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经《蒹葭》课件【三篇】
《蒹葭》完美版ppt课件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 (2)没有着意刻画人物形象,但却十分含蓄地勾 画了双方的形象特征。
❖ 伊人----高洁、美好、可望而不可即 ❖ 3、音乐美。 ❖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
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 具感染力。 ❖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 章压i韵。
10
前两句 写景
八句
兴
后六句 抒情
情
景
交 融
蒹 葭
三章反复咏叹,追求急切 执着追求不到,无限怅惘
11
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 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 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 史上第一朦胧诗。
12
❖ 关于《蒹葭》主题的几种说法:
《蒹葭》ppt课件

不同点:
1.《关雎》表现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朴素,健康明
朗,热情浓郁;《蒹葭》含蓄地抒发了对丁“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情
意,惆怅、伤感。
酉 年
2.《关》叙事线索清晰,画面形象可见;《蒹》意境含蓄,场景朦
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丁 酉
年
《蒹葭》以深秋的芦苇起兴,通过描述访求
“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表现了 主人公对意中人的不懈追求和强丁 酉 烈的思念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
丁
酉
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
年
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
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 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溯丁 酉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年。”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 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 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年
深入探究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 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 笼罩在晨雾中的丁 酉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 的芦苇。一条河年 流,蜿蜒而去。望远处, 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 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 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路)高而陡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ppt课件(35页)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生于水边。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 且 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苍苍:茂盛的样子
清代叶燮 [xiè] 在其《原诗》中 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 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而上下求索,不怕艰 难险阻,矢志不渝的 青年。
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 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 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 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 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 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萋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萋 晞 人 湄 之 跻 之 中
, 。 , 。 , 。 ,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蒹葭》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 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 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 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但有一点 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 见”之情、“执着追求”之意、 “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求而不得: 在水一方(之湄、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
《蒹葭》优秀课件

四读分层次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
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
望,追寻“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物象与色泽 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交代了诗人所 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 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 “所谓” “在水一方”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曲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绕来绕去道儿长。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隔河对岸看得清。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藏身小岛水中心。 3 那人正在隔水滩。
民俗歌谣之诗也。” 朱熹还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 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 也。”
一读知内容:
蒹葭《诗经· 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二层,每章的后四句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 道阻且长,幻想迷离
“苍苍”
“凄凄”
“采采”
“为霜” “方”
“长”、
“未晞” “湄”
“跻”、 “坻”、
“未已” “涘”
“右”、 “沚”
“央”、
蒹葭课件ppt课件

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学习和欣赏《蒹葭》等传统诗 歌,可以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增 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创新发展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当不 断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1 丰富了诗歌创作手法
《蒹葭》采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为后来的诗 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02 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蒹葭》作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 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成为了文学经典的代表
《蒹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文学经典的代表之一。
对现代诗歌的启示
音乐美
总结词
通过优美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课件的艺术魅力。
详细描述
蒹葭课件ppt选用了多首优美的背景音乐,这些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与课件内容相得益彰 。通过音乐的衬托,使得课件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观众在享受美的同时,更好地理解 课程内容。
04
蒹葭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文学地位
01 《蒹葭》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02 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语言简 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02 《蒹葭》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主题思想
《蒹葭》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远方伊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深刻而真挚,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02
诗歌内容解析
诗歌结构
诗歌分为三章,每章八句,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层层 递进,反复咏唱。
《蒹葭》PPT优质课件

写作借鉴
1.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
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
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
秦
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
风
但于质朴中又有蕴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2.虚实结合,
·
想象丰富。 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
不管如何说法,伊人都是诗人心中美好事物的象征。 她使诗人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到,就是这种若即若离的 朦胧美感,给整首诗带来了一种清冷超脱的意境。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芦苇。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 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苍苍:茂盛的 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在水 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 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 她好像站在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陆地上。
重章叠句: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更 显韵味绵长。一再“溯洄”“溯游”, 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 意切。
秦风· 蒹葭
太阳已经快要出来了,河边的芦苇因着阳光的照射慢慢的擦干了身 体上的露水。诗人还在执着的寻找着心中的伊人。“啊!我的伊人, 我什么时候才能寻得你的芳容?”,诗人在心中呐喊。他不知疲倦的 沿着河边弯曲的小路走着。汗水一滴一滴的落下,他把长衫脱掉拿在 右手中,左手放在眉间,眯着眼睛向对岸望去。伊人出现在水中的一 块小洲上,周围尽是碧草蓝天。此时,诗人已经精疲力尽,看着伊人 周围的美好景色,紧绷的脸渐渐松弛开来,接着对着小洲上的伊人, 咧开嘴笑了。
《蒹葭》精品PPT课件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 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 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 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芦苇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站在对岸水那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 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理解大意
理解大意
蒹葭萋萋, 芦苇一片凄清清, 白露未晞。 清晨露珠尚未干。 所谓伊人,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 在水之湄。 她就站在河那边。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阻且跻。 越走越高道儿难。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找她, 宛在水中坻。 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诗歌,在反复中朗读中领悟 诗歌的意境美。 3、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蒹葭》选自十五《国
风》
《秦风》 ,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
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
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
皆生于水边。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请你试用一句话来表现诗中优美的画 面。
一、听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优秀课件

02 2、荷:池塘中的水生植物,象 征美好。
03 3、淤:塞住,形容这片荷塘上 04 4、人:指家人。 覆盖着很多蒹葭,看起来像是被 压在草下面。
【诗意解析】
✓ 1、情感疏离:诗歌一开始就表达了一种 失落的情感,荷塘中长满的蒹葭,让人联 想起了乡村的景象,而家乡却离自己太远。 这种疏离感在诗歌的背景之中,越发显得 强烈。
【简要介绍】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是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屈原。 全篇共计五句,其中第四句为独体句。在该诗中,屈原以 荷塘中的蒹葭为背景,抒发了对离家的亲人思念之情。作 为中国文化的精华,诗经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镜子, 以纪录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记录人类精神世界的旅程。
【注释】
01 1、蒹葭: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植 物,形似草。
2
4
✓ 4、人生感慨:诗歌最后一句“黄雀百舌 俱来,问君何所之”。这是诗歌的结尾, 也是诗人的人生感慨。这一句话表达了诗 人对自己之后的生活的不确定,也是对社 会变化的不确定和对未来的思考。
【学习案例】
可利用一下思路进行学习案例制定: 一、了解屈原及其时代背景(可通过PPT、视频等形式进行学习,进行问答游 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远古历史的认知)。 二、通过播放荷塘、蒹葭的图片或实地带领学生参观荷塘,使学生更好地感受 诗人描绘的景象。同时,可通过回答问题对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刺激学生对 自然的认知,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三、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诗歌欣赏,教师进行诗歌深度解析。学生通过自我领 悟与探讨,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让学生欣赏古诗歌翻译成的现代流行歌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古代 诗歌的神韵与现代音乐的加持。
《蒹葭》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导言】 03. 【注释】 05. 【学习案例】 07. 【结束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诗经《蒹葭》课件【三篇】初中语文诗经《蒹葭》课件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蒹葭》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
教学中,对诗中所表达的男女纯真爱情既不能回避,也不可过分渲染,要把握好讲授的分寸和尺度。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通过歌曲《在水一方》和诗歌的比较,感受美。
并能由此归结出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和图表演示法学习课文。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
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
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放幻灯片1)二.解题请打开课本p165,指导看注解6。
三.朗读欣赏1.用心听朗读(课件视频播放朗读)把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生字画出来2.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生字词应该注意的,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并集体读两遍。
4.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或摇头晃脑读或浅吟低读或高声畅读。
5.集体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1.教师讲解疏通每章诗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对诗的理解,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自由发言,各诉己见。
幻灯片8)3.教师点评。
展示自己的理解。
师生共赏。
(诗歌赏析投影显示)秋风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
我的心如霜如露,似梦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你总是若即若离,日暮时分飘飘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
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里,河面波纹里流动着是你娇羞的容颜。
我远远地望着你,想要追寻你。
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沿着堤岸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流淌,让心儿荡起双浆,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结霜,浓雾迷茫。
思念的泪光里,总有你温婉的身姿。
是幻觉吗?你是一朵清莲,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
我只能隔岸望着你——可望而不可求。
那淡淡的忧伤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初中语文诗经《蒹葭》课件篇二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诗歌赋予了我们柔情、豪情和激情!现在就让我们溯洄而上,走进诗歌的源头——诗经,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去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2、介绍诗经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出示课题)3、解题《蒹葭》选自《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二、感知朗读,理解内容1听读;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葭溯洄萋萋晞湄跻坻涘沚3、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感情分寸。
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指名朗读;5、感受诗的音乐美音乐美:节奏、音调、声情韵脚第一章:苍、霜、方、长、央;第二章:萋、晞、跻、坻;第三章: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重章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余音袅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上古民歌,也是现代民歌常用的形式。
它的美感价值,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从情感方面看。
十个重在以情动人。
情感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是从音乐方面看。
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才能动情。
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是有了推进。
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三、理解诗意1、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2、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3、把《蒹葭》翻译成白话诗,体会其诗味。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河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荻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洲。
4、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四、赏析景物,感受意境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清冷孤寂凄美迷离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五、把握形象,拓展延伸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诗经《蒹葭》课件篇三一、导入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
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2、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
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
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
】(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
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
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
】《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牵梦萦。
(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记承天寺夜游》【“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
这么欢喜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
这是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4、(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