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东高考地理卷解析

合集下载

2007年广东高考文科理科综合的变化

2007年广东高考文科理科综合的变化

2007年广东高考文科、理科综合的变化1、从大综合到文理基础1.1文理基础与大综合的相同点第一,两者命题指导思想相同。

设置大综合考试和文、理科基础测试的目的都是为了发挥高考对中学课程开设的指引作用,并且在防止学生偏科的同时,适当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两者命题科目的组成相同。

大综合考试和文、理科基础测试科目的设置都是由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构成。

内容与难度相同-----考试内容范围广,考题难度不大.------靠知识点是否有漏洞拉分。

2.内容所涉及的科目相同-----六个科目在同一份试卷上,高考成绩反映不出六位科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差异.------靠管理拉分.考试的目的相同----防止学生偏科,要求学生要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是对以前高中毕业会考的一种补充.1.2文理基础与大综合的不同点第一,与大综合考试相比,文理基础测试试题难度降低。

文理基础测试题型只包括四项选一项正确答案的选择题,试卷中不设难题,易、中试题的占分比例控制在4:6左右;取消了大综合考试中的第二卷;文理基础测试中各学科分数比例不同;各学科的内容,按学科顺序和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分布在试卷中,不再关注不同学科试题间的内在逻辑,也不再强调学科间的综合关系。

第二,与大综合考试相比,文理基础测试在高考总分中的地位提高。

由于2007年新的高考计分规则不再采用标准分而用原始分,试题难度较低的文理基础测试分数将在高考总分中的权重加大。

文理基础备考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分为文基\理基,使学生有所侧重,同类学生的高考分数的差距会缩小.命题依据是<<新课标>><<新考纲>>,教材是多版教材,而不是某一版教材-----<<新课标>>的理念及各版本教材的整合很重要更突出“基础”性-----趋向于水平考试,淡化区分度.估计高考全省的平均分在110分左右题型全是选择题-----阅卷更公平公正.记分方式由标准分改为原始分-----比原来的大综合在高考总分中的权重值增大.2.文理基础备考复习中可能产生的困惑2.1对教材处理的困惑目前高中地理新教材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种版本,各有特色,教材编排和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差异,全省各地使用不同的教材,这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新问题。

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区域分析及国土整治)

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区域分析及国土整治)

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区域分析及国土整治)(07北京文综卷)36、读图9,完成下列问题。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10分)(5)、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6分)(2) (10分)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5)使亚欧大陆交通更为便捷,贸易距离缩短,推进商品交换,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07广东地理卷)31.南、北美洲陆地相连,但区域差异显著。

(共10分)资料2:见图15。

图例 ° °88° 84°图9 城市铁路河流时令河 年降水量(m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1)-(4)题。

(1)图中的科隆群岛上栖息着南极企鹅,其原因是受的影响。

(2分)(2)有关亚马孙河的描述,可信的是(填正确项字母)。

(3分)A.河上有时漂浮着直径二、三米的大圆叶B.含沙量很大C.发源于西部高大山系,流经平原地区D.流量季节变化大E.其流域夏季降水少F.其河口海域变成了“淡水海”31.(本题共10分)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图表信息,结合区域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寒流(洋流或秘鲁寒流)(2)A、C、F。

32.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

(共18分)资料1: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619元(全国为15033元/人)。

资料2:G省地处云贵高原,图16和表2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

图16、表2中的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

表2: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根据图16,在 m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历届高考试题(等高线部分精选)

历届高考试题(等高线部分精选)

等高线部分历届高考试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2000年高考题)读图,完成1~3题:1. 河流段的流向为( )A. 自西北向东南B. 自东南向西北C. 自东北向西南D. 自西南向东北2.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A. 59米B. 99米C. 199米D. 259米3.下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A. 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B. 丙坡种植果树C. 乙坡植树种草D. 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答案】1. B 2. D 3. A解析:要判断河流段的流向,首先要根据等高线图判断出其河流的总体流向即大致由北向南流;再结合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为由东南向西北。

从等高线图上看出250 m等高线交于断崖处,所以E点的海拔最低为250 m,最高不足300 m。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因此不宜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2005年广东卷)下图是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其中纵坐标的划分间隔为0.5 ,横坐标的划分间隔为1 。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分别是()A.1∶1000和1∶50000B.1∶2000和1∶50000C.1∶5000和1∶20000D.1∶20000和1∶50005.图中B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于A点的相对高度分别是()A.350米和200米B.300米和250米C.300米和350米D.200米和300米【答案】4.D 5.C解析: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相除即可判断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

图中B点的绝对高度直接读取,相对于A点的相对高度可估算。

(2007年广东高考地理卷)读图5与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7题:6.河流R的流向为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内南向北 D.自北向南7.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 ( )A.火山喷发 B。

滑坡 C.地震 D。

泥石流【答案】6 7. B解析:第6题,河流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

从河流沿线等高线数值可分析出,该地区西高东低,因此河流自西向东流;第7题,从图5北部等高线的分布情况来看,能看出有滑坡发生后的滑坡面(即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的分布。

全国各地2007高考题(word)+答案(地理)

全国各地2007高考题(word)+答案(地理)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地理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 页,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2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交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半答题卡试卷类型(A)涂黑。

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栏填写本科目试室号,在“座位号”列表内填写座位号,并用2B 铅笔将相应的信息点涂黑。

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上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 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四川某家电生产集团在广东某市建立了规模化的家电生产基地,其战略目的是A.利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劳动成本B.利用该市接近原材料产地的优势,减少原料运输成本C.珠江三角洲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更大的国内市场潜力D.利用广东靠海临港的优势,建立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2.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B.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矛盾仍很严重C.第二、第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D.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读图 1 回答 3~5 题3.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自然带类型为湿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4.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5.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条件是A.光照B.水源C.地形D.土壤6.对冰川加速融化产生的结果表述错误的是A .可以改变当地地貌B .可以加速水土流失C .从长远看,可以改善灌溉条件D .增加了灾害危险 7.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A .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 .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 .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难D .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8.图 2 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图2A .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 .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C .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D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9.与图 2 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A .长沙B .宜昌C .太原D .合肥 10.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A .②③④B .①⑤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 图4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 为北极点。

2007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2007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候 热带.南半球.地中海

气候.大陆东岸

气候
试题题组主题、知识点的分布
第 要 1.要素判定 农 9.曲线确定
四 素 2.图像判读 业 10.区位选择
组 关 3.时空判定 区 11.图像挖掘


第 人 1.地形特征 热 1.读图判定
36 地 2.土地利用与 点 2.气候特点
题 关 开发
地 3.铁路交通
9.气温偏低原因 10.分布原因 11.温差判定
1.原因 2.结果
1.当地环境 2.都市区位 3迁都.影响
第40 题青 藏铁 路
1.地形剖面 2.气候差异
05年高考地理试卷情况(12套):
文综 单科
全国卷(考试中心命题)



冀、豫、 黑、吉、 川、云、
皖、晋、 桂
陕、贵、
鲁、鄂、
新、宁、
湘、赣、
甘、内蒙
浙、闽
古、青、
琼、渝
地方自主命题 北京卷 天津 江苏卷

上海 广东 江苏
大综 合
辽宁(文理综合)
综合能力测试(上海) 综合能力测试(广东)
三套全国卷中各部分分值的分布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中国地理 世界地理 总计
全国Ⅰ卷 全国Ⅱ 卷
63
32
17
28
8
28
12
12
100分 100分
全国Ⅲ 卷 50 30 16
06年高考试题分析
06年高考地理试卷情况(11套):
全国卷(考试中心命题)
地方自主命题


文综
冀、豫、 黑、吉、云、 北京卷、四川卷、重庆卷、天

2007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h和解析(全国卷1)详解

2007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h和解析(全国卷1)详解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黑色墨水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读图2,回答3~5题。

3.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A .T B .Q C .R D .S 4.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A .TB .QC .RD .S5.在图3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下,与P 地相符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

弧线a 为纬线,Q 、P 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 为晨昏线,M 点为b 线的纬度最高点。

回答6~8题。

6.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 .5时 B .15时 C .9时 D .19时 7.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 点的纬度数可能为A .55°NB .65°NC .75°ND .85°N8.若Q 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

这个季节A .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B .长江下游枫叶正红C .长城沿线桃红柳绿D .南极地区科考繁忙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

2007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地理试题分析2007年文综地理部分试题保持了往年的命题思路,其试题结构、分值分布等都保持了相对稳定,其中选择题11道共44分,综合题56分,满分100分,本试卷考查的内容相对集中,以高一系统地理为主干面貌,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基础知识,突出对地理思维方法、区位分析、图象数据判读分析以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其中人文地理占50%,自然地理占50%,地理试题总体难度、分值比例基本上保持往年水平,难度有降低趋势,以往地理作为文科综合中的“瓶颈”被逐渐突破,“分水岭”作用在下降。

一、2007年高考文综地理地理试题考察的知识点:第一组试题(1—2题)考察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知识。

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开始,目前中国城市人口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阶段,与美国城市化水平相比有显著不同,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差异,命题意境深远。

第二组试题(3—5题)是以澳大利亚图为背景材料,考察洋流、气候方面的知识(如: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和分布)。

第三组试题(6—8题)是用局部光照图来考察地球和地图、地球的宇宙环境有关方面的知识(如:地方时、经度和纬度等)以及此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主要测试考生从局部图联想到整体图的能力。

本题说明地球和地图部分知识是地理学最基础的。

第四组试题(9—10题)考农业区位因素,体现了热点“三农”问题。

第11题考察河流综合治理(黄河含沙量变化)。

第36题考察工业区位因素,体现了热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37题以中国六个地方降水量资料为材料,对气候中影响降水量因素的全面考察,涉及到的内容:海陆位置、雨带推移、气压带和风带、地形雨等。

第40题的第3小题考察燕京建都的自然条件,第4小题考察燕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考察考生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地理)试题特点:1、重点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

全卷包括城市化过程折线图、澳大利亚图、气温降水条形图、局部光照图、工业区位图、中国部分地区降水量统计表、燕京历史地图。

精品文档 (155)浅析2007年高考试文科综合(全国卷I)地理部分

精品文档 (155)浅析2007年高考试文科综合(全国卷I)地理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曲线是A.甲B.乙 C.丙 D.丁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高一下册“6.4城市化”及其关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和读图能力。

读图时要抓住变化曲线数值特征。

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进入9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左右,到2004年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50%,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图中四地只有D地符合题意。

答案:D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城市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图示期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从90年的27%左右到2004年为43%。

此时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显然是大于美国;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从90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都高于发达国家美国。

但是此时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和美国相比还比较低,故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C读图2,回答3~5题。

3.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A.TB.QC.RD.S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高一上册洋流的有关知识,根据课本中的洋流图可以知道四地中只有R地是受响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故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C。

4.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A.TB.QC.RD.S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高一上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根据气候特征“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可判断该种气候类型为地中海式气候,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别图可以知道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就是地中海气候,即Q点附近是地中海气候,故B答案符合题意。

答案:B5.在图3所示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A.①B.②C.③ D④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读图能力以及高一上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气候类型的判断,从图2中可以得出P地是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其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干燥,又从图3中可以得出①地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在500mm以下,故①符合这个条件答案:A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广东高考地理卷解析、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解析】咋一看这道题“与课本无关”。

与课本无关的东西也要考,折射出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这一理念。

地理教学也要强调“功夫在诗外”。

其实在07年考试大纲说明中,对这一内容有具体要求,“分析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在地理教学中,不要忽视防灾避灾减灾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在野外考察、露营遭遇森林火灾时,如何逃生?在森林火灾中对人身造成的伤害主要来自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湿。

然后要判明火势大小,火苗燃烧方向,逆风逃生....,切勿顺风逃生;在森林中遭遇火灾一定要密切关注风向的变化,这不仅决定大火的蔓延方向,也决定了你逃生方向的正确与否。

当烟尘袭来时,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

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

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淀烟尘。

如果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时,要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通常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要比人跑的速度快得多。

一旦大火扑来的时候,如果你处在下风向,要做决死的拼搏,果断地迎风对火突破包围圈。

切忌顺风撤离。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主动点火烧掉周围的可燃物,当烧出一片空地后,迅速进入空地卧倒避烟;脱离火灾现场之后,还要注意在灾害现场附近休息的时候要防止毒蜂和野兽的侵袭。

答案】D.图1表示某时期内我国北方某地上空不同高度SO2浓度的变化。

可能出现冷空气入侵的两个阶段是()(图1略)A.①和③ B.②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解析】这道题与生活的联系也较密切,考查的内容包括:(1)对折线图的识读与分析能力;(2)对冷锋活动的了解。

冷空气入侵时产生冷锋活动,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并可能产生阴雨。

在此期间(冷锋过境时),大气中的SO2容易扩散,所以浓度较低。

图1中②、④两个时段SO2浓度较低。

答案】B3.如果H1、H2分别表示在拉萨和上海地区空中打开降落伞的最低安全高度,可以判断A.H1>H2 B.H1<H2 C.H1=H2 D.H1、H2之间关系无法确定【解析】这道题对应了07年考试大纲说明中“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要求。

通过分析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可以得出在拉萨和上海上空打开降落伞的最低安全高度不同。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降落伞不易打开,且下降速度较快,所以H1大一些;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海拔低,空气稠密,气压大,降落伞较易打开,且下降速度较慢,所以H2小一些。

因此,从理论上讲,H1>H2 。

实际上,在低空跳伞中的最低安全高度是一个相对值,要考虑当时当地的气流、风向、风速等综合因素。

答案】A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4-6题(图2略)4.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A.市场指向型B.劳动力指向型C.原料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解析】该题的立意在于考查考生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信息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工业区位因素,这是地理的主干知识。

投入构成比例中最大的要素就是该类工厂的主导因素,由图2知,甲、乙、丙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原料、科技、工资,所以甲是原料导向型工业、乙是技术导向型工业、丙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答案】C5.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C.以航空运输为主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解析】乙类工厂作为技术导向型工业,应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人才集聚的地方。

由于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燃料少,产品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所以该类企业运费在投入构成中比例小。

技术导向型工业的产品附加值高,多面向世界市场,能够以航空运输为主,但显然“以航空运输为主”不是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

1答案】D6.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解析】处在我国东部沿海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劳动力成本较高。

相比而言,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现阶段,作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的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答案】D7.下列选项与图3中①、②最符合的是(图3略)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解析】该题的立意是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概念,对题目要求作答”,考查的知识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其中,由于温度的变化,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变成松散的碎屑物,这种破坏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基础上,流水、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经过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地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做到清晰、全面、正确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答案】A8.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城市中饮食服务店应该A.集中布局在居住区 B.都远离居住区C.分门别类进行布局 D.集中布局在商业区【解析】该题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考生回答不能直接来自课本,需要联系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也考查了考生能否“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

本题的要求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

由于城市中饮食服务店类型多样,有星级宾馆、咖啡屋、洒吧、茶馆、快餐店、特色小吃、中式餐馆、西式餐厅等,各类饮食店对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所以应分门别类进行布局。

如广州市的白鹅潭风情酒吧街。

答案】C9.图4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图4略)【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要求熟悉我国的各区域特征。

解此题的关键是沼气池的适用地区,我国东北林区、西北沙漠地区和青藏地区因年均温较低,不是发展沼气的最适宜地区。

而江南丘陵地区,制取沼气的原料丰富,年均温较高,很适宜发展沼气。

图4实现了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属于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

答案】C10.在沙漠中迷路时,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A.指南针 B.GPS设备 C.遥感图象 D.地形图【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指南针和地形图都不能进行野外定位,而遥感是获取整体地理信息的现代化手段,GPS设备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

答案】B读图5及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1-12题。

(图5略)11.河流R的流向为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解析】这道题对应了07年考试大纲说明中“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考查的知识点是等高线地形图。

图5中R河流的左半河段的地势在2000米以上,右半河段在2000米以下,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以确定R河流大体上是自西向东流。

答案】B12.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2A.火山喷发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地质灾害。

该地北部海拔在20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可推断出北部山高坡陡,并且在陡坡之间出现一块坡度较缓的区域,最可能的原因是滑坡后产生。

答案】B13.下列人类活动与季节选择相宜的是A.长江截流——夏季 B.黄河调水冲沙——冬季C.珠江口补淡压咸——冬季 D.海河紧急泄洪——春季【解析】该题的立意是“调动和运用地理原理与规律,对题目要求作答”,考查的知识点是河流的水文特征。

处在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其水源补给形式以雨水补给为主。

受季风气候影响,这些河流的汛期在夏季,枯水期在冬季。

长江截流应选择在枯水期,也就是冬季,如三峡载流工程是在1997年11月8日完成。

黄河调水冲沙应选择在汛期,也就是夏季,如小浪底首次调水冲沙实验是在2002年7月4日进行。

珠江口出现咸潮的时期是在枯水期,即冬季,此时需要上游水库放水来补淡压咸。

海河紧急泄洪是在夏季的汛期。

答案】C14.图6反映了某市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该市(图6略)A.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B.1990年以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C.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D.1950-1980年期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解析】此题围绕人地关系(地下水位变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选材,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

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随着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出现地下漏斗,会导致城市地面沉降。

答案】C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图7),回答15-16题。

(图7略)15.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解析】该题考查读图能力。

由图7可知,该地区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的特点是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上升快,成为目前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小。

说明该地区1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以第三产业拉动为主,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该地区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变化的特点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并变化不大;第二产业比例最低,且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略有上升,但增幅小。

反映出10年来该地区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

【答案】D16.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总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解析】见15题解析。

【答案】D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8)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9),回答17-18题。

(图8、图9略)17.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解析】该题也是考查读图能力,具体说就是对地理曲线图和柱状图的判读和分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