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

合集下载

现代小说解析教案探究毕淑敏的小说题材与写作风格

现代小说解析教案探究毕淑敏的小说题材与写作风格

现代小说解析教案探究毕淑敏的小说题材与写作风格毕淑敏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小说作品备受瞩目。

本文将通过解析毕淑敏的小说题材与写作风格,探究她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一、毕淑敏小说的题材特点毕淑敏的小说涉及的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人性关怀、女性心理、社会现实等方面。

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观察力,挖掘出人性的深层次,呈现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样性。

首先,人性关怀是毕淑敏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

她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出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感时的纠结与挣扎。

例如在《追风筝的人》中,她展示了友谊与背叛、罪恶与赎罪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女性心理是毕淑敏小说的另一个重要题材。

她以女性视角刻画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在面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时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她的小说《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主角的成长与反思,展示了女性个体在传统价值观与现实压力之间的抉择与坚持。

最后,社会现实是毕淑敏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

她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洞察力,使得她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

例如在《棋王》中,她通过讲述职业围棋选手的一生,暗示了竞争社会中人们为名利所驱使的现象,揭示了社会压力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二、毕淑敏小说的写作风格特点毕淑敏的小说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首先,她的描写细腻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她善于捕捉细节,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环境的氛围和物品的细节等,展示出对细节的敏感和关注。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她的描写所吸引,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其次,她的思考深入独到,使得作品更富有思想性。

毕淑敏在小说中经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行为等方式,展示出深入的思考和对人性、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她的作品往往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她情感的流露令人动容。

毕淑敏的作品充满了温情与人性的关怀,她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痛苦、喜悦、挣扎等多种情绪。

试分析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点

试分析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点

试分析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点作者:曾晓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毕淑敏的小说创作重在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呈现的,对社会现象的探究。

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且还会注意到,小说中更多地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毕淑敏小说的这一创作特点是值得重视的。

本论文针对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创作特点;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引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也相应地发生变革。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文学创作也趋于市场化,但毕淑敏却坚持走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通过文学创作寻求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阅读他的作品,会认识到人性在作品中实现了回归,故事内容值得深思,引发人思考。

一、毕淑敏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创作特点毕淑敏在小说从创作中,吸收了鲁迅的创作理念,更多的塑造了坚强的人物形象。

毕淑敏所创作的军旅小说颇多,军人那豪迈坚毅的形象令人深表敬畏。

从故事内容来看,毕淑敏的军旅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多地展现人性,却不是以国家或者部队为创作背景,塑造各种悲剧人物形象。

包括肖玉莲、游星、金喜蹦等等,都是具有军人尊严的,在小说中散发着浓重的悲壮色彩。

《阿里》中,游星不仅漂亮,而且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性格爽朗,做事干练,即便是男兵也对她畏惧三分,也因此没有男兵给他写情书。

当游星遇到交通员的时候,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而且还违反军规与交通员约会。

战友将她的这一行为告发了,他就要背负男女不轨的罪名,甚至还存在着叛国的嫌疑。

为了男友,为了父母,游星选择了自杀,用这种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

故事以悲剧结束,主要的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无中生有的罪名会害死人,同时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会选择不归道路以表示抗议。

当然,这样的结局是时代的产物。

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论文报告: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一、毕淑敏小说简介1. 毕淑敏的生平与成就2. 毕淑敏的小说题材、风格、特点二、毕淑敏小说的艺术成就1. 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2. 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3. 对女性角色形象的刻画和呈现4. 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探讨和思考三、毕淑敏小说的局限1. 片面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描述2. 忽略目标读者的诉求和喜好3. 狭隘的文学视野和思想观念4. 对情节的过度夸张和虚构四、毕淑敏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意义1. 具有时代性的社会现象和主题展示2. 提高女性文学的地位和现实意义3. 对后代作家的启示和借鉴4. 促进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五、毕淑敏小说创作的价值评析1. 对文学和社会的密切关联性的思考2. 展示了女性文学的画面和探索3. 突出了人物塑造和文学技巧的重要性4. 呈现了文化与艺术交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六、毕淑敏小说对文学研究的启示与建议1. 关注社会现象的文学价值和作用2. 尊重读者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需求和情感投射3. 提升文学创作的内涵与深度4. 探索女性文学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七、结论:毕淑敏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八、参考文献九、附录:毕淑敏的代表作品简介。

1. 毕淑敏小说简介在这一章节,介绍了作者毕淑敏的生平、成就,以及她的小说题材、风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对于读者来说,对作者有基本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面的论述。

2. 毕淑敏小说的艺术成就这一章节中,指出毕淑敏小说的独特之处:文学语言风格、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对女性角色的形象和人性人生的探讨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3. 毕淑敏小说的局限指出毕淑敏小说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片面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描述、忽视目标读者的诉求和喜好、狭隘的文学视野和思想观念、对情节的过度夸张和虚构等等。

4. 毕淑敏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意义阐述毕淑敏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意义,包括展示具有时代性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提高女性文学的地位和现实意义、对后代作家的启示和借鉴以及促进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关于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关于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毕淑敏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中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一直备受关注和赞誉。

在这篇论文报告中,我们将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局限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回顾毕淑敏的文学生涯与小说创作历程二、探究毕淑敏小说中的叙事艺术特点和风格三、分析毕淑敏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四、解析毕淑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塑造方法五、探讨毕淑敏小说的情节构建与处理手法六、评价毕淑敏的作品在当代文坛中的地位和影响七、挖掘毕淑敏小说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八、探究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表现九、分析毕淑敏小说的限制与不足,并提出对其发展的建议和期望毕淑敏作品中的叙事风格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情节线索清晰,眉目传情,堪称一个小说家的基本功夫。

她的人物刻画也很有思考,人物性格比较丰满多维,巧妙表达着社会人物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的奔波、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争斗和活动状态等。

同时还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现实生活等话题,充分体现了作家的主题思想追寻和文化践行。

毕淑敏的小说是否存在缺陷?当然是有的。

他们的大小、性质和影响的长度和深度各不相同,但主要的问题包括对一个问题的关注不够深入和完整,对人物的关注不够连续和深刻以及话语中国化的程度不够深。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与她曾经毕业于公共外交学院如出一辙。

实际上,这些问题对于任何一名作家来说都是难以克服的,甚至是依靠更为深入的理论支持来解决的。

1. 回顾毕淑敏的文学生涯与小说创作历程在这个提纲中,重点回顾毕淑敏的文学成就和生涯,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以及小说创作发展的主要阶段,从中挖掘出她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思路。

2. 探究毕淑敏小说中的叙事艺术特点和风格这个提纲主要从叙事方式、篇幅构成、语言表达等方面来探讨毕淑敏小说的叙事艺术特点和风格,分析她小说中基于个人经历、生活体验和社会关怀所形成的独特故事表现能力。

3. 分析毕淑敏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此处提纲明确毕淑敏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探讨她的作品从文化、社会、人性等多个角度来表现思想和观点,剖析和反思当代社会状况和文化价值取向。

毕淑敏的散文特点

毕淑敏的散文特点

的特点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毕淑敏的散文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毕淑敏的散文特点毕淑敏在1987年以小说《昆仑殇》闻名于世,从而蜚声于中国当代文坛,其后她的《女人之约》、《原始股》、《预约死亡》等中长篇小说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各类奖项,使其在九十年代小说界声名大震。

然而,毕淑敏并不只是擅长小说创作,她的笔触同样涉及到了其他文体的艺术表现领域,于是便有了数量可观的散文佳作。

在散文创作中,她那份奔跑不已的睿智思考,那颗执著恒定的医心,更是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青睐。

一、“奔跑”不已的睿智思考从毕淑敏早期创作的高原军旅系列散文到她近期的心理散文,相信不管是通读过其作品的忠实读者,还是偶尔撷取而读之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毕淑敏散文作品的风格发生了改变。

如果说在她早期的散文作品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女性作家的真挚与细腻的情感,那么到她后来的散文作品,则有了一种学者的睿智与深刻的思考。

从女性的真挚细腻,到学者睿智深刻的思考,毕淑敏散文作品风格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其实风格上的改变只是海平面上冰山的一角,海平面下壮观的部分还是在于其创作中的思考发生了演变,可以说,在创作中,她的思考是在不断向前奔跑和超越的,她在散文创作中的思考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回顾思考自我”的阶段。

在毕淑敏看来,“散文是已经发生过的感情的追述..它有了史的品格所以,在创作中,毕淑敏着力求“真”,她珍视自我经历,“只敢写大致经历过的事情,只敢描述那些确有把握的情景。

”.她对自己说“——亲自写作。

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感受,对人生的真体验。

”.于是,创作伊始,她便开始了对自己以往人生经历的回顾,尤其是对那十一年的高原军旅生涯,她似乎一件小事也不愿落下,一点一滴非常细致真实地记录在作品里,仿佛在让人看一部回顾性的纪实片。

虽然主要是纪实,虽然可能这时的作品有些过于平面,缺乏深度、缺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但仍然可以发现,毕淑敏在回顾自我的同时,已经伴随着闪现了一些思想的火花,比如她对苦难的理解、对生死的感悟等。

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摘要:毕淑敏在其小说创作中坚持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探究,同时还对人生意义、人性道德、精神追求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其小说中多呈现出对儿童、女性、病人和军人等群体的关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关注和创作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因此,探究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对我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人物、语言、题材、叙事等方面,探究了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征。

希望以此加深对毕淑敏小说的思考和了解,正确看待其创作特点和价值。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创作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文学变革也随之兴起。

文学由以往的遥不可及逐渐转变为大众性、市场性商品,许多偶像派作家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为了取得更高的市场关注度,一味地迎合大众。

在这种时代形势下,毕淑敏却始终坚持对人性的思考和探寻,带给读者感动与启发。

毕淑敏的小说并非一味地讨好与迎合,而是更加关注对人性回归的探究。

其小说创作十分关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大众,并将文学、道德和科学有机融为一体,促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色彩。

一、毕淑敏小说的人物特色毕淑敏深受鲁迅、海明威创作理念的影响,她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在小说创作中,她塑造了坚忍不拔的女子、豪邁坚毅的军人等形象。

毕淑敏的军旅小说打破了以往以部队、国家为背景的创作框架,更加关注对人性的展现与挖掘,并以独特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例如游星、肖玉莲、朱瑞阳、金喜蹦、一号等,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显示出一种军人特有的尊严、慷慨、悲壮。

《阿里》中的女兵游星干练漂亮,家庭环境良好,性格泼辣,因此,男兵对她都敬而远之,她也没有收到过情书。

当她遇到交通员时,心被逐渐融化了,甚至不惜违反军队纪律与男友约会。

随后,战友告发了她的行为,她不得不背负叛国嫌疑与男女不轨的罪名。

最后,为了男友的清白和父亲的名誉,她选择投井自杀捍卫尊严。

阐释毕淑敏作品的艺术特色.doc

阐释毕淑敏作品的艺术特色.doc

阐释毕淑敏作品的艺术特色阐释毕淑敏作品的艺术特色导读:摘要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优美精炼、充满哲思,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她对人性的深思和对人生的感悟,传达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关怀。

二十余年从军、从医的经历造就了她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毕淑敏的个人阅历出发,结合其经典作品,分别从女性独立价值意识、生命关怀意识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其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毕淑敏艺术特色女性独立意识生命死亡:A一个人阅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毕淑敏34岁才涉足文坛,1987年凭借处女作《昆仑觞》名声大震,至今已发表作品两百余万字,包括长篇小说《红处方》,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散文集《婚姻鞋》等。

其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理想色彩,同时体现着强烈的道德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创作中,她不断地深思着生命的崇高价值和人生的内在作用,始终坚持着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儿童、病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始终传达着一种对死亡的大无畏气魄和对生命的悲悯情怀,让人读罢眼界开阔,内心也趋于平和。

这种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得益于她二十多年从军、从医的经历。

首先,毕淑敏是第一批登上青藏高原的女兵之一,她的军人身份和高原历练为其创作奠定了基调。

身为一名军人,她刚正豪迈,冷静果断,正义盈心,其作品自然大气磅礴、冷静雅致。

青藏高原恶劣的存活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她时刻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也见证着死亡的来临,死亡由此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她在创作中才能正视死亡、毫无畏惧。

其次,作为一名军医,毕淑敏在二十多年的时光里看到了太多被疾病折磨的病人,经历了太多痛苦的死亡,她开始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人们内心的脆弱。

后来,她又学习了心理学,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心理医生,听到了更多的人生疾苦,了解了更多的心理阴影,这一切都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毕淑敏文笔特点

毕淑敏文笔特点

我从小就知道母爱是伟大的,知道母亲为我付出了许多心血。

当我读了《回家去问妈妈》后,更是深深地感到母亲的伟大。

毕淑敏老师的《回家去问妈妈》一文讲述了她无意间听到母亲说的一次经历,猛然发觉要珍惜现在,快与母亲多交流你不知道的点点感动。

“母亲”,那是多么美好的称呼,它是爱的凝聚,更是鼓励我前进的力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千古名句,虽然是说教师,但它又何尝不是赞颂母爱?是啊,每个母亲都是这样。

我的妈妈也要支撑起各种重负。

在我小时候幼稚的眼睛里,妈妈总是无忧无虑,只须在办公室里坐坐就行了。

长大了,我才知道妈妈要做那么多的事。

回到家,要马不停蹄地做晚饭。

当我吃完饭悠闲地回到房间做作业时,却没有顾到妈妈还在厨房洗碗。

当我做完作业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却没有顾到妈妈还在卫生间洗衣服。

当我临睡前喝着妈妈递过来的牛奶时,却没有顾到妈妈已经做完了所有家务……母亲,我直到过了年才知道你有多么的辛苦,是您让我如此快乐地成长。

但愿您能相信,将来有一天,我会绽放的,也会为您带来快乐。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朋友们,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关于“爱”的话题永远是每一位具有文学修养的大师所想要探讨的问题,也是能够让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受到感化的一个永远不会凋谢的命题。

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所谓的“爱”有自身的看法,都对“爱”有不同的定义。

每当我捧着毕淑敏的散文细细品读的时候都被她文字中的那种“爱”所感动,被那种淡淡的“爱”所感化。

在读着这种散文,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

细细品读发现这样的散文也具有这一定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爱”的特点。

本文将从“爱”的人性化特点来简单地讨论一下关于毕淑敏散文中她的独特的“爱”的特点。

一、散文中“爱”的字眼存在方式的独特性阅读毕淑敏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隐匿的现象,这种隐匿的现象在关于“爱”的话题上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字眼的隐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叩问和考量——试从《女人之约》浅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第一部分前言毕淑敏是我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共发表作品4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

其小说总体分为三个阶段:1、 987—1997 发端发展期 1987年,毕淑敏崭露头角,其处女作《昆仑殇》、《送你一条红地毯》分别发表在《昆仑》第4、5期,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

这十年间毕淑敏佳作迭出,有《补天石》、《阿里》、《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红处方》等。

2 、1998—2002 徘徊蕴积期 1998年至2002年,毕淑敏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进行为期四年的心理学硕士和博士课程的系统学习。

期间多为散文创作,小说创作相对沉寂,2001年的长篇《血玲珑》是此间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

3 、2003至今多元化时期 2003年,长篇小说《拯救乳房》问世,标志着毕淑敏创作进入以心理小说为重点的新的高潮。

作品有《女工》、《鲜花手术》、《女心理师》等。

《女人之约》是毕淑敏短篇小说代表作,讲的是两个女人之间一个独特的约定。

女工郁容秋长得很漂亮,但声名狼藉,外号“大篷车”。

她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心气却很高,想做个像厂长那样出类拔萃的女人,受人家尊敬。

于是在厂子面临三角债的困境时,别人知难而退,她却毅然揭了黄榜。

经过厂长的严格面试,她成为厂里的清债员。

可是她什么也不要,只要求厂长答应——只要讨债成功,厂长就代表全厂给她鞠个躬。

为了解决厂里的困境,厂长同意了她的请求。

郁容秋费尽周折,用尽一切手段,终于为濒临倒闭的工厂讨回了债,然而她却因长期喝酒过度导致肝硬化。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丈夫和女儿甚至没有来看望一眼,但她毫不在乎。

郁容秋一直苦苦地等着女厂长鞠一个躬,可是厂长失约了,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肯履行约定。

郁荣秋那么渴望寻找失去的尊严,想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等来的却是社会的无情扼杀。

在这里,郁荣秋对尊严的理解注重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重社会对自己的评价。

但她的悲剧命运告诉我们,这样的自尊,只能是企求而不是真正的自尊。

它引人深思,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第二部分从内容上分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一)、取材:以真实的生活经历为依据毕淑敏精于纪实,善于写实,她说:“我常常对我的朋友说:别把你的秘密告诉我。

因为有一天,也许它们会走进我的小说。

”毕淑敏与时下的“先锋派”、“现代派”等不一样,她就是以她在阿里的十一年的军旅生涯为创作素材,以自己在那里当卫生员、军医和后来在铜厂当主治医师的切身体验为写作蓝本,创作了一大批影响颇大的作品。

1、对军旅生活的回顾与开掘毕淑敏十七岁来到阿里当兵,她在《自述人生》中详细介绍了她在高原服兵役的日子:几名女兵怀揣着“到西藏去”的激动,坐上“装大米的车”被缺氧的高原默默地消减着初来的欣喜,来到驻地就着脱水菜吃拌酱油的锯末味大米,喝60 度的开水,年轻女孩子也成了高原模样:嘴唇开裂、指甲凹陷、脸蛋皴红。

并且谨遵老兵的警告:不要轻易地跑跳激动,因为会死人!就连晚上就寝也要时刻提防“高原反映”的来袭。

作者详细真实地记录了高原的恶劣环境和部队生存条件的艰苦。

巍巍昆仑的恶劣环境,让她常常嗅到死亡的气息。

“高寒、缺氧、病痛⋯⋯一把把利刃悬挂在半空,时不时地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

”也因为如此,她对军人、生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以此为素材她写下了《昆仑殇》、《补天石》、《君子于役》等昆仑系列的作品,短篇有《阿里》、《藏红花》等。

2、对现实生活的扫描与探测11年之后,她复员回到北京。

三十多岁时脱掉白大褂,弃医从文,致力于文学创作;年过不惑,重拾书本,走进课堂,学完文学、心理学,做起心理咨询师。

她以自己做医生、心理师和母亲的经历,同时结合现代人所关注的问题创作了很多作品,有《女工》(关注下层女工的命运)、《女心理师》、《鲜花手术》、《拯救乳房》、《送你一条红地毯》(经济改革大潮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生生不己》、《预约死亡》等中长篇小说,短篇《女人之约》以催讨三角债这一社会问题为背景比较深刻地揭示人性的善与恶)、《一厘米》《不会变形的金刚》(接触到儿童和少年品德教育的一些很严肃的话题)、《源头朗》等。

(二)、主旨:对尊严、人性和死亡的思考1、总体分析毕淑敏前后阶段的创作从小说题材而言,有较为明显的区别,然而,更有以一贯之的东西,那就是对尊严、人性和死亡的思考。

(1)尊严人是有尊严的,不仅要尊严地活着,也要有尊严地死去。

毕淑敏认为,在生命的末期,长度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味。

尊严地活着和尊严地死去是一个人整体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尊严的主题在毕淑敏前后期小说中有一个衍化的过程。

她的前期小说包括“昆仑系列”和后来的《女人之约》、《女工》等,所着力表现的是人的生命尊严,后期小说如《拯救乳房》等更集中地思考了死亡及其尊严的问题。

(2)人性文学对于人性的痴迷超越了其它学科,对人性本身的探讨也成为文学创作最为持久的深层动力。

故而,对于人性的思考亦构成了毕淑敏小说的主题。

医生和作家的显著区别之一,即表现在医生更多关注的是人的肉体,而作家更感兴趣的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探讨人的社会性存在和人性内涵。

但当过医生和心理师,毕淑敏无疑具有更为便利的条件进入人性的深处,探寻人心的奥秘。

就毕淑敏小说而言,其超拔的力量亦源于对人性的不懈探讨和深刻表现。

(3)死亡在毕淑敏的人生经历中,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作为医生,死亡都是必须也是最经常面对的现实,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时刻都面对“近在咫尺的鲜血和死亡”。

拥有这种特殊的经历,毕淑敏以她作家的质感写出了死亡的真相,特别是表现了死亡的尊严和某种程度的诗意。

毕淑敏对死亡的正视和描写显示了一种科学精神,她通过小说建构了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死亡观念,她既打破了关于死亡的恐惧心态,也打破了面对死亡的虚妄态度。

2、以《女人之约》为例分析毕淑敏小说表现的主旨《女人之约》首先表现了尊严的主题。

郁容秋是个“漂亮美丽的坏女人”,在别人的眼里是不贞洁、不检点的,厂里的人都对之嗤之以鼻。

“郁容秋看惯了男人们的讨好的嘴脸,她不佩服男人,她觉得自己能征服他们。

她佩服女人,尤其佩服不用她这种手段征服男人的女人。

她呆呆地望着厂长,这是在她有限的生活圈子里,活得最高贵的女人”。

郁容秋崇拜女厂长,因为女厂长是个女强人,是个靠自己打拼的女人,郁容秋内心深处却向往一种凭自己本事挣来的自尊,在全厂面前扬眉吐气,把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尤其是男人踩在脚下。

工厂“贴皇榜”招聘讨债业务员,终于给了郁容秋一个机会。

郁容秋讨债成功的唯一条件就是:女厂长要代表全厂给自己鞠一躬,赢回名声。

郁容秋凭着机智漂亮,在外四处奔波,终于为厂里索回了一笔笔的巨款,然而过度劳累和社交场合的大量饮酒使她得了肝硬化。

拿着发到手的工资和奖金,“大家背后议论,这个女人,过去是“大篷车”,现在成了“国际列车”了⋯⋯骂归骂,表面上对郁容秋客气多了”,可是并未赢得众人的尊重,在大家的眼里,郁容秋就是原来的郁容秋,并未因为她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而对郁容秋有所宽容甚至是感谢。

病危中的郁容秋不在乎这个,她在乎的是和厂长的约定,等来的却是女厂长的失约。

郁容秋在等待中遗憾的离开,握在手里的是三枚黑色大理石样的纹路的纽扣,是她答应厂长跑遍天南海北也会买回来的。

“我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偏巧又生得心比天高,我想做个出类拔萃的女人,可我没有这个机会。

没想到三角债给了我一个扬眉吐气的好机遇,我从来没有这么舒心过,从来没有这么被人尊重过。

“这回不是靠哪个男人抬举,这是我自个儿挣回来的面子。

”郁容秋在弥留之际的剖白,没有生命消失的遗憾,没有对厂里的抱怨,也没有对女厂长失约的怨恨。

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为了自尊舍掉自己生命的精神,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但是,郁容秋的尊严寻找过程让人心里难受,在这个过程中她几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可结果却依然没有得到失去的尊严。

低矮的人其实更渴慕高大,曾失去尊严的人其实更需要尊严。

其实作者通过她的死想告诉人们: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建立在自己自尊和自信的基础之上。

《女人之约》除了表达尊严的主题,也展示了人性的弱点。

郁容秋为讨回工厂的债务四处奔走,终因饮酒过度而身体弄垮,而工厂的人拿到钱后却用恶毒的言语嘲笑她。

女厂长也不肯向郁秋容鞠躬,除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有不为人察的阴暗的心理因素:同为女性,她虽然是个“威风凛凛的女人”,然而却也是个“姿色平平的女人”,所以,“女厂长不喜欢漂亮的女人”。

这让女厂长对郁容秋的负约带上了一种决绝的女性报复的恶毒快感。

人性中的自私、冷漠甚至恶毒暴露无遗。

这些人的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体的人性弱点,从中也反映了现实社会普通人性中道德的缺失。

第三部分从创作技巧上分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一)、写人艺术我们在不同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毕淑敏对女性的关注,尤其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的关注,她们在事业和家庭之间艰难跋涉、在生活中遇到种种不易和困难。

毕淑敏对她们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关爱,对她们的生存状态进行着深沉的反思和追问,也塑造了一些典型的女性形象。

《女人之约》中有三个不同类型的女性:郁容秋、女厂长和兰医生,她们各自承担了通常意义上人们对女性世界的认定:生活作风不好的漂亮女人、精明强干的长相一般的女强人以及有一定生活品位和文化素养的女性知识分子。

在这三个女性当中,郁容秋是作者着力刻画地一个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工, 孤傲又自卑、聪明机智和坚韧不拔,为追求尊严不惜一切。

1、孤傲而又自卑郁容秋有着姣好的面容,但生活不检点。

厂里的人都看不起她,不让自己家的孩子同她的女儿玩,但她依然我行我素,凭借自己的长相征服了许多男人。

面对别人的嘲笑,她以一种孤傲独立的姿态来面对。

同样,当为厂里清回了大量债款后,厂里的人对她态度转变了不少,她却理也不理,仍是那么高傲。

虽然表面看起来对世俗的眼光不屑一顾,可是内心却是自卑的,充满了对尊严的渴求。

她敬佩女厂长:“不仰仗任何男人,凭着自己的本事,堂堂正正地矗立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尊重您”。

她自知一辈子也做不到像厂长那样,可她“渴望也光荣一次,也像模像样地立在人前头一次”。

还有,当她进入厂长办公室,坐在自己敬佩夫人女厂长对面,内心的自卑油然而生,“面对这个威风凛凛的女人,感觉自己像灰尘般的委琐。

”正因为内心的自卑,想挽回面子,于是在厂里面临讨债危机时,她主动担起了这个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