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及核心思想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分制考评说明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分制考评说明(讨论稿)此考评说明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地理》必修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参照实验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必修Ⅰ、Ⅱ、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考评通过学分均各为2学分,共计6学分。
一、课堂学习活动部分(按照教材要求)二、试题考察部分1、考试要求。
(1)地理考核的学科能力要求:地理认知能力: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的了解。
地理思维能力:对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的理解。
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对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包括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究、解释、分析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会考考核将体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2)考试要求:高中地理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
其中含义如下:a—了解: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概念、特点和地理数据等基础知识、重大地理新闻及与地理有关的法规;在地图上正确识别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b—理解:简述、简释、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和与地理有关的基本国情、国策;解读地理统计数据和图表。
c—应用:利用各类信息材料说明地理基本原理;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图上正确填绘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比较和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阐释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
(以下列表中对应)2、各课程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提纲第二章到第四章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提纲第二章1.现代物理学包括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与基本粒子理论。
2.两朵乌云:第一朵是黑体辐射问题;第二朵是关于光速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3.牛顿力学把绝对空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称为“惯性系”。
4.爱因斯坦采取的态度是:先确定宇宙中相互联系的基本过程——光速,这是一个宇宙常数,然后定义异地时间。
5.时间间隔与空间距离的相对性:两事件的时间间隔相对性、空间距离的相对性。
6.广义相对性原理: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不可区分。
7.等效原理: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无法区分。
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把广义相对论称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一方面是由于这个理论的立论基础如此简单与完美,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引起了人类思想的全面变革。
9.霍金与广义相对论:他被认为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专家和宇宙论家,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10.霍金代表作《时间简史》11.黑洞面积:随时间增加,面积不变12.相对论的意义(论述)13.如果说迈克耳逊-莫雷实践等引起的光速之谜导致了相对论的提出,那么,关于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则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创建14.所谓“绝对黑体”指的是百分之百吸收照射到其上的物体15.绝对黑体内高于某一频率的无限多的驻波,其能量总和将必然是无限的!这就是著名的“紫外灾难”16.老三论:世界系统结构的科学(解释名词)●信息概念与信息论●“可能性空间”与控制论●整体性与系统论17.申农的“最小努力量原理”——人们总是力图用最小的力量来完成既定事件18.传播信息的通道称为信道。
某一信道1秒内能够通过的信息量(比特)是信道的传播速率,称比特率19.用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理解事物和改造事物的方法,称为“信息方法”20.控制论的最基本的思想要素是“可能性空间”。
维纳—“可能性空间”21.负反馈(课本71页图)22.“新三论”又称“自组织理论”23.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艾根的超循环理论。
《自然辩证法》历年问答题和答案

2006年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系统中的新质突现?新质突现是基于系统内部的相干性:每个要素的活动方式不仅与自己有关,更与其他要素相关。
特点:交叉影响:各要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再分配,表现出交叉效应;长程相关:要素变化产生的结果长程传递(大范围的限制);反馈调节:一个要素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自身,构成“反应环”。
新质突现的内部依据:相干性交叉影响一—要素之间相互约束限制调整要素的活动方式,造成要素之间的某种秩序和规律性相干性;长程相关一一要素之间协同一致,在长程相关中表现出大范围的非线性协同一致,好象所有要素按照“统一指令”活动,成为一种有序的集体活动模式。
相干性反馈调节:约束和协同。
2、科学实验对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人为的变革、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以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实验具有可以简化、纯化或强化研究对象,又可以再现或重演自然过程的特点,故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1)、科学实验可以提供丰富可靠的科学事实,这些感性材料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源泉;(2)科学实验中的新发现,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实验中的新发现往往与原有理论相矛盾,于是提出新的假说或理论以解释新的实验现象,从而推动科学向前发展:(3)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由于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因而常作为检验科学认识的基本手段。
3、如何看待系统思维中的目的性问题?在对机械自然图景产生动摇性冲击的现代科学理论中(主要是生物学、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目的性思想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目的性概念就是现代科学用以解释生命机体及有机系统的自组织规律的一个基本概念。
目的性就是系统的“寻的性”、“预决性”,是系统要达到的那一最后状态的预测和方向性。
目的性就是系统的负反馈。
协同学创始人哈肯则认为:目的性就是系统在走向有序结构的点的自组织过程。
《科学与技术》课后练习答案(试题)

《科学与技术》课后练习答案(试题)科技复习提纲填空科学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16世纪是以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牛顿为代表的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二战前是以爱迪生为代表的集体研究时代。
当今科学已进入了跨国建制时代。
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了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高技术这一名词,并于1986年3月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变异的普遍性、繁殖过剩、生存斗争与适者生存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电磁场理论揭示了光、电、磁内在联系。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化工技术革命包括:化肥工业的诞生、人工合成染料、制药工业的诞生、安全炸药的发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技术等。
原子的范围是10-10m、原子核的范围是10-14m—10-15m、夸克的范围10-20m。
原子能的释放方式是: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裂变、原子核的聚变。
其中利用最多裂变。
核反应堆是达到临界状态的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核裂变反应持续下去。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发电厂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装机容量300现代化学发展特点: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细胞膜具有物质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和分子识别等重要功能。
根据与内质网的关系,核糖体可分为游离核糖体、附着核糖体两类。
核糖体是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
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液四个组成部分。
地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

地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摘要: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随着学科的发展,用于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逐步完善.其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又可进一步分为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另外,报告还论述了历史比较法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关键词:地质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科学思维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只有具备了科学思维,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推动科技的进步.对于科学思维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的阐述。
刘冠军等(2000)认为科学思维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是科学劳动者或科学认识主体思维的科学化或最优化。
胡卫平等(2003)认为所谓科学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自然界中事物(包括对象、过程、现象、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自然界中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Dubnra等(2005)认为科学思维表现为对科学内容进行推理时使用到的心理过程(如实验设计),或者常常在科学领域使用到的特殊类型的推理(如推断在冥王星之外还有一个行星).它包括了很多一般目的的认知操作,人类将这些操作应用在诸如归纳、演绎、类比、问题解决以及因果推理中。
袁薇薇(2007)进行了进一步总结,认为科学思维包括了科学领域中,在产生假设、实验设计、证据评估、推断思辨、得出科学结论等过程中的一切思维技能,它既包含了很多一般目的的策略与算子,同时也是一种非算法性的、复杂的、需要努力的高级思维,其核心是在对一个多变量系统进行推断时所表现出的科学推理能力。
从以上的各种定义看,各种表述虽然不太一致,但都有其共同的理解,一般说来科学思维是主体对客体理性的、逻辑的、系统的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以及科学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西洋两侧 山链的相似性
证据3:动、植物 群的相似性。分布 在冈瓦纳大陆的兽 孔目爬行动物群和 舌羊齿植物群 (250-200Ma前) 是可以对比的。 爬行动物—中龙
证据4:南半球各大陆石炭—二叠纪冰川的分布
南半球各大陆石炭—二叠纪冰川的分布
南半球各大陆 石炭—二叠纪 冰川的分布 (300Ma)
陆壳
SB ACM 洋壳 TF
ACM
TF
陆壳
陆壳
造山带CB
( a ) 板块离散运动及其边界示意剖面
( b ) 板块俯冲运动和转换运动及其边界示意剖面
( c ) 板块碰撞运动及其边界示意剖面
SB
SB
TF
板块
纳兹卡板块
SB
TF
TF
五、两种类型的大陆边缘 1、主动大陆边缘(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它是板块俯冲作用发生的场所。通常是大洋板块俯 冲于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之下。其突出的构造标志 是伴有强烈的地震活动和岩浆、变质作用,及在凹 侧产生海沟—岛弧、贝尼奥夫带。主动大陆边缘最 重要的地貌特征是发育有弧沟系(trench-arc), 即海沟及与海沟共生的岛弧或山弧。如苏门答腊— 爪哇构造带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西方向的俯冲作 用,形成爪哇海沟、明打威火山弧等。 也称活动边缘、太平洋型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
不同形式的聚敛边界
B型俯冲 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运 动,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 板块之下,使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 型边界(subduction boundary)
A型俯冲 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相对汇聚运动,并在汇聚 运动中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而碰撞造山的表现也 可以是一个大陆板块俯冲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 相邻的两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 (collision boundary)。
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 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 减,因而洋底不断更新。 洋底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 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 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 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第三节 板块构造理论
他们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地吸取了 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岩石圈和 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 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 多重大问题。
贝尼奥夫带的意义:说明沿大陆边缘的海沟,存在着 倾向大陆的正在活动着的巨型断裂带,洋壳在此带俯 冲、下插到大陆岩石圈下。现在认为贝尼奥夫带就是 一个洋壳的削减带,是大洋与大陆岩石圈的聚敛带!
证据5:海底火山岛链的分布
古新世 始新世
海底扩张成因机制
Holmes
霍尔姆斯的地幔对流说
海底扩张示意图
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seafloor spreading )
★H.H.Hess(1962)和 R.Dietz(1961)同时 提出海底扩张的观点
-
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 幔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 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 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 ,导致大洋海底不断地扩张。
海底扩张理论
(May, 1971; Ernst and Buchan, 2001)
一、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 )
泛大陆(潘吉亚大陆)
假设在约2 亿年前,地 球存在着一 个超级大陆 (supercon tinent), 称联合古陆 或泛大陆 (Pangaea)
从侏罗纪开始,联合古陆 分裂开来并各自漂移,现 今各大洋和大陆都是经过 大陆漂移后形成的。 而且还认为北大西洋的张 开是近几百万年内完成的。
北美板块
PC M
块 板 M 美 北 PC
M PC
CB CB
阿拉伯板块
欧亚板块
欧亚板块
CBSBTF Fra bibliotekC M北 美 板 块
TF
AC M
1968年前后,麦肯齐 、摩根、X.LePechon 、J.T.Willson等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思想 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 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 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 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 平运动,板块(plate)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 界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 烈的地带;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 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 演化的基本格局。
离散板块边界(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大洋中脊轴部,当两个板块相背运动时,板块边界受 到拉张而分离,岩石圈深部和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上涌, 并逐渐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这种情况下的相邻 板块的边界称为离散边界。
由于有大量玄武岩浆喷发,频繁的浅源地震及断裂活 动,因此也称洋脊扩张带,或称增生型边界 (accreting plate boundary)。
四、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以大陆为主:
北美板块 欧亚板块 南美板块 非洲板块
★以大洋为主:
菲律宾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加勒比板块
阿拉伯板块
南极洲板块
纳兹卡板块
可可斯板块
北美板块
PC M
块 板 M 美 北 PC
M PC
CB CB
阿拉伯板块
欧亚板块
欧亚板块
CB
SB
TF AC M
北 美 板 块
板块构造学说:伟大的地学革命! 65-68年理 论成熟。强调板块构造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 导,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国际级的赫斯和迪 茨、Wilson, 上田诚也,都城秋穗;中国 70-80年代以尹赞勋,李春昱,郭令智为代表.
一、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二、海底扩张( seafloor spreading) 三、全球板块构造( globe plate tectonics)
二、板块运动的方式
岩石圈板块主要的、主导的运动形式是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可以导致地壳发生垂向运动;
水平运动的三种端元运动方式
离散运动
聚敛运动
走滑运动
三、板块边界
离散型板块边界 板块两侧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所有大洋中脊都是 这类板块边界 聚敛型板块边界 板块两侧沿着相向的方向运动。以太平洋东西两岸 的海沟俯冲带为代表,以产生深源地震,褶皱山系, 引起火山活动特征 转换断层型边界 此类边界既不产生也不削减岩石圈,使洋中脊发 生水平错位。以水平错位产生浅源地震,伴随板块 的分离和火山活动为特征
大西洋2.25cm/a;印度洋2.2cm/a;太平洋4.9cm/a
证据3: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由加拿大学 者Wilson于1965年提出。
转换断层模型
f
c
证据4、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海沟是位于洋底 边缘的一种狭长 凹地,水深常超 过6000米,横剖 面为不对称的V 字型,有沉积物, 但是厚度不等。
泛大陆(潘吉亚大陆)
劳亚大陆
(450-200 Ma)
特提斯海—古地中海
(600-200 Ma
冈瓦纳大陆
休斯( Suess)
成因机制解释
1、大陆地壳在大洋地壳上漂浮和移动;
2、大陆向西漂移:太阳、月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 阻力,使地球自转速度减缓,发生向西的拖曳作用. 美洲大陆受到较强的向西的拖曳力,落后于欧洲与非 洲的运动,形成大西洋. 3、由极地向赤道方向运动 (离极力):印度原位于 南极大陆附近,向北漂移 与欧亚大陆相接,发生碰 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 脉。
海沟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贝尼奥夫 (H.Benioff, 1968)首先发现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与在海 沟—岛弧系有密切的关系,呈有规律的变化: 从大洋方向向大陆边缘附近地震分布依次为浅 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可排列成 一条由海沟向大陆方向深处的倾斜带,也称贝 尼奥夫地震带。该带的倾角一般为45°,可在 15°-60°之间变化。
第一节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假设在约2亿年前,地球 存在着一个超级大陆 (supercontinent), 称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Pangaea)
大陆漂移
★德国,Alfred Wegener(1915)
Mantle plume
The reconstructed giant radiating dyke swarm is the tectonic mark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reakup of supercontinent related to mantle plume
松山反向 高斯正向
332万年前
吉尔伯特反向
海底地磁条带形成模块图
吉尔伯特反向
高斯正向 松山反向
布容正向
对称分布的海底地磁条带
老洋壳-----------新
洋脊
新---------------------老洋壳
冰岛西南方向大 西洋中脊实测海 底地磁条带(引 自Heirtzler et al., 1996)
大西洋洋中脊(mid-Atlantic ridge):对称式、 平分大西洋; 太平洋洋脊(Pacific rise): 又称太平洋洋隆, 洋脊偏于东侧; 印度洋洋脊:洋脊呈倒Y字型,位于中央。
大西洋洋底,洋脊扩张
印 度 洋 海 底
太 平 洋 海 底
洋中脊:洋中脊的横 截面呈平缓的等腰 三角型,两侧呈地垒 状隆起,中间呈地堑 状陷落(裂谷)。 洋脊处沉积物最薄; 裂谷带为火山岩,缺 失海洋沉积物。洋脊 是火山喷发带, 因此 也是高热流带。 洋脊也是地震带,特 点是震级低、震源浅、 地震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