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I卷地理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以下是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评析:
1.试题素材新颖:全国卷地理试题的素材丰富多样,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涵盖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时代性。

2.聚焦主干知识:试题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试题通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3.重视实践能力:全国卷地理试题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考查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调创新能力:全国卷地理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例如,一些试题提供了新的情境或条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分析。

这种考查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关注人地关系:全国卷地理试题始终关注人地关系,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关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总体来说,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在命题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同时也体现了对主干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视。

这种命题思路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地理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评价(全国I卷)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有新。

对地理关键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味道”,体现了学科价值。

科学有效地展现了新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学的检验、检查与示范、引领作用。

1.选材灵活,内容覆盖面广试题选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视角与学科特性。

强调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去看待身边的人、物、事。

同时,也强调地理教学中要从不同尺度看世界的素养。

设问角度独特,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

人文地理的选材,既有小尺度的“美丽乡村”综合整治(第1-3题)、小区建筑规划(第4-6题),也有稍大尺度的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第36题)等。

自然地理的选材涉及了较小尺度人工岛淡水(第7-8题)、岳桦林带的变化(第9-11题),也包括大尺度宏观地貌单元的演化(第37题)。

旅游地理发掘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经济、文化价值,引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结合高原鼠兔的合理防控策略,引导考生辩证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

第6题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第10题长白山北坡植被变化的环境原因,,36题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等,都是很好的设问视角。

2. 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化关键能力考查地理区域性、综合性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本套试题也重点从这两个方面考查。

第4~6题通过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结合盛行风向图,考查信息整理能力。

通过冬季在居住片区Ⅰ防范冬季的东北风,在居住片区Ⅱ利用西南风形成通透的风道,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具体、生动的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主旨。

第36题简短的材料给出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两方面鲜明的情境冲突:坡度较大的地方与顺坡垄;喜光的葡萄种植在纬度较高且湿润区,成为引导考生探究的动力。

各小题围绕上述情境冲突展开,考查考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掌握、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透过试题看取向——以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为例

透过试题看取向——以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为例

透过试题看取向——以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为例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对考生的考查范围日益拓宽,使得考生需要面对更多的学科及知识点。

在高考文科综合科目中,地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分析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我们可以窥探到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和进一步了解教育改革对于地理学科教学的取向。

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地球与地理现象、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

试题选取了一些热点和前沿的地理问题,体现了教育改革中对于学科全面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首先,在试题中体现了对于地球与地理现象的重视。

如一道关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问题,要求考生应用地震波的理论知识来解答地震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这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通过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考察考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促使考生深入思考地理现象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其次,试题中也涉及了人口与城市的问题。

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关于城市化问题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提出解决途径。

这类试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试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与城市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感受到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此外,试题还涵盖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话题。

一道关于跨区域合作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全球化进程对地理空间结构的影响,探讨区域合作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这类试题考察了学生对于地理空间变化和区域发展的理解,以及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认知。

通过这样的试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地理学科在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体现了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突出了教育改革对于地理学科教学的取向。

近三年新课标I卷对比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I卷对比分析

浅析新课标I卷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做完今年的地理新课标I卷,总体感觉试题难度不大,考查的内容也很基础。

我对近三年地理全国新课标I卷进行了对比。

因为近几年的新课标地理卷基本体现了:知识抽样,能力覆盖,重视图表考查等特点,所以我重点对比了考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图表、能力等方面,现分析如下:一、三年高考题对比(一)考点对比(三)图表考查对比(四)能力考查(1)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4)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二、近三年试题的对比分析(一)相似点分析1、重主干知识、能力覆盖相似。

这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和方向都是高中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和四方面的能力。

如水、大气、农业、工业、交通等,都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也成为近几年高考中出题的重点知识块。

在每个重点知识块的选点命题又以核心知识为主。

如农业、工业重点考区位因素。

绝大多数考题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立意十分明显,尤其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三年的地理试题关注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紧密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如13年的美国玫瑰花、14年太阳能光热电站、15年雨水花园及海冰资源等。

三年试题通过联系现实中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

3、开放式的讨论试题,强调探究能力近三年的新课标卷中都出现了一道开放性的试题,2013年36题第三问,2014年37题第三问,2015年36题第四问,如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阐述清楚理由即可。

4、图象考查,能力立意三年地理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除文字外,主要还以图表为主。

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重视对图像的考查,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全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全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全解析
本文对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进行全面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考试内容和答题要点。

试卷概述
本试卷共分为三个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每个部分的题型和分值占比如下:
- 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总分60分。

- 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总分20分。

- 解答题:共3大题,总分20分。

选择题解析
选择题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以下是部分题目的解析:
1. 问题描述:XXX
解析:YYY
2. 问题描述:XXX
解析:YYY
...
填空题解析
填空题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概念和特定地理现象的了解。

以下是部分题目的解析:
1. 问题描述:XXX
解析:YYY
2. 问题描述:XXX
解析:YYY
...
解答题解析
解答题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以下是部分题目的解析:
1. 问题描述:XXX
解析:YYY
2. 问题描述:XXX
解析:YYY
...
总结
本文对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进行了全面解析,详细解答了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部分题目。

希望本文能帮助考生更好地复和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解析仅供参考,具体答案以考试官方发布为准。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I卷)解析版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I卷)解析版

202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力气测试第一卷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此题共35 小题,每题4 分,共140 分。

在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 1 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比照照片,拍摄于2023 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 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缘由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C.光照【答案】1-3:B C A B.降水D.土壤1.由题中3 月25 日,杂树中隐有绿色,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叶,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同一街道两侧,植被类型不一样,说明当时对街道两侧的景观规划不同。

此处都为绿化用地,用地类型一样。

3.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

由于常绿灌木叶片较小,对严寒气候适应力气强,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

至1930 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 家大的印刷机公司。

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

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本钱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

据此完成4—5 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约A.市场营销本钱B.原料本钱C.劳动力本钱D.设备本钱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于A.产量大B.价格低C.款式D. 质量优【答案】4-5:A D图2 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高考地理试卷分析一、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新课标卷1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思路,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总原则,题目设置常规而又不缺乏新意。

突出呈现出几大特点:1、试卷整体难度较往年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难度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难度较高的内容未出现,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条件、特征的分析等成为地理考核的核心。

2、单纯考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试题较少。

取材自然,服务人文,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趋势明显。

选择题11道题有8道涉及自然地理内容;36题的(1)题、37题与自然地理内容有关。

人文地理:选择题有3道,36(2)、(3)题,37(2)题。

选修10分。

每一个题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3、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本套试题共涉及6个区域,中国3个——青藏高原、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世界3个——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和东南亚。

这些区域在试题中通过区域图、等值线图、经纬线图和文字材料呈现出来,以这些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突出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如37题以青藏铁路高原环境为背景考查冻土形成条件、铁路路基稳定的影响因素和工程建设的原理分析,涉及众多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这道题也是本套试题难度最高的题。

4、突出地理的工具——地图的考查。

1-3题模式图的阅读与分析;4-6题带经纬网的区域图,6题经纬线地图的距离计算;7-9题带海冰等值线和经纬线的渤海区域图;10-11题黄河三角洲动态剖面图;36题带经纬网的美国大盐湖区域图;37题带等温线的青藏铁路一段模拟题和景观模式图;42等高线区域图;43题中南半岛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

5、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形成过程及原因考查比例较大。

重大工程(交通)成为考查的重点,如4—6题组考查航空点、37题的青藏铁路;1—3题组的水循环,10-11题组的黄河三角洲等。

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对于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评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试卷整体难度水平:通过对试卷的难度分析,可以判断试卷
的整体水平。

例如,试题的难度是否适中,是否有一定的难度提高,是否存在过于简单或难以理解的试题。

2.题型分布:试卷中不同题型的分布情况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
很大的影响。

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比例,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是否均衡。

3.命题思路和题目质量: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以及题目质
量的优劣对考生的答题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命题是否贴近生活实际,是否引导考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点覆盖广度和深度: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的覆盖广度和
深度,反映了教材和考纲的实际应用情况。

例如,试题中涉及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等是否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

5.试题的发展性和先进性:试题的发展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很大的培养作用。

例如,试题是否鼓励考生扩展思维、进行分析和探索。

通过以上的评析,可以对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并为今后的教学和命题提供参考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I卷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笔者在第一时间对高考地理试卷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讲,2018年高考I卷地理试卷较2017年题目难度有所下降,尤其是选择题,整体难度不大。

综合题37题也没有出现去年的图象分析,而是转向了区域探究。

针对2018年全国高考I卷地理,笔者将从考点分布、能力考察以及命题方向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侧重课本知识,注重自然地理。

本次命题考点较为分散且所占比值相当。

先看一下本次考试的考点分布吧。

8
7
6
5
4
3
2
1
从考点分布上可以看到,考点分散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各个单元,且每个考察点所占分值均在4~8分左右,相差不大。

这样分散的考点考察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复习中不能存在遗漏的考点,要做到面面俱到。

而在知识模块上,还是一如既往的侧重自然地理,难点也都在自然地理(6~8题以及37题)。

所以必修一的自然地理还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二、侧重探究,注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本次考试虽然试题难度上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今年的试题的一大特色就是及其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

试题中“推测”出现3次,“分析”出现“2次”,可见本次考试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的侧重点(最为典型的是2017年全国I 卷37题)。

本次考试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试题不难但不好拿分”、“综合题不好答”、“大题写起来像是在写政治”。

参阅过答案后笔者也在感慨答案的言简意赅和一语中的。

答案精炼又准确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笔者一直给学生强调的锤炼答题术语的能力。

高考答题一定要观点鲜明,针对“高考阅卷”有的放矢,一下子抓住题目的要害,把“阅卷老师”最愿意看到的得分点写在最显眼的位置。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不断训练,要抓住高考地理的“命脉”——“因地制宜”和“整体性思维”。

高考综合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区域问题,因而要高屋建瓴地考虑问题,发散思维,整合要点,最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44% 34%
12% 10%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选修地理
三、与时代接轨,侧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去年的“非洲援建”到今年的“一带一路”,以及选择题中的“重庆人口迁移”,高考地理愈发侧重国家战略与国情分析。

高考是国家教育的风向标,自去年新课标面世——“海洋开发”、“一带一路”进入高中地理课本,可见国家教育旨在培养怀揣“中国梦”,具有时代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新青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时代的筑梦者,有必要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近些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通过高考命题,让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发展,了解国家战略,是教育的责任。

除了与时代接轨,高考地理日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尤其是政治学科。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势必与政治中“经济生活”相关联,如今年36题中第(3)问“分析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这道题目其实就涉及政治必修一中“影响消费的因素”的内容,即价格低且质量高的产品会占据市场。

2017年36题(1)问“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也是结合了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中“矛盾”的相关原理。

可见,地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紧密,即使高考改革后取消文理科,这个趋势也不会改变,学科交叉是必然趋势,筛选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也是高考的目的。

总论:
高考地理近些年的命题方向已经从“考题目”转向“考能力”。

而考察的能力包括掌握课本基础知识、迁移和调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综合探究。

这要求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思考,如在学习“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时,要想是什么导致澳大利亚形成了混合农业?是什么导致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忙与农闲?为什么其他地区没有形成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对比,他们的气候条件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多问自己几个问什么,考试后就会少问几个“为什么”。

把思考的环节放在平时,考试时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当然,最重要的环节还在老师,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建立起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如在讲授“热带雨林气候”的时候就可以和前面所学的“大气垂直分层相结合”,问学生“为什么赤道地区的对流层较厚而极地的对流层较薄?”通过每节课堂的细微思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也就上去了。

结语:
每节课堂都应精心准备,每个孩子的名校梦想都不应被辜负。

高考是一个阶梯,但阶梯顶端不是人生的终点,我们在助力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他们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选择快乐学
习,做学习的领航者。

最后祝天下学子学有所成,金榜题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