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默写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默写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默写1.默写填空。
(1)《竹里馆》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
(2)《晚春》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贾生》中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
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________,________。
(5)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4)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5)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解析】【分析】考查理解性默写。
根据题干要求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要注意“紫”“菲”“苍”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⑵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⑶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⑷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⑸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点评】理解性默写要注意真正地读懂诗,理解诗,默写时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2.古今诗文名句默写。
[第三、四句任选一句完成]诗言志,在诗句中,我们常常会和诗人产生共鸣。
吟咏“会当凌绝顶,________”,我们折服于杜甫勇攀顶峰的豪情;诵读“________,猛志固常在”,我们感慨于陶渊明刚毅的反抗精神;聆听“相信吧,________,我们叹服于普希金积极乐观的态度;吟诵“________,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们感悟弗罗斯特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吟咏“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我们感叹于杨万里在顺境中保持的忧患意识;朗读《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我们动容于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先贤的居所相类比,追求精神上的“馨香”;朗诵《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动于陆游在迷惘彷徨时的坚定信念。
《贾生李商隐》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贾生李商隐》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贾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主题思想】作者借古讽今,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却遭谗被贬。
B.一、二句叙述贾谊被贬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才能的推服器重。
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贾生——李商隐》 古诗赏析

拓展提升 结合真实的历史,你认为贾 生为何会沦落到“可怜”的 地步?
谢谢欣赏
朗读诗歌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②/求贤/访③逐臣④, 贾生/才调⑤/更无伦⑥。 可怜⑦/夜半/虚⑧前席⑨, 不问/苍生⑩/问鬼神。
注释: ① 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贾生,即 贾谊(前200一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 学家。 ②〔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③〔访〕咨询,征求意见。 ④〔逐臣〕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⑤〔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⑥〔无伦〕无人能比。 ⑦〔可怜〕可惜。 ⑧〔虚〕徒然。 ⑨〔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 倾听。 ⑩〔苍生〕指百姓。
《贾生——李商隐》古诗赏析及测试
赏析古诗词方法 1.读懂诗意,疏通文意。 2.注意用典,暗示倾向。 3.关注手法,借鉴提高。 4.抓住末句,明确情感。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
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 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 阳(今河南荥阳市)。
诗意疏通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⑤更无伦⑥。
汉文帝在宣室向召还的贾谊征求建议,他的政治才华无人能及。
可怜⑦夜半虚⑧前席⑨,不问苍生⑩问鬼神。
谈至深夜,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询 问鬼神之事。
佳句赏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①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 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 程度。 ②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 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这样的“高人”,难怪皇上也要垂问于他。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 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3《贾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附答案解析

专题23《贾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何当共剪西窗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
此情可待成追忆,。
夕阳无限好,。
身无彩凤双飞翼,。
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些都是李商隐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题目是《贾生》。
二、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了解本诗的托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三、原文贾生李商隐(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注释《贾生》: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太傅、贾长沙。
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力主改革时弊,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
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诗人写的就是这件事。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古人席地而坐,汉文帝听贾谊的谈论听得出神,在坐席上向前移动,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五、诗意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召见被贬的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六、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①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②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3《贾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解析)

专题23《贾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何当共剪西窗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
此情可待成追忆,。
夕阳无限好,。
身无彩凤双飞翼,。
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些都是李商隐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题目是《贾生》。
二、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了解本诗的托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三、原文贾生李商隐(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注释《贾生》: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太傅、贾长沙。
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力主改革时弊,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
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诗人写的就是这件事。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古人席地而坐,汉文帝听贾谊的谈论听得出神,在坐席上向前移动,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五、诗意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召见被贬的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六、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①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②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贾生李商隐》精品习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贾生》李商隐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主题思想】作者借古讽今,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却遭谗被贬。
B.一、二句叙述贾谊被贬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才能的推服器重。
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中考语文诗词文言文阅读《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文言文阅读《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坐宣室,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乙】贾生宋·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丙】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9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9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孝文帝说.之(3)冯敬之属.尽害之(3)于是天子后亦疏.之(4)为.赋以吊屈原9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新七年级古诗理解性默写答案

新七年级古诗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5.《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
【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主题思想】
作者借古讽今,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二、选择题:
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解析】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
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错,是先抑后扬,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却遭谗被贬。
B.一、二句叙述贾谊被贬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才能的推服器重。
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说明了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的原因,他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只是“问鬼神”,令人扼腕叹息。
但也从侧面烘托出贾谊学富五车、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解析】D,侧面烘托统治者的荒唐、昏庸,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