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壤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 1 -。

土壤形成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过程
大气因素对土壤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土壤的生物性、物理性、
化学性特性,影响其地表可利用性有着重要意义。

1.氧化过程:大气污染物的沉积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矿物质
得到氧化,由矿物质分离出氧化物和其他可溶性物质,影响土壤结构及其
养分含量。

2.化学反应:大气污染物与土壤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催化水解、
氧化等作用,产生新物质,影响土壤特性。

3.侵蚀作用:降雨造成的强烈风和冲刷,使土壤粒子和质地发生改变,使耕作土地和植被落后,使在陆地分布上发生一定改变,进而影响土壤的
形成和类型。

4.热效应:太阳辐射与土壤物质的反应,产生热效应,对土壤形成起
着重要作用,影响土壤的活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活性有机物
质含量,从而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机物转化。

土壤地理学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

土壤地理学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
=-200mv强还原 =100mv通气不良 =300mv中度氧化 =500mv强氧化
还原条件化学元素迁移顺序: Ca>Mn>Mg>Na>P>K>Fe>SiO2>AL
配合迁移(Coordination transport):
金属离子与电子给予体的离子或分子 之间通过配位键形成的配合物随水迁移 的过程.
在土壤表面积累的过程。如许多地方黄土的形成、风 沙的形成都是风力搬运的结果。2.不下雨时,大气中 物质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的过程也是干沉降; 这对土壤形成影响很大,尤其在某些特殊的地质环境
或气候环境下。
2)湿沉降:.物质以液相沉降通常称 为湿沉降。 包括水和溶于它的气体 和溶质以及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的颗 粒物质。
复钙作用(recalcification)
在气候变干,或石灰岩地区由径流 水带入,或过量使用石灰,少钙或已经 脱钙的土壤重新聚积碳酸钙的作用。
脱钙作用(decalcification)
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碳酸盐与水和 二氧化碳作用,形成可溶的重碳酸盐, 并随土壤水移动而从某一土层或土体淋 失的作用。
从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如下:
泥炭化作用(peat formation) 在高地下水位
或地表积水的情况下,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的积 累作用,这主要发生于沼泽或河湖岸边的低湿地段。
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微生物作用 有机物质中矿质元素分解、氧化转变 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土壤矿物质迁移与转化
过程。
土壤形成特殊过程
这是指不同土壤在其形成过程中所具备的 特殊过程,它决定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 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2.土壤矿物质迁移与转化过程. 3. 熟化过程 4.退化过程

第九章 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

第九章 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
第三阶段是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的速度大大加快,为高等绿色
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 在高山冻寒气候条件的成土作用主要以原始过程为主。
过去认为先有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形成碎 屑物质,释放出部分养料与水分的贮存条 件,而后才有生物着生,开始了生物风化 与成土过程,现在研究看出,岩石风化与 原始成土过程也可以同时同步进行。
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盐基离子遭到降水
不断的淋洗,使土壤胶体呈不饱和状态。
上述这些现象在我国不同类型土壤的形 成过程中,都强烈地表现出来。
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土和西北 的荒漠土是在怎样的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
黑土
砖红壤
棕漠土
(四)地形
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引起
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它和母质、生物、
壤微生物活动不旺盛,因而土壤中养分的
转化也很缓慢。 反之,在热带地区,土壤中的矿物质除石 英外大部分被分解,植物生长迅速,有机
质形成量大,微生物活动旺盛,生物小循
环较寒冷地区快。
降水量: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盐类不断积累,使
土壤发生盐渍化现象。土壤的淋溶作用 较弱,富含盐基物质,交换性盐基呈饱 和状态。
地形:地表的形态,又称地貌
地貌类型:高山、低山、谷地、平原
地形部位:岗、土旁、冲,在不同地形部位分布不同的母质 和土壤。
2. 地形对地表能量(水热)的再分配
(1)海拔高度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2)不同地形影响着地表温度的差异。这是由于高度、 坡度和方位等不同,引起太阳辐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不 同造成的。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 着地下水的流动情况,因而在同一地区内,不同地形有 着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这也称之为地面水热条件的重 新分配。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最上层,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由三部分组成:沙子、泥土和有机质。

沙子是土壤中最小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手指捏成小球。

泥土是由沙子和有机质混合而成的。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细胞组成的,在土壤中存在的时间越长,其中的有机质就越多。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岩石风化:岩石在水、气、温度的作用下,逐渐被腐蚀、磨损、溶解,形成碎石和砂粒。

2.沉积:水流或风力会把碎石和砂粒带到河流、海洋或平原上,并在这些地方沉积下来。

3.淤积:河流、湖泊、海洋会在其中形成泥沙,而平原上的砂土会被风力吹走。

4.有机物的添加:随着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土壤中会添加大量的有机物。

5.蚯蚓和其他动物的作用:蚯蚓和其他动物会帮助土壤中的物质混合,使土壤变得较为平均。

这样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氧气、水分和养分的流通,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6.气候变化:土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如降雨、日晒、冬雪等,会对土壤结构产生影响。

7.人类活动:人类的农耕、开垦等活动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土壤是生命的基础,对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因此,人们应该保护土壤,避免土壤污染和土壤流失,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长期健康发展。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土壤成土过程-2013.10.11

土壤成土过程-2013.10.11

土壤基本成土过程(12+2)2013.10.111、原始成土过程(1)形成条件:在冰雪覆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

(2)形成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3)剖面表现:淀基层(B)(4)概括:指低等生物(真菌、地衣苔藓)开始在岩面上着生,促使岩石风化和成土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

(5)主要特点:土体浅薄,无明显的腐殖质层。

2、腐殖化(生草化)过程(1)形成条件: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作用下(2)形成过程:分为两个过程①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内部的各种高分子和低分子成分,以及他们代谢产物的分解过程。

②土壤微生物利用上述代谢产物合成腐殖质的过程(3)剖面表现:腐殖质层(A h)(4)概括:是指腐殖质形成并累积于土体中尤其是表层形成腐殖质层的过程。

3、土壤泥炭化过程(沼泽化过程)(1)形成条件: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地方的有机物质的厚层聚集(2)形成过程:湿生植物因嫌气环境不能彻底分解,而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形成一个泥炭层或粗腐殖质层。

(3)剖面表现:泥炭层(H)(4)概括:在低洼积水的沼泽土中,在厌气条件下,有机残体进行不彻底的分解和微弱的腐殖化过程,而以泥炭的形式聚积形成泥炭层。

4、土壤灰化过程(1)形成条件: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2)形成过程:有机酸(主要是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质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下部,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灰化层。

(3)剖面表现:灰化层(E、A2)(4)概括:是指在冷湿的寒温性针叶林植被下,土壤表层尤其是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失的过程。

5、土壤富铝化过程(1)形成条件: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2)形成过程: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造成铝、铁、锰氧化物且相对累积,使土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层。

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潴育淋溶过程。
(3)白浆化 滞水还原 Fe+3、Mn+4Fe+2、Mn+2(淋失)白色脱Fe、Mn层 (高价不溶) (低价可溶)
(十二)人工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 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 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特点:产生锈斑锈纹、铁锰 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 层、地下水升降频繁区。如 华北平原潮土区。
3.[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 ]
由于化合物变化引起物质形态、性质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潜育化 静水浸泡 强还原
Fe+3 (红、棕色)
Fe+2(兰灰色)
(2)潴育化 水位上升:还原水位,下降:氧化
Fe+3、Mn+4
土壤的剖面层次。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 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八)灰化过程 在寒带和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气候温和湿 润,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地面堆积了较 厚的枯枝落叶层,在针叶林残落物中,富含 单宁与树脂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真菌微生 物的分解,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 这种强有机酸对土壤矿物起着强烈的破坏作 用,并产生强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 的碱金属和碱土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 发生分离,铁铝胶体淋溶淀积与下部,而二 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 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为灰化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