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代)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元代

元代文学文学常识1、“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声(生)。
2、小说话本: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有《碾玉观音》,公案故事有《错斩崔宁》。
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4、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窦天章、桃杌)、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5、四大喜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6、关汉卿,伟大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本色派”,创作了“三国戏”,被明朱权称为“初为杂剧之始”。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8、元曲“五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王实甫9、白朴,悲剧《梧桐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喜剧《墙头马上》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爱情戏,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10、马致远《汉宫秋》,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汉文帝、毛延寿)11、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梁梦》(吕洞宾、东华帝君、钟离权、骊山老母);《陈抟高卧》(宋太祖、陈抟、郑恩)12、纪君祥《赵氏孤儿》(与窦娥冤齐名的悲剧,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戏作,程婴、赵盾、公孙杵臼)救孤、搜孤《赵氏孤儿大报仇》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因此,戏剧效果也特别强烈。
13、杨显之《潇湘雨》(崔甸士、张翠鸾、张天觉、崔文远、赵女),是一部以男子负心为题材的“婚变”杂剧。
14、李文蔚《燕青博鱼》(燕青、吴用、宋江、燕和、王腊梅、杨衙内、燕顺)尚仲贤《柳毅传书》(柳毅、龙女)郑廷玉《看钱奴》(贾仁、周荣祖、长寿、陈德甫)15、康进之《李逵负荆》(李逵、宋江、鲁智深)高文秀的《双献功》(白衙内、孙荣、郭念儿、李逵)16、李好古《张生煮海》(张羽、琼莲、龙王)写的是一出人神相爱的故事,神话剧。
17、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的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罗梅英、秋胡、李大户);《曲江池》演妓女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的爱情故事。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背景的影响。
元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后来,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南北。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1. 融合:元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在元代文学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学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创作出了很多融合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特点的作品。
2. 戏剧:元代的戏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戏剧主要有元曲和皮影戏两种形式。
元曲以剧情曲折、音乐优美、表演生动而著称,其表演形式也对后世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影戏则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享有盛誉。
3. 小说:元代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元代小说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多种多样。
元代小说主要有民间故事、宫廷传奇、史话等,这些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元曲:《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爱情传奇戏剧,它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在元代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珍品。
2. 皮影戏:元代的皮影戏以艺术手法和表演形式独特而著称,被视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打白骨精》是元代著名的皮影戏剧,它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皮影和声乐等多种手段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神怪传奇故事。
3. 小说:元代的小说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聊斋志异》、《水浒传》等。
《聊斋志异》是元代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以神怪、鬼怪为题材,富有超自然的想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水浒传》是元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义士抗暴的故事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四、元代文学的影响元代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 元明清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绪论元代历史:1279(1271)——1368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述1、叙事文学(俗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戏曲、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2、抒情文学(雅文学)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有新变。
元曲:元杂剧散曲元代戏曲:南戏元杂剧元杂剧繁荣的原因1、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成为元杂剧繁盛的物质文化土壤。
2、剧作家队伍的形成及杂剧创作活动的高度自觉,是元杂剧迅速进入繁盛阶段的根本保证。
3、才人作家与杂剧艺人的联袂结合,是元杂剧进入繁盛阶段的重要条件。
4、元代社会稳定、思想宽松局面为杂剧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5、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元杂剧的兴盛是杂剧自身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1)原始歌舞与俳优优孟衣冠(2)汉魏百戏角抵戏《东海黄公》(3)隋唐戏弄《拨头》《大面》《踏摇娘》参军戏(参军—苍鹘)(5)诸宫调①代言体叙事方式的出现②北曲联套体的确立。
代言体:即叙述描写是剧中人以第一人称展开,而不是作者的第三人称叙述。
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王国维《戏曲考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杂剧的分期据钟嗣成《录鬼簿》分两期说与三期说。
两期说: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作为分界线,前期繁荣,后期衰落。
前期以大都(北京)为中心。
后期以杭州为中心。
元杂剧的流派以关汉卿、石君宝、康进之、高文秀为代表的本色派,以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代表的文采派。
元杂剧衰落原因研究综述(一)社会原因:杂剧创作中心的南移,北曲方言曲调不适应南方观众要求。
(二)政治原因(1)思想控制严密(2)士子地位的变化,使得作家缺乏前期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3)明初杂剧的宫廷化(三)艺术原因(1)艺术内容的蜕化,宣扬封建思想的内容增多(2)审美观念的变迁(文人情趣取代民间本色)(3)艺术形式的僵死➀形式的凝固➁语言的雕琢➂唱腔的僵化➃剧曲的散套化➄“北曲不谐南耳”(4)新兴南戏的竞争。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元明部分重点整理

元绪论:1.元代历史: 1271——1368 元代文学:1234——13682.元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①从元代文学开始,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取代传统的抒情性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②古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由“温柔敦厚”转向“自然酣畅”。
3.元代的叙事文学主要包括说话、戏曲、说唱等三种主要形式。
元代的抒情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散曲三种。
4.关于“说话”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侯白的笑话集《启颜录》。
5.宋代耐得翁《都城记胜·瓦舍众伎》中,将宋代的“说话”分为四种:小说(以讲说爱情、鬼怪、公案传奇故事为主)、说经(以讲说佛经故事为主)、讲史(以讲说历史兴衰战争故事为主)、说合生(以即席指物为说解的一种滑稽技艺)。
6.现存主要的宋元话本代表作:小说话本:《西湖三塔记》、《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包龙图断冤》等。
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经话本: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7.宋元话本的思想内容:(1)以爱情为题材,肯定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慕,并赞扬他们的坚贞。
(2)以公案为题材,揭露官员的腐败无能,同时也对百姓所受的苦难寄予同情。
(3)以历史兴衰为题材,借古喻今。
(4)揭露社会现实,表现女性对男女平等与个性自由的强烈要求。
8.盛行于金元时期的说唱形式是诸宫调,又叫“搊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的首创者是宋代的孔三传。
诸宫调是将多种宫调的曲牌连缀成一套来演说一个故事,中间往往插入说白,是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说唱。
现存宋元“诸宫调”文本,全本只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残本是《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9.元代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
戏曲创作和演出分为南北两个戏曲圈。
北方戏曲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南方戏曲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等,延及到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元曲:是人们对元代文学的一种习惯性称谓,代表了世人对元代文学创作成就的认识和概括性评价。
包括剧曲和散曲。
剧曲是指元杂剧的曲辞,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
元曲元代文学的标志。
2.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元杂剧是融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真正走向成熟。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著名作家关白马郑。
3.元代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是我国古代最后成熟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在民间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联系有一定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和尾声,前期代表作家:关白马,后期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养浩,乔吉,睢景臣,刘时中。
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戏剧化。
4.说话四家: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宋代的说话有四家之说。
各有门庭,自成路数。
四家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所谓说话的家数(种类)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前三类以叙事取胜。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讲佛书。
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5.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族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
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连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古代文学 元代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一、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1230—1368)。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统一后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扩大了国内各区经济相互调剂的范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旧制。
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变种——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
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散曲的题材,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
古代文学史—元代重点总结资料讲解

古代文学史—元代重点总结元代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填空)说话:就是口传故事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话本:说话人的底本2、现存小说话本:《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俗小说》3、(填空)小说话本的特征: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秀秀:是宋代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4、(填空)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5、(填空)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是宋元时代仅存的说经话本。
王国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
”6、诸宫调(名解)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叙事性的讲唱诗,是宋元民间艺人创造出来的。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多用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由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现存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诸宫调对杂剧的影响:杂剧和诸宫调同属于说唱形式的作品。
诸宫调对杂剧的产生影响很大。
诸宫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歌唱性很强;二是讲唱者常常跳出跳进,模拟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各种表演,这就为杂剧以诗化的戏剧语言、以演唱为形式的表演的诞生作好了准备。
7、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对婚恋故事的超越——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男女私情作为礼教对立面加以铺叙的崔莺莺故事①元稹《会真记》②王西厢③董西厢第二章关汉卿1、《单刀会》---呼唤英豪《西蜀梦》---英雄死了谁救苍生《救风尘》---主人公:周舍、宋引章、赵盼儿。
故事情节P216 《望江亭》---主人公:杨衙内、谭记儿、白士中。
故事情节P2172、《窦娥冤》一、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二、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1)、人物形象窦娥——礼教的信奉者、制度的顺民。
——恶势力的反抗者、对不公的命运永不屈服。
(2)、戏剧冲突在悲剧性冲突的高潮到来之前,先展开讨债人与借债人之间、救命的人与被救的人之间的两组冲突——即蔡婆婆与赛卢医,蔡婆婆与张驴儿父子之间的冲突。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1

填空:元代部分1、在元代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3、在元代记载了很多当时的杂剧艺人的著作是夏庭芝的《青楼集》。
4、描写到元代剧场情形的散曲作品是杜仁杰的《庄家不识勾栏》。
5、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
6、元杂剧包括杂剧和散曲种体裁,因为二者都是以曲词为主的,故统称为曲。
7、南戏最早是浙江永嘉一带的地方戏,故又称之为“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8、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是“自然”与显畅。
9、关汉卿历史题材的杂剧有《单刀会》和《西蜀梦》。
10、《窦娥冤》剧名全称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是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和亢旱三年。
12、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14、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剧本共有五本二十折。
15、最能表现《西厢记》惊世骇俗思想的一句唱词是“原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6、《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7、白朴杂剧《墙头马上》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18、白朴杂剧《梧桐雨》之名源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秋雨梧桐落叶时”。
19、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20、马致远的《汉宫秋》是根据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汉宫秋》是末本,主角是汉元帝。
22、《汉宫秋》第三折[七弟兄]“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奈她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23、被王国维称赞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杂剧作品是《窦娥冤》和《赵氏孤儿》。
24、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作家是康进之,堪称元代水浒戏双璧的是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编元代文学概说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原是北方的一个蒙古族政权,后来不断壮大,统一了北方,并进而统一了南方,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立的分裂局面。
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蒙古族居于统治地位,汉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
又由于元代科举废立无常,特别是元初近半个世纪不设科举,断绝了文人进入上层的道路,使得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上层的文人,也被打入底层,所以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
文人的这种厄运,却正是元代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不得不加入到戏曲创作的行列中去,这无疑提高了戏曲创作队伍的文化水平,使戏曲这种民间文学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文人为了发泄心中的痛苦,往往借助于戏曲这种形式。
正如明人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真珠船》)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
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
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不足与戏曲相提并论。
<<<top第一章杂剧杂剧主要存在于元代,可以说,它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的杂剧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宋金院本等发展而成。
它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第一节关汉卿关汉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他生而倜傥,博学能事,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在当时的“玉京书会”及表演场所非常活跃。
可惜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由此也可见杂剧作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
据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至少写了60余种杂剧,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几种。
尽管如此,仅凭这些作品,关汉卿也足以彪炳千秋,流芳百世了。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其主旨是通过窦娥的受冤,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作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这一主题的:一方面强调窦娥的弱小、善良、无过失,另一方面突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她造成的种种不幸,这两种相反的情况构成了作品的悲剧特征,也构成了窦娥的冤屈。
《窦娥冤》实际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善与恶的斗争。
例如:【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两支曲子充分表现了窦娥在蒙受巨大冤屈的情况下,对向来号称公平公正的天地的埋怨,这种埋怨,实际上也表现了窦娥的绝望,这样就将善的毁灭张扬到了极致,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恶的憎恶。
(二)婚姻爱情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
《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所谓“风月救风尘”,就是利用妓院中追欢卖笑的风月手段去解救沦落在风尘中的姐妹的意思。
故事描写汴梁妓女宋引章,受了周同知的儿子、阔商人周舍的欺骗,嫁给他后备受凌辱和摧残,只好写信求救于同行姐姐赵盼儿。
赵闻讯后,准备了花红财礼,前往郑州,依凭自己的美丽和机智,赚取了周舍给宋引章的休书,从而救出了受难的姐妹,惩罚了无耻的恶棍。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将恶势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他们貌似强大,最终却大倒其霉。
在这部作品里,通常为社会道德所批评的色相,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理的手段。
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
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王国维说他“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宋元戏曲考》)。
这话毫不过分。
第二节王实甫王实甫,与关汉卿一样,其生平可知者极少,只知他是大都人,字德信,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在当时有极高声望。
根据有关资料,他曾写了14种杂剧,现存作品除代表作《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丽春堂》,另有《贩茶船》、《芙蓉亭》残本。
《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实甫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发展在于: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
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
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
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
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
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西厢记》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它赞美了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这是它的表层意义。
但《西厢记》之所以长演不衰,还另有其原因,即它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现象——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人有爱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为了种种目的,往往制定出许多制度、观念来限制规定爱欲,因而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冲突。
这种冲突往往能穿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共鸣。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是爱欲的代表,老夫人等则是人类文明的代表。
《西厢记》的戏剧效果就来自于这两者的冲突。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
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人物性格鲜明。
这应当说是《西厢记》最成功之处。
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例如第三本第二折(俗称“闹简”)写红娘从张生处带回给崔莺莺的书信,崔见信后勃然大怒,对红娘说:“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等到红娘真要将书信交给老夫人时,崔又说:“我逗你耍来。
”稍后又写回信给张生,约他相会,但却对红娘说:“将描笔儿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
”等到张生读信后,真的赴约时,却又遭到了崔莺莺的一顿训斥。
其中的两句唱词“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正典型地表现了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心理。
第三,语言优美。
《西厢记》的唱词华丽典雅,宾白则是鲜活的口语,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气息。
正因为如此,《西厢记》往往被人当成“文采派”的代表。
如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春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这些唱词因为语言的优美,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西厢记》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长演不衰,“家至户到,无处无有之”(金圣叹),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作品。
第三节白朴和马致远一、白朴白朴是著名诗人元好问的学生,金国灭亡后,到了大都。
不乐仕进,以山水诗酒为乐。
他的作品主要有《墙头马上》和《梧桐雨》。
《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描写的是李千金与裴少俊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主题从“止淫奔”变成了“赞淫奔”。
与崔莺莺比较,李千金更多市井气、平民色彩。
作品语言本色通俗,朴素生动。
《梧桐雨》主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内容上虽是旧题材,但突出了纯真的爱情成分。
艺术上也自具特色,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能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极其华美。
对清代洪昇的《长生殿》有直接影响。
例如[黄钟煞]这支曲子充分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明皇在失去杨贵妃后的痛苦心情。
类似的唱词在《梧桐雨》中俯拾即是。
二、马致远马致远,生卒年不可考,号东篱,大都人。
他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现存作品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与人合作的《黄粱梦》。
《汉宫秋》是马致远最著名的作品,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但与传统的昭君故事不同,在情节和人物上进行了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