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剖析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剖析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剖析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法律逻辑学》

课程编码:EN034120B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法理学、刑法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法律逻辑学》是基础平台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着重掌握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包括词项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及逻辑基本规律等。同时,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学生还应该了解侦查逻辑、法律规范逻辑、法律论辩逻辑等特殊的法律逻辑问题。

本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推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较好应用因材施教等教学基本原则,充分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且特别要求教师课后对学生的辅导,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全面了解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并熟练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词项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及逻辑基本规律等内容。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侦查逻辑、法律规范逻辑、法律论辩逻辑等特殊的法律逻辑问题,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学时:2

1、逻辑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学时:1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逻辑”的含义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逻辑的类型

(4)思维、语言与逻辑

3、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学时:1

(1)逻辑学的性质

(2)逻辑学的作用

4、司法工作者必须懂得逻辑

(二)词项逻辑(上)学时:4

1、词项概述学时:1

(1)词项及其特征

(2)语词、词项和概念

(3)法律概念的特征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时:1

(1)概念的内涵

(2)概念的外延

3、准确运用概念的逻辑基础学时:1

(1)概念的种类

(2)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3)限制和概括

4、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定义和划分学时:1 (1)什么是定义

(2)定义的种类和方法

(3)定义的规则

(4)什么是划分

(5)划分的种类和方注

(6)划分的规则

(7)分解与列举

(三)词项逻辑(下)学时:4

1、判断及其表达式学时:1

(1)命题的特征

(2)命题与判断

(3)命题与语句

2、命题形式及其分类

3、关系推理学时:1 (1)关系命题

(2)关系的性质

(3)关系三段论

4、性质命题的概述

(1)性质命题的特征

(2)性质命题的种类

5、性质命题的逻辑特征学时:1 (1)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

(2)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

6、性质命题的直接推理学时:1 (1)对当关系推理

(2)变形推理

(四)命题逻辑学时:4

1、复合命题的概述学时:1 (1)复合命题的特征、组成

(2)复合命题真假的判定与真值表

(3)法律条文中的复合命题

2、复合命题的基本形式及其逻辑性质学时:2 (1)负命题

(2)联言命题

(3)选言命题

(5)多重复合命题

3、复合命题的等值式及其应用意义学时:1 (1)负命题及其等值式

(2)不同类型复合命题形式的转换

(五)规范命题学时:2

1、模态命题与真值模态命题学时:1

(1)模态命题

(2)模态对当推理

(3)复合模态命题推理

(4)模态命题及其推理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2、规范命题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学时:1

(1)规范命题

(2)规范对当推理

(3)复合规范命题推理

(4)规范条件推理

(5)规范强弱推理

(6)规范命题及其推理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3、刑法规范命题的结构特点

(六)关于推理的一般知识学时:2

1、推理的特点学时:1

(1)什么是推理

(2)推理是有预定目的的思维活动

(3)推理的组成及其语言表达式

2、推理的类型及其区别与联系学时:1

(1)推理的分类

(2)不同类型推理之比较

3、推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七)演绎推理学时:4

1、三段论学时:1

(1)三段论的特征

(2)三段论的格与式

(3)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4)三段论的导出规则

(5)省略三段论

(6)审判三段论及其特征

2、复合命题推理学时:1

(1)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性

(2)双重否定推理

(3)联言推理

(4)选言推理

(6)等值推理

3、复合命题推理的其他有效式学时:1 (1)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2)假言联锁推理

(3)二难推理

(4)反三段论

(5)基于重言等值式的推理

4、复合命题的综合推理

(1)判定问题

(2)推导问题

5、刑事侦查中怎样正确运用演绎推理学时:1

6、关于法律推理

(八)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学时:4

1、归纳推理概述学时:1 (1)归纳推理及其特征

(2)归纳推理的种类

(3)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

(4)归纳推理的应用

2、回溯推理学时:1 (1)什么是回溯推理

(2)回溯推理的应用

(3)提高回溯推理结论可靠性的要求

3、求因果联系五法学时:1 (1)概述

(2)求同法

(3)求异法

(4)求同求异并用法

(5)共变法

(6)剩余法

4、类比推理及其应用学时:1 (1)什么是类比推理

(2)类比推理的应用

(3)提高类比推理结论可靠性的要求

(九)假说与侦查假说学时:2 1、假说及其建立程序学时:1 (1)什么是假说

(2)假说的提出

(3)假说的检验

2、侦查假说及其应用学时:1 (十)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学时:2

1、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概述学时:1

(1)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2)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客观性

2、同一律

(1)什么是同一律

(2)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3)同一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3、矛盾律学时:1

(1)什么是矛盾律

(2)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3)矛盾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4、排中律

(1)什么是排中律

(2)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3)排中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4)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

(十一)论证学时:2

1、论证的特征学时:1

2、论证的方法——证明和反驳

(1)什么是证明

(2)证明的方法学时:1

(3)证明的规则

(4)什么是反驳

(5)反驳的方法

3、谬误

四、教学参考书

教材:张大松、蒋新苗主编,《法律逻辑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参考书:

1、雍琦主编,《实用司法逻辑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2、王洪主编,《法律逻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3、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中的地位 《审计学原理》是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审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和《成木会计》之后。 2、课程的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因考虑到该课程为财会专业和审计专业共用,为避免与审计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重复,故本课程教学中重在讲授基本原理,对审计实务则基本不涉及。 3、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计划课内学时72,4学分。(注册视听生财会专业课内学时54, 3学分) 4、教学媒体的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基本教材、学习指导书、电视录像。其中,基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学习指导书除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方法性的指导外, 还配备一定量的习题,以强化学生对审计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电视录像主要是讲述该课程的重点、难点、思路和方法及运用,而不是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全面的讲授。 二、大纲本文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定义,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的对象和

目的,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工作任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审计的概念 一、审计的涵义 审计的定义审计关系人审计的基本特征现代审计 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审计产生的原因不同组织形态审计的产生社会主义时期的审计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审计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审计的重要发展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 一、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及其发展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二、审计目的 国家审计的目的民间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的目的 第四节审计的职能、作用与任务 一、审计的职能 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 二、审计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的作用包括制约性和促进性作用。

化学分析

一、分类 1、分析化学按照分析原理的不同:化学分析方法(依赖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 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除化学分析法外的一些分析方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测定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仪器设备,习惯上把这类分析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2、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分析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按照分析时所取的试样量的不同或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的不同,分析化学又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等。 二、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 分析的一般过程 1.取样(sampling) 合理的取样是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基础。 2.预处理(pertreatmnt) 预处理包括试样的分解和预分离富集。 定量分析一般采用湿法分析,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行测定。正确的分解方法应使试样分解完全;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应损失;应尽量避免引入干扰组分。分解试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溶解法和熔融法,操作时可根据试样的性质和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解方法。 在定量分析中,当试样组成比较简单时,将它处理成溶液后,便可直接进行测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组成比较复杂的试样,测定时各组分之间往往发生相互干扰,这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测定。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其干扰。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掩蔽剂是消除干扰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并非任何干扰都能消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选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使待测组分与其他干扰组分分离。 有时,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极微,而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这时必须先将待测组分进行富集,然后进行测定。 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separation)和富集(preconcentration)方法有沉淀分离、液-液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色谱分离、蒸馏和挥发分离、超滤、浮选吸附等。 如何选用分离方法?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灵活性。要在工作经验积累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测定的目的是定性还是定量?是成分分析还是结构分析?是全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②样品的数量、来源难易及某些组分的大致含量。大批样品中痕量成分的分离,首先要进行萃取、吸附等富集方法,再行分离。③分离后得到产品的数量、纯化是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试行) 一、教学目的 仪器分析实验是实验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的重要内容。其要紧目的是:通过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差不多原理的明白得,把握仪器分析实验的差不多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地使用分析仪器;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差不多要求 1、课前认真预习,认真阅读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差不多原理、仪器要紧部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 2、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未经老师承诺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详细了解仪器的性能,防止损坏仪器或发生安全事故。实验室应始终保持整洁和安静。 3、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学习有关分析方法的差不多技术。要细心观看实验现象和认真记录实验条件和分析测试的原始数据;学会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主动摸索、勤于动手,培养良好的实验适应和科学作风。 4、爱护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如发觉仪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每次实验终止后,应将使用仪器复原,清洗好使用过的器皿,整理好实验室。 5、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简明,图表清晰。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名称及型号、要紧仪器的工作参数、简要步骤、实验数据或图谱、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咨询题讨论等。 实验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差不多条件实验及试样中微量铁的测定)(4学时) 实验二食品中NO2-含量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取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取光谱的阻碍(4学时) 实验四荧光分析法测定铝的含量(4学时) 实验五原子吸取光谱法测定痕量镉(4学时) 实验六玻璃电极响应斜率和溶液PH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七自来水中含氟量的测定-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4学时)实验八极谱催化波测定自来水中微量钼(4学时) 实验九硫酸铜电解液中氯离子的电位滴定(4学时) 实验十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学时) 实验十一果汁(苹果汁)中有机酸的分析(4学时) 三、教材及参考书 1、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001.7) 2、万益群、倪永年主编.仪器分析实验(第三版).江西高校出版社(2 003.8) 3、谢能泳、陆为林、陈玄杰编.分析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四、其它讲明 五、实验项目一览表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使用专业:环境科学

立信审计学教学大纲

《审计学》本科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700301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1.课程类别,是指制订教学大纲时所针对的课程所属类别,包括通识类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通识类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专业实验课、素质类实践、综合实践。 2.选用教材、按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版次顺序。 3.预修课程,一般填列2门左右。 4.课程性质、目的,说明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应达到的目的。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 5.基本要求,明确本课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 6.实践教学课时,是指课程中的实验、上机、听力等形式的教学课时。 7.参考文献资料,包括参考教材、论文、网站。其中论文不必列太多,按下列格式列出:作者.论文名.期刊名.年份。 8.课程考核,说明以下情况: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期末考核形式(课程试卷/课程论文;开卷/闭卷;题型等) (3)成绩评定(期末与平时比例)

《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审计学原理 英文名称:Auditing principles 课程类别:必修课 预修课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 开设部门:会计与财务学院 适用专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ACCA等 学分:3 总课时:5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48学时,实践教学课时3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 本课程着力培养德、智双全,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及高尚职业道德,具备会计、审计及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立履行审计职业职责和承担大型项目审计工作能力,能在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和相关业务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审计理念、方法及应用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学会运用审计及其它经营信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鉴证、监督;了解审计学原理产生与形成过程,了解其在大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审计的模式、程序和方法,追踪审计领域的新发展。

审计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1)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专业 《审计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第一章审计业务承接与规划案例 本章讲授会计师事务所如何进行业务承接和审计规划。通过本案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审计业务承接过程中如何了解客户,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决定是否承接该业务。在业务承接过程中如何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对审计项目如何进行规划,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和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如何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和恰当的时间安排。通过相关案例的学习,对整个审计准备阶段的业务内容有完整的印象,并可进行相关的实物操作。重点是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定和审计计划的制定。本章安排2个案例。 案例一:审计业务的承接案例 1.教学内容 (1)业务承接中了解客户。 (2)针对客户所在的行业和客户自身的情况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决定是否承接业务。 (3)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格式与内容。 (4)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 (5)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作用。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应了解业务承接的过程及应处理的问题。 案例二:审计业务的规划案例 1.教学内容 (1)审计组的组成。 (2)审计风险的初步评估与重要性水平的初步确定。 (3)审计重点领域和审计策略的确定。 (4)审计时间安排。 (5)审计人员分工。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应了解业务规划的过程及应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案例 本章通过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该循环的主要业务环节,重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的程序;销售和收款余额的测试重点和关键的审计方法。本章安排2个案例。 案例一:×××公司销售业务审计案例 1.教学内容 (1)销售业务的主要业务环节和特点。 (2)销售循环审计目标。 (3)销售环节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及测试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4)销售额分析性复核程序。 (5)销售业务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方法,主要是销售确认和计量是否恰当,存在关联方交易的企业在定价和会计处理上有无问题,销售业务的真实性等。 (6)销售业务审计所涉及的主要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调整。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应掌握销企业售业务中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及其测试的主要程序和方法,企业在销售业务中所存在的主要舞弊形式及其危害,销售业务实质性测试的主要环节及程序和方法。 案例二:×××公司应收款项及坏账准备案例 1.教学内容 (1)应收款项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关键控制点,如何进行应收款项的内控制度测试。 (2)应收款项的分析性复核程序,通过分析性复核、结合账龄分析来确定应收款项的资产质量。 (3)余额测试中函证程序的运用。 (4)坏账准备的提取和转消的审核。 (5)所涉及的主要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调整。 2.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应掌握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业务中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企业在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中所存在的主要会计舞弊形式及其危害,对其进行实质性测试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0142110 课程类型:必修课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基础方向课 学时:64学时讲课学时:60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 执笔人:刁春鹏审定人:张金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要求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及结构分析。它具有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仪器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定结构的分析任务,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和更好的指导工农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它为后续课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它是许多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并在提高人才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介绍光谱、电化学和色谱三大块和质谱法的内容。 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常用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会使用一些仪器。 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了解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用到先修课的一些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1章绪论 学时:2

《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大纲

《 统计预测与决策 》课程教学大纲 Statistical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 Making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理论课/选修 适用专业:统计 开课学期:7 总学时数:56 总学分数:3.5 编写年月:2007.5 修订年月:2007.7 执 笔:邹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向学生系统阐述有关统计预测与决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使学生对统计预测和决策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有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阐述国内外统计预测和决策方法在经济、金融和管理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预测和决策方法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统计预测概述(4学时) 本章内容:统计预测的概念和作用,统计预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理解统计预测的步骤本章要求:了解统计预测的概念和作用,统计预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理解统计预测的步骤 第二章 定性预测法(4学时) 本章内容:定性预测概念,定性预测特点,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的关系,定性预测的集中主要方法。 本章要求:了解定性预测概念,定性预测特点,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的关系,理解定性预测的集中七种主要方法。 第三章 回归预测法(6学时) 本章内容: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应用回归预测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要求:了解非线性回归预测法、应用回归预测法时应注意的问题。理解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是指成对的两个变量数据分布大体上呈直线趋势时,运用合适的参数估计方法,求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然后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因变量的趋势;理解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回归。多元回归与医院回归类似,可以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也需对模型及模型参数进行统计检验。 第四章 时间序列的分解法和趋势外推法(6学时) 本章内容:时间序列的分解,时间序列分解模型,趋势外推法。 本章要求:了解经济时间序列的变化受到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这四个因素的影响,了解乘法模型分解的基本步骤,理解选择合适的趋势模型是应用趋势法的重要环节,图形识别和差分法是选择趋势模型的两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 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6学分) 本章内容: 一次移动平均法和一次指数平滑法,线性二次移动平均法和线性二次指数平滑法,布朗二次多项式(三次)指数平滑法,温特线性和季节性指数平滑法。 本章要求:了解布朗二次多项式(三次)指数平滑法,温特线性和季节性指数平滑法,理解一次移动平均法和一次指数平滑法,线性二次移动平均法和线性二次指数平滑法。 第六章 自适应过滤法(6学分) 本章内容:自适应过滤法的概念与特点,使用自适应过滤法应选择好滤波常数k,对原始数列做标准化处理。 本章要求:了解自适应过滤法优点,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自适应过滤法的计算掌握自适应过

《审计学》教学大纲

《审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120600 课程名称:审计学 学分:3 周学时:3 面向对象:经管类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会计学 一、课程介绍(100-150字) (一)中文简介 审计学课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线,以会计报表审计为重点,密切结合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践。课程分审计总论、审计过程、审计实务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风险、期后事项审计与审计报告、及销售与收款实务审计、购货与付款实务审计、生产实务审计等。 (二)英文简介 Auditing course tak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s the master line, take the audits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as the key point, and focus on the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audit practic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The course consists of the audit general remarks, the audit process, the audit practice three parts, the primary coverage includes: the professional work ethic system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the audit objective, the audit evidence, the audit working papers, the audit risk, subsequent events audit and the audit report, and the Sales and receivables the practice audit, the purchase and payment practice audit,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udit and so on.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审计基本原理、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掌握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证据获取、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编制的技术,能运用所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销售、购货和生产等业务循环的审计,熟悉虚假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具备发现虚假会计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可测量结果 1.能解释审计学的核心概念,口头表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过程。 2.能明确审计独立性的内涵,说明如何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独立性。 3.掌握获取审计证据的主要方法及错账调整的基本技术。 4. 能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及公允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学校 中药教研室 2010. 3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72 适用对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仪器分析》是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主要讲授仪器分析光学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等方法的基本理论、仪器原理、使用技术。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解决中药生产质量检测、监控、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问题。 该课程应在完成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为以后的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技能: 1、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发展趋势; 2、基本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法的基本理论、仪器原理、实验技术 3、掌握仪器结构、原理和应用 4、基本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法的样品处理技术 5、能把仪器分析技术运用到科学研究,中成药生产检测、监控,及新药开 发中去。 三、学时分配(参考)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现代仪器分析发展的现状。 2.熟悉现代仪器分析的特点。 [教学内容] 1、仪器分析法的分类。 2、仪器分析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3、仪器分析法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仪器分析法的分类

难点: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 多媒体或理论讲授。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教学要求] 1.了解光学导论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电磁辐射的概念和各种光谱的区别 [教学内容] 1、电磁辐射与电磁波。 2、光学分析法分类(光谱法与非光谱法,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或理论讲授。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教学要求] 1.熟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Lamber-Beer 定律及影响因素。 3.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各部件的流程和作用 4.掌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内容]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Lamber-Beer 定律 3、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重点与难点]

《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制定时间: 2008 年3 月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课程负责人:钟波 课程分类:专业课程课程类型:选修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总学时:54 课程总学分:3 实验学时: 28(上机) 实验学分: 1 开课单位:数理学院 一、实验的目的及要求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各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实验中将重点介绍:多元统计的最具有实用性的内容: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 鉴于目前计算机已是多元统计分析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本课程特别注意把各种多元统计算法实现,使得给出的算法更有实用的价值.为此,我们在论述算法思想时就引进易于化为计算步骤的数学式子和符号,并在计算步骤中采用了相关计算机软件.此外,本课程在讲清各种方法的实际背景和数学思想的同时,对每种方法都给出具体应用实例。 二、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三、教材(讲义、指导书): 《多元统计分析》,于秀林,任雪松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8 参考书: 1.《SPSS统计分析》,郑海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3 2.《SPSS for Windows统计产品和服务解方案教程》,洪楠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

3.《SPSS 11 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张文彤编著,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6 4.《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教程》,洪楠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 四、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平时实验考核和期末总考试相结合。 (二)考核成绩的确定 平时根据学生预习、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情况,给每位学生打一个成绩,待全部实验结束时,给出一个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的方法。笔试题题占20%,期末考试成绩为总成绩的70%。 大纲制定人:钟波 大纲审定人:曾理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1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审计学 总学时:64 授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 授课对象:会计专业 先修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 财务分析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审计》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 2、李晓惠主编,《审计实验室3——风险审计的技术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3、黄世忠主编,《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剖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 4、李若山著,《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 5、王泽霞著,《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 一、课程教学目的 审计学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能审会查能力的应用型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审计工作的资格条件和审计技术方法、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特点、审计思路、审计流程、审计风险和审计方案的选择,围绕审计质量与效率的均衡问题展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

1、正确处理好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审计收益与审计成本、审计机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职业道德与技术经验相结合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计职业道德观念,成为合格的审计人才。 2、掌握审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准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们的审计职业素质。 3、能查会审的能力,查账技巧、审计分析能力、审计风险识别能力、审计工作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审计方案的设计能力。 4、拥有审计风险意识和审计风险的应对能力,应有审计整体观念、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审计职业观,警示学生们切莫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不良风气,一身正气作审计。 5、审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案例教学,将审计工作搬到课堂上、增加趣味性、有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审计资格考试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审计工具、审计技巧的训练和审计方案的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前言:审计工作的运行规律(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一个中心;六个贯穿;审计流程;五项认定和八个目标。 基本要求:在分章讲解之前,先将审计学的中心思想、审计思路及审计工作的运行规律,做些高度概括和总结,使学生们有个整体轮廓,为以

4.2《审计学》教学大纲

《审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syllabus for the course of auditing)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代码:120203H03TSJ、120207H03TSJ、120208J03TSJ 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12学时 课程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 适用专业:会计学、审计学、资产评估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审计学》,王砚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1(教材) 2.《审计理论与实务》,崔飚、李传彪,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1 3.《审计学理论、案例与实务》,彭毅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12 4.《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3 5.《审计》,刘明辉、史德刚,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7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审计学、资产评估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知识,具备按照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为未来到国家事业单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审计学基础概念(4学时) 1.理解审计的定义; 2.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3.明确审计的职能

4.理解审计假设 5.掌握审计对象、国家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 6.了解审计的分类 7.理解重要性的内涵 8.掌握重要性的确定方法 9.理解审计风险的含义 10.掌握审计风险模型和评估审计风险的程序 【实践项目】结合案例内容进行案例分析(1学时) 第二章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2学时) 1.了解国家审计机关的组织形式 2.了解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 3.掌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4.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方式 5.掌握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6.重点掌握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第三章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4学时) 1.理解审计依据的含义 2.掌握审计依据的种类 3.理解审计准则的含义及分类 4.掌握国家审计准则 5.掌握内部审计准则 6.重点掌握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准则 7.掌握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8.掌握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实践项目】结合案例内容进行案例分析(1学时) 第四章审计业务流程(5学时) 1.理解并掌握审计业务的基本流程 2.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含义

定量化学分析教学大纲.doc

定量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目的: 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任务: 分析实验是化学类专业高职牛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既是…门独立的课程又需要与分析化学理论课密切配合。 1、学习、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典型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确立“量”的概念、“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有效数字” 的概念,了解并能掌握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确保定量结果的可靠性。 3、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指导实验设计及操作,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统筹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 4、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三、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耍求: 本课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实验教学进度,从基本操作练习入手,逐渐提高要求和加大训练力度。大致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课的任务:基本操作练习-一典型的定量分析实验一-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通过随堂实验和集中实习两个方式来实现,其中随堂实验主要是基本操作和定量分析试验,集中实习主要是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1、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定量化学分析》等理论课屮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2、规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简单玻璃仪器的制作,加热和冷却方法,典型无机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半微量实验操作方法,滴定分析法(含酸碱、配位、氧化还原及沉淀滴定)与重量分析法等。 3、具有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处理实验结果时具有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化学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能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它信息源获取必要信息,能独立、正确地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产品质量鉴定等),独立撰写设计方案,具有-淀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等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 6、耍求课前进行预习,弄懂实验目的与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与步骤, 写出预习报告。 四、实践教学技能培养耍求: 1、玻璃量器及常用器皿的洗涤方法。 2、玻璃量器的校准。 3>精确称量(直接称量、递减称量、指定质量称量)。 4、常量分析屮各类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现代分析/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学时/学分:40 /2.5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与光谱解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熟悉各种典型光谱的解析及色谱法的分离条件的选择。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药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的测定方法、应用及示例。 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塔板理论、Van Deemter方程式简介),色谱柱(固定液、载体、气-液色谱填充柱的制备),气-固色谱填充柱、毛细管色谱柱简介,检测器(热导、氢焰)分离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与示例等。 3.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Van Deemter); 方程式在HPLC与GC中表现形式、Giddings方程式简介),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反相键合相色谱法、正相键合相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空间排斥色谱法,其他色谱法简介(胶束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流动相、仪器装置、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及毛细电泳法简介。 4.紫外—可见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谱的跃迁机理;Lambert-beer定律;精细结构;溶剂效应;wood-word吸收定则及应用。 5.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的跃迁机理;判别定则;拉曼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试样的制备和仪器等。 6.核磁共振 核自旋能级跃迁的基本原理;Zeeman能级;Boltzman分布;核的进动与弛豫;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13C—1H自旋—自旋偶合;偶合常数及其影响因素;NMR光谱的改进;奥氏核效应;二维谱。 7.质谱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代码】024601102【课程修习类型】必修(平台课程) 【开课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适用专业】化学 【学分数】3 【学时数】总学时48学时 【建议修读学期】二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高等数学、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介绍(中、英文)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应化及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状态的分析测试方法,也是其它学科取得化学信息的研究手段,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综合性强,包括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物理和化学的原理、特点、仪器的结构原理、定性定量分析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范围。本课程主要讲解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发光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库仑分析法、伏安与极谱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领域,掌握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际样品分析,并解决相应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在工业、农业、环境、医药、健康、食品及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仪器分析课程在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Brief Introduction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one of core courses in chemical majors. It is not only an analytical test method for study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state and structure of matter, but also a research method of obtaining chemical information in other science. 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analytical detection means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lot of field. The course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includ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inciple,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principl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scope of all kinds of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methods. The course explains basic principle ,instrumental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potentiometric analysis, electrolytic analysis, coulometry, voltammetry and polar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various instrumental analysis methods and know where they can be applied. Help the students to gain the abilities of choosing an appropriate method to analyze actual sample as well as solving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审计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审计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课程号:编写日期:2012.2 一、开设院 会计学院 二、教学对象 财务管理专业二年级、会计学专业三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的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要求 《审计学》实验课使用审计(单项)实训教学平台,是按照审计课程面向需要掌握审计知识的用户开发的,其预置的内容按照审计教学章节设置,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财务报表审计实务三大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下面又细分到具体的章节。要求学生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 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实验课时:18学时; 实验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实验 1 实验二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实验 1 实验三审计目标实验 1 实验四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实验 1 实验五计划审计工作实验 1 实验六风险评估实验 1 实验七风险应对实验 1 实验八审计抽样实验 1 实验九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实验 2 实验十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实验 2

六、考核 考核方式:检查作业和实验报告 总评成绩=作业成绩*80%+实验报告*20% 七、教材 《审计》,刘明辉、史德刚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四版 八、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2]《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考试委员会编,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 [3]《审计学》,秦永生、卢春泉,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审计学》,郝振平、刘霄仑,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附后) 实验课大纲及课时安排 实验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实验(建议课时:1) [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 [主要实验内容] 根据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作出在所给的案例环境中注册会计师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 实验二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实验(建议课时:1)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体系及具体内容。 [主要实验内容]

《审计学》教学大纲(1)

《审计学》 课程大纲 适用专业:会计学 编制单位:会计学教研室 编制日期:2015年03月06日 经济管理系制 《审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定位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为会计学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面向会计学院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以及财政金融专业开设。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把握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如何应付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审计》课程的复习与应试等。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动因的不同观点 1、审计起源于会计 2、审计起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 3、审计起源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二、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与条件 1、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 2、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3、审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三、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3、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审计的概念及本质 二、审计的本质 1、独立性 2、 第三节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 1、经济监督 2 3 三、审计的作用 1、制约性作用 2 3、证明性作用 第二章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