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论文

合集下载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分析【摘要】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迅猛发展,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的措施,跨国公司投资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带动了更快的经济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逐年增加,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特点和战略,针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点(1)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20年来,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除个别年份有所减缓外,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大型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平均单项投资规模也不断提高。

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特点是投资额多、单个项目大。

2002年,《财富》杂志排名最大的30家美国公司中,己经有21家在华投资,一共投资176个项目,其他9家公司多数是服务业或烟草公司,因我国政策限制而没有投资。

2002年,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吸引外资更是超过500亿美元,超过美国首居世界第一。

(2)跨国公司投资区域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

跨国公司一直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投资场所,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城市和内地呈梯级发展,这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形势是一致的。

截至2001年底,东部地区外商投资的企业项目数占全国的比重达82%,而同期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仅占全国的不到5%。

(3)跨国公司投资偏重第二、第三产业。

从产业结构上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

农业由于资金投入大、投资效益率低、资本回收慢等原因,在跨国公司投资中所占比重不大。

在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累计额中,第一产业仅占2%,第三产业占36%,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投资占三个产业总数的比重在60%以上,特别是制造业方面以高新技术项目为主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吸引的投资尤为显著。

以跨国公司的困难为主题的英语作文

以跨国公司的困难为主题的英语作文

以跨国公司的困难为主题的英语作文英文回答:Working in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its own set of challenge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 have encountered is the language barrier. For example, during a meeting with our Japanese counterparts, I struggl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ir points due to the language difference. This hindere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Another challenge i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team members. For instance, when working on a project with colleagu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e often have conflicting work styles and approaches. Thi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frustrations within the team.Furthermore, the time zone difference also poses a challenge. For instance, when trying to schedule a conference call with colleagues from Europe and Asia, it's often difficult to find a suitable time that accommodateseveryone's schedule.Overall, working in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can be challenging due to language barrier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ime zone issues.中文回答:在跨国公司工作确实有一些困难。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

跨国并购论文六篇跨国并购论文范文2跨国并购论文范文6(一)实行先合作后排挤的方式。

跨国公司先与我国一些企业特殊是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合资建厂,跨国公司供应管理,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而中方往往出让自己的优良资产。

建立合资企业以后,跨国公司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合资企业的进展,致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

跨国公司相比于国内企业的一大优势就是其资本的国际化带来的资金充分。

中方资金来源单一,在跨国公司的这种策略下往往被拖垮,最终不得不退出合资企业。

跨国公司通过增资控股等方式掌握整个合资企业之后,利用其强大的资本以及丰富的管理阅历使整个企业在短期内扭亏为盈。

相反,中方企业在退出合资企业丢失企业的掌握权的同时还丢掉了本方企业以往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市场。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北轴承厂。

在与德国公司合资时,拿出了铁路轴承这一自己的优质资产,结果以后几年渐渐被德方拖垮丢掉了合资企业的掌握权。

德方掌握合资企业的经营权后快速实现盈利,不但掌握了整个合资企业还抢占了铁路轴承的市场占有率。

(二)利用一些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急于吸引外资的心态廉价并购当地的一些企业或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条件,挤压当地企业的生存空间。

一些地方政府特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制定了各种优待政策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对外资不区分善意还是恶意,甚至不惜代价地吸引外资,为恶意并购供应了难得的机遇。

这种盲目吸引外资导致的结果是地方企业的进展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一些国企趁机被外资以廉价收购,导致国有资产严峻流失。

而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外资的舍命打压下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

杭州齿轮厂在与外资整体合资时双方由于控股权的争夺使得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此时,外资威逼称“假如不控股,就不来杭州投资”,最终,在地方政府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压力下,外资如愿以偿,胜利控股。

合资后,杭州齿轮厂的商标被外资禁止使用,其优势产品和研发力气以及大量技术成果也尽归外资全部。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5篇)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5篇)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5篇)2”的期望值如此迷人,但从大量并购交易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跨国兼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商业价值。

全球闻名的询问公司麦肯锡对2000-2021年间并购失败的案例讨论发觉,全部失败的并购有50%跟人有关,包括沟通不良和文化差异。

无独有偶,有讨论机构对100家并购失败的公司进行讨论后发觉,有85%的首席执行官承认,整合后的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的不兼容是并购失败的主要缘由。

由此可见,文化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巨大障碍,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是企业跨国经营胜利的关键。

本文以具有代表性个案对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我国其他企业的跨国经营供应借鉴。

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实例剖析作为“中国汽车业海外收购的第一案”,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以来的罢工风潮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

2021年1月2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股权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48.92%的股份,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此后,来自双龙工会的反对罢工浪潮始终没有停息,在并购以来一年半的时间内,上汽先后经受了三次双龙工会罢工,缺乏国际化管理阅历的上汽饱受双龙罢工大事的困扰。

双龙工会几次罢工是否与收购案有直接的关联,与文化冲突是否也有直接的关系,通过跨文化视角分析,可以将上汽双龙工会频频罢工的缘由归纳如下:(一)诚信缺失且不兑现承诺自上汽收购双龙到2021年底,上汽没有兑现上汽收购之时合同中对双龙作出的投资双龙的承诺,这是双龙进行第一次罢工的直接缘由。

在跨文化管理中对他人诚信,得到他人的信任是跨国经营胜利的第一步,也是胜利整合的基石。

上汽既然已作出承诺,也已签署合同,就应当遵守合同,这是诚信的象征。

上汽假如不完全兑现承诺,劳方当然有理由通过罢工来维权。

对此,上汽不仅理亏而且也失去了双龙对它的信任,这就成为上汽收购双龙后首次致命的败笔。

(二)措辞模糊为平静2021年年底的双龙罢工,上汽于2021年初公布了上汽双龙中长期战略规划,称到2021年累计投资约25亿美元用于新车及新技术研发、增设工厂、扩充营销网络等,斥巨资给双龙将来描绘美妙前景的同时,也为上汽买来了“人心”。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

101826 公司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一、引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虽然起步较缓慢,但是正在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

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完善适合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机制,跨国公司作为我国境内企业的一大主体,其本身的社会责任问题也不容忽略。

由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的企业都意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进而开始践行自身企业的社会责任,其表现形式主要就是参与企业慈善,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相对单一,更多的企业是在伦理道德的层面解读企业社会责任,而这种解读无疑是片面的。

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更特殊的企业群体,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也能解决他们经常面临的文化差异矛盾,进而对企业本身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二、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概述当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全球投资贸易的直接受益者,其自身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上升,其社会责任的践行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

因此,研究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代表的涵义也不尽相同。

跨国公司这个特殊的主题有别于国内企业,具有其自身不一样的特性,因此,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与国内企业相比也不尽相同,具有其自身所独有的特点。

1.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范围更大。

有别于国内企业,不仅在我国的公司实体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总部的母公司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无疑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范围更加的广泛。

2.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有其自身特有的经营特点,其公司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分配,公司机构以及业务在各个国家都有涉及,这就使得社会责任的相对主体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范围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国内企业。

3.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其参与的风俗文化以及法律体系都不尽相同,这也就意味着跨国公司要比国内企业承担更丰富的社会责任内容。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一、中国跨国企业发展概况1、企业分布较广,多元化初现趋势中国6000余家海外投资企业虽然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仅港澳地区就有2184家,占总数的35%左右,其余企业主要分布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地区及北美等地已近几年,非洲、拉美、以及其他地区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成为我国跨国企业投资的重点。

我国著名的通讯企业华为公司就始终把海外投资和贸易的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上。

因此总体来看,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正日趋多元化。

2、投资领域广泛,但仍以贸易类为主中国海外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都有分布,但是在服务贸易、工业生产加工、资源开发等行业相对集中。

近几年,境外加工贸易因为受到国家鼓励而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发展很快。

3、跨国企业的主要构成第一,“中”字头的国企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

如中国石油已在海外投资7个勘探开发项目、一个炼油项目、一个管道项目,至2000年底累计投资156亿元人民币。

第二,由于在中国本土具有一定优势积累,大型生产性企业集团和新兴高科技公司虽然在海外经营起步较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联想集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它在美国硅谷设有科研机构,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设有20多个分公司。

第三,大型金融保险公司凭借着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

目前,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两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

第四,中国民营企业虽然现在走出国门的还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不少非常成功的案例。

还有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远大集团、新希望集团、上海紫江集团等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可望成为跨国经营的新生力量。

4、本土化程度迅速提高本土化即经营属地化或经营当地化。

随着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的本土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海外企业大多为贸易型企业,海外资产很少,而且几乎不雇用海外员工,贸易销售也只是为国内的出口服务。

跨国公司论文溢出效应论文: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分析

跨国公司论文溢出效应论文: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分析

跨国公司论文溢出效应论文: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分析摘要: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地政府将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本土化上。

本研究从知识的特点出发,在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并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试图为我国企业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效应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溢出效应;知识溢出路径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核心技术缺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自主创新存在比较明显的“双缺口”,即“研发投入缺口”和“创新知识缺口”,其中“研发投入缺口”表现为:虽然2009年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1.62%,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达到1.09%,但发达国家分别都在2%和10%以上;“创新知识缺口”表现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30%以下。

一方面表明本地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企业与科研机构的r&d实力不足和自主创新水平较低。

为了弥补自主创新的这两个“缺口”,尤其是弥补创新所需的“知识缺口”,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将引进外资的重点放到了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或加大研发投入方面上。

截至2009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r&d机构已超过1000家,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我国全部企业研发投入的30%。

但是,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动因与我国加大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动机之间存在差距:对跨国公司而言,其r&d本土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当地市场的需求而对已有技术的改进,从而通过利用我国的人才和其他资源来降低其研发成本和分散经营风险;对我国政府和企业而言,推动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主要动机是欲通过其知识溢出效应来提高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

论文怎么写我国跨国公司经营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举例

论文怎么写我国跨国公司经营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举例

论文怎么写我国跨国公司经营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举例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投资经营投资战略论文摘要:本文以跨国公司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论述的主线,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和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战略。

一、引言西方学者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从国际投资开始的,然而,在世界经济史中,国际贸易的历史远比国际投资悠久,国际贸易的理论也比国际投资的理论成熟得多。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被称为“赫—俄—萨模式”(H-O-S Model)的要素禀赋理论等比较公认的权威学说,而在国际投资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

西方学者通常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国际投资现象,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各自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理论难以对国际投资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二、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海外经营中的问题主要是与企业的内部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相联系。

这其中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海外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主要原因。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实行的是承包经营制度。

这本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但问题是这种承包性制度往往建立于并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上,在产权、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深层次的改革远未到位。

首先,按常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理应保值和增值,但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不仅没有增值,甚至连保值也未能做到。

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主要有:一些企业的国有资产以个人的名义在当地注册,造成产权关系不明确,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与本土化战略比较【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过程中,众多跨国公司面临着种种问题,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因文化差异、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等所带来的跨文化管理挑战及相关的一体化和本土化决策挑战。

因此有必要在运用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本土化和一体化的必要性,探索并提出了其一体化和本土化各自的优势和策略。

本文再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家乐福本土化的成功和百安居哈尔滨店本土化的失败来说明跨国公司本土化所需要的条件,并给与我国跨国公司在一体化和本土化方面一些建议。

一体化,即“全球协调”,是指:将母公司的标准、规范、方法、工艺流程和技巧施加给国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对散布世界范围的子公司经营活动进行一体化整合,以便从规模经济和公司内贸易关系等的协同效应中获利。

本土化,即“当地适应”,是: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偏离母公司的标准,适应东道国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投资营销活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一体化本土化一、引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在生产国际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跨国公司不断调整战略取向,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跨国公司站在全球竞争的视角, 运用高度一体化战略调整其全球经营网络, 但同时, 各东道国不同经济环境所体现的差异化、多样化, 使跨国公司认识到子公司当地响应能力的重要性, 其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就是典型的一例,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生产、研发以及管理运营, 是其全球发展战略的充分体现和具体实施。

一体化并不否定本土化, 本土化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 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有机结合, 正成为全球性公司的主导选择。

二、文献综述(一)一体化和本土化的策略研究。

Hedlund(1981)认为:在某些经营领域中采用全球一体化策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保证在这些领域中达到资源最佳配置。

Leontiades(1986)提出:跨国公司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在东道国取得持续经营成功,甚至可以采取更加彻底的本土化策略,即在子公司采取与母公司截然不同的发展策略,以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全球一体化策略与本土化策略的结合,即寻找一体化和本土化的平衡点,实施“思维全球性,行动本土化”的发展战略。

在其合著出版的《跨国公司使命:寻求经营本地化与全球一体化之均衡》提出IR模型,并运用IR模型全面分析了一体化-本地化框架。

Hitt和Ireland(1987)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一些领域采用全球一体化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全球一体化策略可以有效地保障这些经营领域的协调一致,最终达到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目标。

吴显英(2006)指出: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实施过程中遭遇的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

其中内部障碍包括公司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公司的人才储备、公司的组织机构与权利分配模式等方面;外部障碍包括当地的文化冲突、当地资源的质量和可获得性等。

蒋燕(2006)指出:不久的将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可能遭遇本土反垄断诉讼、中国民族主义力量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内部管理团队的不稳定等种种挑战。

因此,实施适应东道国环境的本土化策略对跨国公司获取持续成功具有现实意义。

(二)一体化—本土化实施对策研究。

Poter(1985)在跨国公司战略的决定因素中有两个最为重要,其一是国际化活动的协调;其二是价值链活动的区位组态。

将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模型,包括四种战略类型:出口型战略,国家中心型战略;高对外投资战略;纯粹全球化战略。

Jarillo、Martinez(1990)以一体化与当地化程度对子公司角色的分类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角色分类的两个基本维度是公司活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的当地化程度和一体化程度。

因此按战略分类可分为:自主型战略,接受型战略,积极性战略。

Taggart(1998)修正了Jarillo、Martinez所用的量表,以母子公司一体化程度和子公司当地响应程度为子公司分类的维度,经实证研究讲跨国公司分成:积极性、自主性、接受性。

万建强、长松(2001)指出: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市场本土化、员本土化、投资管理本土化、技术开发本土化、企业文化本土化、利润本土化、物料本土化。

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可分为三种形态:多国国内战略, 即独立子公司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复合一体化战略。

复合一体化战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最高阶段。

毛蕴诗&汪建成(2003)对230家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母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和德国企业一样,日本在华跨国公司倾向于采用一体化战略。

Fan Liang、Stephen Nicholas(2004)发现,在转型经济中存在着发达国家经济中不存在的子公司战略角色类型,而且子公司战略角色显著受到母公司结构特征的影响。

杨国宁(2006)在《浅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文献中指出: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包括品牌本土化、人员本土化、技术开发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等方面。

认为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

跨国公司应立足于“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将本土化与一体化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一体化、本土化成因分析(一)跨国公司一体化1、一体化的优势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多国国内战略, 即独立子公司战略。

二是简单一体化战略。

三是复合一体化战略。

复合一体化战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最高阶段,本文所讨论的跨国公司一体化主要指复合一体化战略。

跨国公司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解决市场不完全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在功能或结构上的缺陷或失败。

主要表现为:1,、市场交易存在着明显的时滞性;2、利用中间产品的价差来体现市场的支配力度, 却表现出很差的可操作性;3、市场交易的行为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4、市场交易标的的价值以及各种信息的性质等, 对于交易双方来讲有着明显的不对等性;英国学者伯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的一体化是如何克服市场不完全的。

该理论强调, 由于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阻碍了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顺利让渡。

特别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不完全性日益加重。

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等知识形态的资产不断增加, 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生产中居于日益重要的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 跨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适应国际分工新模式的一体化国际生产休系, 即复合一体化战略性的跨国公司。

2、一体化面临的障碍尽管市场不完全性迫使跨国公司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而且一体化经营的确会使跨国公司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但是一体化经营并非适合于所有的跨国公司。

有些公司在选择一体化经营时会遇到三种障碍(1)产业进人壁垒,主要是指跨国公司进人某一产业所遇到的障碍。

如果跨国公司的确试图进人该行业,产业进人壁垒实际只会进一步激励公司采用一体化战略。

(2)国别障碍, 主要是环境差异性引起的环境不适障碍, 这是跨国公司进人某一东道国所遇到的障碍。

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时面对的是一个在政治、法律、文化和语言等方面与母国截然不同的环境。

环境差异性客观存在, 它是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一大障碍。

(3)区域障碍, 这是保护主义从国家层次上升到地区层次的产物,其本质是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排他性。

各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 一方面限制商品进口, 另一方面, 对当地的跨国公司规定一定比率的当地配套率, 如欧盟对在欧盟国家投资的外国企业规定, 如果产品的当地配套率低于80%, 就很难以欧盟产品进人其市场。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1、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重要表现形式(1)技术研发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并利用当地的优秀人才,开发出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

以微软为例,其研发中心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华成立独资研发中心,二是在具体业务部门内部设立研发部门,三是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中国本土的研究人员和科研基地,为企业遇到的难题攻关。

(2)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本土化,既可以增强对当地的亲和力以及加强对当地文化、市场的了解,又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还可以利用本地人为本地的消费者服务。

这些说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传统和行为规则的优秀人才,能够与消费者、政府的管理官员,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互动交流。

目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几乎都是人力资源本土化的身体力行者。

因为只有本地的人才,才能真正了解本土文化特征、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情感需求。

(3)产品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产品的外观、口味、质量、品牌等各个方面满足当地消费需求的行为。

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其核心产品,而这种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本土市场的特色。

正是这种本土化的特色,才使得产品具有竞争力,才会赢得顾客的青睐,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伴随着网点的高速增长,洋快餐酝酿已久的中式食品战略开始进入高速膨胀期。

肯德基继先前在全国市场推出“榨菜肉丝汤”、2003 年4 月在北方市场推出“寒稻香蘑饭”之后,从8 月5 日起,再度出击,为上海的消费者提供精美的早餐等。

(4)销售渠道本土化,销售渠道是厂家产品的通路,是任何厂家都要考虑的重点。

而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的市场化程度,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就可能对分销模式也有不同的要求。

跨国公司在将成熟市场的分销模式完全移植入中国时,就可能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例如安利公司最初的销售方式存在很大问题,但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销售渠道。

(5)营运管理本土化,在跨国公司发展初期,跨国公司一般采用以母公司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许多跨国公司都采取或倾向于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多元中心管理体制,将管理权很大程度地下放给子公司,从而使管理本土化。

如瑞士ABB 集团、德国博世公司等还把母公司总部搬迁到中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

2、本土化面临的主要障碍(1)外部障碍分析。

①当地资源的质量和可获性。

物资采购、人才资源等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前提是当地相应的资源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且质量可靠,包括能够获得相应的符合要求的物质资源以及聘用到称职的人力资源。

否则,本土化也只能是空谈。

②东道国市场容量及潜力。

东道国市场规模与潜量是否足够大,往往是跨国公司进行本土化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因为东道国市场容量及潜力将决定本土化策略的成本,进而会影响本土化策略内容的制定及策略实施的效果。

③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实施本土化策略的最大障碍之一。

本土化意味着与东道国文化交汇程度进一步加深,文化间的摩擦、碰撞、排斥等将随之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