速率密切相关。

海底地震带的分布也支持海洋地质学论者的观点。

三、坚定的变形构造论者变形构造论者认为,板块构造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力学变形过程。

这一观点认为,板块的移动是由地表以下的应力和地壳变形所引起的。

变形构造论者强调地壳变形的重要性,特别是造山作用和断裂带的形成。

造山作用是指地球上山脉的形成过程,它与板块碰撞和挤压有关。

变形构造论者认为,在板块碰撞和挤压的作用下,地壳会发生变形和抬升,从而形成山脉。

地壳中的断裂带也被认为是板块运动的证据。

通过研究断裂带的形态和性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变形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 板块构造的定义。

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质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由大面积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彼此之间可以沿着活动边界来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移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来驱动的,这种热量和压力会使板块发生变形,并且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化。

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地壳和地幔组成,它们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貌。

板块构造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拉伸、滑动和撞击。

拉伸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外拉伸,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滑动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滑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撞击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相撞,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

3. 板块构造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描述地质构造的理论,它把地质构造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独特的性质和运动趋势。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学家可以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研究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2.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分析和预测地质构造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3. 板块构造学说也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发现和开发新的矿产资源,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4. 板块构造的优缺点4. 板块构造的优缺点优点:板块构造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它还有助于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以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综合素质。

缺点:板块构造可能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这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洲际界线,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但是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注意力易分散。

然而他们好动、好表现,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所以,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地图,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识图、绘图、拼图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3、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1、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影《2012》中截取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片段。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现象给予了很好的解释。

一、板块构造学说1、播放课件“六大板块示意图”,出示问题,学生分组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包括的海陆范围)(1)、地球表层可分为____大板块,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2)、除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一、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山脉形成等现象进行了全面解释。

本文将简要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基本假设1. 地球的外部结构不是均匀的:板块构造学说假设地球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称为“板块”的大块体组成的,每个板块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能力。

2.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和造山活动等。

3. 板块边界是地质活动的重要区域: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区域之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也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地方。

三、基本论点1. 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基本模式: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是地球上的一种基本模式,它推动了地壳的演化。

通过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和滑移,地球表面的地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海洋和山脉等地貌。

2.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对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的解释。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板块边界断裂区域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

火山的形成和喷发与板块之间的俯冲和岩浆上升有关。

而大规模地震带和各种山脉的形成往往与板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3. 板块构造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板块构造的存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经常给人类带来损失和痛苦。

了解板块构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这些潜在的地质灾害。

四、总结和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结构不均匀,地壳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质现象,并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产生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学说
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
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
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
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
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
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
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
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古地磁学
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
海底扩张
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
(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
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
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
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
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
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
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
三、海底岩石的年龄
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二海底岩石年龄从洋脊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
转换断层的发现
转换断层与一般平移断层的多点不同
(1)如为平移断层,则随着断距的增加,洋脊错开的距离也增加;断层持续发展,被错开的洋脊之间的距离一般并不增加。

(2)如果是平移断层,错动是沿整条断裂发生的;至于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
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BC段)。

(3)转换断层中相互错动段的错动方向,恰与平移断层中把洋脊错开的方向相反。

(4)转换断层只有在洋脊之间的地段才有浅震分布;若为平移断层,则在断层线上都有浅震分布
六、海底扩张的基本内容
美国Dietz (1961)和Hess (1962)先后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大洋中脊顶部乃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就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的扩张。

随着热地幔物质源源不断地上升并形成新的洋底,先成的老洋底不停地向大洋两缘扩张推移,洋底移动扩展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几个厘米。

板块构造
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n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

到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一、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
1分离型边界
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
(1)俯冲边界
•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

在西北太平洋边缘这种型式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千岛岛弧-海沟、汤加岛弧-海沟等。

这里是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

•另外一种型式,叫做山弧-海沟型,如在南美,一侧为海沟,一侧为安第斯山。

(2)碰撞边界---地缝合线
指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当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不断俯冲时,大洋板块可逐渐消耗完毕,最后位于大洋后面的大陆与
大陆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并焊接成为一体,从而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有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3、平错型(剪切型)边界
两侧板块互相剪切滑动,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消亡。

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但也可出现在大陆上,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就是大陆上的转换断层。

威尔逊旋回
1、胚胎期
地幔的活化最初引起稳定大陆壳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

东非裂谷就是最著名的实例。

2、幼年期
地幔物质的活化使其热熔物质喷流或上涌对流,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并开始出现洋中脊和狭窄的洋壳盆地。

可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

3、成年期
随着洋中脊系统的延伸和扩张作用的加强,终于出现了新的大型成熟洋盆。

大西洋是典型代表,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与相邻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

4、衰退期
在洋脊系统扩张的同时,洋盆一侧或两侧与相邻大陆之间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成为主动大陆边缘。

洋盆面积开始收缩,可以太平洋为代表。

5、残余期
随着洋脊扩张作用的减弱,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海。

6、消亡期
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

横亘欧亚大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最好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