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易混淆术语分类解析
古诗词易误读字正音辨析

古诗词易误读字正音辨析
1. 《离骚》:“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漢女。
” 误读为:“套套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正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解析:误读的“套套”实为“迢迢”,指远离;“河漢”实为“河汉”,指天河和银河。
2. 《长恨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误读为:“转珠阁,低绮户,照无眠。
”
正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解析:珠是一种宝石,与文中“照无眠”的意境不符。
3. 《将进酒》:“蒿里有丝,五车书成。
” 误读为:“草里有丝,五车书成。
”
正音:“蒿里有丝,五车书成。
”
解析:蒿指一种植物,与“草里有丝”的意象相符;“五车书成”意为写作极为精湛,书法如车轮滚动般流畅,与“草里有丝”无关。
4.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误读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震。
”
正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解析:误读的“震”应为“霜”,指月光下地面的植物叶子上的霜花。
5. 《登高》:“临风听雨来,潇潇难别此。
” 误读为:“临风听雨来,潇潇难波此。
”
正音:“临风听雨来,潇潇难别此。
”
解析:误读的“波”应为“别”,指离开此地十分舍不得。
古诗词鉴赏易混淆术语分类解析

古诗词鉴赏易混术语分类解析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准确解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和形象特征;能初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而后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得最多的内容,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
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
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
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
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
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具体而言: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精选

高考语文必背材料: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一、牢记鉴赏常用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比照、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意向(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等等。
7、语言: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8、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幽默。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11、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二、牢记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境。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理解的困难古诗词往往使用古代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
1、词汇含义的变化许多古代词汇的含义在现代已经发生了改变,或者变得不常用。
例如,“可怜”在古代有“可爱”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如果按照现代的理解去解读,就会产生误解。
2、语法结构的不同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语法不同。
比如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欲穷千里目”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欲目穷千里”。
还有省略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介词“于”,完整应为“两个黄鹂于翠柳鸣”。
3、典故的运用诗人为了表达丰富的内涵,常常引用典故。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词的真正意思。
比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就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二、意境把握的挑战古诗词讲究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1、时代背景的差异每首诗词都有其特定的创作时代背景,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对古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了解有限,这就增加了理解诗词意境的难度。
2、诗人个人经历和情感诗人的经历和情感对诗词的意境有着重要影响。
不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就可能无法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3、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古诗词中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明月”常象征团圆或思乡,“梅花”常隐喻高洁的品质。
如果不能准确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就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层意境。
三、韵律和格律的复杂性古诗词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1、平仄的规则平仄是古诗词音律美的重要体现,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区分平仄以及按照平仄规则创作或欣赏诗词是有难度的。
2、押韵的技巧押韵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同的诗词体裁有不同的押韵规则,如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且押平声韵,而词的押韵规则则更加多样化。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
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
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
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
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
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文字的障碍古诗词往往使用古汉语,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1、词汇方面许多古诗词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常用,或者词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可怜”在古文中常有“可爱”之意,“走”则表示“跑”。
这就容易导致学习者按照现代词义去理解,从而产生误解。
2、语法方面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常常省略主语、宾语,或者使用倒装、互文等特殊句式。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用了互文的手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军战死、壮士归来,而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过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3、文字通假通假字也是常见的难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如果不了解通假现象,就难以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古诗词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典故运用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无法领会诗人的真正意图。
比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2、礼仪制度古代的礼仪制度在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如“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女子的拒绝方式就遵循了当时的礼教规范。
3、社会风俗不同朝代的社会风俗也会影响诗词的创作和理解。
例如,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等风俗在诗词中时有出现,如果对这些风俗不熟悉,就难以理解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三、意象与意境的把握古诗词常常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1、意象的多义性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月”这一意象,有时象征团圆,有时又寄托思乡之情,有时还寓意孤独。
2、意境的复杂性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境界,理解意境需要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感悟。
诗歌鉴赏常见易混术语辨析

高考诗歌鉴赏中, 最令学生头疼的 就 是 艺 术 手 法 鉴 赏 这 一 部 分 。这 些 问 题 之所以令学生感到头疼, 一是学生不知 道诗歌中都有哪些手法, 二是不同术语 的使用使得学生不知如何作答。
其 实 , 古 代 诗 歌 的 艺 术 手 法( 也 叫 表达技巧) 不外乎抑扬结合、动 静 结 合 、 情 景 交 融 、借 古 讽 今 、托 物 言 志 、白 描 、 渲染、衬托等等。概括起来 大 致 可 分 为 以 下 几 类 : 表 达 方 式 的 技 巧 、表 现 手 法 的技巧、修辞手法的技巧。下面, 笔者从 以下几个方面把诗歌鉴赏中的易混点 加以梳理, 以期能给我们复习备考提供 一些帮助。
18 发明与创新 2007.10
羽毛最长的鸟: 天堂大丽鹃。尾羽是体长的 2 倍多。
鸟类之最
名 师导航 INVENTION&INNOVATION
再如 2006 年高 考 福 建 卷 中 李 商 隐 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别 , 别 时 茫 茫 江 浸 月 ”“ 去 来 江 口 守 空
的《谪居》:“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 有 空 床
和描写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直接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描写的事物只 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 景 抒 情 、 有一个“蝉”, 并且对“蝉”也 进 行 了 多 角
借物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 志 、借 古 讽 度多层次的描写,“垂绥饮 清 露 ”是 写 蝉
今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 也叫 创 作 手 法) 有 : 渲 染 、烘 托 、衬 托( 正 衬 、反 衬) 、对
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 。 诗 人 对 这 些 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
二 、托 物 言 志 和 借 景 抒 情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的几组术语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的几组术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必考考点之一。
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术语很多,其中有些术语在使用时容易张冠李戴,因此必须准确地加以辨析。
一、“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三种:描写、议论、抒情。
在鉴赏“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时,“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这一组术语最常用到。
1.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它可以是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
也可以是化静为动。
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排”一“送”,把静止的山写活了。
还可以是动静辉映。
如宋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 “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间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2题)2. 虚实相生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借助联想与想象,写假想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古典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以至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在这首诗中远与近、高与低、明与暗、动与静、抑与扬对比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易混术语分类解析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准确解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和形象特征;能初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而后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得最多的内容,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
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
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
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
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
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具体而言: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规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着力于诗词整体语言运用形式。
诗词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区别在于: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与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都是服从文体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在诗词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的。
修辞手法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复杂多样,《高考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及其表达效果,其中前五种是诗词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方法。
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都能增加诗词的表达效果,但前者着眼于微观,是修饰句子的;后者是着眼于宏观,是突出整体地的表达效果。
在一首诗词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时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譬如比喻、对比、反复等,若只限于句子的修饰,则称之为修辞手法,若全文都运用这些手法,则称之为艺术表现手法。
【高考精题导航】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赏析。
分析:本诗着重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先得立足全文内容,本诗可看作为山水田园诗,鉴赏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要有机利用注释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 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分)分析:①刘诗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②吴词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
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
“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
“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
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
”“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
“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
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③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
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
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
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
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抒情手法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抒情性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志趣和思想无不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常见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情景相融、情景相衬等。
对于这些抒情手法的概念,学生也容易混淆。
现具体辨析如下: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悟时,便把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景物描写中,并通过具体的“象”(景或物)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手法在古诗词中是运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也常用于借景抒情诗中。
在借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地位不是并列的,前者是主要的、实写的,后者是次要的、虚写的。
在构思上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议论),或者全文都描写景物(如咏物诗),情感隐含在字里行间。
前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
后者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
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全部绘景,分析理解时要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才能感受到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2、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人将思想感情完全融合在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人感觉不到这是写景还是抒情的一种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柳永的《雨霖铃》,全词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词的上阙先描写别离的环境氛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接着写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虚写别离后友人在途中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下阙先抒发情感,接着把离愁别绪集中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诗人情感的画面中,最后再次抒发难以排遣的离别情绪。
又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
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等。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诗人都是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特定景物来表明心迹或人生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方式不仅在诗词中也在散文中运用得最广泛,它貌似咏物,实则言志,物我难辨,融为一体。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鉴赏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
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类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高考精题导航】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