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一首充满古典意象的现代诗
郑愁予的《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赏析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错误是一首优美又略带伤感的诗。
以下是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希望你有所收获。
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篇一读起这首诗,我感到心中有说不出却又说不完的感情。
或许我生来就是属于伤感一类的人,从这首诗中我更多读到的是属于哪一类的感情。
一读起题目,我就感到了伤感,我想到了以前犯的种种错误,想到了以前因违背父母而与父母争吵时的情形。
我产生了后悔之情,我想我以后应多听父母一些话,减少一些争吵。
读了整首诗,我仿佛感到了作者心中的感伤,我觉得我就是那首诗里的一个人:走在三月江南的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空无一人;风微拂着我的脸旁,走在青石做成的小路上,传来鞋子与之碰撞的声音,格外清晰。
原来悦耳动听的声音此刻却是如此凄凉。
我漫无目的的继续走着,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弯道,下一步又该往哪里去。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读完整首诗,我忽然很佩服这位诗人,他将情感全流露在了诗里,读来伤感却又深深的被吸引。
我忽然想到了这首诗被人誉为的评价: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我觉得这个评价完全符合这首诗,我从未如此的对一首诗产生过这样的共鸣、这样的感情。
读了《错误》这首诗,我内心有了很大的震撼,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诗所包含的情感,这是一种说不尽,道不出的感情。
我想要好好将它保存在心里,待以后一个人时,再拿出来细细品味……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篇二前几日,拜读了郑愁予的`《错误》,不禁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
我感到在他诗中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的气息。
在诗中,我发现了一种既现代,但又有一丝丝古典韵味的感觉。
诗中演绎了一部浪漫、凄楚的“女子等君”图,其中的一连串名词:江南,莲花,东风,柳絮,跫音,窗扉……都给我以凄楚的感觉。
在开头“莲花的开落”,不禁使我联想到美丽如莲花的女子在失望中等待的那份憔悴。
诗第二节中“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的“东风”是江南三月的信风,暗喻着恋情,多美妙的词啊!然而,在陆游的《钗头凤》中“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杯…”的“东风”却与《错误》中“东风”意义完全相反:指代破坏作者美满婚姻的恶势力。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写于1954年赏析:郑愁予<错误>一诗可说是近五十年来最被人们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的现代诗。
诗中精确地运用许多古典意象表现思妇愁绪及浪子情怀。
本文将以章法学角度浅析<错误>。
全文以了解郑愁予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再就作者选取的物材、事材作一整理,进而分析其章法结构,以期对这首诗的风格主题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诗人余光中以“浪子”称呼郑愁予。
而<错误>这首作品也是作者最具浪子意识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描写的是“闺怨”的中国古典诗歌旧主题,但作者却别具新意,透过浪子的角度来叙写女子闺怨的期待及落寞,从另一方面展现体贴的关怀。
诗中并运用许多古典诗歌的语汇,如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向晚、马蹄等意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镕铸。
古典诗词中对郑愁予影响最深的是古诗十九首,他认为诗中表现人生的无常,其实就是最大的流浪。
何其芳和废名(冯文炳)的诗作,在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对郑愁予也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郑愁予前期诗风婉约动人,继承传统诗词的音韵感,且能将古典意象融入现代情境中,且往往带几分哀愁,以及漂泊的离别愁绪。
这时期的着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长歌、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选集。
作家常常因为某些生命经验的触发而产生作品,曾经有人问过郑愁予,这首诗是否为诗人的经验之作。
诗人答说:这首诗在内容上,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只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但却有一种美感。
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这也是对的,这并不是纪录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
高中语文《错误》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错误》原文赏析《错误》是郑愁予的代表作,它把艺术美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统一了起来。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错误》原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错误》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恰似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高中语文《错误》赏析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多角度解读郑愁予的《错误》

多角度解读郑愁予的《错误》作者:任明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3期内容摘要: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经典篇目,本文作者以诗人的目光来审视这首诗作,认为此诗不仅是一个哀而美的故事,而且里面包含了两处巧妙的倒装和三类奇而妙的喻象,以及四个无奈委婉的否定句。
关键词:《错误》故事倒装喻象笔者的话:以前,一直认为写诗靠的是灵感的进发,当我写了很多诗后,才发现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诗是一种经营爱的苦活,写诗的人,感情倍受折磨,因为爱是复杂的。
写诗的人于千言万语中只写下一两句话;这就使得读诗的人在不同时地有着多层次多元化的解法。
今年教读人教版语文高中二册的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对郑愁予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出生于山东济南。
他的诗歌具有双重特色:受我国传统诗词的影响,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节奏音律铿锵明快;他还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写诗,用西方现代派的手法表现中国传统精神,是诗人大胆的尝试。
读了他的诗,又燃起了我从多角度解诗的欲望。
下面是我对《错误》一诗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望各位同仁斧正。
1.一个哀而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一个哀而美的故事呢?让我们先读一读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个故事刚跟李商隐的《无题》相反,人家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此诗是“别时容易见时难”。
那等在容颜里的姑娘像莲花一样开着等人,等不来,就无可奈何地落了。
虽然她以前是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但这个奇怪的春天啊,东风居然不来,东风不来,自然三月的柳絮不飞,很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
更进一步说,意中人不来,思妇就不展现柳絮飞舞的姿态,因而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也就是一座没有意中人出入的孤寂的城。
跫音不响,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三月的春帏自然不揭。
郑愁予的《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赏析错误是一首优美又略带伤感的诗。
以下是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希望你有所收获。
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篇一读起这首诗,我感到心中有说不出却又说不完的感情。
或许我生来就是属于伤感一类的人,从这首诗中我更多读到的是属于哪一类的感情。
一读起题目,我就感到了伤感,我想到了以前犯的种种错误,想到了以前因违背父母而与父母争吵时的情形。
我产生了后悔之情,我想我以后应多听父母一些话,减少一些争吵。
读了整首诗,我仿佛感到了作者心中的感伤,我觉得我就是那首诗里的一个人:走在三月江南的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空无一人;风微拂着我的脸旁,走在青石做成的小路上,传来鞋子与之碰撞的声音,格外清晰。
原来悦耳动听的声音此刻却是如此凄凉。
我漫无目的的继续走着,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弯道,下一步又该往哪里去。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读完整首诗,我忽然很佩服这位诗人,他将情感全流露在了诗里,读来伤感却又深深的被吸引。
我忽然想到了这首诗被人誉为的评价: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我觉得这个评价完全符合这首诗,我从未如此的对一首诗产生过这样的共鸣、这样的感情。
读了《错误》这首诗,我内心有了很大的震撼,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诗所包含的情感,这是一种说不尽,道不出的感情。
我想要好好将它保存在心里,待以后一个人时,再拿出来细细品味……关于郑愁予的《错误》赏析篇二前几日,拜读了郑愁予的《错误》,不禁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
我感到在他诗中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的气息。
在诗中,我发现了一种既现代,但又有一丝丝古典韵味的感觉。
诗中演绎了一部浪漫、凄楚的“女子等君”图,其中的一连串名词:江南,莲花,东风,柳絮,跫音,窗扉……都给我以凄楚的感觉。
在开头“莲花的开落”,不禁使我联想到美丽如莲花的女子在失望中等待的那份憔悴。
诗第二节中“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的“东风”是江南三月的信风,暗喻着恋情,多美妙的词啊!然而,在陆游的《钗头凤》中“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杯…”的“东风”却与《错误》中“东风”意义完全相反:指代破坏作者美满婚姻的恶势力。
【课外阅读】郑愁予诗歌《错误》赏析

【课外阅读】郑愁予诗歌《错误》赏析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现代抒情诗,表达了“我”这个男子对那女子深深的思恋,传达“我”的感伤与惆怅。
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首诗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是诗歌表达出了三种美:古典婉约美,中国式情感愁结和情感内敛美。
古典婉约美,江南﹑莲花﹑东风﹑向晚﹑三月﹑归人﹑过客等这些在古典诗词里经常出现,占了很长的时间,有的更是成为吟唱歌颂的对象,如江南,莲花,东风,已经成为了文学经典意象。
江南景好,柔情丽人也多在江南,洁净莲花,多喻人喻情喻德性。
经过历代作家的写作延伸,扩展,这些意象已经具有了文学中的古典婉约美。
一经借用,其流传下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内容就会得到体现。
如容颜比作莲花,古已有比喻,早有佳作。
作家在创作时使用莲花比喻容颜,不正是古典婉约美在作家心中的认同与体现么?中国式情感愁结,缠绵与深致大概是中国式情感愁结的重要特征。
“剪不断,理还乱”,情真真,意切切。
这种情感的体现,需要婉约深致,细腻。
诗中等待的容颜如莲花开落,有愁;心如寂寞的城,是孤独与惆怅;窗菲紧掩有思念之愁;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更显现失落和忧愁。
反复体现,细致,缠绵悱恻,这种愁结可以说是闲愁,也可以说是情愁。
但一经体现,总体现出深致的特点。
情感内敛美,寂寞的城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小小的窗扉紧掩;春帷不揭,这些细小的事物的封闭状态与含蓄细腻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情感的内敛美。
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轻描淡写的交代,愁绪缓缓弥散开来。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不正是一种情感内敛的体现么?“我”的惆怅,思念都是含蓄的,内敛的,那位女子的心也同样如此。
作家在情感抒发上是内敛的,没有疾声高呼,没有热情奔放的字句,但细看,那种欲现不现,若浮若沉的情感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角度与更宽广的想像空间,内敛美更吸引读者心理,更适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情趣。
郑愁予《错误》赏析

郑愁予《错误》赏析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赏析: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赏析郑愁予《错误》

赏析郑愁予《错误》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赏析: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愁予《错误》:一首充满古典意象的现代
诗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的这首诗刚一发表,台湾岛上到处便响起达达的马蹄声,流传甚广。
它轻巧隽秀,美丽凄婉,含蓄蕴藉,百读不厌。
诗的首句,“我打江南走过”,由江南起笔,诗意淡远开阔。
江南,在古典诗词里,既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又是一个令人销魂之所在。
屈原在《招魂》中地唱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凄婉哀伤。
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句,又使它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好地方,历来备受文人骚客的由衷赞美。
白居易的《忆江南》最为著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同代稍后的韦庄干脆直言:“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而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更是一首缠绵动人的闺怨词。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江南不单纯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概念,它几乎积淀成为美好如梦凄婉迷离而又让游子低徊伤感的幽远的意象。
“我打江南走过”,自然便染上了凄清漂泊之感。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花喻人,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把美丽的容颜比作莲花,也不乏其例。
单是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就有“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之句,《长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分明又融入了感伤思念之情。
这里的比喻,都是静态的。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不仅以莲花喻容颜,更喻神态,有新意,更鲜活。
而“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在漫长的等待中,即使如莲花般娇美的容颜,也会像过了季节的莲花褪色凋落。
第一节两句诗,前句简短,似游子漂泊匆匆而过,后句长而复杂,好像思妇的愁绪绵绵不尽。
诗的第二节,“东风”“柳絮”“春帷”等意象,多见于古典诗词。
李白诗《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商隐诗《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思妇幽
怨,分别销魂之意。
苏轼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都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词意“幽怨缠绵,直是言情”。
(沈谦《填词杂说》)寓伤感于飘逸,表达了无限幽怨。
正是由于运用了“东风”“柳絮”“春帷”等具有古典意象的词语,诗中自然地散发出深沉浓厚的哀伤幽怨之情。
思妇心扉紧掩,寂寞孤独,如同枯木,春来不发,好像死水,波澜不兴,而寂寞的背后仍是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
如此,才引发出第三节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思妇在漫漫无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听到清脆的达达马蹄声由远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骑马归来,她的心被达达的马蹄激活了,怀着满腔的惊喜,打开久久紧掩的窗扉,迎接归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个陌生过客,从窗前走过,这和“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何其相似,又是一个多么让人心伤的故事啊。
《错误》确是一首精致典雅充满哀怨的诗歌。
诗读到这里,可以说已升堂,但尚未入室。
我们说《错误》是一首优秀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它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在于它的现代手法的运用,张显了现代诗歌的魅力。
下面,我们就叙述视角这个角度来剖析《错误》这首诗歌的现代性。
现代叙述学在分析小说时认为,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叙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里站出来叙事,而是通过叙述者来叙事。
古代诗歌中,闺怨诗多为代言体,诗人与诗之间的叙述者清晰明显。
如唐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诗人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客观的叙述。
有的诗人把自己设想为思妇,直接以思妇的口吻叙述,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而《错误》诗中的叙述者,与此又不尽相同,这个叙述者就是“我”,在诗中充当了两个角色,或者说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视角:受限制的视角和全知视角。
《错误》诗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视角,第二句和第二节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三节,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视角。
为了理解方便,我们不妨把原诗改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