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地球家园》知识要点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地球家园》知识要点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知识要点
1、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

2、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3、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土壤上生活着许多植物。

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4、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5、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6、我们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7、面对太阳,前面是西,时间是傍晚。

傍晚,面对太阳,前面是西,左边是南。

清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左边是北。

8、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9、我们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称为月相。

当我们看到月相是O时,一般是农历十五。

10、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11、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12、一年中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各不相同。

季节有春、夏、秋、冬。

13、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和人类衣着会产生影响。

气温高、植物生长茂盛的季节是夏季。

14、腊梅花开的季节是冬季。

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

地球家园就是教科版二上科学
大自然。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附反思板书)(课件)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美妙之处和科学知识对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节关于地球的小学科学课程,包括课堂内容和所附的反思板书和课件。

【引入】在课程一开始,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小人儿的奇幻冒险,在他的探险旅程中,他认识了地球的各个部分和特点。

这种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课程内容】1.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首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模型或交互式教具来展示地球的各个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通过这些实物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接下来,教师可以详细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视频、动画或模拟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可以使用简化的表达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例如将地球比喻为旋转的陀螺,并解释一天和一年的概念。

3. 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在介绍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图表和图片,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4. 地球上的水资源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向学生介绍地球上的淡水和海水资源,并激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全球水危机的原因和如何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5. 地球的生态系统最后,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生态系统。

通过展示不同自然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沙漠等)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倡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反思板书】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反思板书,以便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板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一天自转一次- 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年3. 地球的气候和季节- 倾斜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季节规律4. 地球上的水资源- 淡水和海水资源- 水循环及其重要性5. 地球的生态系统- 不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课件设计】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课件,辅助教学。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形状;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演示;2. 地球模型制作材料:泡沫球、彩纸、丝绸布、细砂、丝线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问:“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回答:“地球。

”2. 再问:“我们所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回答:“圆的,像一个球。

”步骤二: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 使用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解释地球由固体地壳、液态地幔和铁质外核、镁质内核组成。

2.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地球的结构。

步骤三:制作地球模型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

每个小组一起制作一个地球模型。

2. 给每个小组发放制作材料。

3.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a. 将泡沫球作为地球的中心。

b. 用彩纸剪成海洋的形状,贴在泡沫球上。

c. 用丝绸布剪成陆地的形状,贴在海洋上。

d. 在陆地上适量撒上细砂,模拟山脉和平原的地貌。

e. 用丝线固定地球,做成悬浮模型。

步骤四:展示与交流1.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并介绍地球的不同部分。

2. 学生之间进行模型展示和交流,了解其他小组制作的地球模型。

四、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旋转地球模型和光源模拟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与地球相关的保护环境问题,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地球模型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学生能否正确展示地球模型并准确陈述地球的不同部分。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是否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模型的理解?通过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整理2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整理2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1、古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3、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这种学说被称为(浑天说)。

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5、人站在海岸看远处的航船,先看到进港船只的(桅杆),再看到(船身);出港船只则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6、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者是(葡萄牙)的(麦哲伦),他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晰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8、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2005年10月,(“神舟6号”)把(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

9、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10、(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2、地球的表面1、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精确)。

2、地球表面的形状各种各样,有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平原、峡谷等。

3、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白色)表示冰川,(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

4、地球上的七大洲是(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小学科学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结构和特点;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2. 地球的四个不同的层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他们所在的地球。

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其他特点。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重点强调地球由固体外壳、熔融岩石层、地幔和内核组成。

3. 地球的自转(20分钟)a) 通过实物模型或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地球的自转。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和自转的原因。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合作制作一个小型地球模型,并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

每个小组可以使用水果、球体或是自己设计的材料来制作。

同时让学生互相观察并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地球的公转(20分钟)a) 向学生解释地球在太阳周围的公转运动,并探讨公转的周期、路径和公转的原因。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利用其他物体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时间和路径,并进行模拟实验观察。

5. 总结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就这两个运动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感想。

6. 拓展活动(2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

b)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并尝试解释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延伸:通过观察天文现象、阅读相关科普书籍,以及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注意:为遵守指定要求,本文不提供板书设计部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形状、结构、自转和公转。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地球家园》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大洋、气候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家园,要爱护我们的家园。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球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了解。

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大洲、大洋等基本地理知识。

2.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大洲、大洋的认识。

2.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关于地球家园的手抄报。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大洋。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蓝色的?地球上都有哪些大洲和大洋?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地球家园的主题,如气候、动植物等,制作手抄报。

其他同学在课堂上展示、分享。

4.巩固(10分钟)通过问答、游戏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答对者获得小奖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地球的措施,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要爱护地球。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关于地球家园的画,可以是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人物、动植物等。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评语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评语

《我们的地球》评语本节课教师在理解课标、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知识拓展三分钟”、“游戏比拼”“认识地球”等环节。

首先以观看《太阳系中的星球》视频为导入,用直观冲击视觉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本课知识进行相关拓展。

在教学中提前为学生准备高效课堂学习技能卡,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准备。

教学环节设置了三次“游戏比拼”的教学游戏,对教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查,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能够在整堂课中注意力集中。

课堂上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体现了“互联网+”的数字教育,立体的地球模型、二维三维图像切换就是亮点。

小组合作、展示、评价活动充分且设置合理。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整节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激情饱满,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反思模板一在实施自评与互评活动时,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的制定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相关要求,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评价活动结束之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了解,发展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者。

问卷星软件的运用,是新形势下教学信息化的进步,软件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课前预习,在预习中熟知教材,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到课上学习,提高了课上学习的专注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后练习的运用,针对性强,能够及时查漏补缺,发现薄弱的地方重点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考试测验,代替了传统的纸质考试,方便快捷,学生能快速了解自己的错误并可及时拍照改错,老师可了解学生考试情况的大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调整教学方向。

教师反思模板二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3. 通过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2. 地球模型制作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片、地球模型材料;2. 学生准备:图画纸、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蓝T恤等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5分钟)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外形,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形状。

2. 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并简单介绍地球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3. 检查:随堂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位置。

第二节: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25分钟)1. 引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有白天和黑夜?”并让学生思考。

2. 导入: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原理。

3. 观察实验:出示地球仪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自主提问和回答。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并进行板书。

第三节:制作地球模型(4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3-4人一组),每个小组分别领取制作地球模型所需的材料。

2. 制作: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根据教师的示范,使用图画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地球模型。

3. 表演:让学生将制作好的地球模型展示给全班,让其他学生和教师评价。

4. 解释:请学生解释自己制作地球模型的过程,以及自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理解。

5. 分享:每个小组成员向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地球模型制作心得。

6. 收尾:引导学生清理工作桌面和收集教室中的废弃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问卷(问答题)
1.说说你了解中的地球,知道多少写多少!
2.你了解唐山地震吗?
3.你知道中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4.你了解沙尘暴这些自然现象吗?
《我们的地球》的实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1.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1.4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本单元的内容: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表面
3、地球的内部
4、火山和地震
5、地表的变迁
单元结构图
课题:地球的形状
课程标准:
1.5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6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7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目的:
●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能够描述出入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记录下来:
●能够运用列数据和比较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作出解释。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层次2: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层次3: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并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探究能力:
层次1:不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层次2: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层次3: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并知道假想一实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材料: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课题:地球的表面
课程标准: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
●能够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能够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不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2: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并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层次2: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层次3;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并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材料:托盘、沙、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藓、小亭子、小桥
课题:地球的内部
课程标准:
1.8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
●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层次2: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但不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层次3: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层次2: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层次3: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
教学材料:黑色的胶卷盒3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
教学步骤
课题:火山和地震
课程标准: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
●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但不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课题:地表的变迁
课程标准:
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成果: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层次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层次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层次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材料: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教学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