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五石之瓠》正音释义-统编版(2019)

合集下载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思考4:寓言里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①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②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

③讥讽惠子的做法本质与宋人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①虑:用绳结缀。

②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③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思考1:最后庄子怎么解决了惠子“大瓠无用”的问题?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庄子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思考2: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

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

【板书设计】附:字词积累1.通假释义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我世世为洴澼絖. (“絖”同“纩”,丝绵絮)2.一词多义为之于未有 (动词,做)我世世为洴澼絖 (代词,从事)君王为人不忍 (动词,对待)使子婴为相 (动词,担任)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表被动)何辞为 (语气助词)3.词类活用⑴名词的活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吴王使之将.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将领)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实,填塞)⑵形容词的活用其坚.不能自举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

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

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

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

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

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

“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

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思想,“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

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

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

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

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

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

果使人生离于天命远,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

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

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

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1.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陪护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D.则瓠落无所容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2.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敏于事而慎于言C.克己复礼为仁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

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石",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客得之,以说吴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③裂地:割地,划地。盛放,容纳。 ④一:同一,同样的。 ⑤或:有的人。 ⑥以封:以(之)封,以,凭借。 ⑦虑:古义:用绳索打结 今义:思考、忧虑、发愁 ⑧樽:盛酒器。
活动二:入境诵读,了解两则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了我葫芦种子,我把它种下。养大,结出果 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 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 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庄子言:“善用大 者不善用细者。宋国有善治冻手药者,世世以染素为业。有客闻之, 请将买其方百金。于是合家谋曰:‘吾世世染素,薄利微名,今一旦 鬻方获百金,请献之。’客得方,献吴王。”
①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眼光和见识) ②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③“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 ④点出《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
说理特色:善于以寓言说理将哲学思想寄托于丰富奇异的想象和对 话中,引导读者领悟深意。
《庖丁解牛》养生之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第二项活动:在吟诵中感受,探索两则故事
1、疏通文意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 ①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②龟:同“皲”,皮肤冻裂 。
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
③洴(píng):浮。
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④澼(pì):在水中漂洗。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族 ⑤絖(kuàng):同“纩”,丝绵絮。
人齐聚商议道:“我辈世代 ⑥方:药方制成膏药,冬季涂抹于手上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战国中期的道 家经典,由庄子及其后学编撰而成。,现存33篇 《庄子》在汉代被尊称为《南华经》,因庄子被尊 为“南华真人”。与《老子》《周易》并称为“三 玄”。“三玄”。

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五石之瓠》赏析拓展-统编版(2019)

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五石之瓠》赏析拓展-统编版(2019)

五石之瓠——赏析拓展知识导航:理解本文表现出的基本思想,鉴赏《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趣味与效果。

课文精讲:一、赏析内容五石之瓠《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大瓠之种、不龟手之药、浮于江湖三个关键词把这一整段文字分成了三个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

第一部分,其实是庄子借惠子的口,说出了“大而无用”的道理,这里其实是在说庄子自己。

庄子的言行,缥缈无踪,空洞隐晦,与当时的大争之世完全不合拍,庄子生活的也苦闷,没有发泄和施展才华的地方。

上一篇讲的射姑山上的神仙,就是庄子自己构造的一个理想人格,非常了不起,飘然隐逸,本领高强,但是那始终是虚构的,做不到啊。

第二部分,庄子给惠子讲述了外地人用不龟手之药,最终“裂地而封”的故事。

这一段纯粹属于自我安慰,庄子的本意是在说,觉得我的思想空洞乏味的人,其实都是没有智慧的人,非常有一种怀才不遇满腹牢骚的味道。

前文说我们不要抱怨,要增进智慧与福气,而这一部分恰恰一整段都是庄子的抱怨之语,我们要知道写文章,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自己生活在自己的文字世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第三部分,庄子引申出了江湖的概念,既然你们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们,你们既然无法远离我,我就远离你们吧。

我抱着我的大思想、大情怀、大智慧放归江湖,不再受凡尘俗事的打扰,安心的做一个隐士,喝喝酒,打打秋风,日子还得过,走的时候还不忘回头骂一句,你们都是大草包。

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五石之瓠》赏析拓展-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五石之瓠》赏析拓展-统编版

五石之瓠——赏析拓展知识导航:理解本文表现出的基本思想,鉴赏《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趣味与效果。

课文精讲:一、赏析内容五石之瓠《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大瓠之种、不龟手之药、浮于江湖三个关键词把这一整段文字分成了三个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

第一部分,其实是庄子借惠子的口,说出了“大而无用”的道理,这里其实是在说庄子自己。

庄子的言行,缥缈无踪,空洞隐晦,与当时的大争之世完全不合拍,庄子生活的也苦闷,没有发泄和施展才华的地方。

上一篇讲的射姑山上的神仙,就是庄子自己构造的一个理想人格,非常了不起,飘然隐逸,本领高强,但是那始终是虚构的,做不到啊。

第二部分,庄子给惠子讲述了外地人用不龟手之药,最终“裂地而封”的故事。

这一段纯粹属于自我安慰,庄子的本意是在说,觉得我的思想空洞乏味的人,其实都是没有智慧的人,非常有一种怀才不遇满腹牢骚的味道。

前文说我们不要抱怨,要增进智慧与福气,而这一部分恰恰一整段都是庄子的抱怨之语,我们要知道写文章,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自己生活在自己的文字世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第三部分,庄子引申出了江湖的概念,既然你们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们,你们既然无法远离我,我就远离你们吧。

我抱着我的大思想、大情怀、大智慧放归江湖,不再受凡尘俗事的打扰,安心的做一个隐士,喝喝酒,打打秋风,日子还得过,走的时候还不忘回头骂一句,你们都是大草包。

第10课 五石之瓠(备作业)-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第10课 五石之瓠(备作业)-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第10课五石之瓠【基础练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拿起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难:困难【答案】D【详解】D项,“越有难,吴王将之将”的意思是越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率军队”。

其中“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

故选D。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聚族而.谋之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不求闻达于.诸侯C.剖之以.为瓢作《师说》以.贻之D.则.所用之异也入则.无法家拂士【答案】B【详解】B项,“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是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说“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

A项,“聚族而谋之曰”是说“把全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C项,“剖之以为瓢”是说“把它切开当瓢”,“作《师说》以贻之”是说“写了《师说》来送给他”。

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D项,“则所用之异也”是说“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入则无法家拂士”是说“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②小年..不及大年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客得之,以说.吴王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平时要注意积累。

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

《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2《五石之瓠》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A.迩之事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当察乱何自起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坚.不能自举也B.见贤.思齐焉C.贼.其君者也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剖之以为..瓢B.至于..北海C.东面..而视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非不呺然大也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B.仁以为己任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克已复礼为仁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盛水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非不呺然.大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C.聚族而.谋之曰东面而.视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石”也可以是官俸的计量单位,如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B.洴澼絖,指在水上漂洗棉絮。

文中的宋人世世代代以此为业,这是他见识短浅的主要原因。

C.野语,俚语或俗语,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通俗简练而形象化。

如《庄子·刻D.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

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9.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想象的,表达了庄子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石之瓠——正音释义庄周,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代表作《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逍遥至上,他的才学不可小视,著书十余万字,大多是寓言,以夸张机智诙谐的笔调阐述独到的处世哲学。

他家境贫困,只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比喻孤傲不仕的人),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

知识导航: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课文精讲:一、朗读正音五石之瓠《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二、重点研读1. 释义,赏内容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注释:[1] 贻:赠送(《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

[2] 树:种植、培育(《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 石:古容量单位,1 石=10 斗,1 斗=10 升,1 升 =10 合。

[4] 以盛水浆:介词宾语省略。

[5] 其坚不能自举:举,拿起来。

[6]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7] 瓠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8] 呺然:xiāo,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9] 为:因为。

[10] 掊:打破。

[11]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12] 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

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注释:[1] 固:实在,确实。

[2]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东西。

[3] 龟:同“皲”,皮肤受冻开裂。

[4] 洴:píng,浮。

澼:pì,在水中漂洗。

:kuàng,同“纩”,丝棉絮。

[5] 请:表愿意、希望【表示“希望”的意思常用的文言词:唯、愿、希、冀、庶、望、幸、期】[6] 鬻:yù:卖,出售。

[7] 请:表婉商语气。

[8] 说:shuì,劝说,游说。

[9]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10] 将:jiàng,统率部队。

【常用的表示“统率、带领”意思的文言词:率、将、帅、统、领、部、引、带、勒、以、御、督】[11] 裂:划分出。

[12] 一:同一,一样的。

[13]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14]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注释:[1] 子:第二人称,你。

【常用表第二人称的文言词:子、汝、尔、若】[2] 虑:考虑。

一说同“摅”,用绳络缀结。

[3]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4] 有蓬之心: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译文: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语文小讲堂】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现象是很普遍的,主谓宾都可能被省略掉,很多状语后置的句式,介词也会被省略。

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句子:(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论语》)(主语省略)以(之)盛水浆(《庄子》)(介词宾语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谓语省略)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介词省略)而我们在翻译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以便使句子完整语义明确。

这是我们从学文言文老师就强调的一点,因为这是古文翻译题的一个采分点儿。

(高考江苏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译文:过了不久,姑母钱恭人染上了疾病将要严重,……派(他)邀请医生诊治,医生不管远近。

「即学即练」翻译下面的句子。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六国论》)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1. 解释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____________________(3)越有难,吴王使之将:__________________(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______________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都有什么用意?4. 文章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你能想象一下:在庄子说完“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一句后惠子会有什么表现吗?5.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子.有五石之瓠子:你B. 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C.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D. 越有难.难:难处6. 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 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 惠子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答案:1.(1)种植(2)实在(3)率领军队(4)龟,同“皲”,皮肤冻裂2.(1)同样能够使手不冻裂,有人靠这个得到封地,有人却不免于漂絮,就是由于对药方的使用不同。

(2)那么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意对即可)3.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言之有理即可)4. 示例:惠子面有惭色,缄默不语。

5. D 解析:难,指发难。

6. C 解析:C项,“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谈论儒家的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