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 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Ⅲ)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11 小题,每题4 分,满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 年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 题.1.如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3:在新情境中迁移;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根据图示景观可以看出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如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应该为长三角区域。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片即可得出答案.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根据图示景观可以看出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
【解答】解: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需要结合江南的地形,气候等进行分析。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8:区域案例思想;423:在新情境中迁移;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根据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应该为我国的长三角地区.【解答】解: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带;越剧是上海江苏一带的剧种,只有越剧是在长三角一带。
2017届地理高考分析

2017年高考地理备考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高考地理复习工作,也为了响应学校的教研活动,2017届高三备课组认真地学习了《2016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分析报告》,并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前段时间的复习工作,特作一下汇报:一、2016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分析1、试卷结构跟往年相比有所调整,具体表现在:(1)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分值不变,但难度教2015年有所下降,对于自然地理中的考察有所下降,而对于人文的考察有所上升。
(2)主观题由2015年的3道必答题合并为两道,其中21题20分,由原来的1个问题变成3个问题,23-25题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3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题,与往年相比无太大变化。
(3)图表数量较往年有所下降,但对于图表的解答能力要求更加严格,对于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2、考点分布:各个知识点穿插分布互相融合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自然环境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城市人类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环境保护:过度憔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2016年的考卷选才新颖,体现时代性2016年海南卷,选材鲜活,关注社会热点,从地理视角看世界,凸显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具有时代特色。
同时,问题设计更强调针对性,创设新颖的尸体情境,围绕特定的考查要求精心设问,深入考查学科思维过程和品质,启发考试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4、考生答题情况分析(1)地理学科素养仍有待提高有些考试概念不清、理解不透彻,思维较混乱,逻辑性不清,层次不清,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重复作答,表达不规范、不准确,缺少地理术语的运用。
(2)审题、解题能力仍有待提高二、本届在备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1、在备考的过程中,本备课组没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进行合理的取舍,在必修一行星地球模块花费的时间过多。
2017年北京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2017年北京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2017年北京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文秘 2017年北京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2017年北京高考文综学科的考试在今天上午刚刚结束。
综合分析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是15年高考改革的延续,在保持原有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常考常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突出能力与价值观并重。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和高校选拔人才。
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题目科学规范、语言表述严谨、图表清晰、答案简洁。
试题理念新、设问角度新、呈现方式新、图像创新、试题素材新,凸显了立德树人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关注学生十二年的学习积累。
一、试卷总体评价今年北京文综地理试题,题型稳定,以图形为载体,重点考核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强调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侧重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以及用人文地理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较为成熟的命题思路和特色风格的基础上,体现了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贴近生活,渗透了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
试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强调基本概念和主干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覆盖面,继续以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为主。
自然地理部分:选择题第1-2题组,以世界地理大会将要在北京召开为背景,以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球运动、区域特征;第3题,以海平面等压线图为材料,考查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知识;第4题,以地形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第5-6题,通过流域景观示意图,考查水循环、河流特征、地图三要素;第7-8题,以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为材料,考查气候要素、大气运动和山地的垂直分异。
人文地理部分:区位仍是考察的主线(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旅游),考察知识点涉及:选择题第9-10题,以芬兰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第11题,以城市居民出行能为新概念,考查城市功能区、城市的空间结构;综合题40(2)旅游地理等。
2017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卷I-III内容简析

2017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卷I-III内容简析在上期结尾,北斗君跟大家留了一个小悬念:“名师大讲坛”的第一篇会邀请谁来主讲?大部分老师都猜测是丁尧清老师。
恭喜你们猜对了!本季名师大讲坛的首篇文章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丁尧清老师来跟大家分享。
丁尧清老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地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材编写和编辑工作。
研究兴趣包括地理课程和教材的国际比较、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等。
下面是丁尧清老师对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卷的个人总结与简析,在此与大家分享,期待与大家交流,一同进步。
2017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卷I-III内容简析丁尧清一、全国高考试卷的结构和内容1、文字数量2、内容结构二、关于某些争议性内容的讨论1、I卷2、II卷3、III卷三、试题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1、自主组编2、摘自新闻报道3、改编自学术期刊的专业文献一、全国高考试卷的结构和内容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文综试卷共有三份,分别是I 卷或乙卷、II卷或甲卷、III卷或丙卷。
其中,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10省使用I卷,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西藏等11省使用II卷,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4省区使用III卷。
1、文字数量以全国I卷为例,2017年和2016年相比,试卷文字数量略有减少。
这意味着学生的文字阅读量有所减少,需要书写的文字数量也在减少。
表1 2016-2017年全国I卷文字数量统计(单位:字)2、内容结构从考查的主题来看,2017年全国I卷涉及城市建设(或管理)、产业发展、水循环、农业生产、阴阳坡等五个方面,2016年全国I卷涉及产业变化、城市建设、环境变迁、垂直分异、农业生产、环境考察等6个方面。
选做题均以乡村旅游、生态改变为考核重点。
2017年与2016年相比,考查的面稍微有所收缩,并且侧重于自然地理方面。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价

2017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思考
一、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试题延续了近几年全国卷的特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设问结构上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的设问,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试题整体平稳。
试卷结构:与2016基本相同,小有调整。
2017文综地理试题共11个选择题,四个题组;两个综合题,综合题各有四个小题,2016年37题三个小题;选修部分为二选一,选修部分删除了自然灾害。
考查内容:本卷考察主要是主干知识,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部分: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人地关系。
必修涉及的知识除地球运动、人口和交通外其他部分都有所涵盖,有一定的广度。
解决问题用的是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突出了主干性和基础性。
各模块考查占比——选择题四个题组,其中第一个题组和第三、第四题组,综合题第二个题组试题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其他为人文地理知识,总的来说自然地理考察的分值比总偏大,这点与2016年有较大差别。
试题设问: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问题。
如选择题的第四个题组,通过葡萄越冬的实例,结合丰、枯年份的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的日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分析,从试题的设问的角度,行为动词等方面信息的综合,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素材来源:今年的地理试题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如选择题第一个题组的绿化隔离带,第二个题
1。
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地理)试卷分析

一、测试内容分析试卷结构高考地理试卷没有改变以往试卷结构,依旧围绕两类题型展开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和综合题。
选择题4组11小题,共44分;综合题4题,其中第36题24分,第37题22分,第43、44题中二选一,10分,共56分,总分100分。
考测点内容限定在考试大纲,贴合大纲考查要求,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的考查。
纵观三年的考查知识点,其趋势在对主干知识点的覆盖上没有太多的改变。
本试卷紧贴高考大纲考试范围。
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没有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难度较以往走势趋平,没有涉及怪题、偏题。
本试卷对地理学科的行为目标和测量目标严格贴合了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查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价值导向分析1. 弘扬古今中外文化,实现考试育人功能充分地挖掘地理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试题考查内容所涉及材料引领关注全球问题,培养国际视野,增强全球化意识和国际理解力导向。
地理学科涉及地表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在培养学生提升国际化战略视野的综合素质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 突出引领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试题以地理图像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本次试题每道题都以图像为基础,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如37题中通过白令海峡的题干引出对人地关系中的协调和影响的思考。
3. 突出引领培养地理思维,尤为重点的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导向中学地理教学中即将施行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试卷考查学生在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分析能力,训练学科创新思维。
2017年高考全国III卷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2017年高考全国III卷地理试卷分析报告2017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试题早已呈现在师生面前。
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安排,现我对本次高考地理试卷进行分析,除了参考部分专家的观点外,还有一些我个人主观的想法,说的不妥之处,还望大家能包涵和指点!本报告包括“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和“对2018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的建议”两部分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一、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一)试卷总体分析2017年高考是云南省进入新课标以来的第六次高考,也是云南省采用全国III卷的第二年。
今年全国III卷使用范围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该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依据地理新课标,坚持地理学的一般原理,以图形为载体,重点考核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视基础,考察能力,试题主要特点体现如下。
试题结构由选择题(1~11题,共44分)和非选择题(36、37、42、43四个题,共56分)组成,较往年基本稳定。
但非选择题中的选做题部分根据2017年新大纲的要求略有变化,选做题由往年的三选一变为二选一(删除了《自然灾害与防治》)。
今年地理试题的整体难度和去年相当,但选择题和选做题难度略有提高。
整份试卷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以中低难度题为主,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查。
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主要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球的运动、农业生产及可持续发展、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主干核新知识,内容整体偏向于人文地理。
今年的地理试题注重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考试的切入点,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继续落实了地理“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图像作为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正所谓地理“无图不成题”。
今年的地理试题共有6幅地理图像,有景观图、统计图、区域图等,形式多样。
要将承载在图像上的有用地理信息解读出来,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017山东卷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2017山东卷文综地理试卷分析9 把传承和创新发扬光大——评 2017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2017 年的山东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创设新情景,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显现出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1 .传承与变化的交融,稳定中蕴含创新2017 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要求,坚持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汲取多年高考命题改革的经验,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稳中求新,积极探索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新思路;它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信息展示平台,选取的命题素材均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来创设地理“新”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又都落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上,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
命题求稳的思想体现在:一是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不偏不怪,强调能力立意;二是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难度与往年相当,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三是试题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不回避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整份试卷仍然注意到了由易到难的排序和布局,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落实了考纲并体现人文关怀。
命题求变的思想体现在:一是考核内容注重挖掘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如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理念的应用和体现,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二是新情景的创设注重体验和实践性,如学科内综合题第 26 题,以地理野外实习的综合考察为呈现方式,突显了地理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真谛。
三是今年的学科间综合试题第 29 题,体现出的文科高度综合倾向。
试题围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汉阳铁厂的兴衰进行设题,从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角度考查汉阳铁厂的区位选择、衰落的历史、地理原因以及汉阳铁厂原址的功能转变,在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将考生所学历史、地理和政治三学科知识交融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科间综合,为今年山东文综高考试题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1卷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建议今年,福建省考生参加全国统一卷考试,采用的是全国课标I卷,由于改卷数据保密要求,有关地理学科质量分析中数据分析部分从略,答题情况也只能从改卷老师得到只鳞片爪的信息,只能开展试题分析,简要臆测答题情况,因此,严格意义上不能称质量分析,只能称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建议。
一、试题特点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1. 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试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如第43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
试题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第36题“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剑麻农场”,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
2.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
如全国I卷第6~8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
(2)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试题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全国I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和区域对比方法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判定。
该题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考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地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坚持改革方向,引领教学深化高考地理科试题历来注重培养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也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1)体现学科素养立意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相对关注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
地理学要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试题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试题给出的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如全国I卷第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这些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二、试题解析(挖掘隐性信息,厘清逻辑关系,提高解题能力)1.选择题第1题组该题组以城市绿化景观植被为情境,考察植被类型、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及景观分布差异。
第1题考察学生区域认知,学生判断出我国北方就能够得出准确答案。
第2题试题考察人类影响因素,其中显性信息为“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学生若提取“按统一标准栽种”这一信息,则可能得出“景观统一规划”这一隐性信息,再结合“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得出二者目前的景观出现明显差异,选项C “景观规划差异”与前一隐性信息相左,因此得出“行政管辖不同”这一正确选项。
第3题考察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在学生判断出该植被的分布区域基础上,探讨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得出“气温”这一准确答案。
2.选择题第2题组本题组以“德国海德堡印刷业集聚”考察工业集聚效应及分析产业优势。
第3题,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属于印刷业的上游企业,这些产业的集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营销成本下降。
第4题,试题显性信息“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即可推出隐性信息“质量优”。
3.选择题第3题组该题组以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为试题情境,考察蒸发量、蒸发量的差异及环境的整体性。
第6题考察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由于该区域为封闭流域,因此,水量平衡公式多年平均降水=多年平均蒸发量,该小题考察地理水循环中水量平衡原理,属于地理主干知识的考察,难度较小。
第7题考察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的差异,题干中显性信息为“我国西北,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图中“坡面、洪积扇、河谷、湖盆”四处空间位置的差异等三项信息,学生结合第6小题,可得出湖面蒸发量最大,再分析图中其他3处与湖面的差异,可推导出影响实际蒸发量的主导因素应该是含水量这一隐性信息,结合图中四处空间位置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出坡面坡度较大,水流速度较快,下渗量较小,并且,该地图示为花岗岩基岩(试题中图例缺少,不够规范,为该试题一道瑕疵),含水量也最少,因此,坡面实际蒸发量最小。
第8题考察环境整体性问题,题干中的显性信息为“我国西北,气候较干”可得出“该地水资源不足”这一隐性信息,结合试题中显性信息为“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即耗水量进一步增多,减少入湖水量,导致湖中水量减少,湖面水位下降,盐湖面积缩小。
此题干扰性最强的选项为“湖水盐度增大”,入湖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导致“湖水盐度增大”,这时就需要学生获取全面的地理信息了,即题干中“盐度饱和”这一显性信息,学生必须结合化学知识,得出“达到饱和状态的盐水,盐度不可能进一步增大了”这一结论。
4.选择题第4题组本题组以我国葡萄生产农业新技术在生产应用为例,考察学生读图、析图及综合分析能力。
第9题考察学生读图能力。
4幅图为寒冷期丰、枯雪年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膜内气温日变化图。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气温应该较高,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气温低,气温日变化较大;丰雪年,降水较多,云雨天气多,云层厚,气温日较差较小,因此,选②。
第10题,该图反映的为平均气温,非最低气温,且膜内气温变化由于丰枯雪年的变化而变化,与平均气温曲线变化不一致。
第11题该地气温最高值为北京16时,此时应该为当地午后2时左右,与北京大约2个小时的时差,所以为新疆。
5.第36题本题以中国公司在坦桑尼亚剑麻生产为试题情境,考察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内容,具体分析如下:考察区域认知,如“(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学生必须结合剑麻生产需要的自然条件,对比中国与坦桑尼亚区域差异,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即“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需要高温多雨的生长条件,我国以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热带范围较小,产地很小;我国经济发达,随着我国航海、汽车产业、光纤产业发展迅速,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考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及综合思维,如“(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基罗萨位于热带地区,适合剑麻种植;基洛萨是距离首都有一段距离的小镇,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土地面积广大且价格较低;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
考察地理实践力,即“(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学生必须了解剑麻的基本特点,这在材料当中并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获取,学生必须从“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热带经济作物一般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叶片含水量大,热带地区高温高湿的区域气候特征,导致其腐烂速度快,另外,原料不容易运输,为原料导向型工业,得出正确答案,即“剑麻生长在热带,叶片的水分含量大,该地温度高,容易腐烂,破坏纤维,影响品质;直接运输剑麻不便且易腐烂,当地就有加工厂,加工后方便运输”。
考察综合思维,即“(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这是剑麻农场兴建对区域综合影响的考察,学生结合西气东输或产业转移部分知识,利用材料信息可得出“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为农民提供保险等保障,增加了就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地区的消费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修建学校、卫生所,改善了当地就医难和上学难的问题”。
6.第37题本题以长白山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为情境素材,考察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第(1)小题。
题干显性信息:“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即低-高-低分布”、“受干扰区优势植物减少”。
据此可判断出的隐性信息为“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进一步推断出“优势植物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即优势植物越多(少数物种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植物多样性越低(植物种类越少?)”、“因为干扰,优势植物数量少了,这样留给其他植物的空间或资源就多了,因此植物多样性就增加了”等隐性信息,结合图中显性信息阴坡呈现“低-高-低”型格局,为正常规律,阳坡呈现“高-低-低”规律,分布异常,说明阳坡受到了干扰,并且低海拔段数值偏高(说明未受干扰),而高海拔段仍保持低值(说明未受干扰),因此,干扰部位为阳坡低海拔地区。
第(2)和第(3)小题,笔者认为题序最好要调整一下,更符合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从事物的局部,逐渐认知事物的整体,从而认识事物分布的差异性”,也能够更有效地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试题效度。
第(3)小题,显性信息“阳坡”、“阴坡”,学生得出隐性信息“阳坡向阳,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地表温度较高”,进一步推断出,“阳坡蒸发较为强烈,可能湿度较低”这一结论。
第(2)小题“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这一道试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阴阳坡气温(热量)、降水(水分)条件有差异,水热条件(包括蒸发)和植物多样性关联性程度无法确定,题干中确实限定了阴阳坡降水量一样,但是,阳坡的热量、光照更充足,这将促进优势植物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导致植物多样性较低;另一方面,阳坡的蒸发较为强烈,湿度更低,则使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