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东西方的 先哲单元课件 (共13张PPT)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东西方的 先哲单元课件 (共13张PPT)
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 国主张的相同之处。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3分)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 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 会秩序的基础。要使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 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 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2、目的: 恢复周礼、传承文化、改善人际关系
3、主要内容:
1)礼:克己复礼 2)仁:处理人际关系。 3)德: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 4)中庸:协调“礼”与“仁”关系,“和而不同”“过
犹不及”
(二)孔子与教育
1、办学形式: 私学----打破改贵族垄断 2、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3、教育目的: “成人” ;“君子”; 4、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5、教学内容: 六经、“政事”、治国的本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中庸思想是一种 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属于 人生哲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2、《理想国》(如何构建和谐的国家?) A、观点:
①理想国家是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组成,他 们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② 国家统治者: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的哲学王
B、评价: ① 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 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② 理想国终成乌托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课件: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课件: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教 无类” 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
育 思
“成人”、 成“君子”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主题二 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
• 【史料探究】 • 史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论语·颜渊》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论语·八佾》
• 2.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可以查阅资料,举 行一个小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 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 之?
• 提示 注意运用科学史观评价孔子的影响 。
•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论到语 西方, 《_______》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 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特别提醒]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主题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 【史料探究】
•[误区警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 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涉 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 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 ,是研究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 1.积极意义
• (1)对中国
• 传统①政治政治上: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 国封建社会__________的理论基础。
• 2.通过以上言行,说说你对孔子的“仁 ”“礼”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教材第22页)
• 提示 孔子认为“礼”与“仁”是密不可 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使 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这体现了人道主义 和孔子对百姓的关心与呵护。孔子的“仁”尽 管适用于所有的人,但主张“亲亲为大”,为 维护“亲者”的形象而犯法具有局限性。

高二历史东西方先哲PPT优秀课件

高二历史东西方先哲PPT优秀课件

• ——《论孔子思想》
•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 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 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 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 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 方面。
•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 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提 出了合理的教育方法。
•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 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 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点二
柏拉图

(2012·江苏卷)孔子和柏拉图所追
• 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 1.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 极。
• 2.不同:
• (1)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 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太多 的哲学思考。
• (2)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 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 “过犹不及”。
(3)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 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讲 东西方先哲
理教材 ·基础化 析考点 ·重点化 赢高考 ·经典化
考纲说
考生做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
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
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
1.孔子 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柏拉图 、亚里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 士多德
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
•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 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 明。

高中历史人民选修4课件:专题2 东西方的先哲2

高中历史人民选修4课件:专题2 东西方的先哲2

知识点二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地位
西周以来随着私人讲学风气的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创 办私学,创立 儒家 学派。 2.儒学主张 (1)礼,即 周礼 ,主张尊尊、亲亲、贵贱有序,还提出 “ 正名 ”思想以规范人的行为。 (2)仁: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 忠恕 ”之道。 (3)中庸:认为只有礼与 仁 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 想社会。
3.思想 (1)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 汉武帝 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 意识形态。 (2)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 派。
主题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探究】 史料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受 到各国君主的一次又一次面试与接待。 思考 下列面试题目中孔子的答案及面试结果可能是什么? 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
3.周游列国 (1)原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2)目的: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 (3)结果:主张未被采纳。
4.献身文教 68岁回到鲁国,放弃为官,专心从教,整理古典文献, 其言论辑录在《 论语 》一书中。
5.因病逝世 公元前 479 年,孔实现的原因 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 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图解历史] 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三 孔子的历史影响 1.教育
(1)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创办 私学,主张“有教无 类”。 (2)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学在民间”对 中华民族文化的 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政治 (1)要求施行仁政和“举贤人”,并提出“内圣外王”的 理想贤人标准。 (2)其人才主张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 人治 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史论归纳】 1.辩证评价
(1)积极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 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 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2)消极: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 对人民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东西方的先哲》课件

《东西方的先哲》课件
西方先哲:指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等西方国家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
东西方先哲的共同点:都探讨人类存在、真理、智慧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和人类 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西方先哲的不同点:东方先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道德伦理;西方先哲 则更注重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强调科学和理性精神。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体系:介绍东西方先哲的思想体系,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 思想流派,以及古希腊哲学、罗马哲学等西方思想体系。
东西方先哲的智慧:介绍东西方先哲的智慧,包括他们的思想、言论、著作等, 以及他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东西方先哲的对比:对比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智慧等方面的异同点,探讨东西方 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东西方先哲的影响
对各自文化的影 响:东西方先哲 的思想和学说对 各自的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塑造了不同的文 化传统和价值观。
添加标题
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东西方先哲的贡献 不仅局限于各自的 文化领域,他们的 思想和学说也对人 类文明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推动 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添加标题
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 和学说对后世的哲 学、政治、文化等 方面产生了重要影 响,成为了后世思 想的重要来源和基
础。
添加标题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 和学说对现代社会 仍然具有重要的启 示作用,它们所蕴 含的智慧和思想可 以为我们解决现实 问题提供有益的借
鉴和参考。
添加标题
东方先哲
孔子
简介: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教育: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政治: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的封建等级制度,强调君主的权威和臣子的忠诚

选修4第2单元东西方先哲26页PPT

选修4第2单元东西方先哲26页PPT

教育 成就
开创私学 教学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君子”)
后世影响(略)
12
(说明:本课内容为学生课外自主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主)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柏拉图青年时代对政治极有兴趣,关注希腊城邦局势发展)
1、柏拉图所处的时代特征:(后民主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盛极而衰,弊端日益暴露:
Platus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战败
一、孔子的一生 (前551-前47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一生的总结。
二、开创儒家思想
——承礼启仁 1.产生背景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坏乐崩;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6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 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 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 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汉武帝等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
3、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
影响。
4、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
11
理想追求 传承礼乐文化(政治、思想、教育文化)
原因——春秋时期,礼乐被破坏
孔 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史论要旨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传建统社政会治 的理论 基础。
(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教目育标内、容
、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2.对世界
(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朝南鲜、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 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 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 文化的贡献。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目标导航 1.了解孔子的生平,探究孔子一生的追求目标。 2.概括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明确儒家思想的 基本内涵。 3.结合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 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1234
解析 答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 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 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 C和地区的认可
、日本等国,这
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
》被译成拉丁
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易错提醒
知识图示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

主题一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史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请问之,曰:①“恭、宽、信、敏、惠。②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0《东西方的先哲》PPT课件(新人教选修4)

2.0《东西方的先哲》PPT课件(新人教选修4)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历史》
选修4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孔 子 中 国 (前427-前347) 托 马 斯 意 大 利 (1473-1543) ( ) (前551-前479) ( ) (1226-1274)
柏 拉 图 古 希 腊 (前384-前322) 哥 白 尼 波 兰 (1561-1626)
【教学重点】 •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 和作用。 •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 1课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孔子生平介绍 2.追求礼乐的一生
这段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品质?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 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 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阅读下列材料: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 原因和目的
2.思考:教材P23"学思之窗"?
图 四、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 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 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教育: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 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 发展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三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 语·为政》)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提示: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进取的一生, 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二三
二、孔子的主要贡献 1.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 新与旧的矛盾,人际关系紧张。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 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深度点拨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私 有土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兴起。
问题1
问题2
问题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 2 响有哪些?
(1)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是中国最宝贵的遗产, 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一二三
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1)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它们既奠 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核心内容。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改变了贵族垄断文化 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 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课程标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学习要点 (1)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2)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 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了解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 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二三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2.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来成为儒士,以 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知识补充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襄礼等为职业的人。在西周以 前,“儒”是官府的官员,地位崇高,他们掌管教化,通习礼乐道艺。 3.孔子30岁时,把后人尊为“六经”的《诗》《书》《礼》《乐》 《易》《春秋》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 4.孔子50多岁时出任中都宰,后来官至司寇,但从政生涯如昙花一 现。此后,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5.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开始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 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问题1
问题2
问题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仁”是其思想的核心。如 1 何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1)“仁”是春秋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潮。“仁”的产生,是社会关 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各种具 体的以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理论上已具备综合性的特点, 是高于各具体道德规范的一般伦理原则。
一二三
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就 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孔子希望恰 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 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③中庸:为协调好礼和仁的关系,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认为孤 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善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 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一二三
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讲原则吗? 提示:“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避免偏
激,选择正确的道路。这种思想不是不讲原则,它体现的是端庄沉 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一二三
2.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开创私学,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 平等地师从孔子。 (2)教育目标: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育内容:《诗》《书》《礼》《乐》和“政事”及治国的本领。 (4)教育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 3.其他贡献 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 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问题1
问Hale Waihona Puke 2【例题1】 孔子的道德观和伦理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 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人际关系的调节与 和谐,强调的是要爱别人、行恕道。“贵贱有序”强调社会等级差别、 秩序,“有教无类”强调人们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答案:B
一二三
(2)核心内容: ①礼:孔子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深度点拨 孔子推崇周礼,希望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 奴隶社会规范制度,体现了他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孔子主张恢复周 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又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
(2)“仁”作为早期儒学的基本范畴,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其 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出发点。“仁”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人 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孔子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 家族和等级的界限,他进而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孔子认为要实 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
(3)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 低的。
一二三
2.对世界 (1)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 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 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知识补充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 思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 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 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