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病

合集下载

鹅的八大疾病

鹅的八大疾病

鹅的八大疾病夏季鹅群中常见的八大疾病分别为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鹅大肠杆菌病、鹅霍乱(巴氏杆菌病)、鹅曲霉菌病、鹅软脚病、鹅白痢、鹅中毒症。

1、小鹅瘟:病鹅会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稀便,鼻孔会流出浆性分泌物,治疗时可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鹅副黏病毒病:病鹅出现拉稀、精神萎靡等症状,可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一、小鹅瘟1、症状(1)鹅发生严重的下痢,排出水样稀便,颜色多为黄白色或黄绿色,鼻孔还会流出浆性分泌物,且经常摇头。

(2)部分患病鹅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2、防治方法(1)种鹅产蛋前1个月,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如果不对母鹅做防疫处理,可在小鹅1日龄时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发病时,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或喂服藿香正气水,每天2次,每次1毫升。

二、鹅副黏病毒病1、症状(1)症状具有3-5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鹅会出现拉稀(排出黄色、绿色、白色、红色的稀粪)、眼中有分泌物、精神萎靡、随水漂流、行走无力的情况,部分鹅在发病后期会表现出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

(2)10日龄的雏鹅,会出现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发病6-7天会有所好转,9-10天后自然恢复。

2、防治方法此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打疫苗进行预防。

三、鹅大肠杆菌病1、症状此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取决于发病年龄、侵害部位以及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等因素,发病原因主要为饲养管理不当,其中饲料和饮水被病鹅的粪便污染是传播此病的主要原因。

2、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定时消毒,舍内保持通风干燥,冬季做好防寒措施。

(2)向饮水中添加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轮换使用。

四、鹅霍乱(巴氏杆菌病)1、症状病鹅食欲废绝,从口鼻处流出粘液或泡沫,同时会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的稀便。

2、防治方法每升水中添加0.05克环丙沙星,让病鹅饮用。

每公斤饲料添加0.2克氟哌酸,喂服病鹅。

五、鹅曲霉菌病1、发病原因(1)管理不当,卫生条件较差。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鹅副黏病毒病,又称为鹅疱疹病,是一种由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发病于鹅只,严重影响鹅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控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流行病学鹅副黏病毒病主要流行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地区,尤其以东北地区发病率最高。

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湿度大、气温高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

鹅副黏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或呼吸道传播传播。

鹅只忧郁、饮水受限等,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症状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症状轻重不一。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1. 食欲不振:患病的鹅只食欲减退,拒绝进食。

2. 粘膜瘀斑:患病鹅只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出现出血点和黏膜瘀斑,部分情况下伴有腹泻。

3. 呼吸困难:患病的鹅只出现呼吸急促、喘鸣等呼吸道症状。

4. 羽毛蓬松:患病鹅只羽毛蓬松,状态不佳,行动迟缓。

以上临床症状表明,鹅副黏病毒病症状多样,且严重时容易导致鹅只的死亡,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三、诊断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以病毒分离、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为主。

1. 病毒分离:通过病原学检查,从患病鹅只的组织、器官或排泄物中分离出病毒,通过电镜等手段观察病毒颗粒。

2. 血清学检测: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患病鹅只的血清中抗体水平,包括病毒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方法检测鹅副黏病毒的核酸,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该病。

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以对鹅副黏病毒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四、防控措施为了减少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预防措施(1)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养殖场的设施和饲料。

(2)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置饲料,保证饲养鹅只的营养充足。

(3)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鹅只之间的接触传染。

秋季鹅几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秋季鹅几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1 。正 在 产蛋 的种 鹅 , 次 接种 疫苗 对 产蛋会 有 短 期 的
不 良影响, 最好避开产蛋的高峰期。
3 禽霍乱
是 由禽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 的感
目 ,已发现 的禽 流感病毒共有 l 个亚型 , 前 5 引
禽和野禽 以急性 败血性及组织器官的出血性炎症为 特征的传染病 ,常伴有恶性下痢 ,慢性型发生关节
的鹅 于发病 后 6 7天 开始好 转 ,~ 0天康 复 。 ~ 91 剖 检 可见肠 黏 膜有枣 核状 的坏 死 。十二指 肠 、 空 肠、 回肠 、 肠 黏 膜有 散 在 的淡 黄 色或 灰 白色 的纤 维 结
织充血 、 出血。胸腺水肿或萎缩 , 、 胸 腿肌外侧点状出 血, 结膜 瞬 膜 充血 、 肿 , 膜浑 浊 呈灰 白色 ; 部 及 水 角 头 眼睑皮下 充血 , 有胶胨样浸润水肿 ; 鼻窦、 、 喉 气管水 肿、 充血 、 出血 , 有很多粘液 ; 内、 心 外膜大量 出血 , 胰 腺 出血 ; 肝脏肿大淤血 , 肾脏肿大充血 , 肾尿酸盐沉
出” 的饲养制度。不同品种的家禽不能在同场地饲 养, 一定要到健康无病原感染的种禽场购进雏鹅 。要 有 供 本 场 鹅 群 专 用 的水塘 和运 动场 , 塘 、 动 场 、 水 运 鹅舍要定期消毒 , 保证清洁卫生。接种禽流感油乳剂 灭活疫苗 , 包括单价疫苗 和多价疫苗 , 对预防和控制 禽流感 的感 染有很好 的保护 作用 。一 般可选 用 由 HN 亚型抗原制成的油乳剂灭活疫苗。于 4 ~ 5日 5 04
积 。病 鹅腺 胃及 肌 胃充血 , 直肠 及泄 殖腔 黏膜 弥 散性
出血 , 盲肠 出血 。

素性结痂 , 剥离后可见溃疡面。盲肠 、 直肠和泄殖腔 黏膜均有弥漫性大小不一 ,淡黄色或灰 白色的纤维 素性结痂。肝脏肿大 、 淤血 , 质地较硬 , 有数量不等的 坏死灶 。盲肠扁桃体肿大 , 明显出血。脾脏肿大 、 淤 血, 有芝麻大至绿豆大的坏死灶 , 胰腺肿 大 , 有灰 白 色坏死灶 。脑充血 、 淤血 , 心肌变性 , 食道黏膜 , 特别 是食道下端黏膜有散在 的芝麻大小 、灰 白或淡黄色 结痂 , 易剥离 , 剥离后可见紫斑点或溃疡 。部分病鹅 的腺 胃和肌 胃充血 、出血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 化, 可初步诊断, 要确诊须通过病毒鉴定 。 在产蛋前 2 星期给种鹅注射灭活苗 1 ,使鹅 次 群在产蛋期具有免疫力。无母源抗体的雏鹅 , 可据本

鹅副粘病毒的发病日龄 雏鹅养殖的注意事项

鹅副粘病毒的发病日龄 雏鹅养殖的注意事项

鹅副粘病毒的发病日龄雏鹅养殖的注意事项
养鹅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家禽养殖行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独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近年来规模养鹅空前发展,广大农民都想通过养鹅发家致富。

说到养殖业不得不提的就是自己疾病的防治
鹅副粘病毒病是养鹅业的大敌,该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不仅小鹅易感,大鹅也易感,死亡率达到15%,成为养鹅业的又一大敌人。

当鹅发生副粘、流感、黄病毒、腺病毒时,都可选用达龙独立健一举五得。

鹅副黏病毒初期呢一般会拉一些灰白色的稀粪便,逐渐变为
水样粪便黄色、绿色或者是墨绿色的稀粪便。

经调查,该病毒对鹅发病最小的仅3日龄,最大的300余日龄,发病率为16~100%,平均为60%,死亡率为30~100%,平均为40%,其中15日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雏鹅养殖的注意事项
1、育雏室应选择保温好、干燥、清洁、通风透气、光线充足、安全的地点。

2、育雏有地面平育雏和网上育雏两种,地面育雏缺点是经常松动和更换垫料。

而网上育雏具有管理方便,劳动强度小,减少感染疾病等优点。

鹅感染副粘病毒(1)

鹅感染副粘病毒(1)

引起鹅副粘病毒病得原因鹅副粘病毒病如何防治
鹅副粘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日龄小的雏鹅2-3天,日龄大的鹅3-6天。

雏鹅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青年鹅、成鹅病和稍长,一般为3-5天。

达龙瘟毒清,治疗家禽新城疫、鸭鹅副黏病毒。

清热解毒、外感发热。

鹅副粘病毒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1.该病对各年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愈小,发
病率、死亡率愈高,雏鹅发病后常引起死亡。

2.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致病。

3.对鸡也有较强的易感性。

4.发生该病的鹅群,其附近尚未接种疫苗的鸡也感染发病死亡。

如何养鹅不得副粘病毒病?
1.由于鹅的副粘病毒病没有很好的治疗药,因此要加强批示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消毒,饲养密度不要太大;
2.当出现病鹅时要及时隔离饲养;对病死鹅腰深埋或者焚烧处理。

3.由于鹅的副粘病毒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的不同毒株,这一病毒可致鸡及鹅发病,二者之间均具有高度互感性和高致死率,因此,不要把鹅和鸡混养。

鹅副粘病毒病ppt课件

鹅副粘病毒病ppt课件

治 疗
• 一旦发病,立即隔离病鹅,及时用灭活疫苗先免疫注 射健康鹅,然后免疫注射假定健康鹅。免疫注射过 程中应注意针头的消毒和更换。对病雏鹅每只皮 下注射1.0~1.5毫升鹅副粘病毒抗血清或卵黄抗 体。较大的鹅每500克体重皮下或肌内注射2~3 毫升,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采用小鹅瘟和 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抗血清注射也有较好的紧急预 防和治疗效果。用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每只2毫升 加6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肌内注射,隔1天再注射1次, 有一定的疗效。适当采用病毒灵和氧氟沙星或恩 诺沙星配合维生素E、维生素C,可控制并发症或 继发症的发生。
鹅副粘病毒病
概 述
• 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 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的 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雏鹅死亡率 可达90%以上,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 济损失。
病 原
•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原为鹅粘病毒,属副粘病 毒科副粘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 内脏器官内(脾脏、肝脏、肠管等)。在电子 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 为120纳米),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 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螺旋对称核衣壳。 分离的毒株接种10日龄发育鸡胚后能迅速 繁殖,鸡胚在接种后2~3天死亡。鹅粘病毒 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人工感染鸡可引起死5天,人工感染雏鹅和青年鹅 2~3天发病,病程1~4天。病鹅精神委顿,缩头垂翅,食欲 不振或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 面随水流漂游。病鹅拉黄白色稀粪便或水样便,有时带血 呈暗红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 样液体,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 病鹅有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 产蛋量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病死鹅机体脱水鹅副 粘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5天,人工感染雏鹅和青年鹅2~3 天发病,病程1~4天。病鹅精神委顿,缩头垂翅,食欲不振或 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随水 流漂游。病鹅拉黄白色稀粪便或水样便,有时带血呈暗红 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 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病鹅有 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产蛋量 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病死鹅机体脱水

鹅副粘病毒病及其与球虫病混合感染的症状及防治

鹅副粘病毒病及其与球虫病混合感染的症状及防治

河南农业2016年第3期(上)色粪便。

(二)流行1.易感动物。

各种品种、不同年龄的鹅都能发病,但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雏鹅发病率达30%,死亡率为10%。

鸡对该病易感,鸭不易感。

2.发病季节。

四季都能发生。

3.传染源。

从疫区引进带毒鹅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病鹅胴体、内脏、排泄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草地和用具均能传播该病。

4.传染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或者黏膜的损伤均能造成该病感染。

病鹅肠道黏膜呈块状或广泛的针尖样出血,肠道病变以小肠下段的回肠部分最多见;二是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严重水泡变性或脂肪变性,并且大量坏死溶解;脾脏淋巴细胞坏死,脾小体消失;腺胃及肠道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肠内容物含有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部分病鹅肠黏膜固有层充血、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有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胸腺、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区淋巴细胞严重变性、坏死;脑表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扩张,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呈灶状增生,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四)诊断临床诊断。

该病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鹅群发病不分季节、日龄,雏鹅发病用小鹅瘟血清治疗无效,同时,鸡群可能发病。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消化道症状是小脑出血严重;二是雏鹅感染试验:与自然感染的成年鹅或雏鹅一致。

消化道病变突出,从食管到直肠,黏膜出血。

实质器官的病变以脾脏较大的圆形白色坏死灶,胰腺较小的白色坏死灶等;三是HA(血凝试验):副粘病毒可以凝结多种动物红细胞,对鸡、鸭、鹅、鸽等禽类红细胞的血凝价较高,作直接血凝(HA)试验。

将待鉴定的绒尿液病毒用灭菌生理盐水倍比稀释,每个稀释度0.025mL,同时设阴性对照,加入等体积1%健康鸡的红细胞悬液,振荡器混匀,室温作用5min 后检查,之后每5min 检查1次,鹅副粘病毒病及其与球虫病YANG ZHI TIAN DI养殖天地河南农业2016年第3期(上)YANG ZHI TIAN DI养殖天地乳剂0.5mL/羽,免疫期3个月。

鹅副粘病毒病

鹅副粘病毒病

鹅副粘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对鹅的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雏鹅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为鹅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

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内脏器官内(脾脏、肝脏、肠管等)。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120纳米),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螺旋对称核衣壳。

分离的毒株接种10日龄发育鸡胚后能迅速繁殖,鸡胚在接种后2~3天死亡。

鹅黏病毒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人工感染鸡可引起死亡。

流行特点1.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鹅对鹅副黏病毒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10~15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

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下降。

疫区内的鸡也可以感染发病死亡。

2.传染原和传播途径患病鹅和病愈后带毒者为传染源。

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水平传播。

3.发生规律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

病理变化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5天,人工感染雏鹅和青年鹅2~3天发病,病程1~4天。

病鹅精神委顿,缩头垂翅,食欲不振或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随水流漂游。

病鹅拉黄白色稀粪便或水样便,有时带血呈暗红色。

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病鹅有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

成年鹅病程稍长,产蛋量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

病死鹅机体脱水,眼球下陷,脚蹼干燥,皮肤淤血,皮下干燥;肝脏肿大,淤血,有芝麻或绿豆大的坏死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下段食道黏膜有散在的灰白色或淡黄色芝麻大小溃疡结痂,剥离后留有斑痕及溃疡面;腺胃和肌胃黏膜充血,有出血斑点;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空肠和回肠黏膜上常有散在的淡黄色豆大小坏死性假膜,剥离后呈溃疡面;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变化
• 眼球下陷,脚蹼干燥,皮肤淤血,皮下干燥;肝 脏肿大,淤血,有芝麻或绿豆大的坏死灶;胰腺 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下段食道黏 膜有散在的灰白色或淡黄色芝麻大小溃疡 结痂,剥离后留有斑痕及溃疡面;腺胃和肌胃 黏膜充血,有出血斑点;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 的出血,空肠和回肠黏膜上常有散在的淡黄 色豆大小坏死性假膜,剥离后呈溃疡面;盲肠 扁桃体肿大,出血。有的病死鹅脑充血、淤 血。
诊 断
•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 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病原诊断。该病毒能引 起10日龄鸡胚死亡,并在鸡胚尿囊液中具有较高血 凝效价的病毒,并能被该病康复鹅血清特异性抑制。 用传代毒株接种鹅胚,可在48小时将其致死,但病 毒不能致死鸭胚。用传代毒株鸡胚尿囊液感染易 感鹅可致发病与死亡,具有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 和病理变化,并能从病料中回收到病毒;人工感染可 引起发病与死亡,亦能从病料中回收到病毒;人工感 染鸭不能引起临床症状和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Nhomakorabea 防 治
• 2.雏鹅免疫对无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应根据本地 该病流行情况,于2~7日龄或10~15日龄进行第一 次免疫,每只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 0.3~0.5毫升;在免疫后60天再免疫1次,每只肌内 注射0.5毫升。对有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于15日 龄以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肌内注射 免疫即可。若紧急预防,应采用鹅副粘病毒弱毒疫 苗注射,因为它产生免疫力的时间快。但20日龄以 内没有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不能使用。
治 疗
• 一旦发病,立即隔离病鹅,及时用灭活疫苗先免疫注 射健康鹅,然后免疫注射假定健康鹅。免疫注射过 程中应注意针头的消毒和更换。对病雏鹅每只皮 下注射1.0~1.5毫升鹅副粘病毒抗血清或卵黄抗 体。较大的鹅每500克体重皮下或肌内注射2~3 毫升,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采用小鹅瘟和 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抗血清注射也有较好的紧急预 防和治疗效果。用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每只2毫升 加6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肌内注射,隔1天再注射1次, 有一定的疗效。适当采用病毒灵和氧氟沙星或恩 诺沙星配合维生素E、维生素C,可控制并发症或 继发症的发生。
鹅副粘病毒病
2012年5月10日
概 述
• 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 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的 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雏鹅死亡率 可达90%以上,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 济损失。
病 原
•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原为鹅粘病毒,属副粘病 毒科副粘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 内脏器官内(脾脏、肝脏、肠管等)。在电子 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 为120纳米),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 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螺旋对称核衣壳。 分离的毒株接种10日龄发育鸡胚后能迅速 繁殖,鸡胚在接种后2~3天死亡。鹅粘病毒 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人工感染鸡可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
• 鹅副粘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5天,人工感染雏鹅和青年鹅 2~3天发病,病程1~4天。病鹅精神委顿,缩头垂翅,食欲 不振或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 面随水流漂游。病鹅拉黄白色稀粪便或水样便,有时带血 呈暗红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 样液体,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 病鹅有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 产蛋量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病死鹅机体脱水鹅副 粘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5天,人工感染雏鹅和青年鹅2~3 天发病,病程1~4天。病鹅精神委顿,缩头垂翅,食欲不振或 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随水 流漂游。病鹅拉黄白色稀粪便或水样便,有时带血呈暗红 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 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病鹅有 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产蛋量 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病死鹅机体脱水
流行特点
• 1.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鹅对鹅副粘病 毒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越小发 病率、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10~15日 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 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下 降。疫区内的鸡也可以感染发病死亡。
流行特点
• 2.传染原和传播途径患病鹅和病愈后 带毒者为传染源。常通过消化道、呼 吸道水平传播。 • 3.发生规律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 可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
防 治
• (一)预防 •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应以预防为主。 做到不从疫区引进种鹅和雏鹅;制定切实可 行的卫生、消毒制度,做好病鹅和健康鹅的 隔离工作;不能把鹅与其他禽类混养;制订免 疫计划,并认真搞好免疫接种。
防 治
• 1.种鹅免疫给留作种用的鹅群从选留开始就 采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进 行第一次免疫,于产蛋前15天时以1毫升进行 第二次免疫,再过90天再以1毫升进行第三次 免疫,这样就能使种鹅在产蛋期都具有较强 的免疫力,用这样的种蛋进行孵化,雏鹅出壳 后可受母源抗体的保护,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也可以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油乳 剂灭活疫苗或鹅副粘病毒病和鹅疫里默杆 菌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