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是《开国大典》,这篇文章记叙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分段和主题。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

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1949 年10 月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
- 第一部分(第1 至4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交代了举行大典的背景。

- 第二部分(第5 至10 自然段):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 第三部分(第11 至13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

- 第四部分(第14 自然段):写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

- 第五部分(第15 自然段):写盛大的阅兵式。

这篇文章通过对大典会场及大典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与激动,同时也赞扬了中国人民的革
命精神。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资料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资料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资料介绍《开国大典》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仪式。

在《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中,学生将会了解到以下内容:
1. 开国大典的背景: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为开国大典的举行奠定了基础。

2. 开国大典的时间和地点:文章详细描述了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和地点。

它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地点是北京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和政治象征之一。

3. 仪式的规模和内容:开国大典是一次庄严而隆重的仪式。

文章介绍了参加仪式的各方人员,包括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群众。

仪式包括升国旗、奏国歌、检阅仪仗队、授勋等环节。

4. 仪式的意义: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这一仪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

通过学习《开国大典》,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发展,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伟大。

1。

六年级上《开国大典》课文原文阅读

六年级上《开国大典》课文原文阅读

六年级上《开国大典》课文原文阅读7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课文笔记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课文笔记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课文笔记一、生字词1. 盏(zhǎn):量词,用于灯。

2. 栏(lán):栏杆。

3. 汇(huì):汇合。

4. 爆(bào):爆炸。

5. 宣(xuān):宣布。

6. 帜(zhì):旗帜。

7. 阅(yuè):阅读,检阅。

8. 制(zhì):制定,制服。

二、词语解释1.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2.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 瞻仰:怀着敬意看。

三、课文结构1. 第一部分(第 1 4 自然段):开国大典前的会场情况。

2. 第二部分(第 5 10 自然段):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包括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3. 第三部分(第 11 13 自然段):阅兵式的盛况。

4. 第四部分(第 14 15 自然段):群众游行。

四、重点语句1.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通过“排山倒海”的掌声,表现出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烈欢迎和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激动。

)2.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 (通过对声音的描写,烘托出庄严、隆重的气氛。

)五、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六、写作手法1. 场面描写:文章通过对开国大典各个场面的详细描写,如会场布置、典礼过程、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大和隆重。

2. 点面结合:既注重对整体场面的概括描写,又有对重点人物的细节刻画,使读者对开国大典有全面而深刻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生字讲解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生字讲解课件

xuān

组词:宣布 宣告 造句:老师宣布下周一期末考试。
yuè

组词:检阅 阅览
造句:今年国庆节,首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zhì

组词:制造 制作 造句:姐姐热爱各种手工制作。
tǎn

组词:平坦 坦克
造句:在坦克的掩护下,我军很快收复了失地。


组词:相距 距离 造句:我们家距离学校有三里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 上 册
7 开国大典
zhènɡ fǔ bīn zhǎn lán huì bào xuān yuè zhì tǎn jù lónɡ shè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词:政府 邮政
造句:政府拨出专款救济生活困难的人。


组词:王府 官府 天府之国 造句: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
lónɡ

组词:隆重 隆隆 造句:乌云中传来隆隆的雷声。
shè

组词:射击 光芒四射 造句:射击场上,运动员一展英姿。
bīn

组词:来宾 外宾 造句:校长陪同外宾观看了我们的演出。
zhǎn

组词:一盏 酒盏 造句:过年时,我家门口挂着一盏大红灯笼。
lán

组词:石栏 栏杆 造句:小桥的石栏上刻着好看的花纹。
huì

组词:汇报 汇集 造句:同学们纷纷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收获。
bào

组词:爆发 爆炸
造句:魔术表演结束后,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六年级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笔记

六年级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笔记

六年级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笔记
【原创版】
目录
1.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
2.课文的主要内容
3.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4.学习笔记的思考和总结
正文
1.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
开国大典是指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

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意味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的历史,我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统一的道路。

开国大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它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开国大典》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盛况。

文章详细描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布置、参加庆典的各界人士以及阅兵式的盛况。

通过这些细节,展示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喜庆氛围,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自豪和热爱。

3.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在课文中,有一些词语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理解和运用,例如:“盛典”、“庆典”、“盛况空前”等。

这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和热闹氛围。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积累这些词语,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它们。

4.学习笔记的思考和总结
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我们要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课文中描述的盛况,感受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学习重点词语的用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开国大典(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开国大典(人教部编版)
1.抄写文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认一认
zhèng bīn zhǎn lán huì bào xuān 政府 外宾 一盏 栏杆 汇集 爆发 宣布
zhì yuè zhì tǎn jù lóng shè 旗帜 检阅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 射入
读一读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资料袋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祖国 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 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并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家 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 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 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1949年10月1日 首都北京 天安门
开阅兵国式 大群典众游行
看到这些关键词,你联想到了什么?
“大典”就是“隆重的典礼”。
开国大典
“典”字有五种解释,即:①可以作为标准、典范 的书籍;②典故;③典礼,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 或词句;④旧指主持,主管;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
想一想
1.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 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3. 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一边阅
读一边进行批注,并质疑。写一写写一写一写写一写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填一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 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给画线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

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

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

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

“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

“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

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