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 最佳答案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参考资料:七律、长征经过

《七律·长征》参考资料:七律、长征经过

?七律·长征?参考资料:七律、长征经过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七律·长征目录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

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剧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

他屡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屡次赋诗言志。

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毛泽东笔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论及革命形势的一段: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那么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阔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七律长征的历史事件

七律长征的历史事件

七律长征的历史事件七律《长征的历史事件》一、毛泽东发起红军长征1927年,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发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战争。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他带领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旅。

二、遵义会议确立了长征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拥护中央、团结一致、为红军全力以赴”的战略方针,确立了长征的目标和战略策略。

三、红军长征途中遭受了许多艰难困苦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了艰难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严密围剿。

长征途中,红军不仅面临了饥饿、寒冷、饥渴等物质上的困扰,还要应对敌人的疯狂追捕和狡猾的伏击。

四、红军长征中的创新战术与策略在长征途中,红军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战术与策略。

例如,他们采取了分散行动、游击战、地下活动等方式,成功躲过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并最终完成了长征的任务。

五、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失败红军长征的胜利在于他们成功地保留了革命的力量,并在长征途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然而,长征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革命者在长征途中因为疲劳、饥饿、战斗等原因牺牲。

六、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让中国共产党得以保留力量,也使得红军的声望大增。

长征过程中,红军与广大农民群众紧密联系,得到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七、长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长征是一次充满斗争与牺牲的伟大历程,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怕牺牲的精神。

长征的成功,使得中国共产党得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和激励。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创作时间:长征,或称“七律·长征”,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律古体诗。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

创作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 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

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

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全诗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课《七律· 长征》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__最佳答案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__最佳答案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最佳答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及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及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及创作背景
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长征路上的⼀切艰难困苦,把千⼭万⽔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不过像翻腾着的细⼩波浪;乌蒙⼭⾼⼤雄伟,在红军眼⾥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七律·长征》
作者:⽑泽东
创作年代: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诗译⽂
红军并不害怕探险的困难和障碍;把经历过成千上万⼭峰和⽔域的艰⾟和艰⾟视为⼀件很普通的事情。

武陵⼭脉如此⾼低错落,它们是⽆穷⽆尽的,但在红军的眼中,它们就像波浪⼀样慢慢翻滚。

乌蒙⼭是如此的雄伟,⽓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拍击着两岸⾼耸⼊云的⼭崖,给⼈以温暖的感受。

⼤渡河上泸定桥横跨东西两边,眼看只有下⼗⼏条铁索,使⼈感到⼀点的寒意;更让红军⾼兴的是岷⼭,到处是⽩雪,红军翻过岷⼭后,⼤家⼼情开阔,每个⼈脸蛋都笑开了。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下旬,10⽉定稿。

这⾸七律是作于红军战⼠越过岷⼭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泽东在经受了⽆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壮丽的诗篇。

写七律长征的背景资料

写七律长征的背景资料

写七律长征的背景资料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一、《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敌,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几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七律长征》原文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七律长征》表达主旨《七律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表达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红军对远征中艰难险阻的无所畏惧。

四、诗句鉴赏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宗明义,统领全篇。

开头一句首先指明长征的主体——英雄的红军。

壮山河,豪情万丈,充分表现了红军“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红军看来,“五岭”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七律长征》的历史事件

《七律长征》的历史事件

《七律长征》的历史事件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 年10 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 年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 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 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 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 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 个省,翻越18 座大山,跨过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 年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最佳答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

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

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

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

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

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

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

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

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

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

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

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

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

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

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

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

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