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与2018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56张 )分享资料
基于试题比较的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标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 2 000 毫米 B.约为 2 000 毫米 C.约为 210 毫米 D.远小于 210 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一、2017年与2016年全国卷比较——新时代的过渡
生活思考: 引入的景观植物 VS 当地自然植物
种得VS种不得
制约因素 (城市条件下)
一、2017年与2016年全国卷比较——新时代的过渡
考点:植被与气候、区域及区划 启示:生活的情境:常见和应当感受 观察与思考:实践能力——综合思维 地理的方法:比较(现象——原因) 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2017年与2016年全国卷比较——新时代的过渡
考点:水循环-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水-地形-植被)
启示:地理模型、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本概念的理解(蒸发、蒸发量)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效 果显著。图 3 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 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9~11 题。
一、2017年与2016年全国卷比较——新时代的过渡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影响因素——气温 农作物条件与优势地区、中国气温分布规律、 中国省区位置 启示:地理模型、辩证分析地理过程及环节(作用比较)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 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 。 自 1999 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 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雇佣当 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 1000 人,预计 2020 年种植面积达 3000 公顷,年产剑麻纤维 1 万吨。该 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2017年高考陕西省地理试卷分析及2018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精品

2017年高考陕西省地理试卷分析及2018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2017年是陕西省第一次使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的考查,与过去一直采用的全国卷(Ⅲ),命题的总体思路和原则一致,试题试卷基本体现了《大纲》的要求地理部分试题、试卷基本结构设计合理,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学地理教学实际。
学科内各部分内容比例适当,学科的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特征表现明显。
知识覆盖面适度,l卷试题难度大于II卷。
(I卷难度系数平均0.482,II卷难度系数平均0.636,全卷平均0.558),整体难度适中。
全卷试题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改思想,体现了《考试大纲》以能力考查为主的命题思想。
既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又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和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地理部分试题是一份成功的试卷。
一.试题特征1、试卷基本结构保持不变。
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凸显地理学科特点的命题思想,试题整体稳定,微观调整。
题型仍保持了历年以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综合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特点。
客规性试题的设问依然采取了以中心问题呈现的题组式命题风格和特色。
如:由我国“4个省、3种谷物”的种植面积的比较切入,认识不同谷物在我国的地域空间种植分布,深刻地理解各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不同;由“4个国家能源消费构成”问题切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构成的不同,认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差距,并对能耗问题、节约型社会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引起关注;“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时区、"时间问题的计算”等题组试题,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试题难度不大,但情景设计构思复杂、实用性强,凸显了地理学科空间性、时间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主观性试题继续保持了向能力型、专题型、开放型方向发展的特点。
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方向不变,强调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36题以我国沙尘暴天气的频发为切入点,通过三幅不同类型的图像资料,综合揭示了影响我国的沙尘暴产生的原理、活动路径、分布地区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认识“沙漠化”这一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复习备考策略

A .增强保密程度
B .保证产品品质
C. 满足战备需要
D. 集约利用土地
日本的地震灾害 频繁,而大连地 质条件比较稳定。
第二组材料考察人口,以坐标图形式结合人口的知 识点,从某个直辖市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 的变化切入,这并不陌生,平时我们已经进行了相 关练习。值得思考的是第二问直接让选择出是哪个 直辖市,学生可能会陷入纠结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 复习备考策略
内容提要:
一、2018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1试题分析
二、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江西省近五年地理高考数据比较(新课标全国卷1)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选择题 24.13 24.44 26.08 18.9
36题 8.45 13.89 9.87 10.72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6分) 2.51
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3分) 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3分)
工业分散?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
37题 10.51
6.7 7.62 6.04
选做题 5.04 4.58 5.66 4.19
总分 48.13 49.65 49.23 39.85
2018年 23.25 10.75
8.55 4.92 47.56
2018年全国卷I图表难度有所降低,选择题四组材料搭配 三个图,并且没有经纬网定位图,这就降低了定位的难度。
各自的优势区位 条件,而不是有
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暨高三后期复习策略

四、2018年高考命题分析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 的影响 •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 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四、2018年高考命题分析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 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关系 •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 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2018年高考命题趋势
2.完善基础建构,提升核心素养 高考地理试题的切入角度具多样性 考查的落脚点着眼于基础主干 加强知识联系与运用 完善综合能力结构 积极研读新课标 理解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三、2018年高考命题趋势
3.透过现象看本质,立足区域析问题 结合现实中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 和社会生活 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与视角,体验新情境与分析 问题的方法 加强对必考综合题的“题例”研究,突出地理学 科的实用价值 立足区域分析问题,明确人地关系 做到:精当、精巧、有活力 适度、适量、有实效
四、2018年高考命题分析
命题重点
• 1. • • • • •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四、2018年高考命题分析
• 自然地理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大气受热过程 •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1卷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建议今年,福建省考生参加全国统一卷考试,采用的是全国课标I卷,由于改卷数据保密要求,有关地理学科质量分析中数据分析部分从略,答题情况也只能从改卷老师得到只鳞片爪的信息,只能开展试题分析,简要臆测答题情况,因此,严格意义上不能称质量分析,只能称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建议。
一、试题特点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1. 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试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如第43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
试题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第36题“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剑麻农场”,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
2.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
如全国I卷第6~8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
(2)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评析及2018年地理复习备考

4月
11月
全国Ⅱ卷——难度较小的试题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 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 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 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 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6分
题号
核心价值 (省略) 分析目前在封 分析目前在 自然地理事 文字信息获取 人地协调观念区 冻时,人们难 封冻时,人 物对人口迁 解读能力、运 域认知综合思维 以徒步跨越白 们难以徒步 移的影响。 用所学论证分 地理实践力 (1) 跨越白令海 析实际问题的 令海峡的自然 峡的自然原 能力 原因。 因。 推测冰期全盛 推测冰期全 影响人口迁 文字信息获取 人地协调观念区 时印第安人祖 盛时印第安 移的自然原 解读能力、运 域认知综合思维 用所学分析论 地理实践力 先从亚欧大陆 人祖先从亚 因。 欧大陆进入 证实际问题的 (2) 进入美洲大陆 美洲大陆的 能力。 的季节,并说 季节,并说 37 明理由。 明理由。 有人提议在建 有人提议在 自然地理要 文字信息获取 人地协调观念区 设白令海峡跨 建设白令海 素对交通线 解读能力、运 域认知综合思维 路选择的影 用所学分析论 地理实践力 海大桥,但由 峡跨海大桥, 但由于建桥 响。 证实际问题的 于建桥成本高 成本高等原 能力 等原因,未获 因,未获支 (3) 支持。分析在 持。分析在 白令海峡建设 白令海峡建 跨海大桥成本 设跨海大桥 高的原因。 成本高的原 因。
10分
10分
3.“四翼”——怎样考? 1.“基础性” 此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 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 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 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综合评析与2018届备考策略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 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 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 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 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 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 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 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源地,而其上游源地的气 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性强,年降 水量大。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 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 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 完成6~8题。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 在条件。(8分)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 在条件。(8分) 【答案】 (1)焦炭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 临近煤矿,运输费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 大(市场需求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 极性。 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 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 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 完成6~8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 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 滥区 D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价

2017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思考
一、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试题延续了近几年全国卷的特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设问结构上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的设问,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试题整体平稳。
试卷结构:与2016基本相同,小有调整。
2017文综地理试题共11个选择题,四个题组;两个综合题,综合题各有四个小题,2016年37题三个小题;选修部分为二选一,选修部分删除了自然灾害。
考查内容:本卷考察主要是主干知识,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部分: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人地关系。
必修涉及的知识除地球运动、人口和交通外其他部分都有所涵盖,有一定的广度。
解决问题用的是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突出了主干性和基础性。
各模块考查占比——选择题四个题组,其中第一个题组和第三、第四题组,综合题第二个题组试题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其他为人文地理知识,总的来说自然地理考察的分值比总偏大,这点与2016年有较大差别。
试题设问: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问题。
如选择题的第四个题组,通过葡萄越冬的实例,结合丰、枯年份的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的日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分析,从试题的设问的角度,行为动词等方面信息的综合,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素材来源:今年的地理试题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如选择题第一个题组的绿化隔离带,第二个题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候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的分异性规律及 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这四大类最大考点, 考查分值达62%。
10
试题知识点统计
考点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查了区域的划分,区域 的界线,区域差异,区域特征; 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昼夜长短,全球气压带、风 带的分布和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以区域历史为背景考查气候分布及气候特征,影响农业的区 位因素; 以具体区域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查 了流水地貌——洪积扇的成因及现学科素养立意
(1)强化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而对区域界线 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 学中,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对区域之间的过 渡性相对较少关注,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全国II 卷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线” 为素材,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 面状况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界线 以及河流对地理分异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导中学地理 教学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
8
企业
规模 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
层
分 类
小的 存在 条件
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量大); 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 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级 思 考
思
考 企业
层
数量 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
级
多的 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
思
存在 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
考
条件
9
2、突出对地理核心考点的考查,基础性强
图6
7
2017年全国Ⅱ卷
图6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 件。(8分)——多个工业区位因素。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 因。(6分)——环境污染生产的诸多原因。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 题。(4分)——多个污染问题。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 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多个有效措施。
——怎样考?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1)“基础性” 此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
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 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 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6
2017年全国Ⅱ卷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 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 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 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 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6 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2
4、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体现学科素养立意
高考试卷由“能力立意”转向“核心素 养立意”。
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决胜高 考的关键,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 开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和结构化思维能力的 提高。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结构化思维能力是 推动核心素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因。鉴于 此,高考命题专家越来越关注对地理结构化 思维能力的考查。
11
3、考查思辨能力,鼓励创新思维
▪ 较强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通过反思和探究,透过
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通过思 辨能力的考查,允许考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 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组织材料信息,有利于 考生培养积极思考的态度和创新意识。全国II卷第 37题,首先给出“古代印第安祖先可通过白令海峡, 但现代人还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这一看似矛盾 的地理现象,进而探讨为什么修建白令海峡跨海大 桥难的问题,引发考生主动、积极思考。
考查了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 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考查分析工 业区位因素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发展中 产生和存在的污染问题,交通污染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第37题以白令海峡为背景,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全球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布局 的区位因素; 第43题,选修3,还是以历史背景为题材,考查旅游规划与旅 游活动设计,既有约束性,又有开放性。 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虽然是选做题,但与必修3区域可持续 发展要求一致。
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 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 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 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 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 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4
1、落实“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5
四翼
14
4、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体现学科素养立意
▪ (2)重点考查地理综合思维。地理学要揭示自
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农业发展强调自然要素的 高质量配置,包括水资源丰沛、热量条件好等。容易让人误以为 农耕文明应首先出现在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其实不然,水热条件 好的区域多生长森林,开垦耕地就必须清除植被,在人类尚无铁 制农具时,这样的工作十分困难。全国II卷6~8题以“古埃及农 耕文明的形成”为背景,考查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 能够在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要求考生综合分 析自然要素配置与原始的土地利用形式,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除 了带来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更重要的是掩盖了泛滥前的植被, 使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能够孕育古埃及农耕文明。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与 2018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西北师大附中 王述华
1
交流内容
1 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卷解析 2 2017年高考地理甘肃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3 2018年高考地理教学备考策略
2
一、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 地理试题分析
3
▪ 总体特征 ▪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