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心理学学观后感

合集下载

咨询心理学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解析《爱德华大夫》

咨询心理学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解析《爱德华大夫》

咨询心理学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解析《爱德华大夫》第一篇:咨询心理学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解析《爱德华大夫》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解析《爱德华大夫》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其中梦的解析,自我防御机制,潜意识被广发运用。

《爱德华大夫》是一部经典的精神分析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失忆症病人在精神分析家的帮助下恢复记忆,摆脱杀人嫌疑,获得爱情的故事,其中弗洛伊德的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部影片用一种直观和通俗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

《爱德华大夫》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精神病医院的故事,这所医院原来由莫奇森大夫主管,但很快要由爱德华大夫接手,而女主人公就是这家医院的心理大夫彼特森。

在与爱德华的相处中,彼特森发现,他其实并不是爱德华大夫,而是爱德华的病人约翰·布朗,这也使他背上了杀人的罪名。

彼特森找到逃走的约翰,试图帮他还原失去的记忆,经过彼特森和她老师的诱导,约翰·布朗说出了自己的梦境,师徒两人分析出谋杀发生在爱德华与他滑雪的时候。

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终于使他回忆起小时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

警察按约翰提供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

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

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联系到约翰的梦境,彼特森终于明白莫奇森大夫才是凶手。

从整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小时候的经历对约翰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当他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显得很紧张,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理上他认为自己一定是个凶手,谴责自己。

当爱德华大夫死后,明明凶手另有其人,可他却认为自己是凶手,约翰的这种犯罪心理也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现在的病态行为和心理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不愉快经历上。

约翰之所以会将杀人行为加到自己身上就是由于小时候误杀弟弟的事实让他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凶手,待到他长大,他的这种潜意识泛化了,他开始认为所有的杀人行为都与自己有关,自己肯定是个凶手。

《爱德华大夫》心理学角度分析

《爱德华大夫》心理学角度分析

《爱德华大夫》心理学角度分析《爱德华大夫》是由著名导演阿尔费雷德·希区柯克所导演,英格丽·褒曼、格雷戈里·派克主演的心理悬念片,讲述的是格力玛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莫庆森大夫即将退任,新上任的爱德华大夫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很快与疗养院里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陷入爱河,但在两人逐渐交往的过程中,彼特森发现了爱德华的一些异样,发现他不是真的爱德华医生,但她坚信J.B是无辜的,于是她帮助爱德华躲避警察的追捕,并求助于她的老师,通过一系列心理专业知识与聪明才智终于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

我通过结合这部影片的相关情节和网上相关资料的搜索,有以下几点所得:一、犯罪情节和精神防御机制在影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男主人公J。

B的受刺激场景.第一次,当JB和彼得森第一次在饭桌上相遇,彼得森在餐桌布上用叉刻着印记,餐桌上的印记让JB相当难受;第二次,当J.B与彼得森拥抱时,看到了彼得森睡衣上的线条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和情绪起伏;第三次,当JB到手术室时,他变得情绪失控甚至晕倒;第四次,J。

B 和彼得森在回忆的过程中看到了皮肤上的伤痕,JB变得烦躁起来;第五次, 在火车站买票的时候,售票窗口的铁栏杆让他望而却步,并不时头疼;第六次,在埃里克斯大夫家里,J。

B看到了剃须泡中毛线,瓷砖的白色背景加黑线,白色床单上线条等,脾气突然转变;第七次,看到窗外白色的雪景和雪橇经过留下的痕迹,J。

B身体不适;第九次,在餐车上,彼得森大夫的刀叉让J.B感到压抑。

如此多的场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东西由于什么原因使得JB的情绪失控呢?答案是:当J。

B见到白色和条纹时都像是受了刺激一样的产生罪恶感.他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对于应激所产生的某种防卫机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潜抑作用",也就是大脑对于他“参与”犯罪的这个过程进行了抑制,而只有在某些特定事物的刺激之下,才能反映出来,并且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作用。

爱德华医生优秀观后感

爱德华医生优秀观后感

爱德华医生优秀观后感《爱德华大夫》观后感《爱德华大夫》是一部通过心理分析制造悬念的影片。

影片中融合了许多心理学内容以及弗洛伊德的理论,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在心理教育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在心理学上,“情结”的定义为:人们总想去解决的而又总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影片当中反映的是犯罪情结,故事的发生都与约J.B.年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弗洛伊德早期的经验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影响,并且这种决定性的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会自动地、本能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恒定地发挥作用。

正如J.B.在童年时,误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惨死,当遇到相似的生活情景,即爱德华医生滑雪时死亡的事件,他就会把两件事情重叠起来,把以前想去解决但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重新召唤回来,“情结”导致患者精神的混乱,引发他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因而J.B.才会认为自己是杀害了爱德华医生的真凶,同时白色和线条成了J.B.所惧怕的东西,也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主人公J.B.在影片中体现了弗洛伊德对于创伤后人群产生的几种心理防御机制:一是压抑,J.B.压抑了童年时期对弟弟的误伤事件,不去主动的思索回忆。

将痛苦的经历“遗忘”来避免回忆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二是否认,他一直否认弟弟的死亡与自己无关,从而避免心理的不安。

三是幻想,在不愿意承认弟弟之死与自己有关的同时,J.B.又因为事情的真相而感到非常愧疚,从而才会在爱德华医生死后幻想并认定自己是凶手,从而满足自己弥补过失的欲望。

但是他没有杀人这一事实又使自己产生抵触,于是约翰就陷入了内心挣扎。

本片不仅在对演员的心理分析上下了功夫,对观众的心理也有很好的掌控:一是悬念设定,影片通过一系列的暗喻和特写来告诉观众这个爱德华可能是假的;通过笔迹和证人最后证实就是假的,并引入真的爱德华已经被暗杀,而杀人嫌犯极有可能就是这个假爱德华;通过梦境回忆来引出真实事件,直至引出真实凶手。

爱德华丈夫观后感

爱德华丈夫观后感

爱德华丈夫观后感电影一开头,我就被那个冒牌的爱德华大夫给吸引住了。

他那一脸迷茫又有点紧张兮兮的样子,就像一只误闯进狼群的小羊羔。

看着他努力装作正常的样子,我在屏幕前都替他捏把汗。

然后就是女主登场啦,哇塞,那真是个聪明又勇敢的女人。

她就像个侦探一样,对这个奇怪的“爱德华大夫”充满了好奇。

她那坚定的眼神,感觉就像在说:“哼,不管你有啥秘密,我都要给你挖出来!”而且她和男主之间的感情戏也很有意思,那种互相吸引又互相猜疑的感觉,就像两只小刺猬,想要靠近又怕刺伤对方。

电影里的梦境那部分可太酷了。

那黑白交错的画面,奇奇怪怪的场景,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诡异的迷宫。

那些斜斜的屋顶、巨大的眼睛,每次看到都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也正是通过这些梦境,电影一步步揭开了男主的心结。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烧脑的解谜游戏,我跟着主角们的脚步,一点点地去拼凑真相。

而那个真正的大反派,藏得可够深的。

就像一个躲在暗处的老狐狸,一直在算计着一切。

当他终于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我就想冲进屏幕里把他抓起来,这人太坏啦,净给主角们使绊子。

这部电影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它对心理学的展现。

原来人的记忆和潜意识可以这么复杂,就像一个充满宝藏和陷阱的神秘森林。

电影里通过分析梦境来治疗心理创伤,这真的很神奇。

让我感觉心理学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可以打开人们内心深处那些紧锁的大门。

看完电影后,我就一直在想,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有一些自己都不太清楚的角落,说不定也藏着一些像男主那样被压抑的记忆呢。

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像电影里的角色一样,在信任和怀疑之间徘徊。

是像女主一样勇敢地去探索真相,还是像男主一样被过去的阴影笼罩呢?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爱德华医生观后感—心理学浅析

爱德华医生观后感—心理学浅析

爱德华医生观后感—心理学浅析第一篇:爱德华医生观后感—心理学浅析影片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其中夹杂着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应用,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学的内容,这毫无疑问地使我们这些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犯罪心理学不同于普通心理学,它具有明显的不合作性,因此只能从犯罪的外部表现来推敲其犯罪的内部心理状况。

在影片中,真正杀死爱德华大夫的凶手就明显表现出不合作性,他用谎言骗过了警察的问话,但是他破绽的言行终究逃不过精明细腻的彼得森大夫的侦查。

所以侦探犯罪心理比一般人的心理要难得多。

在心理学上,情结是这样定义的:指人们总想去解决而又总不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近代心理学便出现了很多情结,如恋母嫉父情结,自卑情结,犯罪情结等。

在影片中讲述的就是其中的犯罪情结。

还看影片中的个案,冒名顶替的爱德华医生一夜之间以“爱德华”的名义出现在众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

此人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惨死。

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直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

同时,白色和轨迹的图样也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纵观此片,心理咨询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影片多次出现彼得森医生与男主角的咨询片断,还有对于梦的记录,梦的解释等等。

从心理咨询来讲,首要的原则是积极关注,消极对待。

而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面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

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再说影片中梦的解释和重组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爱德华大夫》心理学学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心理学学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爱德华大夫》是由著名导演阿尔费雷德·希区柯克所导演,英格丽·褒曼、格雷戈里·派克主演的心理悬念片。

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很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丝一见钟情,然而不久康斯坦丝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其真名叫约翰·巴伦坦。

约翰·巴伦坦在其童年时代因顽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受到严重精神创伤而产生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

约翰从医学院毕业后被征人伍,但也厌恶战争、反对杀人。

一次飞机失事后受伤住院,遇到了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大夫接受格林精神病院董事会的聘请,准备接任院长一职。

现代院长对爱德华的即将到任心怀不满,当爱德华与约翰在滑雪时,从其背后开枪打死了爱德华。

约翰目睹爱德华身亡,又一次受到精神刺激后,自认为是爱德华而来到格林精神病院就任。

康斯坦丝通过对约翰的一些异常行为的判断,坚信自己所爱的人是无辜的。

康斯坦丝求助于其老师,老师通过对约翰所做的梦的分析,解开了约翰的心结,最后康斯坦丝以自己的心理专业知识与聪明才智将真正的凶手默奇逊大夫揭露出来。

在影片的整体构思上,不得不说导演的逻辑思维非常缜密,影片的情节环环相扣,每一环看似无心却在为后面的某个情节做铺垫,每一个片段都暗含着心理学解析,让心理学家们可圈可点。

我单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约翰·巴伦坦精神病的想法。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体系中完全无目的的盲目兴奋,包括生物性的冲动和遗传下来的本能。

本我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不知是非善恶,不懂得道德和价值观念,本我的表现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其活动受快乐原则支配,不顾现实的限制性要求。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的,自我在本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心理学课后作业 爱德华大夫 观后感

心理学课后作业 爱德华大夫 观后感

电影《爱德华大夫》观后感——心理学课后作业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101班陈佩佩21110115 《爱德华大夫》是一部通过心理分析以制造悬念的影片。

虽然是黑白片,但其通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

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

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悬疑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

主线讲述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近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初出谋面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并且双双堕入爱河。

然而不久发彼得森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得森坚信自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神经病患者。

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影片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精彩的台词:美丽的女人恋爱之前最合适当医生,而爱情之后只能当病人了。

因而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部理疗男人心伤的电影,女主人公彼得森便是这部电影的主治医生。

爱人用真情疗伤,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支主脉动因,甚至牵扯和推动到了全剧的神经,乃至使电影的主题不断纵深发展下去。

为了解破悬疑找到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原凶,影片《爱德华大夫》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所谓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等等。

这使得《爱德华大夫》的故事情节悬念徒生,同时也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悬念,就是建立在很典型或者说是夸张了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

而故事的结局,女主治医生彼得森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莫奇森大夫揭露出来。

也使观众放下了牵挂的心。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8篇)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8篇)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8篇〕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 这天这次儿童心理学课,我们张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爱德华医生》,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老院长默奇逊大夫,就是最后自杀的那个医生,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走立刻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一见钟情。

但是不久之后,女医生便发现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爱德华大夫,他是一个的精神病患者。

由于他患有健忘症,连自己是谁也都不明白,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

假爱德华之后逃离了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女主人公找到了布朗,躲开警察的追捕,一齐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

当深夜布朗的病复发时,布鲁诺夫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

之后,透过分析男主人公的梦幻,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

原先他童年时在一次玩耍时不留意伤害了他的弟弟,对弟弟一向很内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他就一向误认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女主人公那么从老院长和布朗的梦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就是老院长默奇逊大夫。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

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

再比方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凶手,谴责自己。

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是由著名导演阿尔费雷德·希区柯克所导演,英格丽·褒曼、
格雷戈里·派克主演的心理悬念片。

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很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丝一见钟情,然而不久康斯坦丝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其真名叫约翰·巴伦坦。

约翰·巴伦坦在其童年时代因顽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受到严重精神创伤而产生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

约翰从医学院毕业后被征人伍,但也厌恶战争、反对杀人。

一次飞机失事后受伤住院,遇到了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大夫接受格林精神病院董事会的聘请,准备接任院长一职。

现代院长对爱德华的即将到任心怀不满,当爱德华与约翰在滑雪时,从其背后开枪打死了爱德华。

约翰目睹爱德华身亡,又一次受到精神刺激后,自认为是爱德华而来到格林精神病院就任。

康斯坦丝通过对约翰的一些异常行为的判断,坚信自己所爱的人是无辜的。

康斯坦丝求助于其老师,老师通过对约翰所做的梦的分析,解开了约翰的心结,最后康斯坦丝以自己的心理专业知识与聪明才智将真正的凶手默奇逊大夫揭露出来。

在影片的整体构思上,不得不说导演的逻辑思维非常缜密,影片的情节环环相扣,每一环看似无心却在为后面的某个情节做铺垫,每一个片段都暗含着心理学解析,让心理学家们可圈可点。

我单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约翰·巴伦坦精神病的想法。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体系中完全无目的的盲目兴奋,包括生物性的冲动和遗传下来的本能。

本我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不知是非善恶,不懂得道德和价值观念,本我的表现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其活动受快乐原则支配,不顾现实的限制性要求。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的,自我在本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它的前意识部分是人们可以意识到的“我”。

自我的下面与本我难以清楚地分开。

自我的任务是满足本我的欲望,但要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它须判断本我的欲望是事实还是幻想,考虑是否符合实际,并斟酌利害考虑后果,必要时,根据外界现实情况控制或推迟本我欲望的满足。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

超我也称为理想的自我,是从自我发展而来,是人格结构中的监察机构,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管制不被社会所容的原始冲动,监督、控制和约束自我,使个体按照其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是非善恶,作为自我行动的准则。

自我的处境是艰苦的,对上要符合超我的要求,对下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对外要适应现实环境。

自我总是在尽力调和三者的要求与主张,调和的好,会促使人格健康的发展;如果调和的不好,就会发生焦虑;如果实在无法调和就会发生精神病态。

影片中的约翰的其弟弟意外死亡后,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和罪恶感,认为是自己杀死了弟弟。

此时,超我要惩罚自己,惩罚是痛苦的,而以唯乐原则行事的本我不愿意自己受苦,本我与超我发生剧烈的冲突,自我从中调和两者的矛盾,调和的结果应当是使本我与超我各自都得到满足,同时至少在主观上做到与现实相适应,于是自我就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即将弟弟死亡一事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这样,在意识层面弟弟死亡的事情不存在了,超我不用再想着惩罚自己,本我也不会与超我发生矛盾,自我也就不用调和了。

由于潜抑作用,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事情似乎被遗忘了,约翰在意识上不感到焦虑和痛苦,发生了主动性遗忘。

主动性遗忘和因时间长久所造成的自然遗忘不同。

在主动性遗忘中,被潜抑的欲望和冲动并没有消失,仍在不自觉地影响人的行为。

在特定的情境下,它还会回到意识中来。

当约翰目睹爱德华的死,又一次受到了精神刺激,虽然他对爱德华的死因有所察觉,但童年时代痛苦回忆的再现将这一印象又压抑到潜意识中;同时,潜意识中杀弟的罪恶感引发了超我对自我惩罚的欲望,自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杀害爱德华的罪名揽到自己身上,以求赎罪。

但是,本我对自我的做法不满意,于是,自我又从中调和,将自己变为爱德华,爱德华没有死,仍然活着,也就不存在杀爱德华与自我惩罚的事情了。

此时,真实的自己又压抑到潜意识中而被遗忘,心理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东西并没有真正遗忘,不但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反而是非常活跃的,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内紧压,当两者在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自我从中协调,结果是潜意识中的东西通过梦的形式显露出来。

做梦时,由于意识模糊,自我的压抑功能松懈,潜意识中的想法涌现出来,不过由于自我要考虑到超我的监督,所以在梦中反映出来的并不是经历或欲望的本来面目,而是已经伪装或象征化了的、超我可以接受的形象。

在约翰的梦中,赌场象征着精神病院,留胡子的人是爱德华,“二十一点了”是指“二十一点俱乐部”,院长曾在那里威胁爱德华,当时约翰也在场,梦中的院长变成戴着面具的赌场老板。

高楼象征某处高山峻岭,可能是一处滑雪度假地,小轮子象征手枪。

由飞鸟联想到翅膀,再联想到天使,可能预示着地名,约翰向山下飞跑象征着滑雪而下,当时他感到极度恐怖说明发生了可怕的事情。

通过释梦,还原被伪装和象征化了的内容,使被压抑的经历回到意识领域中。

康斯坦丝又通过旧地重游唤醒了约翰的记忆,回忆起童年时代弟弟发生意外的情景,潜意识中纠缠了多年的自认为杀弟的罪恶感得以解除。

接着又回忆起爱德华摔下悬崖的情景,有人从背后向爱德华开枪,并不是自己将他推下去,最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凶手。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

这个故事也由于披上精神分析的外衣而更加神秘叵测,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派克和褒曼两位主角的演出也十分精彩。

此部影片很值得回味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