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1、学习首联:⑴ 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⑵ 学生质疑。
⑶ 师生共同解疑:理解“等闲”: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
(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投影出示)。
⑷ 读首联,读出语气。
⑸ 同学之间评读。
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② 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⑴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⑵ 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⑶ 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⑷ 质疑:为什么说暖、寒?⑸ 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⑹ 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⑴ 讨论后回答。
⑵ 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⑶ 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
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品读课文,感悟全诗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全诗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设计:20、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第二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七律.长征》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烦人的情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四篇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要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主席的诗作风格;二要让学生借这一扇窗口窥见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与内容。
2.理解七律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3.分析诗歌运用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作结构与特点的分析。
2.意象与修辞手法的解读。
难点1.分析修辞手法与意象的关系。
2.运用鉴赏能力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PPT。
2.课堂讨论的问题与素材。
3.学生作品或文学评论,用于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毛泽东。
2.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印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诗歌结构与特点分析(15分钟)1.探讨七律的特点与基本结构。
–解释“律”与“诗” 在中国古诗中的含义与区别。
–分析《七律.长征》的韵律与格律要求。
2.与同学共同分析《七律.长征》的基本结构。
–确定诗的章节和段落,并标注出韵律和格律的规律。
步骤三:意象与修辞手法解读(30分钟)1.导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提问:你们对意象的理解是什么?在诗歌中它们起到什么作用?2.分析《七律.长征》中运用的意象。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3.解读修辞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表达技巧。
步骤四:学生讨论与展示(1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就诗歌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开思考与讨论。
2.学生展示与总结。
–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总结。
步骤五:文学鉴赏与写作指导(2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提问: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受是什么?诗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激发学生写作灵感与创作欲望。
–基于《七律.长征》的主题或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步骤六: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引出下节课的预告。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在课后用Markdown格式撰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对《七律.长征》进行评论。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简析《七律.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律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字里行间讴歌了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壮志,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多媒体视频,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感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品味想象设计理念:本首律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长达80多年之久,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多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带领学生走进那个艰难困苦的成征岁月,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主题,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诗句,研读感悟。
在研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交流、感悟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并引领学生体会艰苦卓绝的长征,发扬长征精神。
教具准备:1.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通过视频,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抓住“远征难”“只等闲”等关键词,体会诗句描绘的典型画面,领悟“点面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诗意,感受毛××及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全体同学大声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体会韵律和气势。
4.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感知了诗歌。
它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壮丽的诗篇。
当时毛××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悟诗情,体验这场惊心动魄的行程。
板块二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精神1.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学生再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用红笔圈画出诗中描写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险经历。
2.同桌间交流自己找到的关键诗句和词语,并在全班汇报。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学生范读,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意,思考: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个词可以体会出来?从“万水千山”这个词可体会出来,说明红军长征路途中困难多、艰险多。
(2)指名读,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
(3)但是红军面对困难有退缩吗?抓住关键词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只等闲”是指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只等闲”说明红军在长征路途中虽然困难重重,历经艰险,但他们一点都不怕,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4)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读出感受。
教师强调第一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二句后面轻读,读出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2.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1、能借助有关图书资料寻找有关长征的史实资料。
2、能借助校园网络上有关长征的网络资源了解长征时发生在红军中的感人的故事。
能借助参考资料理解七律诗《长征》,并且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毛泽东写的另外的诗词,语言积累。
3、能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4、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险,红军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前的谈话及调查而做出的。
·学生是丽苑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
·学生的渴求之知识,不满足于课文已有的内容。
·学生有着很强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导学生课外诗词拓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影音朗读教学课件、长征主题歌、自制幻灯片、课前查找的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a)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你们能否具体说出这些课文描述的内容发生在长征的什么时候”?(《倔强的小红军》过草地、《丰碑》翻雪山、《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金色的鱼钩》过草地)b)师语激情导入:“是啊!茫茫的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皑皑白雪让多少战士化成了座座晶莹的丰碑,滔滔的江水淹没了多少热血儿女的身躯,然而我们的钢铁战士怀着那份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完成了惊人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奇迹。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诗词表现的反差愈是强烈,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就愈鲜明、深入。
四、对比阅读,感受伟人情怀。
预设1:“三军”指的是红军的队伍。
预设2:“更喜”是对上文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感情收束。
预设3:“尽开颜”是指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
教师板书:翻岷山英雄气概
三、品味“阅读链接”,感受伟人情怀
五、课堂小结,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课堂演练
3.课后作业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市屯溪大位小学张海燕
一、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路线图,初步感受长征的艰辛。
2、初步感知课题“七律”是诗的格式,明白七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的特点,
简单介绍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抓住关键词“不怕”、“等闲”、“逶迤”、“磅礴”“腾”、“走”、“暖
“、”寒“、”喜“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谓
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通过范读和引读,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谓的气概和乐观
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子课本、课件
学生准备: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释题导入。
1、当年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历经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
丽的诗篇。
(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
明白什么是七律吗?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把学生带入情境。
“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
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
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
讲述是必要的,但不必过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
(二)、初读感知,简介背景。
1、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自由试读后,全体齐读。
2、出示长征路线图,介绍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长征路线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
】
(三)、抓住首联,探究学习,感受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1)、红军长征爬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诗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途中不知吃了多少苦,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你们知道那些呢?
(3)、这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长征,毛主席用了一个什么字概括?(难)
(4)、红军对于这些困难是什么态度?(不怕)不怕到一种什么程度?(等闲)
(5)、从“不怕”和“只等闲”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6)、指导朗读:(英勇豪迈、坚定自信)
(四)、带入情境,品析分述句。
(3—6句)
1、学习颔联3、4句。
(1)、出示课件:“逶迤的五岭”并结合画面理解“逶迤”。
(2)、出示课件:“磅礴的乌蒙山”并结合画面理解“磅礴”。
(3)、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逶迤写出了山势之长,磅礴写出了山巅高而险峻。
在红军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呢,理解“腾”、“走”,出示对比课件让学生用“成了”的句式练习说话,体会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指导朗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高年段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义、悟其神。
通过
强烈的视觉冲突,让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里都稀松平常的,从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2、学习颈联5、6句。
(1)、出示课件:金沙江图片及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文字,学生自读后谈感受,体会云崖暖——心里暖。
(“暖”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愉悦心情。
)
教师指导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
(2)、课件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自谈感受,体会“铁索寒“——”心里寒“。
教师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忘呀!想到这难忘的一
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进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境、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
通过情境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情感,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突破教学难点。
】
(五)、学习尾联7、8句。
1、(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导语:你们看,山陡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艰难前行,有的滑到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呢?
2、教师指点:过了岷山,长征胜利在望了。
3、指导朗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欢快、喜悦)
(六)、总结全诗,全体感情朗读全诗,播放长征歌曲。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收集毛泽东诗词。
六、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万水千山英勇无畏
千难万险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