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精选6篇)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精选6篇)《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3.学会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4.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
5.激起探索未知世界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6.关注自然,关注人类。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教法学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放视频录像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近百年来无数探险者在南极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贡献。
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英国人斯科特就是值得我们缅怀的一位探险家。
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最好的见证。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
美洲有游历。
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28年,结识高尔基。
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
作品有《三位大师》等。
三、整体感知文本1、跳读课文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概括)(这时可以给学生出示斯科特等人的行走路线图)。
伟大的悲剧 说课稿

伟大的惨剧说课稿【伟大的惨剧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了解惨剧的定义和特点;2. 了解莎士比亚的惨剧作品《哈姆雷特》;3. 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惨剧的定义和特点,了解莎士比亚的惨剧作品《哈姆雷特》。
2. 教学难点: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哈姆雷特》的相关介绍和分析内容。
2. 学生阅读材料:提供《哈姆雷特》的摘录和相关解读。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和音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他们对惨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惨剧的兴趣和思量。
2. 介绍惨剧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惨剧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惨剧的起源、主要特征、情节结构等内容。
3. 了解莎士比亚的惨剧作品《哈姆雷特》(1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和讲解,介绍莎士比亚的惨剧作品《哈姆雷特》的背景和主要情节,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4. 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2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形象或者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简短的报告。
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5. 学生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一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并进行全班讨论和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意义,并匡助学生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惨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哈姆雷特》作品的影响力和艺术成就。
五、课堂延伸1. 阅读《哈姆雷特》全文,并进行个人阅读心得的撰写和分享。
2. 观看《哈姆雷特》的电影或者舞台剧演出,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3. 分析其他经典惨剧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进行比较研究。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伟大的悲剧》说课稿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
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本单元选这篇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
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伟大的悲剧 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教材选取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段描写伟大的悲剧的片段作为教学素材。
通过这个片段,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伟大的悲剧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概念,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伟大的悲剧的表现形式和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对伟大的悲剧的看法。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概念,分析小说中的伟大的悲剧的表现形式和含义。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伟大的悲剧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对伟大的悲剧有什么了解?你们能说出一些伟大的悲剧的例子吗?”让学生进行讨论。
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出示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伟大的悲剧的片段,要求学生默读并理解文本内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这段文字中的伟大的悲剧是指什么?b. 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伟大的悲剧?c. 这个伟大的悲剧对人们有什么影响?3. 分析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a. 伟大的悲剧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影响?b. 伟大的悲剧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4.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伟大的悲剧对人们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启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名人名言或者文学作品的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伟大的悲剧的短文,或者选择一部描写伟大的悲剧的电影或小说进行阅读和分析。
伟大的悲剧 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伟大的悲剧》,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文学欣赏部分。
该文学作品是一部经典的悲剧,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命运和悲剧性的结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悲剧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悲剧文学的特点和意义;(2)理解并解读《伟大的悲剧》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悲剧文学的分析方法和批判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悲剧文学的特点和意义;(2)分析《伟大的悲剧》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悲剧文学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悲剧场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悲剧文学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你对悲剧文学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悲剧文学有何特点?2.讲解(15分钟)(1)悲剧文学的特点和意义:通过课件和教师讲解,介绍悲剧文学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以及悲剧文学对人们的启示和思考。
(2)《伟大的悲剧》的背景和主要情节:通过课件和教师讲解,介绍《伟大的悲剧》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以及该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该情节或人物形象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2)该情节或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和形象塑造手法?(3)你对该情节或人物形象有何思考和感受?4.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引言概述:
伟大的悲剧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它通过展现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伟大的悲剧的特点和意义。
一、伟大的悲剧的起源
1.1 古希腊悲剧的发展
1.2 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
1.3 中国古代悲剧的传统
二、伟大的悲剧的特点
2.1 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2.2 冲突的升级和解决
2.3 哲学思考和道德观念
三、伟大的悲剧的意义
3.1 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3.2 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3.3 提升文学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四、伟大的悲剧的代表作品
4.1 古希腊悲剧《奥德修斯》
4.2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
4.3 中国古代悲剧《雷雨》
五、伟大的悲剧的影响和启示
5.1 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启示
5.2 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5.3 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结语:
伟大的悲剧作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刻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伟大的悲剧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意义,为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七年级语文(下)《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抓住文章中描写探险队员的几个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增强学生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
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
——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2002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
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
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介绍(师:注意外国作家的国籍,自己在书中作好批注。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最善于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伟大的悲剧》教案优秀3篇

《伟大的悲剧》教案优秀3篇伟大的悲剧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2、品味关键语句,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3、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2、品味关键语句,感受英雄们的高尚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有关南极探险的资料,制作课件让学生对南极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提前预习生字词并熟读课文,掌握大体内容。
学生也可以查阅资料拓宽学习空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第四单元主要的话题是“探险”,今天我们要探险的第一站是南极。
南极,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回答)极地、寒冷、终年的冰雪、冰山、暴风雪……因为人类无法在那儿生存所以又很神秘(我们先来看几幅南极的图片以及对它的气候介绍)正因为它的美丽、神秘,所以吸引着许多的探险者去征服它(介绍人类去南极探险的情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只科考队伍是——挪威人阿蒙森率领的队伍和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队伍,为了纪念他们设立在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况,为什么两支队伍会一前一后的来到南极呢?(看图片了解背景)一、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2、六分钟快速默读课文(读完四人交流)3、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斯科特一行五人满怀希望来到南极点却悲哀的发现阿蒙森已经提前到达了,所以他们只好垂头丧气的踏上归途,结果因为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哀的死去。
(第一个是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第二个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英雄一样的走向死亡;最后三个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死亡的到来。
)4、谈谈读后的最大感受5、思考:①为什么茨威格不给胜利者阿蒙森立传,却选择失败者悲壮的一幕?②茨威格在这篇传记中表现出了什么感情?明确:①失败者他们的悲剧经历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斯科特他们在失败的过程中更加表现出了他们高尚的灵魂。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类最美好的愿望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会给人精神上的震撼与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北口中学吕瑞月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伟大的悲剧》。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我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七年级语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对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令人震撼。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和品质。
所以,《伟大的悲剧》在第五单元乃至七年级语文教学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传记文学,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基础差,阅读量小,如何教学,促使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及正确对待成败的问题,是我思考的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引导学生找出颂扬和赞美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的语句,反复朗读,感受和体会他们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五、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确定了本文的教法。
如下:
1、阅读法:读时品味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探究法:交流读时感受,感悟文章主题。
4、采用电教平台: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即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法也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所以我确定了以下几点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单一的朗读比较乏味,我选择了多种朗读方法: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七、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
1、导入:课件显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几件典型事例(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的图片、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图片等)
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
《伟大的悲剧》也是其中之一。
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2、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能力。
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
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3、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
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比如:震撼、钦佩、崇敬。
)
4、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我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
5、斯科特的绝笔。
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
5、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如果小组讨论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提请班级交流解决。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
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并出示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对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无私的爱世人之悲
6、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的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设计的拓展问题是:
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使语文课的人文性得以再一次体现。
7、语文的基本功是听说读写,所以我设计的作业是: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深深震撼了我们,尤其是主持人在颁奖晚会上宣读的颁奖词,情词恳切,文采斐然,魅力无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你被邀请为“斯科特”写“感动世界”的颁奖词,你会怎样写呢?
这样不仅锻炼的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悟。
结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无穷尽,教法无限制。
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的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和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