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政治史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政治史

中国古代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说起古代中央官位等级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面太大了,各朝各代都大不相同,一个朝代的前期后期的官位等级也有很大的区别。

这样几张图,基本上把从夏朝到清朝的官位都说的清清楚楚。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补充一点,三公不管怎么变称呼,什么太保,太师,大司马,都一直处
于官员的最顶级,但是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史官 图书管理官
周代至秦汉:太史 汉代:御史中丞管兰台
魏晋南北朝:著作郎 东汉:秘书郎、校书郎
唐代:宰相管修史 唐代:学士、直学士等官
宋代:国史实录院 明代:并入翰林院
宋代:皇家图书馆称馆阁, 殿学士、阁学士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武官)
春秋战国——将军之称 战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汉代(补充) 郎中令(管宫廷侍卫)的属官:
“郎”:皇帝侍卫官的通称。 羽林郎、期门郎
加官:“中常侍”“散骑”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隋代: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唐代: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监察官和谏官
“ 台 谏 之 分 , 一 查 百 官 , 一 谏 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 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
谢谢
26
(一)中央官制 秦代: 皇帝以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
汉代
(一)中央官制
汉初,沿用秦制;(丞相萧何、曹参、 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周昌)
汉武帝时,丞相位贵权轻;
汉末,三公改名,皆为丞相。
丞相——大司徒
太尉——大司马
御史大夫——大司空
(一)中央官制
东汉
台阁成了实际的宰相府。
(台阁-尚书台-尚书省)
次于将军的是校尉
(二)地方官制
关于“补子”
清朝,亲王补子用团龙;文一品官用仙 鹤,文二品官用锦鸡,文三品官用孔雀, 文四品官用云雁,文五品官用白鹇,文 六品官用鹭鸶,文七品官补子用鷄鶒, 文八品官用鹌鹑,文九品官用练雀;武 一品用麒麟,武二品用狮,武三品用豹, 武四品用虎,武五品用熊,武六品用彪, 武七、八品用犀牛,武九品用海马。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均沿袭隋制 并有所发展。在中央,仍以中书(隋内史 省改名),门下、尚书三省为中枢政务机 关。中书省掌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次官 是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检,长官是侍中, 次官是黄门侍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先秦时期:尧舜禹时期——以“舜”中央政府的组成为例:司空——居百官之首,辅佐政事。

“水利部长”——平治水土。

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育;士——主管司法;百工——主管百工;虞——主管山泽草木鸟兽,即环保;三礼——主管秩宗;(三礼,即天事、人事、人事之礼;秩,即尊卑等级秩序。

);典乐——(看来兼职干部不是现在才有。

)主管音乐和诗歌;纳言——主管诚信真实地传达命令和回报意见;夏朝——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大理主管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商朝——(一)政务官是处理外廷事务的官。

他们是:1、尹:治理之意。

本身并无职位高低之别,后来成为官的通称。

2、工:管理工程的官。

3、卜:为商王占卜的官。

4、巫:掌商王祭祀的官。

5、乍册:“乍”即“作”,是商代的史官。

6、卿史:又作“卿事”或“卿士”,是主祭祀的官。

此类官除卿史外,还有御史、史两职。

7、亚:武职官吏。

多亚是商王的贴身侍卫。

亚立吏是商王的钦差大臣。

8、服和多马:商代武职。

(二)事务官是管理王室内廷事务的各级官吏,他们是:1、宰:是为奴隶主管理家务和家奴的总管,此称为西周和春秋所沿用。

2、臣:是商王的近臣,掌为王征战、备车马、占卜等事。

除“臣”外,还有“小臣”、“多臣”之职。

3、小(来字旁)昔臣:管理王室田庄的农耕事务的官员。

4、小多马羌臣:管理羌奴或管理养马奴隶及商王车马的官员。

5、六宫官:近似后世的皇后中宫官。

西周——辅弼周王的三公:太保(既是周王的辅佐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太师(地位显贵的武官)、太傅(教养太子以明君臣之道的官职)三公下设“三事大夫”(外廷政务官):掌地方民事行政的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3.意义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避免 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皇 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 效率,行政机构的决策与运行更加完善,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 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 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 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 (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 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 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 步对相权形成制约,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一, 多用文官为其二,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 奏事的通判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 的风险。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 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最 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 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 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 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
• 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zhidao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
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内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 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容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 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是以封建王朝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官制是政治生活特征中最重要的惯例和制度之一。

从先秦至清朝,中央官制都经历了一个从复杂、低效向简单、高效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以秦朝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实行了最严格的专制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官制分为朝廷正职,外勤,谕府,吏部等。

这种官制惯例继承至两汉时,总分为三六九院(朝廷),五府(外勤),六吏(外政),七司(祭祀)。

每个官品对应着不同的称号,例如"宰相"乃是最高绩效; "节度"在朝廷官品中介于二个,其前身为"将相",又被称为"卿大夫"、"大夫"、"士"、"臣"和"权"等; "令尹"是上九官的一种,是把持当地司法的官长; 11个部二百三十六司,全部属于行政部门,有二十六个官位。

这样例见着极为复杂的中央官制惯例,其间除朝廷正职外的其它职位均由儒家从公选产生。

这种官制形式,它低效率,人员浪费度很高,也加重了王室的负担。

随着统一语言、行政区域和文化秩序的建立,宋元明清时期官制出现了明显的简化和变革,中央官制也从复杂官制向简化官制转变。

宋朝可谓官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北宋实行官选,而且把录用人员数量限定在朝廷内,以及实行官僚组织改革,极大减少了中央官制的复杂性。

而元朝则在宋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变革和简化,实行了以礼部为中心的中职系统,并得到了发展。

明万历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健全、更高效率的政治结构,改变了元明前期官制形式,简单了官制惯例。

清朝政治体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统治中央官制改革。

康熙帝的改革多以学校为主,侧重实践,扩大了中央官员的职责范围,并将其功能分离,以使政府科学管理。

雍正帝把官吏分成文武两个部门,加强了文章官的责任,他的改革使管理称职者占据中央官制的全部职位。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

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②评价: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5.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司、工六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

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和外交事务。

二.规律小结1.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个基本特点。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一个基本趋势。

3.历代中央官制之间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如秦与汉、隋与唐等。

三.热点冷点1.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具体内容及总体演变趋势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历代中央官制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01.(2005天津文综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02.(2006天津文综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03.(2007全国文综二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04.(2007广东历史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05.(2007广东文基历史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06.(2006广东历史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07.(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08.(2008海南历史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09.(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10.(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12.(2009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13.(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4.(2006江苏历史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11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01.C君主“天下为私”,用人权等大权在握,这是实行封建官制的政治前提。

02.BA项为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极大;C项通判为地方官员以牵制知州;D项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03.D熟悉隋朝以来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即行。

04.D仅③④项涉及宰相制度的变更。

05.A这是北宋初高度集权的反映。

06.D④①②③依次为隋朝、北宋初、明太祖时、雍正帝时。

07.B从三省六部制下各中央部门的关系可看出。

08.D四个选项中只有宋朝的枢密使分管中央军权。

09.A总结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变化的基本规律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